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应链环境下协同质量管理研究

2015-12-22李博阳李皓然东北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大连116025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5年12期
关键词:链条供应链协同

李博阳 李皓然(东北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

供应链环境下协同质量管理研究

李博阳 李皓然
(东北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

随着生产体制的不断完善,生产环节面临着诸多供应链条,而产品质量的控制与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息息相关。在现代化市场机制中,企业的供应链信息面临着诸多的诱惑,如何选择一条具有利益最大化和质量最优越的供应链条,是摆在生产企业面前关键性的问题。因此,本文以当下生产企业供应链协同质量管理为研究对象,首先对供应链质量理论进行分析,利用协同学原理研究在供应链环境下的企业协同质量管理。通过对其特点的分析,找出可能影响供应链环境下协同质量管理的因素,并提出以中国较为完善的运行模式,为生产企业产品质量管理提供参考。

供应链;协同学;质量管理;影响因素;运行模式

一种产品的诞生关联着诸多的企业为之付出的努力,在市场不断多元化、多样化的今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体现在产品的创新方面,而且还体现在产品质量的管理方面。企业产品供应链是企业控制产品质量的重要环节,在供应链上的每一个相关企业如果都能够做到严格控制质量,那么他们合作生产出的产品必会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可是目前一家生产企业在原料采购过程中,面对的不只是一家供应企业,而是多家企业竞争,那么选择供应商的时候,生产企业就要面对价格的诱惑,选择符合生产要求,价格合理的商家进行合作。在合作过程中,想要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还要确保供应产品的质量,所以供应链环境下的质量管理要做到企业间的协同管理才能够达到这一目标。

1 供应链质量管理理论

1.1 供应链质量管理概念

供应链质量管理是对产品生产相关的各个企业进行的确保生产产品质量的管理体系。作为生产企业其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质量是关系到其生产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因此,要保证自身企业所生产的产品质量符合质量标准,就要严格控制各个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配件质量。

供应链质量管理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供应链管理,另一部分为质量管理。供应链管理涉及范围主要是在企业间合作基础上的管理模式;质量管理涉及范围主要是对供应链上的产品进行质量控制。供应链质量管理是企业独立行为,由一家企业对其所生产的产品所需的供应原料进行管理和控制,以却保自身所生产的产品符合客户需求。

1.2 供应链质量管理特点

供应链质量管理特点主要包括:供需关系明确、质量标准明确、利益关系明确和责任关系明确。

(1)供需关系明确:在供应链质量管理方面,企业之际的供需关系明确,一家企业需要的产品标准,另外一家可以为其提供则二者可以建立供需关系。

(2)质量标准明确:企业所需要的原料标准明确,面向市场建立供需关系,符合质量标准的任何一家企业都可能与其建立供应链。

(3)利益关系明确:供应链上的企业之间具有明确的利益关系,供应方获得需求方所提供的产品收益,需求方获得产品。双方交易具有即时性,交易成功合同结束。

(4)责任关系明确。在供应链质量管理中,供应链上的企业之间都具有独立的责任关系, 如果链条上的两家企业之间因产品质量问题而产生磨合,则问题属于二者,不会与链条上的其他企业有连带关系。

2 协同学原理

协同学是由德国物理学家哈肯所提出的,其最早应用于物理理论讨论无序变为有序过程和规律的科学。在经过升华后引入到市场经济中,变形成了更加具有内涵和更加丰富的理论性内容。协同学原理在应用中主要体现出以下几点特征:

2.1 协同效应

协同顾名思义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者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团队为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进行资源共享和相互进行帮助的过程。协同效应反映协同原理所产生的结果,即:在一套系统中不同子系统之间如果独立运行则无法完成既定工作,或者是所付出的成本较高,而通过协同运行,不仅能够较好的完成既定工作,并且能够降低成本。

2.2 支配原理

在物理协同学中,不同的物理系统和非物理系统在某中关系上形成具有时间或者是空间上的关联关系,利用其关联关系可以解决某一种问题,但是,当遇到环境的变化或者是结构的变化后,当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其原有的关联结构发生变化,而主导变化的则是具有支配力的个别参数量。

2.3 自组织

自组织是物理系统中其各个子系统间可以根据某一规则自动形成具有新特性和新功能的结构体,这种组织力来源于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认同。

通过协同学理论将其引入市场供应链环境下的协同质量管理研究中,将供应链视为物理系统,独立企业视为子系统诠释协同效应,从本质上具有理论上的想通性。

3 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传统质量管理模式的问题

在传统质量管理内容中,都集中于企业自身内部的质量控制,在协调机制上也没有走出企业这个圈。只是在部门之间、内部过程之间和生产要素之间进行管理和协调。在这个阶段,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和消费者四者直接存在的是买与卖的关系,如果任何一方对另外一方不满意、不认可都可以选择切断供应链。而在企业之间质量链方面没有形成良好的畅通机制,经常出现各种供应关系问题。这被称之为“黑箱模式”。

传统的封闭型质量关系模式让产品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之间只是纯粹的质量约束、质量验收关系。在传统质量关系模式下,供应链上的节点都相对独立和封闭,链条上的企业之间无法实现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因此也无法开展质量协同管理。在大数据环境下,人们追求个性化服务和快速响应服务,而这种传统质量管理模式无法达到人们对产品生命周期、快速成型、敏捷质量管理的要求。

3.2 协同质量管理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协同质量管理所涉及的方面可以确定影响因素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3.2.1 管理层的管理力

管理层的管理力是协同质量管理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企业之间一旦建立合作管理便产生了供应链条,往往一家企业会有多家链条,链条之间有相通链条也有不通链条,企业所涉及到的任何一条链条上的连接点出现问题都会导致相链接企业出现问题。所以作为链条上的节点企业,企业管理者的监督力是链条长期稳定的关键。但是,就目前而言,由于市场化竞争非常激烈,企业管理者为实现利润最大化化会不断压制供应商价格,以此传递链条上的某一家管理者在管理环节上出现问题,产品质量不符合要求都会导致相关联的企业受到损失。

3.2.2 信息沟通力

时代不断在进步,企业也不断在发展,信息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供应链环境下企业协同创新研发、生产调度、相互配合离不开信息的紧密沟通,如果在供应链上的某一个环节信息获取较慢则会面临失败于竞争对手,或者是被市场所淘汰。

3.3.3 质量协同标准

质量协同标准的一致性是供应链环境下的质量管理基础,尤其是上游企业,如果上游企业在质量标准上控制不当,则会层级关联到下游企业,严重者会导致供应链条的断裂。

4 解决方法

4.1 供应链环境下协同质量管理方法

供应链协同质量管理包含着企业间合作的方方面面,协同质量管理主要特点包括:战略规划一致性、管理流程趋近性、质量控制相同性、信息传递互通性、资源整合互补性等。

(1)战略规划一致性:企业链条上的每一家企业所服务的对象最终都会是消费者。所以在企业经营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因此,在企业面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后,企业间通过产业链纽带的关系,使得其发展要有一致的战略规划,由此才能让企业共同进步。同时在面对市场风险和市场竞争时,企业间所凝聚的共同命运体使得企业相互协助共同应对。

(2)管理流程衔接性:企业间进行合作,要确保合作的长期性就要保证企业间在管理流程上的衔接要通畅。所以供应链条上的企业在管理流程上具有一定的衔接性。其主要表现在生产时间上的衔接性,人员配置上的衔接性,组织行为上的衔接性和运输物流上的衔接性。生产时间上的衔接性是要保证链条上的一家企业所生产的相关产品可以按时交由下一家企业进行生产,所以在时间衔接上的管理要准确掌控。人员配置上的衔接性是在生产衔接上和产品交接上的人员管理要保证岗、人、责一体,确保产品生产与交接顺利进行。组织行为上衔接性是不同企业间在进行产品开发、产品生产、产品策划、产品宣传等方面具有组织行为上的衔接性。运输与物流的衔接性是确保产品在运输交接过程中交接时间、交接地点、交接方式等具有紧密的衔接。

(3)质量控制相同性:通常供应链条的下游企业要对上游企业提出产品质量要求,根据产品新能,上游企业根据下游企业的要求进行生产加工,所以在质量控制方面要具有相同性才能够保证消费者所最终使用的产品质量符合要求。

(4)信息传递互通性:一种产品最终面市,是需要供应链条上的多家企业共同努力而最终生产出来的,所以企业之间要进行频繁的信息传递才能够保证产品生产的完成。同时,信息传递的互通性还体现在用户的反馈方面,在用户对产品提出了新的要求或者建议时,生产链条上的各个企业共同研究,将新产品生产的出来的各项要求根据各个企业所分管的部分进行创新,由此才能够使企业产品不断完善。

(5)资源整合互补性:生产链条上的每一家企业都不能独自完成产品的各个部分的生产加工,这与一个人无法完成多项工作的道理相同,因此,要对资源进行整合,每家企业都有自身的优势,通过优势的组合才能够实现共同的发展。资源整合互补性可以从人力资源互补、物力资源互补和信息资源互补三个方面进行诠释。人力资源互补是不同企业所注重的方向不同,在人力资源配置上也各不相同,所以人力资源的互补可以保证各家企业形成一个整体,在各个方面都能够相互依托,完成产品从研发到生产再到销售的整个过程。物力资源的互补是产品物料的综合需要各家企业提供各自所生产的产品经过上游向下游供应最终实现产品消费产生利润。信息资源的互补是根据不同企业在其领域所获得的最新科技信息、市场信息等在自身创新的同时与上下游企业进行信息资源的互补最终提高产品的性能和质量。

4.2 供应链环境下协同质量管理运行模式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技术不断的创新,供应链环境下的协同质量管理运行模式有了巨大的变化,为了能够提高企业间自组织能力水平,本文对供应连环境下的协同质量管理运行模式进行研究,提出了从产品设计到过程控制再到供应商质量管理三个方面的企业协同运行模式。

4.2.1 协同产品设计

协同产品设计是在产品研发阶段,供应链环境下的各个企业之间进行产品性能、制造工艺、生产技术等方面的交流和沟通,通过对市场的调研和顾客需求的反馈进行质量功能展开,形成具有相同战略性的产品规划。协同产品设计可以提升产品的成品成功效率,完善产品的质量标准。

4.2.2 过程控制

过程控制是对产品质量进行按计划所提出的质量标准进行各项指标的控制。在协同质量管理运行模式中,过程控制具有动态管理的特性,根据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跟踪记录、生产分析、产品检测和统计等,过程控制确保链条体系的完整性。在整体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通过信息的交流与沟通及时做出调整,提升供应链整体管理的执行力。

4.2.3 供应商质量

供应商管理是以质量信息标准建立管理体系,所有供应链条上的企业都将自身作业的指标、参数提供到共享平台,进行协同任务管理,由此,供应链上的企业之间可以根据链条上的参数标准进行参数匹配,形成具有联合性的机动性的供应关系。

结语

企业生产环节供应链协同质量管理是将产品生产所产生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以构建成具有相同质量体系标准的生产链条。供应链条上的每个个体都与真个链条的结合度紧密相连,因此,根据协同学原理,所有企业都是链条上的生命体,任何一家都无法独立生存,需要相互依赖才能够共同发展。通过对供应链环境下的协同质量管理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加强各企业管理层的管理监督能力、加强信息的沟通、完善质量协同标准等,可以有效化解对企业协同管理的不利影响。供应链环境下协同质量管理运行模式的成功与否还需要链条上的各个企业共同努力,协同发展才能够得以实现,所以一套好的管理模式需要具有强有力的执行力和不断完善的管理体系。

[1]邹辉霞.供应链协同管理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叶诗凡.企业产品供应链协同质量管理研究[J].企业管理,2014(01).

[3]贾晓桑,陈伟达.供应链环境下协同生产调度中牛鞭效应的解决机制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5(08).

[4]陈文波.基于供应链质量管理的分解[J].管理科学,2012(10).

[5]丁倩.论供应链的质量管理[J].科技与管理,2010(12).

F274

A

全国统计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重点项目“大数据智能处理技术的发展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3LZ25);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青年科研人才培育项目“可重构制造中基于预测技术的协同质量管理模式研究”(项目编号:DUFE2014Q31)。

猜你喜欢

链条供应链协同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个性链条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链条养护好帮手: 5款链条油推荐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
益邦供应链 深耕大健康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