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乐清首饰龙灯文化解读
2015-12-23陆心远
陆心远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乐清首饰龙灯文化解读
陆心远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首饰龙灯是浙江乐清的一项独特民间工艺,其名字由来与女子用的首饰并无联系,其“首”字是指每年元宵节首饰龙必定排在巡游队伍之首,“饰”字则是因其全身装饰工序繁多、集百工之所成,包含龙首、龙尾、全身呈船形,故谓之“首饰龙”。
一、首饰龙灯的历史溯源
浙江乐清南濒瓯江、背倚雁荡,几百年来每逢每年正月初三至十六“龙灯元宵节”,都会有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推着首饰龙灯、扛着龙档,在街巷里穿行逐户祈愿驱灾,热闹非凡。作为龙船组成部分的首饰龙灯,和龙档造型各不相同却紧紧相随,最终首饰龙在喧闹声中被点燃作为收殇仪式,祈求来年的平安、顺利,龙档则被置于祠堂内待来年再舞。
从简单的“龙船灯”到今天复杂的“首饰龙”,乐清首饰龙灯历经几百年的历史变迁。明朝姜淮《歧海琐谈》曾提到,“村落糊楮,像龙首尾,裁板为身,机转辘轳,篝灯与上,从以金鼓,沿门索赏,谓
之龙船灯。”[1]清光绪《杜隐园日记》又载:“元宵(瑞安)梅港灯会最后一灯,约六米高,纵横三米,其中扮演杂居鱼龙等,尤足眩目。”将两处文献内容相比较即可发现首饰龙灯装饰在明清时期由简至繁的变化。张雁洲先生在1985年的《乐清文史资料》中也提到“首饰龙”的前身即“平龙”,贴有大量的细文刻纸,前后有少量固定不动的戏曲人物,一个人就可以抬起,并可以表演舞蹈动作。此后的首饰龙灯制作更加精细,机械装置更复杂,体型也更庞大。而今乐清一只完整的首饰龙灯长约5米、高3米、宽2米,前有龙头后有龙尾,中间“龙身”上有4-6层楼阁,饰有七十多个制作精巧的楼台亭阁,三百多个形态各异、自由转动的古今绸塑人物,组成八十多出戏。
二、首饰龙灯的制作工艺
首饰龙制作工艺繁杂,大小近万个零件,所用材料涉及竹、木、铁丝、纸、布、绳子、油漆等。一架制作精细的龙灯需要3个成年人半年的时间才能完成。为此,笔者采访了浙江省乐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首饰龙灯制作的第五代传承人林顺奎。据其介绍,现将首饰龙的制作的九道工艺总结如下:
1、制作龙骨:选择品相好的硬木(如香樟木),适度弯曲后固定成弧形用来制作首饰龙工艺中最坚实的基础——龙骨,完成后重达几百公斤的首饰龙全靠这“灵魂工程”来支撑。(图1)
2、搭建骨架:搭建首饰龙骨架的是产自乐清当地的毛竹(龙泉竹),加工后的粗竹片(6-7厘米宽,2-3米长)和木条用于搭建船身的主要骨架,细竹篾则被弯曲捆扎成龙身各层的亭台楼阁,最细的篾丝只如面条粗细,用于捆扎接头处。首饰龙的雏形完成之后需要几天时间干燥定型、喷药除虫。(图2)
3、细竹条捆扎:此步骤是对于前面初建的骨架之细节化处理,包括堂位距离、龙首、龙尾位置设计、传动装置安放位置,其时都会考虑在内,林顺奎却没用到一张图纸,所有的构造都在他的脑海里,靠的是几十年功力的积累,也是首饰龙技艺精妙之所在。(图3)
4、制作细纹刻纸:细纹刻纸是首饰龙灯上最重要的一道装饰,也是许多行家评判首饰龙灯优劣的关键。乐清细纹刻纸非遗传承人林邦栋大师是林顺奎先生的父亲,纤而不繁、工而不腻的细纹刻纸是林家祖传的手艺,它源自龙船花至今已有700余年的历史。对乐清先民来说,细纹刻纸不仅仅是审美装饰的需要,他们更相信这些图案能够趋吉避凶。装饰在首饰龙上的细纹刻纸图案几乎集细纹刻纸创作题材之大全,内容包括各类民间图案、历史故事、戏剧人物、飞禽花鸟,如《龙凤呈祥》《五谷丰登》等。(图4)
5、制作道具人物:所有的人物用麻杆作芯、铁丝弯成手脚、泥巴作头像、再穿上古装的绸布戏服,完成后的人物能像真的一样动起来,就如上演一出出生动的舞台剧,它们反映古代三十六行里面的生活习俗及古代戏剧中的人物形象。
6、安装传动装置:一套设计精巧的传动装置是整个首饰龙的核心,它由电机、主轴和各种规格的木制齿轮组成。木制齿轮的数目有50-150多个不等,直径范围3-20厘米之间,轮上的木齿数量在30个左右。制作者用最原始的水平设备——塑料皮管(2-5米长)准确测量层高,将首饰龙按设计所需分为四至七层,每一层各个齿轮是否在同一水平位置是保证它们能否一个接一个紧密咬合、正常运转的保证。只有传动好了,通过手摇或电动马达,首饰龙身上的三十六行和各种人物才能活动起来。当摇动龙腹底的把手时,连杆传动装置连接的百个木齿轮控制的人物、花鸟、亭台楼阁都转动起来表演不同的动作,栩栩如生。(图5)
7、设计堂位:按照设计需求首饰龙的龙身部分每层被间隔为十几个堂位(相当于小型的展示空间),由于连接人物的齿轮就安装在堂位里,所以安装齿轮前每个堂位的长宽约为70×50厘米,齿轮安装完后长宽则为变为24×32厘米左右了,三十六行模型和各个戏曲人物都将被安放在堂位里,最大的堂位在龙头位置,这里有一组齿轮装置让三百多个戏曲人物呈现循环出场的效果。(图6)
8、安装道具、贴布工艺:堂位设计完后便是安装这些小型人物道具了,用竹签将之插入固定位置保证与齿轮相连。此后首饰龙全身贴上以金色为主的各色绸布、圆镜、彩条纸的龙船瓦、斗角、小圆塔、安装二百多盏小灯泡等细节,这样夜晚通电时首饰龙就会变得金光灿灿。(图7)
9、装饰细纹刻纸:首饰龙的最后一道工序是根据各个堂位人物场景选择合适的细纹刻纸装饰,在龙灯四周从里到外贴着4-7层不等,内容既有具象的民间故事题材,又有意象化的吉祥图案,如农村题材的堂位用些吉祥寓意的八角金钱形等图案作为背景,完成后的首饰龙在夜晚掌灯时分显得更玲珑剔透、耐人端详。(图8)
三、首饰龙灯的文化价值
在乐清传承发展了几百年的首饰龙灯,可以说是江南灯彩文化中最为独特的一道风景。首先,其制作规模之巨、参与仪式人数之多在民间灯彩艺术中可以说是极罕见的;其次,它工艺繁复精细,不仅囊括了各类民间的工艺美术还包含了电力、机械、力学等方面的原理,乐清当地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究其源头均由龙身的装饰物发展而来;再次,首饰龙本身所蕴含的多重文化价值,如蕴含江南水乡特色的三十六行人物、器具模型,展现出了许多如今已经消失的传统行业及传统中国民间建筑风格的亭台楼阁,折射了历代乐清人民精神生存与物质生活的传统,反映了人们心中朴质美好的愿望,是首饰龙文化价值的精髓所在。
而今虽然首饰龙灯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各地博物馆或在各大展览中频频亮相,但传承人林顺奎却为其活态保护和后继乏人的局面感到忧心,如何既在民间美术的创造中充分使用传统的精神和语言符号,又赋予几千年民间美术积淀下来的符号以时代的特色?已届古稀之年的林顺奎还始终坚持在传承中创新首饰龙制作技艺,因为这已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注释:
[1] [明]姜准著.岐海琐谈[N].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175.
1. 谢晓飞.百年龙祭[J].中华手工.2010(06):60-63.
2. 盖新亮,周庆伟.对乐清“首饰龙”灯的民俗解析[J].神州民俗.2008(3-4).
3. 马健河.海与神的通灵者——乐清首饰龙、龙档[J].中外文化交流.2008(4).77-81.
4. 林顺奎.浅谈中华一绝首饰龙[A].温州市工艺美术论文汇编(第三辑).温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2010.181-182.
5. 张雁洲.乐清文史资料[M].56-57.
陆心远: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