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种《胡适年谱》之校读

2015-12-22罗智国宋爱忠

关键词:年谱胡适日记

罗智国,宋爱忠

(1.安徽师范大学 政治学院,安徽 芜湖241003;2.上海财经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200439)

年谱是一种中国式的名人传记,胡适传记几十种,胡适年谱仅三家。一家为耿云志,一家为曹伯言、季维龙,第三家为胡颂平。①曹伯言和季维龙并未交代如何分工。为行文方便,将三家年谱依次简称为耿著、曹著、年谱长编。曹季编著《胡适年谱》②曹伯言、季维龙 《胡适年谱》,安徽教育出版社。该书版权页无出版时间,据孔祥骅 《一本研究胡适的必读之书——介绍新书 〈胡适年谱〉》,《历史教学问题》1990年第1期,认定出版时间为1989年9月。未曾修订过,耿、胡两家年谱各自版本虽有不同③耿云志著胡适年谱版本有:《胡适研究论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2007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再版;《胡适年谱》,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86年版;《胡适年谱》,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2012年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再版。胡颂平编著胡适年谱版本有:《胡适先生年谱简编》,大陆杂志社1979年版;《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十册),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年初版,1990年由该社校订重版。,但只是详略不同。本文将1989年同年出版的耿、曹两种 《胡适年谱》进行对校,寻出异同,找出错误并加以勘校。考订的依据是胡适的日记、书信、全集、民国报刊等等。胡适全集已出版,胡适本人非常注意保存个人档案,留下的资料非常丰厚,将来应该能有更完善的胡适年谱出现。

一、两部年谱之对比

耿云志是1949年后中国大陆第一个从学理出发研究胡适并给予正面评价的学者,耿著 《胡适年谱》最先发表于1985年出版的 《胡适研究论稿》,约15万字。曹著1989年9月出版,行文注明引用耿著 《胡适研究论稿》约30余处。曹著晚出,耿著早出,故曹著能够借鉴耿著的研究成果。

在写法上,曹著多引用原文,耿著重概括与延伸。1917年5月22日胡适的博士学位考试,曹著“日记中,未说明此次口试是否通过”,而耿著则说“胡适没有顺利通过”。耿著还把胡适博士学位问题做一系统交代。1921年1月22日,胡适致信 《新青年》同仁,欲在 《新青年》之外另创杂志。两人都引证同一段话,此外,耿著又用了两段说明原委。1923年3月4日,胡适发表 《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曹著引用原文,而耿著则介绍了梁启超和鲁迅的回应。耿著更能交代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

在资料来源上,曹著多采文章,耿著则采书信,后者叙事性更强。如1921年6月11日,曹著作 《〈水浒传〉后考》,耿著杜威来信等等。在内容上,两书各有侧重。胡适作为现代学术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和学问家,在文史哲等诸方面都有不少建树。胡适亲自做过几部年谱,认为年谱一定要叙述思想的渊源沿革。[1]第七册,26耿著在胡适的小说考证、翻译、《水经注》研究等方面关照不如曹著多。如1949年5月8日题跋《甲戌本红楼梦》,仅曹著有。不过曹著对周汝昌似乎不够重视,周是胡适“在大陆上最后收到的一个徒弟”[2]1558,是红学考证派的巅峰,得胡适考证方法之真传。在1947年12月7日、1948年7月11日、1948年9月11日、1960年11月19日,耿对周汝昌给予足够的篇幅。胡适翻译了很多外国的诗歌和短篇小说,包括莫泊桑、契诃夫、哈代、勃朗宁、雪莱、歌德、欧·亨利等很多人的作品,出版过两集 《短篇小说》译文集,曹著对胡适之引介之功给予肯定。胡适从1943年11月5日王重民来信开始,晚年专门致力于 《水经注》研究,与人论 《水经注》的书信往来大都是耿著所未收录的,如卢慎之、钟凤年、王重民、金梁、顾廷龙、周一良、陈垣、瞿同祖、洪业等。曹著对以胡适为中心的学术界,尤其是对胡适的朋友圈,交代不如耿著清楚。耿著比曹著更能抓住北大这个重要的连接点,北大同仁来信,像饶毓泰、罗常培、周炳林、傅庆隆、郑天挺等,多半都是曹著所未收的。

抗战期间,耿著侧重胡适与国内的联系,曹著侧重与美国的联系。江冬秀屡次劝告胡适不要当官,曹著都未收录,如1939年4月11日、4月14日、11月14日。胡适在美国,一直有国内的朋友报告国内的情况,蒋梦麟、汤用彤在北大(1939年3月1日,1943年1月19日)、向达在西北考察团(1943年10月21日),任鸿隽在中基会(1943年2月8日、1944年6月26日),翁文灏、王世杰在中央政府(1939年11月1日,1940年1月6日,1940年7月27日),陶希圣、高宗武在汪伪(1938年12月31日,1940年3月24日),翁文灏(1940年5月21日、1941年7月2日)、朱家骅(1943年1月6日)、傅斯年在中研院,竹垚生在上海照顾江冬秀(1940年11月19日、1944年5月2日)等等。再如胡适担任驻美大使,其间有三次风波使得他的职位摇摇欲坠,第一次是1939年1月外交部质疑他的演讲内容不妥;第二次是1940年蔡元培去世,盛传他要回国担任中研院院长;第三次是1940年6月15日陈光甫回国,宋子文继任后两人合作不畅(1941年7月12日、1942年5月17日),加上孔祥熙在1940年3月25日对胡适借款以滇锡抵押不满,进难退易,结束了四年的驻美大使生涯。以上几点耿著多有体现。

曹著更侧重胡适与美国学术界的联系,如1945年2月10日,耿写罗常培来信,曹写与哈佛教授家宴。胡适与赵元任、杨联陞等联系紧密,耿著几乎未谈。赵元任这位庚款二期的老同学是胡适在美国的最亲密朋友。赵元任1959年回台,曹著用了1月12日、1月13日、1月24日、2月18日、7月3日等多则,耿著却没有。李敖编印1970年6月由萌芽出版社出过 《胡适给赵元任的信》,[3]5可惜笔者未曾寓目。在纽约为胡适做口述自传的唐德刚,曹著出现在793页和873页,耿只字未提。

曹著比耿著更多描述胡适参政议政的情况。如1946年10月到年底参加国民大会,有会必录。曹著对1954年胡适返台参加国民大会,几乎每会必录:出席主席团会议18次,国民大会11次,选举大会4次都有详录。1957年国民政府派胡适出席联合国12届大会,耿著未曾提及。胡适的名誉博士学位的数量,大概创造了一个世界记录,耿著对此不加理会。曹著有交代,胡适一生获得35个名誉博士学位,大都在驻美大使期间获得,其中1939年获得2个,1940年8个,1941年6个,1942年10个。

胡适的最后14年(1949-1962),曹著比耿著更详细,耿著这14年仅用五六十页的篇幅,过于简略。这14年可分为“黯淡时期”(1949-1958)和“中研院院长时期”(1958-1962),黯淡时期两书写得都很简略,越简略,则越显黯淡,但胡适这九年里曾回台湾两次,每次都风光无限。曹著1952年11月19日胡适抵达台北,一日看尽当朝人,或许是黯淡当中的亮色!

胡适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的四年,耿著仅用二三十页,简直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尾巴。应该说历史越近越详细,胡适最后四年该详细才对,像鲁迅的最后三年占一整册,即 《鲁迅年谱》的1/4[4]。最不应该的是,耿著几乎未提胡颂平的名字,从1958年底开始,胡颂平作为胡适的秘书,与之朝夕相处,后来编著4000多页的 《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并为胡适做“起居注”—— 《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曹著则从1959年2月5日开始频频提到。

胡适的家事值得交代。1921年8月30日,胡适回答高梦旦说他的婚姻是最占便宜的,不值得钦佩,足见胡适乃“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曹有而耿无。1957年6月4日,立遗嘱,仅曹有。胡适遗嘱可与鲁迅遗嘱相对比,[5]635足见现代思想史上两人的巨大差异所在。1957年9月21日次子胡思杜自杀,仅耿有。1961年10月18日江冬秀自美返台,耿著未讲江冬秀自1950年6月9日赴美定居,该作说明才好。

二、校勘与勘误

两部年谱都存在不少的错误。耿著虽做过扩充和修订,但耿先生素来不赞成对已发表过的著述在内容上做改动,所以这些错误大都沿袭下来。既然初版和修订版都存在同一错误,就用年谱上的时间注释而不用页码注释。耿著错误,大都是与曹著对比后得出来的。具体情形见表1。

表1 耿著与曹著胡适年谱校勘表

续表1

朱洪曾经校正了曹著不少错误,[23]除此之外,还有不少未曾指出的错误。曹著939页注说“蔡元培、陈独秀、朱逖先、刘叔雅、刘半农,以及胡适,都是卯年生的”,刘文典(字叔雅)1889年12月出生,应该是丑年生人。曹著还有不少手民之误:第231页 《努力周刊》应为 《努力周报》。第285页1942年2月10日 《东方杂志》应为1924年。第285页“王念生”应为“王念孙”。第285页“12月12日”应为“12月20日”。第315页“庄子敦”应为“庄士敦”。第353页“11月11日”,应为“11月15日”。第441页“李济琛”应为“李济深”。第473页“2月24日”应为“14日”。第498页“吴景超”错为“吴敬超”。第479页1935年9月9日 《独立评论》第154号,该为6月9日。第538页、541页、575页、929页高崇武应为“高宗武”。第562页“徐大椿”应为“徐大春”。第622页“丁树声”应为“丁声树”。第727页和734页“扬步伟”应为“杨步伟”。第672页“11月16日”,应为“12月16日”。第855页“陈志藩”应为“陈之藩”。第917页“自学科学组”该为“自然科学组”。第924页戊戌年(1897年)应该为1898年。第927页“儿女林秋美”,应为“女儿林秋美”。965页“介决”应为“解决”。

曹著有文句不通之处:第535页1937年6月15日“晚饭后同到李牧斋家去看他的遗书”,不通。按胡适日记,“晚饭后同到李牧斋宅去看他的遗书。李氏子侄搬出他家善本书。”[7]第六册,691第889页1960年2月14日,“陈诚为伪国大的问题来访,劝他承认既成事实。”中间漏掉一句“在蒋介石连任问题上”。第916页1960年11月1日“七时,人再到学吃饭宿舍”,不知所云,大概是“七时,再到学人宿舍吃晚饭”。

三、再论年谱的修撰

胡适身体力行,亲自编过 《颜李学派的程廷祚》 《章实斋先生年谱》 《科学的古史家崔述》《齐白石年谱》,并大力推荐王懋竑 《朱子年谱》、钱德洪 《王阳明先生年谱》、汪辉祖 《病榻梦痕录》、叶绍袁 《叶天寥年谱》、罗思举 《罗壮勇公年谱》等,所以有着独立而丰富的年谱思想。[24]如果我们用胡适的年谱思想来撰写胡适年谱,似乎更加符合胡适本来的面目。

胡适认为年谱不但要记载一生事迹,还要写出他的学问思想的历史。若年谱单记事实,而不能叙思想的渊源沿革,那就没有太大价值了。不但要说出谱主的长处,还要指出他的错误。既有批评,也有考证。注意谱主与同时代人的关系,尤其要把关系密切的人物联络起来,以此构建谱主所处的大时代。根据胡适的年谱思想,两种《胡适年谱》都记载了胡适行止,摘录谱主最重要的论著。耿著还以按语的方式做过考证(1921年11月3日、1925年4月12日、1925年5月8日、1928年4月2日),曹著则每则都有详细的注释,明确交代了材料的来源与出处。有两个细节问题需要辨正。

姓名还是字号。无论是胡适本人,还是耿著曹著,都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胡适 《章实斋先生年谱》正文称先生,书名称实斋。曹著常称字号不称名讳:袁海观即袁树勋,杨仁山即杨文会,梅觐庄即梅光迪,应夔丞即应桂馨,黄克强即黄兴,罗志希即罗家伦,张菊生即张元济,顾少川即顾维钧,吴敬恒即吴稚晖,翁咏霓即翁文灏,任叔永即任鸿隽,陈援庵即陈垣,罗怒生即罗隆基,张溥泉即张群,王抚五即王星拱,李玄伯即李宗侗,朱逖先即朱希祖等等。1915年8月9日胡适日记:“吾国文人喜用别号,其数至不可胜记,实为恶习,无裨实际,又无意义,今当革除之……字非不可废,然友朋相称,皆用字不用名,一时殊不能骤易。”[7]第二册,235胡适为示亲密,常称人字号如“孟真(傅斯年)”“孑民先生(蔡元培)”等,但我们今天早已废除字号,骤然用字号,反而对不上号了。

周岁还是虚岁。曹著用虚岁,耿著用周岁,年谱长编用虚岁。翻看胡适所编年谱,《章实斋年谱》《崔述的年谱》《齐白石年谱》全用虚岁。胡适出生在1891年12月17日,还没出百天,虚岁即两岁。这是虚岁不合情理之处。胡适日记有个巧妙的说法“今天是我满32岁生日”①胡适在1923年、1926年、1928年、1929年、1933年、1938年、1939年、1944年、1947年、1949年、1951年、1952年、1958年这几年的12月17日生日这天,都用满多少岁的说法。,1916年12月17日作词 《沁园春·生日自寿》也用周岁。编年谱虽然不强求一律,但周岁或许更能表述真实的年龄。

笔者对两种年谱的比较,依据胡适文集、日记和书信等,胡适年谱的修撰当然离不开这些基本史料。从方法论上讲,怎样利用这三种基本史料,对年谱编纂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种是文集的使用法。胡适身后有人为其编纂过十余种文集,全集共有44册,其著作目录足够成书[25]。最好的办法是做年谱长编,大小文章悉数收录。胡适说:“我的文章,无论写张便条,也都有年月日的……这个习惯一定要养成,给后人省多少事!”[26]115所以胡适的文章,写作时间和发表时间一般都比较明确。曹著一般用写作时间,叙述内容后,附上发表的时间和转载的时间,做法甚全面。耿著一般用发表时间。胡适任“中央研究院”院长的四年,大多手稿生前都未发表,所以耿著也用的写作时间。

第二种是日记的使用法。胡适留下400万字的日记,为编其年谱提供了很大便利。这是胡适与其上一代知识分子如梁启超的不同之处,梁启超在论年谱体例时,还不曾谈及日记的作用。[27]胡适1915年8月5日日记说“吾札记所记者,皆一般足以引起普通读者之兴味者也”[7]第二册,228,其作圣心态使他自信日记能够传世,后世相知或有缘。利用日记做年谱的方法之一,即纵向把谱主分段。余英时解读胡适日记,将胡适一生分为七个阶段,梳理各个阶段的不同思想道路。[28]197-338胡适虽然著述宏富、朋友遍天下,但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主线。如宋广波作 《胡适红学年谱》,内容虽贯穿胡适一生,其实胡适的红学研究主要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利用日记做年谱方法之二,即横向将谱主事迹分类。如张元济日记每天分公司、分馆、编译、印刷、用人、应酬、杂记等项目。顾颉刚每天日程分为“日期”“事类”“八至十”“十至十二”“二至四”“四至六”“夜”“备注”“一周总记”九栏。胡适1919-1920年期间,曾经用表格记事代替日记。做胡适年谱不是要回到古代分格填写的旧体例,但可参用张元济和顾颉刚的分类方法来编写。

第三种是书信的使用法。胡适书信数量惊人,据1916年9月22日日记统计,胡适到纽约后一年来往信件:收入999封,寄出874封。1917年1月24日又统计,一年之内收信1210封,寄信1040封。胡适全集有四册信件仅收录2300多封。过去都是通过年谱长编来保留重要书信资料,而胡适书信成为编年谱及胡适研究的重要史料。如周质平利用胡适与韦莲司书信,做出一部 《胡适与韦莲司:深情五十年》,胡适与美国女友维系50年的情思才为人所知。利用书信编年谱,不但有事实的交代,更使行文中融入情感的因素。年谱不仅仅是枯燥的目录索引,而且是情景交融的信函读物。书信来而不往非礼也,1933年3月3日胡适电蒋,耿著有次日蒋的回电,曹著有首无尾。1935年11月18日,耿著有吴其昌来信以及11月22日胡适回信,曹著只写复信吴其昌,有尾无首。同一事项,写信与复信可并入一则。日记最能真实反映记者的心路历程,而书信最能构建双方的人际关系网络。

用胡适年谱思想来为胡适做年谱,力图“虽不中亦不远”。但胡适有思出其位之处,即他重视传记胜过年谱。胡适认为“年谱就是长编,把谱主每年做的什么事,写的什么文章,按时间先后排起来,实在是个写传记打稿子的格式,不是传记。”[10]3217传记分为自传和他传,胡适一生到处劝他的老辈朋友做自传,率先垂范做 《四十自述》和 《胡适口述自传》。胡适做年谱,即为他人做他传。除齐白石年谱是受人所托作于1947年之外,几部年谱都做于1920年代初期,他动笔写传记(即 《丁文江的传记》)已到1955年,但晚年似乎更重视传记,认为修年谱的高级做法是做传记。胡适的传记思想远比其年谱思想要发达得多。中国传统的年谱,在主张全盘西化的胡适思想里,大概敌不过西方传来的长篇传记。

[1] 欧阳哲生.胡适文集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 耿云志,等.胡适书信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3] 李敖.李敖大全集:第18册[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1999.

[4] 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等.鲁迅年谱:第4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5] 鲁迅.鲁迅全集:第6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6] 杨步伟.一个女人的自传 [M].长沙:岳麓书社,1987.

[7] 曹伯言.胡适日记全编 [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8] 袁英光,刘寅生.王国维年谱长编 [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9] 江勇振.星星、月亮、太阳:胡适的情感世界[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10] 胡颂平.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 [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

[11] 杨翠华.中基会对科学的赞助[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

[12] 胡适.白话词[J].新青年,3(4).

[13] 北大第二十五年成立纪念会庶务组启事[J].北京大学日刊,1922,(1142).

[14] 胡适.南宋初年的军费[J].现代评论,1925,(4).

[15] 刘群.饭局·书局·时局——新月社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16]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胡适来往书信选:上[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7] 王汎森,等.傅斯年遗札[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18]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胡适来往书信选:中[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9] 胡适.我们走那条路[J].新月,2(10).

[20] 胡适.一个代表世界公论的报告[J].独立评论,1932,(21).

[21] 罗尔纲.师门五年记 胡适琐忆 [M].北京:三联书店,1995.

[22] 耿云志.胡适研究论稿[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23] 朱洪.《胡适年谱》疏正[J].学术界,2001,(5).

[24] 盛菊.胡适年谱思想略论[J].安徽史学,2005,(5).

[25] 季维龙.胡适著译系年目录[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26] 胡颂平.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 [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1993.

[27]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28] 余英时.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M].北京:三联书店,2005.

猜你喜欢

年谱胡适日记
证肇经先生年谱(续8)
读《郭沫若年谱长编》的几点思考
朱彝尊年谱新考
成长日记
胡适清红先负王琳娜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清钱编年谱》(英文原版)订购方法
瞻仰胡适故居 见其未知一面
尊经或贬经?——胡适等人对“六经皆史”的不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