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紫禁城最后的主人
2015-12-23
爱新觉罗·溥仪可能永远忘不了,1908年10月20日那一天,年仅3岁的他被一群陌生人拥到一个阴森森的帷帐前,里面露出一张丑得要命的脸——这就是慈禧太后。小溥仪被吓得瑟瑟发抖。慈禧吩咐下人拿糖葫芦给他吃,他却一把扔在地上,哭喊道:“要嫫嫫!要嫫嫫!”慈禧非常扫兴,说:“这孩子真别扭,抱到哪儿玩去吧!”
溥仪当时还无法理解这个人会对自己的命运造成多么重大的影响。1908年夏天,74岁的慈禧受凉得病。久病未愈的她似乎感觉到自己大限将至,赶忙把更立新君之事提上日程。她下定决心速立新君,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她听说袁世凯密谋把庆亲王奕勖的儿子载振拥立为帝。一向独断专行的慈禧岂容他人算计,于是就在召溥仪入宫的那天发布懿旨,将溥仪定为皇位继承人,“着在宫内教养,并在上书房读书”。同日,溥仪的父亲载沣被慈禧任命为摄政王。
稀里糊涂登基又退位
溥仪,光绪三十二年正月十四(1906年2月7日)生于北京什刹海边的醇王府,是道光皇帝的曾孙,光绪同父异母弟载沣的长子。在溥仪进宫的第三天,即1908年11月15日,慈禧去世了。12月2日,溥仪登基,年号宣统。登基大典在太和殿举行,溥仪由其父载沣扶着坐在宝座上,接受百官的朝贺。寒冷的天气加上陌生环境的刺激,让这个3岁的小皇帝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如此隆重肃穆的大典仪式,被这哭声烘托得如同儿戏一般。单膝跪在宝座旁的载沣连忙又哄又劝。但溥仪的哭声反而更响,叫嚷着:“我不挨这儿!我要回家!我不挨这儿!我要回家!”载沣只得哄他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
大臣们在典礼之上未敢明言,私底下却都议论纷纷:“王爷怎么可以说什么‘快完了’呢?”“说要回家可是什么意思啊?”不祥的阴霾笼罩在紫禁城的上空。
溥仪在位3年(1908年12月-1912年2月),清王朝的政治实权掌握在摄政王载沣以及隆裕太后的手中。载沣曾就德国公使被清兵杀死一事赴德道歉,因处理得较为得当,赢得了声誉,也让他增长了见识。上台之初,他果断地剥夺了对皇权日益构成威胁的袁世凯的职务,让其回老家养病。接着,他按照从德国学来的那一套,开始培养皇室的力量,把载洵、载涛、载泽等一干皇家贵胄安排在实权部门,企图维护和巩固满人政权。但他的这些兄弟大多不太争气,还贪恋权势,搞得清王朝的政治局势每况愈下。
为应对社会上日益强烈的要求改革的呼声,载沣于宣统元年(1909年)二月,下诏预备立宪,令各省“切实筹办宪政”,务必在当年成立谘议局。宣统三年,他炮制了臭名昭著的“皇族内阁”,彻底击碎了立宪党人的幻想。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到革命的队伍当中。
1911年的辛亥革命,在中华大地上掀起了反清浪潮,清廷的统治已是摇摇欲坠。载沣不得已,于12月30日解散皇族内阁,重新起用袁世凯。但袁世凯出山不久,就哄骗隆裕太后撤了载沣的官职。载沣就这样灰溜溜地结束了自己的摄政王生涯。此后,清廷只剩下一个“孤儿”溥仪、一个“寡母”隆裕太后。他们哪里是袁世凯的对手,只能听任其摆布。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在袁世凯的威逼下,颁布了宣统皇帝退位的诏书。稀里糊涂当上皇帝的溥仪,又稀里糊涂地结束了自己的皇帝生涯。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时代也宣告终结,中国人迎来了崭新的共和时代。
复辟中重温“皇帝梦”
辛亥革命之后,民国政府与清廷达成了《关于大清皇帝宣布赞成共和国体中华民国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以下简称《优待条件》)。根据双方的协议,在乾清门以北直到神武门的这个区域里,溥仪仍然可以过着原封不动的帝王生活,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呼吸着19世纪遗下的灰尘”。
然而,溥仪和不少其他遗老遗少,都对恢复清朝统治抱有幻想,只是一直苦于没有复辟的办法。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复辟的机会竟会自己找上门来。民国六年(1917年)阴历九月廿七,溥仪接见了大名鼎鼎的“大清第一忠臣”张勋。据溥仪多年后回忆,他想象中的张勋必定是仪表堂堂、器宇轩昂的模样,所以当时怎么也没法相信眼前这个黑红脸、圆乎乎、短脖子的人就是“大清第一忠臣”。失望之余,溥仪注意到,张勋背着一条花白的辫子。这就是其“辫帅”之名的来源。
张勋生于江西奉新的一个农家,光绪初年参军入伍,靠军功一路爬升。到了清末,他曾临危受命,担任过江苏巡抚兼两江总督、南洋大臣等要职。民国成立后,历任江苏督军、长江巡阅使、安徽督军的他,总感念大清的“大恩大德”。所以,尽管清廷已覆灭五六年之久,他仍然拖着那条帝制时期的“尾巴”。但公允地说,尽管张勋反动而顽固,但比起那些朝秦暮楚、反复无常的军阀政客来说,他的这份耿直和忠心,在那个人心不古的时代倒也显得在可恨之余还有几分可爱。
张勋此次到京,打的旗号是调停大总统黎元洪与国务总理段祺瑞的权力斗争,但实际上是向清室报恩来了。他在事先主持的徐州会议上,争得了各省代表对复辟的默许和支持,所以才敢风风火火地带着4000“辫子兵”来到北京,控制各要害部门,并把黎元洪监控起来。此后,一个老熟人登场了,他就是康有为。康兴冲冲地从上海赶来“共襄盛举”,为张勋摇旗呐喊。
对于复辟之事,溥仪刚开始时并不知情。直到第二次见到张勋时,他才知道自己又要当皇帝了。不过,事情大多不用他操心,张勋等一干复辟大员都替他安排好了。1917年7月1日,溥仪在众人的簇拥下,再次成了皇帝,停滞了五六年的皇家机器又开始嘎吱作响。接下来发生的事,多少有些荒诞——仅复辟当天,溥仪就一口气下了9道“诏谕”,宣布收回国家政权,采用君主立宪政体,皇族亲贵不得干预政务,实行满汉融合的民族政策,赦免政治犯,取消苛捐杂税……王士珍、陈宝琛等人受命任议政大臣,徐世昌、康有为分任弼德院(清末的国务顾问机关)正副院长,其他对复辟有功的人也论功行赏。张勋出力最多、功劳最大,自然也最风光,被溥仪任命为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皇朝内阁政务总长兼议政大臣,一时间权倾朝野。
据老北京人早年间回忆,1917年7月1日早晨,警察忽然叫各户悬挂龙旗,居民只得用纸糊的旗子来应付。接着,多年没人穿的旧袍褂突然间身价陡升,真朝服被抢购一空后,连唱戏用的戏服都成了宝贝;市面上多了很多“好像从祖先画上跑下来的人物,满街跑着祖宗”。复辟那几天,北京城里的人们大都愁坏了——清朝的衣服,花点工夫还能找出一件两件,但辫子却没办法一夜之间长出来。所以,理发铺的生意突然红火起来,但来的人不是要剪发,而是要“加”发。用人发和马尾做成的假发的行情一路看涨,不少官员就这样一夜间又“长”出了辫子。
但溥仪的皇位坐得并不安稳。7月2日,他召张勋等大臣入宫,询问3件事:一、京师地方安否?二、各省军民长官有无来电?三、各外国使臣意见如何?小皇帝对地方各省是否效忠的担心并非多余。此时,手握重兵的北洋将领段祺瑞等人,已经开始在天津酝酿反击。7月3日,段祺瑞组织起规模为3万人的“讨逆军”,向京师开拔。复辟阵营的队伍本来就是东拉西凑拼起来的,如今见“讨逆军”来势凶猛,因此纷纷倒戈。
此时的张勋,还试图通过外国使团进行调停,甚至希望说服段祺瑞放自己的队伍一条生路,允许他带兵返回徐州大本营,但遭到段祺瑞的拒绝。无奈,辫子军只好退入北京城内,与“讨逆军”展开激战。最终,辫子军不敌,溃不成军,张勋被迫逃进荷兰使馆,后辗转迁居天津租界。其复辟附庸迅速作鸟兽散。就这样,段祺瑞成了北京的新主人。
这场战斗当中有一个细节颇值得玩味,那就是中国空军正式诞生了。其实,所谓空军,只是一架飞机而已。说它是战斗机未免有些抬举它,因为它没有安装任何攻击性武器,只能依靠飞行员拎着炸弹往下扔,其战斗力可想而知。但它毕竟是中国空军的第一次作战行动,从心理战的角度取得了很大的战果。这架名为“高德隆”的“战机”,向紫禁城内投了3颗炸弹,虽然没伤到人,却让宫里“炸”开了锅。溥仪在太监的簇拥下,赶忙躲到养心殿里;太妃们也是不顾形象,能藏便藏。皇城里的众人,都被这从天而降的东西吓得不知所措。
7月12日,溥仪宣布退位。在看到《退位诏书》时,他放声大哭。原本,他期待看到所有中国人都支持他重登皇位,到头来方知这只是一场春秋大梦。事后,溥仪等人都在沉重地等待胜利者的审判,结果却发现当政的冯国璋、段祺瑞,把复辟的脏水一股脑儿地倒到了张勋的头上。于是,张勋成了罪魁祸首,明明参与复辟、企图颠覆民国的溥仪,反而逃过了一劫。
告别紫禁城心有不甘
从1917年复辟失败到1924年的这段时间里,溥仪虽然与权力无缘,倒也活得潇洒自在。1922年,溥仪大婚,娶了“皇后”婉容和“妃子”文绣。小朝廷借大婚之机,重温了所谓的“皇家气派”。民国当局为此次婚礼拨款10万元,陆军官兵为此出动了2498人次,其余如宪兵、警察、保安队的出勤人数则更多。婚礼中,民国军阀政客和清朝遗老遗少送来的古玩字画等奇珍异宝,数不胜数。总统府侍从武官荫昌甚至声称代表“奴才自己”,向“皇帝”溥仪磕起了头。这一切,都足以表明,在一部分中国人的大脑中,传统的君主思想还未被完全涤荡干净。
而溥仪也处处摆出皇帝的架势,乱行封赏。一次,一个修电灯的人信口开河,向他索要官爵,他竟胡诌了一个“镇桥侯”予以封赏。此人后来真的要求内务府兑现“皇帝”的册封,令人啼笑皆非。发生在溥仪小皇宫里的荒唐事,还不止这些。又一次,一个兽医向溥仪写了些养狗的“奏折”,结果得到了绿玉手串、金戒指、鼻烟壶等10件珍宝。凡此种种,不可胜举。这些奇珍异宝并非皇家私有,是中国人民的共同财富,结果却如此被溥仪随随便便地处理掉了。
小朝廷里还保留了帝制时期的残渣余孽——太监制度。缺乏有效管束的太监们为非作歹,盗窃成风。建福宫失火案就是一例。1922年的一天,16岁的溥仪受好奇心的驱使,打开了藏有各式各样奇珍异宝的建福宫的大门。这里立即成了太监小贼们经常光顾的地方。为了刹住偷盗之风,溥仪决定清查建福宫。但行动未及开始,一场离奇的大火便把里面数不胜数的艺术珍品烧成灰烬,使无数能工巧匠的心血一朝化为乌有。
而且,小朝廷内部机构臃肿,有内务府、宗人府、慎刑司等,用费浩繁。不算吃穿的费用,单是内务府的花费、溥仪与太妃们的“恩赏”和“临时差务”,每年就要花掉87万两银子。后来,溥仪不得不加以整顿,遣散内监,裁撤机构,削减官员。即便如此,溥仪及其皇室成员的挥霍无度,还是让小朝廷感到收不抵支,苦不堪言。
溥仪的好日子很快就到头了。1924年11月5日,他正在储秀宫跟婉容一起闲聊。突然,内务大臣绍英失魂落魄地跑进来,带来一份要求废止《优待条件》的公文,以及冯玉祥军队发出的要求溥仪等人3小时内撤出皇宫的命令。
原来,1924年10月22日午夜,冯玉祥率部以徒步日行200里的速度,突然杀至北京,打败盘踞在此的军阀吴佩孚,占领了北京城。此时的冯玉祥,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爱国进步思想,早已想解决溥仪等人“混吃混喝”的问题。实际上,早在7年前参加讨伐张勋复辟行为的行动中,作为“讨逆军”旅长的他,就曾强烈主张“消除帝孽”,不仅要求停止优待清室,而且要“贬溥仪为平民”,征收其所有宫殿朝房,“尽归国家公共之用”。他的提议,展现出他对帝制残余持坚决否定的态度,当时虽未被采纳,但为后面历史的发展作了铺垫。
废止《优待条件》的公文,就是冯玉祥下令起草的。“那怎么办?我的财产呢?太妃呢?”溥仪急得团团转。他赶忙往外打电话求救。但这时,皇宫的电话线已被负责执行此次任务的北京警备总司令鹿钟麟下令切断。而且,皇宫的进出口也已被冯军守住。溥仪无计可施,急得满头大汗。鹿钟麟“再过20分钟景山就要开炮”的威胁,更把他吓得魂飞魄散。于是,溥仪领着婉容和文绣,乘上汽车直奔醇王府。至此,紫禁城,这个明清两代至高皇权的象征、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终于告别了皇帝。
溥仪到达醇王府后,鹿钟麟问他:“溥仪先生,你今后是还打算做皇帝,还是要当个平民?”“我愿意从今天起当个平民。”溥仪答道,然后又补充说:“当皇帝并不自由,现在我可就得到自由了。”这一番话,赢得了周围士兵的掌声。但实际上,溥仪心底还有复辟之梦。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被挟持到东北沦陷区,成立了日本人控制的傀儡政权“满洲国”,再次重温了“皇帝”旧梦。
二战结束后,溥仪在逃跑途中被苏联军队俘虏,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接受了近10年改造,后蒙受新中国中央政府的特赦,先后在北京植物园和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工作。一次,在接受外国记者的采访时,溥仪曾幽默地说:“我曾经做了4次皇帝。第一次是3岁时继承先人的皇位。第二次是1917年,张勋在北京复辟,拥戴我做了10天的皇帝。第三次是1932年,日本人在东北把我扶上了伪满洲国皇位,这一幕在1945年结束。第四次当皇帝,是在前年。我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获得了选举和被选举的全部权利。现在我同其他中国人一样,是一个‘集体皇帝’。”
1967年10月17日,溥仪病逝。他先是被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后被移葬至河北易县清西陵崇陵旁边的华龙皇家陵园,像他的祖先们一样成为一段慢慢远去的历史。
责任编辑/星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