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时定个行为原则
2015-12-24艾广明
文/艾广明
适时定个行为原则
文/艾广明
一位驻村干部带领群众治理河道、改建村部、扶贫帮困,成绩突出,深受村民拥戴。他谈起自己的工作体会:“我深知自己的优势是掌握方针政策较为全面,视野宽广一些,而缺少的恰恰是基层工作经验。到村里工作不久,我就确定了自己驻村的工作原则——指导不领导,到位不越位,参与不干预,帮办不包办。”像他这样及时确定自己做某一项工作、某一件事情、应对一个局面的原则,谁做了?经常这样做吗?这是很值得探讨的事情。
有责任、有担当的人,说话办事要有原则遵循。魏晋时期的一些名士放荡不羁,常常“酒醉不知归路”。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酒不离身,出门还带上铁锹,告诉别人:“死便埋我。”这行为属于特殊的时代,现在哪能效仿!大家公认言语行为要有所遵循,遵循的原则首先是基本的,长时期贯穿工作生活的,比如党员和干部的理想信念、为人民服务宗旨、从严从实的工作作风。把基本的原则运用到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情况就复杂了。在适当时候,针对自己的优点和弱点,确定一个行为原则或要点,很有必要。这行为原则有具体的针对性,不需要面面俱到,用不着空洞教条,既贯彻为人做事的根本要求,又紧紧联系所处的环境和担负的任务,联系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状态,简洁而管用。
也有人认为把各方面要求、提示、警示烂熟于心,在具体情境中创造性运用,创造性发挥,何必搞繁文缛节的“行为原则”!这样说也有一定道理。如果谁这样做确实效果很好,照做就是了。但根据许多同志的工作经验,还是适时总结概括出“原则”好。提炼出“原则”,也不能刻板教条,仍然需要创造性地运用和发挥。
经常性工作、经常遇到的场合,用习惯的行为方式即可,确实不必老是制造“原则”。但是坚持自己的习惯、不坏规矩,也是相对简单的“原则”,经常提醒自己也是必要的。一贯抵制了诱惑,不等于真的有了金刚不坏之身;类似的工作场合总是风平浪静,但事关利益是非,这次就可能“平地起风雷”。时时保持清醒头脑,不忘身份,不忘责任,在关键时候重温一下应该注意的几条,对新情况、新问题有充分的警觉和应对策略,并不多余。
接触一项新的工作任务,面临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人们都有生疏感,认识也需要不断丰富、深化,自己的素质、能力、作风也在新的考验和磨砺中改变、重塑。适时总结几条提醒自己,很为适用。优秀的领导者当然有较好的素质和能力,但他们一般不会过于自负,把自己当成事事高明的诸葛亮,而是尊重实践、尊重群众,不断总结规律性认识,用以指导实践,驾驭局面。对自身也会根据形势和任务的要求,自警、自省、自励。他们不但模范地遵循原则、纪律和规矩,还根据具体的实践和环境,将普遍性的原则、纪律和规矩具体化为工作要求、行为注意。不但自己明白道理,还能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凝聚人们的共识,勠力同心地完成工作任务。
在一些具体工作场合,针对一时一事,也是需要制定行为原则的,只是不一定正式地表达出来,有的只是默记于心。有的企业经营者与客户谈业务,洽谈之前对客户的身份、洽谈的项目已经有所了解,但对方究竟有多少诚意、多大实力,并不明了。开始一段的谈论,就可能是相互了解、摸底。底数大体清楚,怎样深入谈,合资合作的资金、资源、管理权属各自的底线在哪里,怎样使己方的投资收益更大?这就得明确原则,也许大的原则早已确定,但重新审视、有所修订也是必要的。秉持着即时确定的原则继续洽谈,可能事半功倍,减少失误。
有些场合不那么正式,可否率意而为?这要看具体环境,也要看当事者本人的性格修养。比如参加一场酒会,平时在社交场合表现理智的人,没啥必要特地给自己定几条“注意”,随心所欲也不出大格,但有的人很需要。譬如有的干部说话办事情绪化,特别是酒喝多了,说话荒腔走板。有点权的甚至酒桌上封官许愿,事后后悔,又以“酒桌上说的话不算数”搪塞,为人耻笑。这类缺少自制力的人,根据自己的弱点和缺点,端起酒杯前内心定几条原则,坚决执行,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