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知识管理策略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
2015-12-22杨文华
杨文华
(马鞍山市委党校,安徽 马鞍山243011)
企业经营策略的管理,分为策略制定和策略实施两部分。20世纪60年代,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K.Andrews在《经营策略:内容与案例》一书中认为,企业管理策略是一种决策方式,决定企业从事的经营业务及实现目标的重大方针计划。同时期美国学者Igor Ansoff所著的《企业策略论》,被认为是第一部关于企业管理策略的著作,是现代策略管理理论研究的起点。
组合管理策略是根据组织战略目标对每一单个管理策略进行信息挖掘、评价,将有限的资源进行重组和优化,通过项目的运行与监控并最终实现组织管理的目标。[1]组合管理策略已经成为当前企业管理策略发展的新趋势。准确地评判项目组合管理能力并进行评价,对于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提升项目组合价值、促进组织战略的实现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组合理论基础
(一)知识管理策略
知识管理的概念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知识就是信息经过整理、分析与整合等增值过程的结果,运用于实践中具有使用价值。在现代化生产过程中,人们意识到知识管理在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企业绩效方面具有其它物质生产要素不可取代的作用。然而,知识体系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等特点,通过单一的模式来进行知识管理效果并不明显,于是管理学者就开始对知识进行分类管理以提高管理的效果,其中著名的有美国学者Peter Novins和Richard Armstrong。我国学者在对企业知识分类的基础上,围绕企业的绩效影响因素,将知识管理分为五类并且提出了相应的管理策略,对于具体企业究竟哪些知识该选择或分类组合,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二)互补原理
在经济学中,如果有两种商品能够相互补充,共同提供一种效用,则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称为互补性。在理论上,这一概念揭示了企业管理过程中企业的战略、结构及管理过程需要彼此契合,提高整体效果。
互补原理最早是由Edgeworth(1881)提出,主要用于对经济问题的分析,其核心一般可以归纳为:强化一种活动可以提高另一种活动的收益。[2]即效用函数关于两个自变量的混合偏导函数值为正数,其中一个变量的边际收益是另一变量的增函数。然而,在实际问题中,对效用函数的诸多数学特性要求过于苛刻,Topkins使用的互补性和超模性方法则突破了这些要求。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管理学者运用互补理论对现代制造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作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几乎所有的成功企业都具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企业产品价格低,产品更新速度快,定货周期短和次品率低。通过对相关数据资料的分析发现,这些生产要素之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互补相关性,对这些与产品关联的要素一同进行改进提高所获的产品收益要比对某一要素单独改进所获得的收益之和大得多。例如,对一个企业而言,科技知识因素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管理策略,科技成分因获取的途径、直接或间接程度及利用的目的不同而形态各异,因此只有对科技知识进行分类管理,才能让决策者熟悉各类科技力量对企业绩效的贡献大小。在科技管理策略中,按照科技知识的来源可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类。前者是指可以用互联网、资料数据、传媒等现代化手段能够清楚表达、传递的知识;而后者则是指个人的经验、决策、联想、创意和潜意识等形式存在的知识。[3-4]不同类的科技管理策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作用是不一样的,文献[5]从实证的角度探讨了单一类的知识管理策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互补原理的理论基础是构造一类超模函数,超模函数是一类定义在格空间上的函数,它对于函数的连续性和可导性没有限定。通过分析发现,超模函数对于参数的互补性具有很好的表征特性,符合互补原理的构造思想。
(三)超模类函数
定义1 设f(x)是一个实值单值函数,自变量x为定义在n维实空间上的一个子格,即x∈Rn。若对任意x∈Rn,y∈Rn都有下式成立
则称函数f(x)是超模函数。这里的x∨y,x∧y表示“取大”和“取小”运算,即
对(1)式经过数学变形得:
(2)式的几何意义很明显,即当自变量由x∧y增加到x∨y时,函数值的改变量至少不小于自变量单独由x∧y增加到x和y的改变量之和。可见,超模函数可以说明参数互补相关性中增益型的特征,即决策参数最佳组合的输出大于各自(或子集)输出之和,如某些生产函数。
二、组合管理策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及对策
(一)构建企业绩效评价代表性指标
为了测度组合管理策略对企业绩效的贡献,首先必须确定评价指标。从两个维度对知识管理策略进行组合分类。[5]其一是知识的可用度,这直接关系到企业知识管理的投入力度,随着企业之间竞争的激烈,企业获取知识的难度也会增大,企业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其二是知识的关键度,该维度值直接影响知识管理的产出及对关键知识的把握,有利于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从而占据市场主动权。以平面内点的横坐标X和纵坐标Y分别表示知识的可用度和关键度,将各知识领域分布到坐标系中,确定获取知识难易的可用度划分值X越大,表示知识越容易获取;确认关键知识和非关键知识的关键度划分值Y,Y越大表示知识对企业的贡献度越大。这样在四个象限内形成了四类知识。发展类知识,处于第二象限,属于难获取但是对于企业实现目标正在或者将要起着重要推动作用的知识。生存类知识,处于第一象限,这类知识当前对于企业战略的正确贯彻和实施具有最重要的作用。一般类知识,处于第四象限,对企业战略的执行具有一定的影响和辅助作用,属于一些支撑性和常识性知识,相对较容易获取。边缘类知识,处于坐标系中的第三象限,此类知识对于实现企业的目标并无大的贡献,只是作为企业运营的一些辅助知识。
(二)企业绩效测度超模函数的构建
按照超模函数的定义,我们借用概率统计中二维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来描述组合知识管理策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即P(x1<x<x2,y1<y<y2)=F(x2,y2)-F(x2,y1)-F(x1,y2)+F(x1,y1)变形得
F(x2,y2)-F(x2,y1)-F(x1,y2)+F(x1,y1)≥0即
F(x2,y2)-F(x1,y1)≥[F(x2,y1)-F(x1,y1)]+[F(x1,y2)-F(x1,y1)]
这里的分布函数F(x,y)值表示企业绩效,坐标(x,y)上述四种不同的知识策略组合。显然,当函数自变量由(x1,y1)增加到(x2,y2)时,函数值的改变量大于或等于单个自变量改变而引起函数值的改变量之和。
(三)优化知识管理,提高企业绩效
首先,对知识合理分类,突出重点。根据知识的可用度和关键度两个维度对知识进行分类及组合,不同特点的知识采用不同的管理策略,确保在企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将资源投入到对实现企业目标最需要的知识中去,实现效益最大化,而不是平均用力。
其次,围绕企业的战略和经营目标合理选择知识管理体系。要在企业的战略指导下实施知识管理,并且使其管理的对象——知识和企业战略所需要的知识相吻合,这样构建的知识体系才能完整而且高效,对企业的战略起到较好的支撑作用。
再次,知识的分类管理是针对企业战略计划期内所需要的知识的管理。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对将来一段时间内与战略计划匹配的知识提出新的要求,不是过去知识的简单收集、罗列,而是积极主动的带有前瞻性的一种知识管理模式。
三、结语
本文以二维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来测度企业绩效,并以此构建超模函数。由分布函数的性质可知不同的知识管理策略对于企业绩效存在互补的影响,而且证明了组合知识管理策略带来的绩效至少不低于各单一管理策略带来的绩效之和,这能够为企业决策者进行企业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
[1]林清东.知识管理理论与实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田肇云,葛新权.组合知识管理策略对企业绩效影响的互补原理分析[J].统计预测与决策,2008(18):187-188.
[3]彭义兵,马辉民.信息技术投资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综述[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1(12):92-95.
[4]黄训江.集群新进企业知识管理策略研究[J].管理科学,2011(6):9-16.
[5]卢瑜佳.学习型组织维度及其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