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汉交互中现代新疆形象构建中的城市雕塑
2015-12-23邬建华
邬建华 李 楠
民汉交互中现代新疆形象构建中的城市雕塑
邬建华 李 楠
一、民汉交互中的现代新疆城市雕塑的起步
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新疆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公共雕塑。新疆和平解放之后,承担社会主义现代民主国家形象建构和民族大团结价值宣传功能的新疆城市雕塑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进入了全国城市雕塑发展的统一框架之中:以写实雕塑的艺术经验为主流,加之80年代以来少数的抽象雕塑、意象造型、少数民族装饰手法等的探索,使新疆现代城市雕塑面貌初具。城市雕塑对现代新疆形象构建的作用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被认识,民族性与地域性的资源在新疆形象建构中的独特价值开始受到重视,少数民族日常生活、民俗风情、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人物等题材和伊斯兰宗教特有的装饰艺术手法与传统的写实雕塑风格结合,在彰显新疆现代城市形象的民汉交互特色同时,也获得了城市公众的认同。新疆首府乌鲁木齐红山脚下的《长桥饮马》雕塑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创作者高佩齐充分把握新疆少数民族对于“马”这一题材的特殊感情,运用线面结合的手法表现,使雕塑中凝结着乌鲁木齐城市形象构建中民汉交互与认同的文化深意,至今乌市市民对它的认可不减当年。
中国当代城市雕塑的成功经验和问题与不足都成为新疆现代城雕起步中的参照。中国当代城市雕塑是伴随着改革开放、伴随着中国人对“现代化”的美好憧憬和想象兴起的,如果说90年代以来手顶圆球、脚踏浪花、身着飘带式的雕塑是在向科技进军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文化氛围中的一种简单化表达,那么接下来大规模的几何形体拼接、象征天体、卫星运行的弧线与球体的套接的所谓“现代雕塑”以工厂化定制的方式在全国普及开来,这暴露出城市雕塑背后“民众”的缺席和定制者急切的宣传思维,好在这种情况早已受到业界的批评。在新疆,这种定制样式开始被本土经验矫正并“改造”:一个奇特的现象是,少数民族歌舞相关的彩带与弧线运动所需的韵律表达与上述表征现代科技的天体、卫星运动的弧线寓意交互、转化;体现公众对现代化想象的象征地球、月球等天体的几何球体、弯月造型与伊斯兰宗教象征符号中的“新月”、“球形”符号交融,形成一套基本能够被认同的抽象寓意系统。也就是说,那些所谓的“抽象”与“极简”的雕塑,在新疆公共艺术中,带有明显的新疆本土经验与现代化想象的重合性。
这些共同构成了新疆现代雕塑起步时的状况。
民汉交互杂居的新疆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和完全不同于其它地区的地域文化特点,在党和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战略和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要求下,新疆历史与民族的文化也正在被激活和转变成构建现代新疆文化形象的资源,换言之,多民族地区的现代新疆对现代文化的诉求已是必然。
二、新疆城市雕塑的现代诉求
新疆不仅有地方的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交互的文脉,也有生产建设兵团的汉族移民文化特点,在二者的交相呼应中形成新疆民汉文化交互的格局。从现代公共艺术的维度着眼,新疆也不乏“专家认可、百姓认同”的城市雕塑。军垦之城石河子市的城雕“军垦第一犁”,由鲁迅美术学院张玉礼、杨美应两位雕塑家完成,以写实夸张的手法塑造了三个健壮的裸体男子弯腰弓背、拉犁垦荒的形象,是50年代以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以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生命力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战天斗地、屯垦戍边的史实写照,雕像背后的公共关系清晰地反映出边疆和兵团民众对国家认同的态度和立场。
2012年9月,41件由北京、深圳、四川、香港、澳大利亚和比利时等国内外近10名雕塑家利用克拉玛依油田废弃金属器械材料创作的大型雕塑亮相新疆克拉玛依白碱滩区金属焊接雕塑艺术园,这些雕塑使用抽象的手法,以庞大的体量和硬朗理性的结构呈现艺术与工业合作的现代图景。雕塑使用的材质,留有克拉玛依老石油人的身体记忆,这些雕塑以艺术的方式折射这个国家工业时代开始时的公共愿望,改造后的废弃的金属器械,不仅具备纪念碑的属性,而且是开放的现代工业城市克拉玛依现代形象的表征。借用外来的眼光和力量体现新疆城市雕塑背后的“公共愿望”并重新阐释多民族地域文化现代诉求的案例并不止此。2009年乌鲁木齐举办的“国际雕塑营”活动就顺应了由多个民族组成的乌鲁木齐市民对城市公共环境现代文化品味提升的要求。60多件出自世界各地10余个国家、地区的艺术家之手的抽象雕塑被安放在乌市南湖市民广场,仅活动开始的两个月,就有10万多市民关注、参与。少数民族与汉族民众对这些雕塑作品的认可与欣赏远远超出大家的想像。这一案例也提醒我们,通常专业的艺术家和公共艺术决策者是否轻视了普通民众在多民族地域文化语境中对现代艺术审美的需求、接受和参与能力,而这是不可忽视的新疆城市现代形象构建的内在动力。
新疆城市雕塑既是普通大众日常审美的表征,更是现代新疆形象塑造的重要方面。在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建设、不同宗教同在的新疆,城市雕塑更可以发挥其“公共”功能,拓展题材和手法的可能。新疆的公共雕塑同样面临现代工业化、信息化的社会条件,对于“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现代新疆形象的视觉形塑而言,如何阐释民族交互与国家认同命题、表达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化命题、探讨兵团与地方共建命题等等是更开阔的题材领域。加之在传统具象写实之外对抽象、意象、符合少数民族视觉特点的装饰等多元现代雕塑艺术表现手法的探索中中逐渐打磨,定会使新疆城市雕塑形成独特的地域风格和现代文化品格,为民汉交互的现代新疆形象构建助力增色。
* 本文系教育部课题“多重文化语境中天山北坡公众审美与家庭视觉文化的调查研究”(批准号:11YJCZH182成果)及教育部课题“建国以来民汉交互与国家认同中新疆视觉形像建构的图像学研究” (批准号:14XJJCZH007)阶段性成果。
邬建华:昌吉学院美术系讲师
李 楠:昌吉学院美术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