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甘泉寻水源
2015-12-23袁伟
□ 文、图/袁伟
千里甘泉寻水源
□ 文、图/袁伟
干渠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渠首开闸放水,来自汉江主要支流丹江之水开始滋润干渴的华北和京津。16天后的12月28日,北京的总干渠终点团城湖明渠涌出清冽的渠水。生活在北京的我,终于又可以喝上来自家乡的水了。
从小就听着大人们说丹江水、丹江水库、丹江鱼什么的,却从来没有去过只有30多千米之遥的丹江,心里充满了好奇。后来,又听说南水北调中线调的是汉江的水,心里又生疑问:丹江在丹江口时还没有汇入汉江,怎么会调来汉江之水呢?
带着好奇和疑惑,羊年大年初四,笔者驾车从老家出发,前往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河南省淅川县九重镇陶岔村(现改名丹阳村。原淅川丹阳镇是古楚国的都城,现已经淹没在丹江水库之下)的渠首一探究竟。
丹江之水天上来
车行50多千米,在淅川县的香花镇,看到一个路标,箭头指向标明:丹江。于是一把方向,顺着箭头方向开了过去,果然不到5分钟,烟波浩淼的丹江便展现在眼前。在香花码头,笔者问当地人原来水位在哪里,他指着远处一颗只露出树梢、估计有碗口粗的树说:“水位上来前,那棵树离水线还有几十米。”
其实笔者看到的水位还不是最终的水位,还有8米上升空间,最终的蓄水高度是170米,而笔者看的水位高度只有162米。
丹江发源于陕西省境内的秦岭南麓,自然落差1401米。笔者家门前流过的老鹳河是丹江的重要支流,全长不过220多千米,但从发源地到注入丹江,自然落差也达1340米。从河南淅川陶岔渠首到北京干渠终点,自然落差却只有120米左右。所以,说“丹江之水天上来”一点都不为过。丹江的众多支流,大多发源于秦岭山脉或其余脉,沿途城市极少,除了几个县城外,没有一个地市级及以上城市,水质保持良好。
这次渠首之行,终于在有关权威介绍中,解开了笔者心中疑团。南水北调中线所调之水,确实与汉江无关,全部是丹江之水。丹江在湖北省丹江口市汇入汉江,但1958年修建的丹江口水库在汇入汉江前被大坝所拦截,形成了丹江口水库。作为南水北调中线的水源地后,丹江口水库大坝由原来的157米加高至170米,水域面积达1022.75平方千米,蓄水量达290.5亿立方米,成为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
但是,由于丹江本来就属于汉江流域,如果北调的水不被调走,那么它在发电后最终会注入汉江,从这种意义上,说南水北调调的是汉江之水也没错。准确的说法是,南水北调的水源来自丹江,属于汉水流域。
南水北调中线渠首巨大的闸门
清澈碧绿的丹江水
引丹工程渠首是一座五孔闸,工程设计精巧,规模宏大,这个渠首水位是147.38米,而北京团城湖水位49.5米,落差大约是100米。
宏伟渠首似龙头
新的中线渠首位于两座小山的中间,渠水从闸门奔涌而出,流向北京。选择淅川县九重镇的陶岔村作为渠首,是有历史原因的。上个世纪70年代建设的“引丹工程”,成了今天渠首的前奏。
笔者记事起,就知道大人们每年农闲时节都要去丹江水库修水利。当时,南阳地区动用7个县10多万群众,展开了陶岔大会战,历时6年,建成了引丹灌溉工程。工程主要包括库区引渠、渠首闸、输水总干渠、下洼枢纽和清泉沟泵站五个部分。丹江水经过引渠、渠首闸、总干渠,沿着禹山边沿,一路流向邓县、新野、唐河等县市,为这些县市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其中,引渠全长4.4千米,渠深12-47米,开口宽度为150-500米,渠底宽30-35米。当库区水位为148.3米时,过水能力500立方米/秒。整个引丹工程规模宏大,气魄宏伟,六年期间开挖土石方6700万立方米,用断钢丝绳700余吨。如此浩大的工程,正赶上文化大革命,当时我国的社会政治环境很特殊,再加上机械设备简陋、施工条件简单,其艰巨性和危险性可想而知。工程建设中,有2880多人受伤致残,140多人长眠在了渠首大堤下。
当时还没有南水北调的概念,但修建的引丹工程为今天的渠首打下了基础。原来的引丹工程渠首是一座五孔闸,工程设计精巧,规模宏大,这个渠首水位是147.38米,而北京团城湖水位49.5米,落差大约是100米。而笔者看到的,是新建的渠首,闸顶加高至176.6米,水位也可提升至170米。渠首段干渠设计底宽50米、水深47米,由南向北干渠逐渐变窄变浅,到北京团城湖,渠底宽仅7米、水深3.5米。北京团城湖末站水位高度仍然是49.5米,落差增至约120米,正是这120米的落差,推动着清冽的丹江水向北京缓缓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