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那些事儿
2015-12-23
罗丹滨 深圳平冈中学毕业生,现为南京大学大一学生
历史知识繁多而零散,很多同学都表示,自己背了这个忘了那个,没办法很好地掌握。其实,浩繁史册还是自成体系的,记忆也是有章可循的。
根据教材目录回忆主干知识,写下关键词句,再对照课本看看自己有没有知识漏洞。
不少同学会运用题海战术来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但是题目涵盖的知识点毕竟有限,有时候会局限于一些常见考点,刷题效果并不佳。我建议同学们根据教材目录回忆主干知识,并写下关键词句,再对照课本看看自己有没有记错或遗漏的知识点。
比如看到“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的单元标题时,就应该写下“相权不断被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两大趋势。再细致到“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时,就应该写下“明清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特征)”“明有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等措施(表现)”“巩固了统治……(积极影响)”“阻碍了经济发展……(消极影响)”这些方面。书写既可以理清思路、带动回忆,又能避免在思考时发呆。运用这种方法,只需要花很短的时间,就能检验出自己是不是有知识漏洞。
刚刚举例时提到的“特征”“表现”这些词,能提示你主干知识包含了哪些方面。对课本知识记得不牢的同学,最好先翻翻课本,写下这些提示词,再对照目录回忆。如此筛查一遍后,再对照书中的具体内容,重点记忆自己记错和遗漏的部分。运用这一方法的好处在于,不仅能查漏补缺,还能将目录中的标题变成你调用相应知识的关键词。
此外,要多花时间翻阅教材,把握好每一次的细致复习,尤其不能遗漏书中的细枝末节,譬如“曲辕犁的图示与传统耕犁的差别”“筒车的动力是什么”等易被忽略的部分。切忌只关注老师在第一次讲课时勾画出的几句“重点”,或过于依赖提纲。
按照时间顺序,整理多本教材中的知识点,熟悉时代特征。
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一般在第二轮复习时才会被整合在一起,但如果在复习之初就整合三部分的内容来记忆的话,更容易形成知识体系。我觉得最好的方式是整理成图表,纵向为时间,横向为对应的政治、经济、文化史的知识。以宋代为例,政治上的知识点有中央集权、收精兵、制钱谷、“三冗”等;经济上有商品经济发达、商业贸易打破时空界限等;文化上有程朱理学、宋词文人化等。
同样以时间为序,还可以将中国史与世界史对照记忆。可以以重大历史事件作为划分时间的节点,如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然后罗列出该时期中外发生的一系列历史事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一经罗列便能直观地看出中外事件、政治、经济、文化现象间的相互影响,从而形成对一个时代的认识,进而构建起知识体系。
利用课外读物、纪录片等辅助记忆,加深印象。
有关“三国”的书籍、电视剧、游戏能加深我们对三国历史的印象,但不意味着能帮助你学习高中历史,这是利用好课外的东西来辅助记忆。
如果总是遗忘某一方面的知识,可以去看看相关的课外书,比如《全球通史》,基本上涵盖了高中阶段的历史知识。此外,历史学专业本科生、硕士生的论文也是很好的资料。读这些论文,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见识更多更新的观点,收获良多。高中生很少接触到这些,可以找老师索要相关资料。
觉得看书、看论文比较枯燥的话,看纪录片也可以。比如,有人总是忘记“地理大发现”时期的特点,那么看纪录片《大国崛起》的前三集效果就很不错,一天看半小时或一小时,当作学习之余的调剂就很好。想要印象更深刻、记忆更牢固,可以边看边想哪些是课本中出现过的知识,哪些又是课本中没出现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