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什么
2015-12-22马国新
教育是什么
在一次校长座谈会上,我的一位校长同事讲述了他在办学过程中的困惑。他说:“在拆迁和城市扩张过程中,城乡结合部的许多家庭一夜暴富,突然富裕的物质生活让一些孩子失去了学习动力,他们甚至放弃学习,到社会上过起了与学生身份不相称的生活。个别家长甚至认为,现在有钱了,孩子上不上学、学习好不好无关紧要,反正也不指望孩子考上好大学,赚多大个钱。”
我以为,在社会转型和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这是一种必然会出现的现象。当下,被扭曲异化的教育让一些人认为,升学和赚钱就是让孩子读书的目的。如果教育者也抱有类似的认识和想法,不仅教育会失去方向,教育者也不可能破解孩子和家长们现实中的读书之困。
自有教育以来,升学和赚钱从来就不是教育的目的。那么,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
在西方的语境中,“教育”一词有“引导”之意,教育是指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在东方的文化里,《中庸》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之语句,中国古代先哲认为教育是一种“修道”。
再来看看古今中外教育家们的观点吧。皮亚杰认为教育最主要的目的不在于接受事实,而是培养创造力、想象力、洞察力;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意味着完整的人的发展;杜威认为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斯普郎格认为教育是一种文化过程;柏拉图说教育是心灵的转向;夸美纽斯说: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梁启超说: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的人……
可见,教育的真谛是为了“使人成为人”,是为了“让人寻找他自己”。
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明白教育的目的和方向是第一位。当“寻找自己”成为孩子们求学的目的时,就不会有一个孩子放弃学习;当“为了让孩子寻找自己”成为理想和信念时,教育者会意识到教育事实上是一种帮助,帮助孩子通过学习来寻找最好的自己。如此,教育行动中才会发生期待与鼓励、尊重与理解的爱的双向互动,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才会得以实施。
任何目的和方向的迷失都是可怕的,它会演变成一场灾难。在教育中,只有当我们明白了教育的目的和朝向,我们才能找到教育的路径和方法。
当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升学,不是为了赚钱,教育者才不会仅仅把孩子当作知识的容器,知识才不会重要得超过了人本身;当孩子们明白学会“做最好的自己”是教育真正目的,他们才会明白考试和作业并不是学习的全部,才会体会到教育的快乐;家长们也会明白成人比成材更重要。
当教育者明白,教育是为了“使人成为人”,他们就会发现教育在行动上是一种帮助,在方法上是一种唤醒,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教育是一门心灵的艺术,需要“心灵在场”和“爱在其中”,教育的路上需要“爱”一路同行。但“爱”不仅仅是一种观念和行动,“爱”更是一种能力,“爱”需要修炼。在教育中,爱是尊重、爱是理解、爱是关心和鼓励,爱是真心的微笑和温暖的话语,爱是温柔的眼神和温馨的帮助。
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我们说,“寻找自己”不仅是教育的目的,更是每个人一生的事业。在校园,当教育者关注自己生命状态的时候,也是一种自我寻找,这种经常性的自我关注和反思是必须且必要的。教育者只有找到自己,他才能帮助孩子“寻找自己”。
教育是一种各自的“自我寻找”,又是一种相互帮助中的“自我寻找”。教育,就是教师帮助孩子找到他们自己。
作者
马国新武汉光谷实验中学校长,湖北省校长协会常务理事,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和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研究生兼职导师,“帮教育”的倡导者,并提出了互助德育、帮学课堂和自救教师的理念。
(责任编辑鄢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