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年糕与元宵

2015-12-23老醉

作文评点报·中考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闹元宵伍子胥年糕

老醉

年糕,年年高

中国人爱问:“您吃了吗?”其中透露出了“民以食为天”的国度里关乎吃的习俗,或者说是一种传统的食文化。由此衍生的时令节庆,让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热闹的节日里的美食。起码少儿时,盼望节日都是从舌尖上开始的。譬如,好吃的上元丸、端午粽、中秋饼、年糕……

年糕,曾经是春节祭祀祖先的必备供品。做年糕,也就成为过去家家户户过年前必不可少的一道风景。过年一般以腊月二十三的祭灶拉开序幕,祭灶又称“送神”,有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说法,为了灶王爷的“甜言蜜语”,年糕也就成了不二之祭品。做年糕,南北各地略有不同。大多以秫米为主,以稻米为辅。先用冷水浸泡三天,再下锅煮熟,然后趁热在石臼中配以黑糖舂捣成团,最后整成圆盘形,或切成条块状晾干,吃时可蒸、可炸、可炒。这种制作方法,在古代的食谱典籍中就有记载:“熟炊秫稻米饭,及热于杵臼净者,舂之为米糍,勿令有米粒……”

小时候吃着又黏又甜的年糕,还喜欢缠着奶奶开讲年糕的故事。奶奶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种叫夕(也有说是年)的怪兽,专门在年关时,趁着人们睡觉,出来吃人充饥。人们为了避祸,先是在家门口点燃柴火,一起围着火圈守夜,直至天亮。平安无事的,跳过火堆出门贺春,始称过年。后来有位聪明的高氏族人,教大家事先用稻米磨粉,做成一块块的糕饼,放在门口,让凶猛的年兽填饱肚子,也就不再吃人了。等到天亮,人们看见大腹便便的年兽走了,才纷纷出门相互道贺,躲过了“年年难过年年过”的年关,年糕由此诞生。再后来,据说夕终于被英勇的人们除掉,过年这天也就改称除夕。而远古为躲避年害的守夜、跳火圈、做年糕,也就成为了一种亘古的过年习俗。

每回听奶奶讲过年的故事,再吃着年糕,心里总是冒出一个念头:当年做年糕都是给年兽吃的,后来人怎么也喜欢上了呢?吃了年糕的人,会不会变成年兽呢?

后来从一本小人书上晓得,原来这年糕还是伍子胥有意无意中“首创”的。话说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命伍子胥筑城,伍子胥从备战角度考虑,特地在相门(苏州六城门之一)城墙上做了安排。夫差继位后,伍子胥遭陷害,临死前嘱咐将士说:“国家有难,民饥无食时,可往相门城边掘食。”后来吴国被勾践的“三千越甲”横扫而灭,城破前全城断粮,将士们记起伍子胥的话,便前往相门掘食,果然发现城砖都是用糯米粉浆成块做成的,救了不少人的生命。后来人们为了缅怀伍子胥的恩德,就在过年时家家户户做年糕来祭奠这位年糕“始祖”。年糕也就由此流传开来,成为如今一道花样百出的节令食品。

上元圆,圆又圆

抄着五分钱,去买上元圆,食得肚子圆又圆。

元宵节,又称上元,为我国传统节俗的“三元”之首。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已被淡化,成了七月鬼节;十月十五的下元则近乎消亡。只有正月十五的上元节,一直演化成今天热闹、狂欢的元宵灯节。

闹元宵,在全国各地大同小异。扎花灯、逛灯会、猜灯谜,当然做汤圆是不可或缺的。汤圆在闽南,又分成冬至丸和上元圆。上元圆,也叫上元丸,是用糯米磨成粉末,再用做好的馅儿滚粉而成。

上元圆的馅儿,各地风味迥异。泉州的一般做法:挑选上好花生,剥仁炒熟,再用小石臼舂碎,拌以配比的芝麻、葱头油、冬瓜糖、橘子皮等,然后倒入起凝结功效的猪油即成。最后一道工序,就是用特制的铁具模子,敲打成形,放入罐中储存。食用时,沾水裹粉,便可下锅。

上元节,吃过了元宵汤圆,记得儿时父亲还为我们兄弟扎起了润饼灯。夜幕降临,孩子们都提着自家点上蜡烛的各款花灯走上街头,成为元宵佳节的一道亮丽风景。以前有种说法:游灯中,谁家的灯自燃“化”去,那就意味着来年有好兆头。

其实,上元节与道教的关系很密切。道教以上元为赐福天官诞辰,在民间就以放灯、闹元宵的民俗来庆贺,届时道观中例行设斋庆贺上元天官诞辰,老百姓多前往道观烧香祈福。夜间按例要上灯,还要举行许多文艺、杂技演出。上元张灯的习俗从北魏道教的上元节定型,直到隋唐、近代,一直延续至今。

猜你喜欢

闹元宵伍子胥年糕
猜灯谜闹元宵
闹元宵
“千金”的由来
年糕
打年糕
东周列国志(10)
闹元宵
张灯结彩闹元宵,火树银花不夜天
伍子胥出昭关
伍子胥巧言保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