APP下载

高手云集 以琴会友

2015-12-24丁嫚莉

人民音乐 2015年12期
关键词:柴科夫斯基钢琴俄罗斯

15年6月15日第十五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钢琴)比赛在莫斯科国立音乐学院拉开帷幕。经过18天的激烈角逐,共有六名选手进入决赛。最终来自俄罗斯27岁的马斯列耶夫(D.Masleev)获得第一名,有着俄罗斯与立陶宛双重国籍的格缪莎斯(D.Geniusas)和代表美国参赛的美籍华人黎卓宇并列第二名,两名俄罗斯选手哈里多诺夫(l.Kharitonov)和列奇金(S.Redkin)并列第三名,法国选手杰巴勒格(L.Debargue)获得第四名。7月3日晚,闭幕式在音乐学院大厅隆重举行,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出场将现场欢快热烈的气氛推向高潮。

一、历史渊源

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由苏联于1958年在莫斯科创办,此后每四年举办一届。首届比赛仅设钢琴和小提琴组别,后增设大提琴与声乐组别。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被公认为是世界范围内最大且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音乐赛事之一。世界范围内的众多知名音乐家都曾参加过该项赛事,如克莱本、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奇等。我国的钢琴演奏家刘诗昆和殷承宗分别在第一届和第二届的该赛事中获得第二名,歌唱家袁晨野获得第十届柴科夫斯基国际声乐比赛的第一名,他又是本届声乐比赛的评委之一,歌唱家吴碧霞也曾在第十二届的该赛事中获得第二名,值得可喜可贺的是我国选手王传越获得本届赛事声乐比赛的第二名。这些成绩的取得从某一视角可以看到我国表演艺术人才培养的发展过程。

2011年第十四届柴科夫斯基国家音乐比赛的前夜,主办方公开了一份记录赛事创办发展细节的红头文件——《文件21Б》。该文件一直存放于莫斯科鲁彼扬卡中央档案馆。文件详细记载了比赛的创办历程,苏联政府的资助以及世界各国音乐家的支持等方面的细节。随着文件的公开,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创办伊始的目的和意义也更为清晰。

上世纪50年代,苏联的钢琴家奥博林、吉列尔斯和小提琴家奥伊斯特拉赫等人在世界各项重大音乐赛事中连获佳绩并享誉世界。然而苏联却未曾举办过重大的国际音乐赛事,为宣传苏联的国家文化和使苏联“不败天下”,时任苏联文化部部长的米哈伊洛夫提议在莫斯科举办以柴科夫斯基命名的钢琴与小提琴比赛。“所有国家到我们这里来做客”是当时苏联的文化口号,可见这项比赛的举办同样具有政治意义。在上述背景下,1958年首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钢琴与小提琴比赛在莫斯科如期举行。在苏联,此次比赛被认为是“全球青年与学生的音乐节,莫斯科也成为了全球具有天赋青年的伊甸园”。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在世界范围内发掘了诸多闻名于世的音乐家。

二、独树一帜的风格特征

本届比赛在俄罗斯音乐界欢庆柴科夫斯基诞辰175周年的热烈气氛中进行。相比往届比赛,此次参赛的选手众多且更加年轻化,参赛曲目量大且风格广泛,评委也更具权威性和代表性。本节将从参赛选手、参赛曲目和评委三个方面对比赛的风格特征进行回溯。

本届钢琴比赛前后共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报名材料的预选,初赛及复赛的第一轮、第二轮和第三轮。参赛选手的年龄设定在16—32周岁。初赛于正式比赛的前一周在莫斯科音乐学院的拉赫玛尼诺夫音乐厅举行。之后,来自12个国家的36名选手进入复赛,其包括21名俄罗斯本国选手和4名华人选手。入围复赛的4名华人选手分别是代表我国的参赛选手孙嘉言和陈默也和代表美国参赛的黎卓宇以及代表德国参赛的黄渺。经过复赛阶段的激烈角逐,最终有6名选手进入决赛。6名决赛选手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6岁的俄罗斯选手哈里多诺夫和19岁的美籍华裔选手黎卓宇。二人在决赛中凭借对不同作曲家不同时期作品风格的精准把握以及散发出的朝气与活力征服了所有的现场观众。

在比赛中,16岁的哈里多诺夫依靠完美的技术展现顺利晋级第二轮。我认为哈里多诺夫的技术优于音乐表现,在比赛现场与莫斯科某音乐学校的钢琴教师交流中,他们对该选手的评价也是如此。但是年轻就是资本,16岁就能够在重大国际比赛中如此游刃有余崭露头角已实属难能可贵。最终,本土作战的哈里多诺夫获得了最后的胜利。19岁的黎卓宇每一轮表现都给在场的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演奏完全看不到比赛带给他的紧张与不安,而是展现了技术与音乐表现的水乳交融。此外,他还有超出其年龄阶段的成熟与稳重。黎卓宇每一轮的真诚表演都收获了俄罗斯观众潮水般的掌声,尤其是他在决赛中的每一次表演都给我心灵的震撼,让我享受到钢琴音乐所传达的一种音乐文化及音乐精神。作为年轻的钢琴演奏家,要站在世界各大音乐厅的舞台上展现音乐,让观众持久地感受到钢琴家的魅力,我想还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因为艺术是不断追求完美和精益求精的过程。

选手的参赛曲目时长三个半小时左右,曲目量大且涉及风格广泛。比赛第一轮选曲时间为40—50分钟,曲目包括:巴赫复调作品,一首完整的古典奏鸣曲,自选柴科夫斯基一首曲目,三首炫技练习曲(肖邦、李斯特、拉赫玛尼诺夫各一首)。第二轮的12名选手有两个部分的比赛内容,第一部分在规定的作曲家的范围内选曲,第二部分的演奏曲目是选择组委会所规定的完整莫扎特协奏曲一首,两个部分选曲时长是80—90分钟。最终进入决赛的6名选手在第三轮比赛中,必弹柴科夫斯基的钢琴协奏曲,另自选一首协奏曲,时长共90分钟左右。通过比赛的选曲要求,我们不难发现,曲目涵盖了钢琴艺术三百年的发展历程,涉及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作曲家的作品。对于年轻的参赛选手甚至知名的钢琴演奏家而言,把握住各种风格的钢琴音乐作品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这也是国际音乐比赛考察的重点。每位参赛选手都是综合主客观因素进行曲目选择,由于比赛中组委会有规定的选曲范围,因此极少数作品会被重复选择并演奏。在第一轮的复调作品中,被演奏最多的是巴赫平均律第二册的BWV 878 No.9 和BWV 889 No.20。第二轮的比赛中,莫扎特钢琴协奏曲作品No.23和作品No.20分别被三位选手选择为参赛曲目。在第三轮比赛中李卓宇与俄罗斯选手马斯列耶夫(D.Masleev)选曲相同,他们除了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之外,都选择了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这也是选手不希望看到的。由参赛曲目量大,涉及曲目的风格广泛以及现场选曲的情况可见,柴科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实属国际权威音乐赛事。

本次比赛的评委阵容极具权威性和代表性。来自世界各地知名的音乐表演艺术家组成了本次比赛强大的评委阵容。其中不乏巴什基洛夫(D.Bashkirov俄),别列佐夫斯基(B.Berezovsky俄),贝洛夫(M.Beroff法),多诺霍(P.Donohoe英),达林斯基(S.Dorensky俄), 道格拉斯(B.Douglas爱尔兰),玛簇耶夫(D.Matsuev俄),奥夫钦尼科夫(V.Ovchinnikov俄),托拉泽(A.Toradze美国),费尔茨曼(V.Feltsman美国),海尔维希(K.Hellwig德),恩斯特罗姆(M.Engstrom瑞典)这些权威音乐演奏家。上述评委有的是历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的获奖者,如别列佐夫斯基,也有曾经互为柴科夫斯基钢琴比赛竞技对手的多诺霍与奥夫钦尼科夫,还有存在师徒关系的达林斯基与玛簇耶夫。显而易见,作为主办方的俄罗斯在评委构成方面占据优势。人在看待问题时都难免受主观因素影响,而人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判断不尽相同。因此,评委在评审过程中自然也会存在分歧和争议。在本届比赛过程中,第二届柴科夫斯基钢琴比赛第五名获得者爱德华.奥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其实音乐本身可以不去竞争,选手在比赛中最可贵之处是未必要赢。”当然这仅是部分音乐家和观众的观点。纵观以往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评委皆由俄罗斯和世界其他国家的音乐家任评委。对于音乐家而言,能够担任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的评委也是一种荣誉。

三、难忘的璀璨瞬间

庄严盛大的开幕式,星光熠熠的颁奖典礼和热烈欢快的闭幕式在紧张激烈的比赛中闪耀出了别致的璀璨瞬间。组委会对本次比赛的开闭幕式及颁奖典礼的精巧设计受到了现场观众和媒体的一致赞美。

开幕式在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的大厅举行。开幕式由俄罗斯指挥家捷杰耶夫(V.Gergiev)和钢琴家玛簇耶夫(D.Matsuev)共同主持。开幕式音乐会由五首柴科夫斯基的作品组成,分别是意大利随想曲No.45,小提琴作品《旋律》作品42之3,普列特涅夫(M.Pletnev)根据柴科夫斯基芭蕾舞剧《胡桃夹子》改编的钢琴组曲片段,两首柴科夫斯基的声乐浪漫曲和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二、三乐章。出人意料的是此次大赛开幕式音乐会评委们并未参与开幕式演出,组委会选用的都是小演奏家们,像14岁小提琴演奏者伊巴杜林(G.Ibatulin俄罗斯儿童音乐学校的比赛优胜者)和13岁的马洛菲耶夫(A.Malofeev第十三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第一名),他们的演奏引发全场观众的轰动。本次比赛的开幕式音乐会不仅展现了19世纪俄罗斯这位伟大作曲家音乐创作的伟大思想,也让世界人民看到了俄罗斯年轻音乐人传递着柴科夫斯基的音乐精神。年轻的演奏家们对俄罗斯演奏学派的传承,让世界音乐人领略到了俄罗斯音乐风采,也看到了钢琴表演艺术的未来与希望。

星光熠熠的的颁奖仪式在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厅举行,俄罗斯联邦政府副总理戈洛杰茨(O.Golodec)主持颁奖仪式并做重要的致辞。她在致辞中表示当一位音乐家被冠以“柴科夫斯基国际比赛大奖的获得者”头衔时,这意味着他拥有独特的演奏技巧并且完美地诠释了他的技术,比赛的成功为青年演奏家们搭建了职业成就攀升的阶梯。的确,比赛过后获奖者大都会面对众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和纷至沓来的演出合约。然而,年轻的演奏家们为使自己的职业发展平稳且更加辉煌,还需要继续努力,毕竟钢琴演奏艺术需要终身学习。

欢快热烈的闭幕式音乐会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大厅隆重举办。闭幕式现场,俄罗斯总统普京的意外出现引起全场观众热烈的欢呼。普京总统在致辞中祝贺了所有的获奖者并感谢了组织者和评委成员。同时他还指出:“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一直是俄罗斯的骄傲,是世界上最权威和最容易识别的比赛之一,是俄罗斯文化的生动象征。”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还为来自世界各国的青年音乐才俊提供了展示自我与交流学习的舞台,不断和发掘着有天赋的音乐新人,最终推动世界音乐表演的发展。总之,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为人类音乐发展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同时也必将引领世界音乐表演发展的新潮流。庄严盛大的开幕式,星光熠熠的颁奖典礼和热烈欢快的闭幕式浓缩了本次比赛的精彩瞬间,这些璀璨的时刻也将最终被历史铭记。

四、感悟与心声

作为一名钢琴教育工作者,多年来观摩了国内外众多的钢琴比赛,而这次完整观摩柴科夫斯基国家钢琴比赛的全过程让我感触颇多。

首先,该项赛事是深受俄罗斯政府重视和世界瞩目的一项高水平的国际钢琴赛事。本次比赛的执行主席是俄罗斯联邦副总理戈洛杰茨和俄罗斯人民艺术家捷杰耶夫。他们二人亲自组织并主持最重要的仪式,而且俄罗斯总统普京还亲临闭幕式音乐会现场。其次,俄罗斯选手整体呈现出高水准的演奏。比赛现场,我从视觉到听觉方面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了俄罗斯本国选手辨识度极高的演奏风格。整体而言,俄罗斯的参赛选手确实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选手。这也充分体现了传统的俄罗斯钢琴学派的强大。再次,比赛意味着残酷的淘汰。进入复赛阶段被先后淘汰的参赛选手亦是优秀的钢琴演奏家,对他们的出局我深感遗憾和惋惜。例如,28岁俄罗斯选手梅德韦杰夫(N.Medvedev)在第一轮的表现就很突出,特别是音乐表现的细腻完美,然而却止步于第三轮。试想进入决赛的选手人数毕竟有限,有些选手的演奏一定会在评委心中形成了印迹,评委也会从各个方面权衡。还有些选手未能进入到最后一轮都有主观与客观的因素存在,有些选手会因小小的失误而停下比赛脚步,有些选手的演奏风格未得到评委的认同。最后,俄罗斯观众表现出的音乐文化修养和审美追求令我折服。在比赛现场不难发现,观众年龄层面偏大的妇女居多,学生次之。可以说每一位观众都很会听,在组织工作不尽完美的情况下,丝毫没有影响观众对于比赛的热情。如比赛节目单在比赛开始后的第四天才大量印刷出来,许多观众就用纸自行记录。每当参赛选手的精彩演奏结束,现场观众都会报以最热烈的掌声。现场通过与观众的交流沟通,我发现俄罗斯的观众对钢琴演奏是真正的理解和热爱。

众所周知,俄罗斯是音乐文化发展的世界强国。这个国家在二百多年的钢琴表演艺术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俄罗斯钢琴演奏学派。他们的钢琴教育有着坚实的基础和一套系统的理论基础,有着金字塔式的特殊培养模式。我们并不期望超越,而是学习借鉴使自身得到发展。目前,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艺术交流日益频繁,通过数次在莫斯科的学习与交流,使我感到俄罗斯原创钢琴作品以及为不同程度学生所改编的钢琴乐曲十分丰富,这为钢琴表演人才的培养及实际的钢琴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此外,我国钢琴表演人才培养中忽略音乐文化知识的弊端,也与俄罗斯的音乐教育相形见绌。纵观世界各重大钢琴比赛,比赛并不单纯以技术作为衡量标准,而选手对音乐内涵的深刻理解以及综合音乐文化修养的展现,才是角逐胜负的关键。因此,我国钢琴教学及表演人才的培养需要加强相关音乐文化知识的学习,这是国家教育机构与教育家“共育英才”的百年大计。近十几年间,我国许多年轻的钢琴家们已经在世界音乐比赛中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也受到世界的瞩目。为取得更进一步的提高与发展,我们必须全方位多角度地解决钢琴教育中的不足,以不断地培养一代又一代的钢琴演奏人才。

丁嫚莉 博士,东北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特约编辑 于庆新)

猜你喜欢

柴科夫斯基钢琴俄罗斯
浅谈柴科夫斯基《四季》之《一月》之美学体现
浅析柴科夫斯基《四季·十一月》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
另辟蹊径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同舟共济
不提他人落魄事
欲盖弥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