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皖江城市带文化创意产业空间集聚研究

2015-12-22王跃飞王彦长

关键词:皖江文化发展

王跃飞,王彦长

(1.铜陵学院 科研处,安徽 铜陵244000;2.铜陵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安徽 铜陵244000)

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在发展过程中,产业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趋向集聚是一个普遍现象。一个国家或区域竞争力之关键往往由集聚而形成的产业集群所支撑。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区域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利益体。[1]

本文在综述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着重研究皖江城市带文化创意产业空间集聚问题。

一、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研究综述

产业集聚(industrial agglomeration)是指产业在空间上集中分布的情形。通常情况下,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同一产业的很多企业,以及与这些企业相关的上下游企业、相关服务业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便形成了产业集聚。理论研究主要关注产业集聚的条件和动力,特别注重产业集聚中政府的政策定位。[2]经济集聚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关于产业集聚的条件和动力研究方面。梁琦强调关注资源的空间配置和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问题。[3]金煜等提出,集聚的先决条件是地理位置以及它的历史优势,导致集聚的自我强化是规模报酬递增和正反馈效应,从而使优势地区保持领先。[4]Gill and Kharas认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是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聚所带来的规模效应,其规模效应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分享。生产者分享规模经济,降低平均生产成本。终端商分享庞大的需求,反过来刺激企业提供更专业化的产品。二是匹配。产业集聚使各种要素匹配得更科学。三是共荣。在产业集聚区域,各个企业借助资源优势和环境氛围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从而达到在全球市场中保持整体竞争优势。[5]

关于产业集聚形成中政府的政策定位方面。众所周知,在现实生活中,非资源性要素——技术、制度等却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6]Currid研究表明,创意产业特别容易集聚在原创性产生的地方。[7]Claire Nauwelaes &Rene Wintjes主张政府不能人为地违背经济规律来创造产业集聚;政府应该鼓励企业的合作和网络联姻,搭建网络交流的平台;政府应当扮演催化剂和润滑剂的角色,使产业集聚更及时、更顺利,各相关企业才是产业集聚的主角。[8]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强调各国在产业集聚政策上努力推进本地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上向上攀升。李小建、李二玲认为政府应创造有竞争力的区域环境,对现有的产业集聚区积极扶持,营造区域的创新环境。[9]邱成利指出必须加快制度创新,形成互补配套的制度结构促进集聚。[10]蒋三庚认为,服务业集聚具有智力资源密集、产业关联度高、企业间联合行业能力强、知识扩散快速、企业本地根植性突出、企业学习与创新能力强等共同特征。[11]

关于皖江文化产业研究方面。在安徽经济版图上,皖江城市带的经济活跃度具全省之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底蕴雄厚。但皖江地区内部发展不平衡是安徽全省最严重的,且内部差异总体上处于缓慢上升的趋势[12],皖江城市带文化创意产业应努力向空间集聚的道路上推进和发展。近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提出建设文化强省的宏伟战略,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这为皖江城市带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省政府先后下发了一系列文件激励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强化文化产业向多元化、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近年来,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幅超过30%,成为安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引擎。皖江地区涌现了一批新闻传媒、演艺文化、文化旅游、网络文化会展、动漫等类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在挖掘皖江文化渊源方面,郑炎贵认为,皖江文化是山水背景文化,是一种由大山走向大江的地域文化;[13]朱洪认为八百里安徽沿江区域文化是历史的继往开来。[14]皖江文化产业内容丰富,在全国闪耀光辉的有文学、戏剧、动漫、宗教等等,方晓珍将皖江文化归纳为佛教文化、书画文化、教育文化、戏曲文化、科技文化、政治文化,五四新文化、旅游文化等九个方面。[15]新时代的皖江城市带是安徽经济的发动机和重要引擎。在当前雾霾天气越来越多,环境污染日趋恶劣的情况下,皖江城市带要大力培育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力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完美统一。文化创意产业在提升该区域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中的巨大作用与潜力正在不断彰显。

二、皖江城市带文化创意产业空间集聚的障碍因素

(一)文化创意产业资源碎片化,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的深度博弈

在要素禀赋和资源结构相似性程度较高的区域之间,产业集聚能促使一个城市发展更快,有利于打破地方行政壁垒,形成跨区域的产业集群。[16]现在皖江地区各地都在努力走“文化搭台、经贸唱戏”这条道,努力挖掘地方资源,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力,在文化创意产业上,皖江各市别有风光(表1)。

表1 皖江各市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发展项目比较

从表1中,可以看出皖江城市带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势头强劲,但从整体把脉,该区域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不平衡,还处在初期阶段,势头浩大的文化产业园区主要集中在合肥、芜湖一带,安庆、铜陵、马鞍山、宣城等城市各自为战发展文化产业,势头强劲,没有形成相关产业的高度集聚。

“遍地开花”和“平均用力”是症结所在,发挥不了骨干文化企业的引领作用,低水平重复以及扎堆建设导致整个皖江地区文化创意产业效益下滑。由于未能形成一个整体,导致资源碎片化,这正是皖江城市带空间集聚的难点所在。最典型的反映在动漫产业方面,合肥有被列入省“861计划”及合肥市“1346”行动计划的国家级动漫和服务外包基地,主要以新兴动漫、网络游戏、虚拟现实、服务外包和影视制作等产业为发展方向。而芜湖文化创意产业的领军先锋也是动漫产业。铜陵也有七彩石影视动画制作有限公司等多家同类企业。“钢城”马鞍山也在抢占动漫产业的高地。滁州也不甘落后,2013年长城影视动漫旅游创意园项目正式落户滁州。仅从动漫产业就可看出,各地都在奋力单干,动漫企业多而分散,大而不强,且大多集中于衍生品制造环节,有的是为别人做代工,处于高消耗、低附加值的产业链末端。这些项目知名度不高,难以参与全球市场的深度博弈,难以抢占全国的文化创意产业高地,如何整合,必须在产业集聚上下功夫。

(二)文化创意产业战略近视化,难以把控全国资源的深度融合

就目前来看,皖江城市带各地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上战略目光不够长远。产业资源要素整合度不高。只想着在本地发展壮大,属于战略近视。无法利用、整合丰富的皖江城市带文化资源,这里有遗址文化资源、山水文化资源、宗教文化资源、工商文化资源、名士文化资源、艺术文化资源。如池州被誉为“中国傩戏之乡”,安庆是徽剧和黄梅戏的发祥地,傩戏和黄梅戏均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没有充分利用全国的资源为皖江城市带所用。要融入长三角,放眼全国市场,首先在战略上就要远视,不仅仅是交通接轨、招商引资、承接转移,文化产业发展一定要有思维高度,才能做出大气磅礴的产品。

皖江地区文化产业的建设和发展中,由于战略近视,始终存在“大而全”、“集而不群”的问题,部分文化企业经营粗放式、发展“模仿秀式”。芜湖有鸠江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基地,该基地位于安徽工程大学,是芜湖市鸠江区政府依托安徽工程大学人才、技术资源优势改造建设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园区占地5 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 000平方米。园区按功能划分为创意设计办公、视觉艺术展示、文化休闲体验三个区域。设有创意企业集聚区、专家工作室、创业工作室、铁画艺术展示区、文化创意广场、文化市集等板块。池州市全市上下大力发展创意产业,计划到2015年,市及各县(区)要结合当地实际建成5个以上特色创意产业园(含创意产业街区、创意旅游景区、创意农业示范),各县(区)至少有1个创意产业园区达到省级创意产业园标准,市创意产业园区、九华山文化园要达到国家级创意产业园标准,成为示范园区;建成池州市动漫职业技术学院,依托该校发展池州动漫产业,要初步形成创意人才高地和大师创作聚集区。从中我们看出,这几个项目在战略定位上仅仅局限于依托一两个大学的资源,在战略层面完全没有意识到如何充分利用全省资源乃至全国资源。这些项目能否在全国叫响,其发展前景不可乐观。

(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手段单一化,难以集聚生产要素的深度契合

皖江城市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手段单一,创意创新不够,各地的生产要素无法流动,更不能做到深度契合。皖江城市带文化产业不能均衡发展,要研究皖江城市带的各地的经济发展比较优势,发展要有侧重点,选准产业集聚的方向。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皖江城市带中,合肥、芜湖、池州、马鞍山第三产业每天创造的财富较多,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上,领跑皖江城市带。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方面可以有大动作。

表2 皖江城市第三产业每天创造的财富表 单位:万元

表2中的数字反映出的实力和实际上各地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是一致的。合芜马产业集群的聚集程度和专业化水平相对较高,产业关联度也较强,目前,合肥五朵金花、合芜马动漫产业园、芜湖方特世界、安徽儒林集团等文化创意产业确实走在全省的前列。在皖江城市带空间集聚中,要充分发挥这几个城市的集聚功能,强化各种生产要素的深度契合。发展手段单一,就会形成同质化竞争,会导致在省内出现同行业相互厮杀。发展休闲农业,就都搞农家乐;发展动漫产业,就都搞动漫园。创新欠缺是阻碍皖江城市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桎梏。

(四)文化创意产业体制教条化,难以推进文化产品的深度创新

文化创意产品的生命力就是创新,没有创新,没有深度创新,皖江城市带文化创意产业就发展不起来。经济的源头活水,来自于体制创新。坚决摈弃僵硬教条的体制,只有体制创新,才有灵活的用人机制,才能激活皖江城市带。

我们在继承具有悠久历史的皖江文化的同时,还要深度挖掘,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由于体制教条化,造成了人员流动不畅,阻碍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小而全的企业较多,以谋生型的企业较多。没有从皖江全局进行宏观整合的思维视野。如,青阳腔、贵池傩戏、岳西高腔历史悠久、特色浓郁,各地也都在进行抢救性的发掘、整理、研究,其中有的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于各地人、财、物力量有限,战略重点不一,发展空间狭窄。如果将皖江戏曲产品集中包装,创出皖江绝唱品牌,筹建皖江文化园 ,则皖江旅游业就有深度,通过配套演示,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由于体制障碍,就无法深度挖掘和创新。如,历史上潜山薛家岗文化中有太湖流域良渚文化中常见的泥质灰陶壶。薛家岗与宁镇地区的文化遗存也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妙。[16]这些方面,可以试探深度融合,产生创意产品。马鞍山地区历史悠久,西周时属吴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改属越国和楚国等历史资源,都可以在现代挖出许多光亮来。

(五)文化创意产业竞争手段同质化,无法激发个性特征的深度彰显

皖江城市带近十几年来,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从纵向看是在不断向前发展,但是横向比较,各地的竞争手段同质化日益明显。从近十几年来,各地政府力举办节,热情高涨。动漫节、吟诗节、青铜节、广告节、黄梅戏节、牡丹节、文房四宝节等,其实,这些活动唱的是同一出戏,经贸大戏。这些活动同质化明显,活动流程都如出一辙。竞争同质化,削弱了各地本身的文化魅力。

皖江地区究竟以什么方式来展示自己的文化内涵,打造什么样的文化产业链,激发出什么样的个性特征,是值得深度思考的工作。思维无限拓展,文化视野就无限变宽,可以花样百出地打造自己的文化产品。制作动漫作品、创意旅游套餐、开发特色服装等各方面都可以大显身手。皖江城市带要提升核心竞争力,还有更多的文化元素可挖掘、可创造,从金乔觉、张英、张廷玉等皖江历史人物身上都可以在影视动漫方面深度畅想。如何深度彰显皖江特色的创意文化产业,如何大力发展皖江城市带文化创意产业的历史性的重担落在我们的肩上。

三、皖江城市带文化创意产业空间集聚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皖江城市带文化创意产业的顶层设计,科学布局,大力提倡发展产业链经济

在经济全球化不可阻档的大趋势下,在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增长的大背景下,把握顶层设计,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是皖江城市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大前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新一轮改革开放进行了全新的设计,在政策面极为有利的环境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要有大思维,及时抢占机遇,发展集聚经济必须要有跨越式的思路,开放式的思维,打破地方行政壁垒,利用集聚经济的空间连续性和效应的扩散性巧妙引导文化创意产业深度发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建议设立皖江城市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心,加强皖江城市带历史文化资源的把控,因地制宜地拓展产业链,集聚有效的资源,做大做强创意产业。在资源禀赋、要素结构相似的前提下,要谋划好皖江各地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要防止和避免各自为政的“诸侯经济”现象发生,整合配置好皖江城市带的人力资源、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市场,要从历史和现实、时间和空间的综合维度,重现文化圈。[17]要重点支持发展创意设计、新媒体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灵活利用某些产业部门具有的空间蔓延特性,打破地方行政壁垒,形成跨区域的产业发展空间和产业集群。

(二)精心培育和呵护皖江城市带文化创意产业,完善集聚配套政策,主打地方特色经济

皖江城市带地域相连、文脉相通。文化创意产业既受资源的约束,又受智力资本和资金资本的约束。受资源产地的约束,资源垄断型产业部门大多呈高度集聚分布,但其集聚区间不存在明显的空间连续性,具有多个集聚区空间连续特征的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部门,往往呈现空间高度集聚,在这类的空间结构形成过程中,区域产业政策扮演了重要角色。[18]皖江各地在精心培育本地文化产业的同时,要与地方优势产业联动发展。滁州着力打造中国文具产业示范区,该示范区由中国文教体育用品协会、中国制笔协会、来安县政府和贝发集团四方共建。宣城文教创意产业园是宣城市委、市政府着力打造以文房四宝产品展示、交易为龙头,集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等产业集聚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平台。园区总规划面积163平方公里,主要分为五大片区:北部文教创意园区、西侧风情小镇游览区、南部森林生态观光区、东南生态农业观光区(创意农业城)和东侧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区。铜盘“清莲”是由铜陵市大通文化研究会历时两年多创意设计的铜工艺品,它直径24厘米,以“清莲”为文化符号,以铜盘为金色底蕴,很好地将传统特色地域文化融入现代铜工艺。灵动飘逸的莲花,生动凝练的铭文,清晰直观地勾勒出大通古镇三千五百年的经典记忆和百年传奇。这里创意与创新、科技与文化,相得益彰。

(三)实施网络信息联动集聚机制,强化区域协作与联动发展

在目前信息网络十分发达的时代,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做大无地域限制的文化创意产业,精心梳理出皖江文化产业的特色,找出地方优势,光大地方亮点,避免盲目发展、地域内互相拼杀式的发展。皖江区域文化创意产业要建立信息平台,加强信息集聚,规划同筹,信息同享,加强区域联动做大产业。

强化区域协作条件优越,皖江城市带拥有四百多公里的长江岸线,国家高速公路网布局规划中的“三纵四横”以及京沪高铁安徽段、京福高铁安徽段都将穿区而过。马鞍山与南京、芜湖同为“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和一江两岸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马鞍山与南京、芜湖两市分别签署了《2011年度宁马一体化合作协议》、《马芜同城化合作框架协议》。伴随着马芜跨江发展以及宁马一体化和马芜同城化进程的加快推进,马鞍山与宁芜两市区域经济合作前景将更加广阔。南京第三产业占全市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芜湖形成了有较强竞争力的汽车和文化产业;传统的商业氛围比较浓厚,以方特欢乐世界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也进入了新阶段。马鞍山和芜湖加强与南京的联动势必会做大做强本地文化创意产业。

(四)多视角的集聚与呵护文化创意产业智库资源,为皖江文化创意产业长远发展增添后劲

文化产业是大脑工程、智慧工程,文化精英的数量决定了集聚区文化产业的发展高度和宽度。把脉文化创意产业上、中、下游产业价值链,进一步提升产业价值,必须有足够的人才支持。皖江城市带交通的便利为人才的多视角使用创造了条件,九华山机场的开通,打通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地区通往皖江的快速通道。全国及全球的产学研资源共享,集聚智库资源,搭建创意平台,文化创意产业集群要营造包容的文化环境。[12]要鼓励吸引优秀人才来皖工作,阳光操作人才管理工作,要采取灵活多样的用人政策,多视角搜罗人才,加强文化创意智库资源的建设工作,给皖江城市带文化创意产业进行充值。进一步抢占机遇,强化文化创意产业创新点与经济增长点对接,推动皖江城市带经济社会向高层次发展。

[1]冯薇.产业集聚、循环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2]吴利学,魏后凯.产业集群研究最新进展及理论前沿[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4(5):51-60.

[3]刘乃全.空间集聚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4]金煜,陈钊,陆铭.中国的地区工业集聚: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与政策[J].经济研究,2006(4):79-89.

[5]陈钊,陆明.在集聚中走向平衡:中国城乡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6]朱华友.新经济地理学经济活动空间集聚的机制过程及其意义[J].经济地理,2005,6(11):753-756.

[7][澳]哈特利.创意产业读本[M].曹书乐,包建女,李慧,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8]Currid.New York as a Global Creative Hub:A Competitive A-nalysis of Four Theories on World Cities[J].EconomicDevelopmentQuarterly,2006,20:330-350.

[9]李小建,李二玲.产业集聚发生机制的比较研究[J].中州学刊,2002(4):5-8.

[10]邱成利.制度创新与产业集聚的关系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1(9):100-103.

[11]陈钊,陆铭.在集聚中走向平衡:中国城乡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2]张庆霖.安徽区域经济差异时空演变:基于Theil指数的研究[J].江淮论坛,2013(2):51-58.

[13]郑炎贵.天柱山获第六批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单位[N].安庆日报,2010-01-19.

[14]朱洪.皖江文化的特点——与淮河文化、徽州文化比较[J].学术界,2008(5):278-282.

[15]疏仁华.皖江城市带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铜陵学院学报,2012(2):52-56.

[16]汪谦干,洪永平,周翔飞.论皖江文化研究的价值[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5):75-78.

[17]徐静,陈赛赛.文化生态视阈下民俗艺术传承的影像到场——以安徽花鼓灯为例[J].江淮论坛,2012(6):168-172.

[18]曾琏.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8):71-75.

猜你喜欢

皖江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60亿!皖江金租巨额融资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城市连绵区和皖江城市带发展
激荡皖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