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机制促交流激发活力彰特色
2015-12-22武穴市教育局局长王卫平
●武穴市教育局局长 王卫平
创新机制促交流激发活力彰特色
●武穴市教育局局长 王卫平
近年来,武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始终把教师队伍作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第一资源、推进学校特色发展的第一动力、服务学生全面发展的第一基石,深入推进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改革,着力构建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长效机制,切实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立足实际广泛取经,确定“3+2”改革方案
2015年6月,武穴市被教育部确定为“县管校聘”改革示范区。在此之前,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武穴市教育局聚焦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实施城区教师下乡支教、城乡学校“结对共建”、城区名校“集团化办学”等一系列举措,积极探索均衡配置教师资源的实现形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被评为改革示范区后,我们进一步聚智聚力,四方取经。在广泛听取意见,充分论证,反复修改的基础上,制定出了适合武穴实际的“3+2”改革方案,“3”即“一校制”“学区制”“联校制”三种学校管理模式,“2”即校长、教师两支队伍交流轮岗。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结合学段学制年限,确定交流轮岗范围。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校长聘任制,每个聘期三年,在同一所学校任满两届的原则上要交流;男教师55周岁以下、女教师50周岁以下、在同一所学校任教满6年的,纳入应交流范围。
创新学校管理体制,打通交流轮岗渠道。根据教师资源区域共用、就近交流原则,全面实施“一校制”“联校制”和“学区制”管理改革,推进校长教师在学区、联校和教育集团内部交流轮岗常态化。
“一校制”就是以集团化办学为模式,鼓励城区名校兼并薄弱学校。全市成立了5个“一校制”教育集团,领导和教师均由总校统一聘用,统筹设岗,打通城区与城郊学校校长教师交流通道。
“联校制”就是组织城镇优质学校对口帮扶农村薄弱学校。全市成立了24组联校,联校间独立法人地位不变,每3年为一个帮扶周期,领导互派、教师互用、教学互助、教研互动,打通城乡教师的交流通道。
“学区制”就是以“初中或完小+教学点”为形式,将农村初中或完小与周边的教学点“打包”管理。全市设立了36个学区,每个学区以初中或完小为龙头学校,统筹管理教学点,学区内教师由龙头学校统一聘用,统一设岗,统一排课,优先保证教学点全面开课,短线学科跨校设岗,教师跨校走教,打通了农村教师交流的通道。
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激发交流轮岗热情。设立了农村教师津贴,将全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分为三个圈层,每人每月发放津贴75元、100元和125元;建立了农村边远学校教师补贴制度,对在边远学校任教的教师,每人每年专项补助2000元;建立了交流教师交通补助制度,对由城区学校交流到农村学校的教师,每人每月发放500元补助,对由镇政府所在地学校交流到边远学校或教学点的教师,允许其享受边远学校教师补贴;实行了农村教师荣誉表彰制度,2015年教师节,市政府单设“优秀农村教师”项目,表彰了20名在农村边远学校任教10年以上的教师,教育、人社部门联合表彰农村校长和教师126人,占表彰总人数的63%。
在职称评定上,对已有农村工作经历、再次由城区学校交流到农村学校的教师给予加分奖励。在岗位聘用上,对交流到农村学校任教的教师,在岗位空缺时优先聘用。在生活上,推进农村学校网络资源全覆盖工程,满足教师上网需要;加强教师周转房建设,优先满足交流到农村的教师住宿需求。在约束机制方面,严格落实教师申报评审高级教师职称,必须有到农村学校任教1年以上的要求;从2017年起,教师聘用到中级以上岗位、推荐为县市级以上评选表彰的,必须有两所以上学校或农村学校3年以上任教经历;申报特级教师、各级名师的教师,必须有农村学校、薄弱学校3年以上的工作经历。
实施三个计划,拓宽交流轮岗途径。第一个计划是“农村学校启明星计划”。受省教育厅“农村学校启明星计划”启发,2015年秋季,启动武穴市的“启明星计划”,选拔城区学校优秀干部和骨干教师共25人,组建了9个启明星团队,每个团队包括1名第一校长和若干名骨干教师,每年分别给予2万元和1.5万元的补助。第一校长负责学校的全面工作,设岗学校原校长配合第一校长工作。第二个计划是“农村教师素质提升计划”。选派农村学校教师交流到优质学校或启明星设岗学校跟岗学习,一年后再回原学区重新聘用。第三个计划是“退休名师常青树计划”。具有高级职称的退休名校长名教师,本人身体健康且有意向的,聘请到农村学校任职任教。优秀校长直接聘为农村学校校长,优秀教师可以聘为学科教师或教学导师。
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武穴经验”的成效与特点
近四年,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交流率达到95.8%,初中及中心学校校长交流率100%。武穴市的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实践,由于思想工作细致,政策保障有力,呈现了以下特点:
教师交流积极性高。坚持正面引导、自愿申报的交流原则,打消了教师的顾虑,有效调动了教师参加交流的积极性。有的教师立志回家乡服务,改变家乡学校面貌;有的教师夫妻双双参加交流;有的教师克服家庭困难,追寻教育梦想;有的学校领导放弃职位甘愿以教师身份参加交流。
交流教师素质得到提升。交流教师在不同学校的工作经历,使他们提高了适应不同学校、不同环境、不同学生的工作能力。10余年来,如武师附小派到翟畈小学的交流教师,在交流期间分别担任大队辅导员、教务主任、副校长等职务,提高了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如今,武师附小的班子成员中,12人的管理经历从翟畈小学起步,学校的现任校长、特级教师、湖北名师涂玉霞同志,就是在翟畈小学支教期间完成从普通教师到学校管理者的角色转换,翟畈小学也被戏称为武师附小培养干部的“黄埔军校”。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经过十几年的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武穴市城乡学校教师年龄结构、学科、学历、职称结构得到较大改善,“择校”现象明显好转。全市城乡20所初中和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平均班额、教学质量等方面基本均衡。“一校制”教育集团各校区以及农村各学区所属小学或教学点之间,教师统一设岗、统一排课、统一考核机制已经形成,实现了“体内均衡”。城区学校一大批有思想、有经验的管理干部和一大批书法、器乐、计算机等特长教师交流到农村学校后,带动了农村学校的特色发展。
武穴教育人的体会与思考
在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实践中,武穴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也有一些体会与思考:
一是要处理好刚性要求与有情操作的关系,解决好“谁来交流”的问题。坚持刚性要求与有情操作相结合,组织选派与个人意愿相结合,不搞一刀切,形成了就近交流、情感引导交流、政策激励交流、专业成长引导交流、提供平台吸引交流等思路,吸引教师主动交流,自愿交流。
二是要处理好完成交流计划与维护学校发展的关系,解决好“交流多少”的问题。围绕如何合理确定交流比例问题,原方案界定为“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教6年以上应当交流、连续任教12年以上必须交流”,规定“交流人数不少于应当交流人数的20%”,但经过调研测算,多数学校难以达到这一要求。在反复听取基层意见的基础上,我们统一思想,确定了“政策引导、双向选择、学科匹配”的基本原则,确保了整体稳定。
三是要处理好严格要求与有序推进的关系,解决好“怎么交流”的问题。在推进校长教师交流工作中,制定了一系列的激励约束政策。为确保各项政策有效落地,坚持政策的原则性和方法的灵活性相统一,精心组织、有序推进。层层宣传发动。在方案制定过程中,让全体教师参与讨论,提出修改意见,让全体教师统一思想,形成共识,营造大氛围。注重示范带动。创新方法驱动。调研发现,部分城区教师因家庭原因不愿交流到农村,但本人职称评定和岗位职用等方面,又必须要有交流经历,为此,建立城区学校与城郊学校的“联校”模式,让市直学校教师交流到城郊学校,使交流教师“离校不离城”。
(本文根据武穴市教育局局长王卫平在推进会上所作的经验交流整理而成,内容有删节,未经本人审阅)
(责任编辑鄢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