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把握内涵,多向思维立意
2015-12-23何子芳
何子芳
材料作文,向来是中考作文的难点,也是考生普遍感觉头疼的命题形式。分析2015年各地的中考材料作文,不但数量上有所增加,在考查形式上也有了新的变化,那就是要求考生立足整个材料,从整体语意上确定写作的立意,这让许多考生倍感头疼。下面我们就以2015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作文为例,一起去探究如何写好这一类作文吧。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2015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作文题)
初春,街心公园的树争先恐后地长满了绿芽,有一棵树却迟迟没有动静。一段时间后,别的树的叶子都已张开,这棵树才刚刚冒出嫩芽。一开始就比别人晚了一大步,不免让人担忧。不过这棵树并不着急,还是按照自己的节奏不紧不慢地生长着,不经意间夏天来临,举头望去,这棵树与别的树已无区别,浓浓的绿色在夏日的酷暑里同样可以遮荫纳凉。此时,谁又在意它当初的滞后?
人的成长何尝不是这样?
请根据对上述文字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涉及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用化名代替。
总有一天会慢慢长大
武汉一考生
有三个这样的孩子:
一个孩子4岁才会说话,7岁才会写字,老师对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思维不合逻辑,满脑子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曾经还遭遇到退学的命运。
一个孩子曾被父亲抱怨是白痴,在众人的眼中,他是毫无前途的学生,艺术学院考了三次还考不进去。他叔叔绝望地说:“孺子不可教也!”
一个孩子经常遭到父亲的斥责:“你放着正经事不干,整天只管打猎、捉耗子,将来怎么办?”所有教师和长辈都认为他资质平庸,与聪明沾不上边。
这三个孩子分别是爱因斯坦、罗丹和达尔文。
知道了他们的名字,此时,谁又在意他们当初的表现呢?
生活中,每一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快长大,每一位父亲都愿意为自己的孩子成长付出一切。但是,人的成长是需要蓄积,是有时有节奏的。早了不行,晚了也不行,这正如那些庄稼,揠苗助长,随意缩短作物的生长期,只会适得其反,成长需要顺乎孩子的天性。这简单至极的道理每个农人都懂得,但父母们却往往将自己孩子的成长排除在外。都说孩子是自己的好,但是,生活中又有几个不被希望变成别人?希望变成邻居的学霸,希望成为楼上的学神,就连举手投足,也都习惯于拿成功的兄弟姐妹或同学做比较,那时,若能变成他们心目中的那个孩子,那该是世上最幸福的事,可是他们却从来没有想过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有自己的节奏。
成长只能是缓慢的,被人工添加剂催熟的果蔬,样子好看,却缺乏真正的营养与口味。缓慢在植物那里是成长的基本准则,但是在当今的人类社会,却成了稀缺元素。所以有时候,大人们真该反省一下自己,要知道:养育孩子就像等待花开,需要时间,需要静下心来。
喜欢音乐,因为节奏是音乐的灵魂,没有节奏的音乐,只是一堆毫无生气的符号;喜欢诗歌,因为节奏是诗的秘密,没有节奏的诗,只是一团混乱的墨迹;关注孩子的成长,那就懂得孩子成长的规律和节奏,揠苗助长,一味拔高孩子,只能让他们力不从心,背负越来越重的生活负担。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握成长节奏,静等花开。
(本文改编自网络)
这是一篇精彩的考场佳作,本文以观点新颖、素材丰富、论证严谨而被评为一类卷。具体特点如下:
1.贴近材料,观点新颖。考生在整体感知材料立意的基础上,由“这棵树”开始迟迟不发芽,后来到了夏天与其他树没有区别,进而引发联想,确立人的“成长需要慢慢来”的立意,并剖析父母的心理,说明不注意成长节奏的危害性,发人深省,立意别致。
2.素材丰富,内容充实。整篇文章,考生选取了爱因斯坦、罗丹和达尔文三个事实论据,用在开头,既有引起话题的作用,又论证了观点;用农人栽种作物作比,比喻说理说明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应持的正确态度,论据充分,说理性强,显示出考生丰厚的积累。
3.结构严谨,论证有力。整篇文章,考生先由爱因斯坦、罗丹和达尔文三个人的成长经历引出话题,然后紧扣材料分析人的成长需要节奏,需要慢慢来,并以作物作比,说明父母比较、拔高孩子的危害,最后强调应把握成长的节奏,静等花开,全文论述思路清晰,有理有据,论证严密,显示出考生思辨的功底。
2015年中考材料作文呈现出的这一新动向,强调在整体理解材料基础上,从任意一个角度展开思考,无所谓最佳立意,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要写好这一类作文,大致可采取以下三步审题立意:
一、整体阅读,吃透内涵
从阅读的角度分析,任何材料主旨的把握,都应建立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之上,断章取义或盲人摸象式阅读只能让理解支离破碎。整体立意式材料作文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就是要求考生能着眼全局,依据整个材料的观点,思考这则材料说明什么事情或社会现象,而不是像普通的材料作文那样任取一点,这也是“新”之所在。如武汉题,从整体上分析,讲的是“树”与“人”的成长,揭示的是社会中对孩子过度期望的社会问题,树的成长没有“起跑线”,由此自然能获得人的成长也应把握自己的节奏。理解了材料的内涵,再分析确定立意,就会有针对性。
二、重点分析,细节立意
虽然新材料作文强调整体立意,但具体到每个考生,仍需要分析材料的具体细节,并从中获取自己独特的构思,所不同的是,这一构思必须要与整个材料有关联,也就是说,构思必须在整个材料话题的统一之下进行,由树及人。仍以武汉题为例,这一话题拓展思维的方向很多,从第一个反问“此时,谁又在意他当初的滞后”这一角度分析,言下之意也就是当这棵树在夏天依然与其他树一样发挥着遮荫纳凉的作用时,没有人在意它当初的“迟迟”和“晚了一大步”,由此获得对世俗观点“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反思立意;从这棵树成长“并不着急”“不紧不慢”,最终也长成,可以获得“自信”“坚持”的立意;而若分析故事里的“旁观者”,这群人一开始看树迟迟不发芽,感到担忧,后来不知不觉发现这棵树和其他树没有区别时,他们便“不在意”了,我们也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或是父母、老师、朋友,这群人需要耐心等待、尊重规律……
三、把握全局,展开话题
确定了写作的方向,也就是明确了写作的话题,此时已经把新材料作文转化为话题作文。考生在此基础上,再结合自己的写作积累,根据话题范围拟制一个适合自己写作的标题。虽然至此考生已经拟定了文题,材料作文又转化为命题作文,但写作仍不同于传统的命题作文。不同之处就在于考生在行文时,仍要注意关注材料的内容,从整体分析材料入手,利用材料阐明观点,展开行文。如武汉题,考生要遵循由树及人的写作思路写作,就符合要求,若脱离开树和人的成长经历,单纯叙述成长、坚持、自信等,就可能偏离主题。
总之,整体立意式材料作文遵循“整体——部分——整体”(从整体出发形成自己观点,再从细节入手找出佐证,最后回到整体证明观点)的思路,将综合和分析结合起来审题立意,这样有利于考生写出见解新颖、个性独具的作品,避免了考背诵作文或简单宿构的弊端,应当说是符合中考作文命题基本规律的。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龙应台在《目送》一书中有这样的文字:
“两个人一起走时,一半的心在那人身上,只有一半的心在看风景。要真正地注视,必须一个人走路。一个人走路,才是你和风景之间的单独私会。”
“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
请根据对上述文字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涉及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用化名代替。
思路导引: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要求考生“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因而可判断属于“整体立意式”材料作文题。整体感知材料的大意,两则材料都指向了“人”和“路”,“必须一个人走路”“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强调的是“有些路,我们只能一个人走”。也就是强调“在某些路上,我们需要一个人去完成,去探索,去进步……”有了这样的理解,我们再回头审读材料,透过第一句“一个人走路,才是你和风景之间的单独私会”和第二句“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便不难理解命题者的命题指向是要求考生能学会独立行走,独自面对,学会“披荆斩棘”,进取向前。这对在蜜罐中长大、缺乏独立精神的我们,很有针对性。写作时,同学们可叙述自己的生活经历,说明“路,需要自己一个人走”的成长感悟;也可以写成议论文,选取那些独立向上、靠自强赢得精彩人生的人为论据,证明有些路,只能我们一个人走,披荆斩棘,才会走出精彩人生。无论写什么、怎么写,都应着眼于整个材料,紧扣材料主题展开,否则就有跑题的危险。
1.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陶行知
2.人啊!还是靠自己的力量吧!
——贝多芬
3.只要你一息尚存,就不要让任何人牵着你的鼻子走。凡事自己作主。不让任何事情玷污自己的名誉。要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圣经后典·便西拉智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