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林 茶海中勇夺“魁”
2015-12-22李娜
李娜
安徽皖垦茶业集团有限公司,是这次记者安徽采访之行的最后一站,早晨7点半从安庆一路驱车赶往集团所在地宣城,一路虽用去近7个小时的时间,却也是满眼的风光。途经小孤山、黄山、九华山,一直到敬亭山脚下,皖南的美湖青山让记者感受到已接近安徽与江浙的交界地区。
到达宣城,安徽绿魁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成林早已从公司所在地郎溪县赶来,安徽绿魁茶业有限公司隶属于皖垦茶业集团下辖的安徽皖垦绿魁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是安徽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茶业集团的领导在向记者介绍李成林总经理的时候,一直赞扬他“年轻、脑子活,经营很有一套”。而这位看起来不善言辞的“被夸者”则在旁边谦虚地微笑。
临危受命,扭亏为盈
皖垦茶业集团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产业化分工和区域化合作趋势日渐显现的前提下,为践行安徽省农垦集团有限公司提出的“集团化、产业化、区域化”发展战略,按照一业为主、多元发展的模式,于2010年年初在皖南垦区各茶场的基础上组建,为安徽农垦的六大产业集团之一。
集团下辖皖垦志祥农业、皖垦绿魁投资、皖垦资产运营、青草湖酒业等4个专业公司及十字铺、敬亭山、祠山岗、九连山等4个国有茶场,参与省级十字经济开发区建设,拥有两大全国知名品牌——“敬亭绿雪”茶叶和“青草湖”黄酒。李成林所在的安徽绿魁茶业有限公司,就是依托十字铺茶场成立的。
然而,公司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2013年,李成林担任总经理时,公司已经亏损50多万元,账户上的十几万元资金只够发一个月的工资,并且还欠茶叶货款470万元。“我接手的时候确实比较困难,当时唯一的出路就是仓库留存的一批货,价值几千万元,只要卖出去就可以有足够的流动资金了。”
那段时间,李成林凭借着10年的资源和经验积累,对市场做了分析调研,每天在经营上琢磨,想着怎么把这几千吨茶叶存货盘活。他认真比较了自家产品的优势和劣势,想出了“优势资源互补”的法子,“我发现,我们的优势产品其实销量还是很好的,就先把没有优势的产品卖到有相对优势的合作客户那边,除了和他收一部分货款,再从他们那换一部分我们的优势产品回来,再把我们的优势产品卖出去。这样就慢慢有了资金。”
除了盘活库存资源,李成林上任后在节约成本方面下了大功夫。他减少成本的第一步就先从自己“开刀”,将公司配给自己的公车卖掉了,之后在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做了大量的对比和调研工作。“原料成本,业务成本,我横向比纵向比,尽量压缩。我接手的时候用电量一个月是1万8,现在不到1万1。煤那时候是1200多元一吨,我现在才830元,这一年几百吨煤省下来就是不小的数字。每一项这么积累就够了。”
在用人方面,李成林也颇有心得。“当时有些岗位很多人不愿意干,因为和其他岗位收入差距很大。比如,在车间有些工作是四个人一起做,我改成两个人,但是工资给提高了,原来每个人每月2000元,现在一个人3000元。成本降低了,效益提高了。收入提高了,干劲也足了。我还增派一个人做巡查,这样产品的质量也有所提高了。”
李成林笑着说,这都是给“逼”出来的法子。就这样,公司有了活动资金,经营也在逐渐好转。到了2014年,公司扭亏为盈。
茶学出身却经营有道
在李成林担任安徽绿魁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后,他在产品结构的优化以及市场的扩大推广上,都有着让人刮目相看的作为。
他发现公司之前的产品定位需要调整,“我认为之前的产品定位有点高了,都是做两三万的高档茶,但实际上我们的技术条件并不成熟,客户资源和原料资源都不充足。做高档茶需要很高的成本,我们的资金链不够,也不适合贷款,因为贷款后利润太低。而且这个定位高档茶别人已经做了几十年,各方面都已经走在前面。我们比不过人家。所以我认为,应该发挥本地资源优势,下调产品定位,以加工中低档茶为主。而且,我发现我们之前是十几个花色茶种都做,没有重点。我只选择其中的两三种,做精、做品牌。只要做出品牌效益,客户就会找上门来。”
李成林说,现在公司主产品是眉茶,有完整的眉茶生产设备及小包装生产线。年产各类茶叶2000多吨,先后通过QS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茶认证,其生产流程已实现全程可追溯。公司还具有自营出口权,产品出口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摩洛哥等国家。
“对于出口,如果我们自己和国外客户直接对接,利润会更高一些,但是我没有这么做,因为一是人才不够、人员短缺;二是借助外贸公司这个中介环节,会大大降低风险。比如,今年汇率变化这么大,如果我们自己做的话就很难把握,通过外贸公司就很专业,风险他们也会承担。虽然利润降低了些,但是风险也更低,更稳。”李成林在稳妥中寻求企业进步。
听到这里,记者想李成林应该是学经营出身,一问才知道,其实在担任总经理之前,他10年都在安徽农垦这个大家庭里和茶叶打交道。今年39岁的他2001年从安徽农业大学茶学专业毕业,2002年应聘到安徽农垦,到十字铺茶场的宣郎广茶叶总公司(绿魁茶业有限公司前身)做贸易科办事员,2004年成为绿魁茶业有限公司技术员,2011年升任副总经理,当时也是主抓技术。一路侧重技术工作的他怎么会对经营很有一套?李成林笑着说,就是“感兴趣,爱琢磨”。
出身农民家庭的他自小条件艰苦,虽为家中最小的儿子,但独立自强,上学的时候为了赚取生活费为家中减轻负担,就琢磨做点“小生意”。“当时在学校卖过收音机、计算器,卖过皮鞋。那时候我就对做生意很有兴趣,也有敏感的分析。”
就是在潜移默化中,李成林对市场的敏感度越加准确,他时刻绷紧市场需求这根弦,让他不仅在公司经营上定位准确,更引导茶农,获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牢记企业的责任
如今,依托十字铺茶场的绿魁茶业有限公司已成为本区域茶叶龙头企业,带动了茶场及周边茶产业的发展。
作为龙头企业的责任,李成林一直牢记在心。他坚持“产品必须质量第一,做企业必须信誉第一”。并且在带动企业发展的同时,他还非常重视社会效益,“今年茶农的春茶销售很困难,价格非常低。于是,我就把茶叶全部收购回来,通过自己的销路帮茶农销售出去,不让他们亏本。这是我们企业对茶农做出的贡献,要为茶农和行业的发展考虑,我们要起到龙头带动作用。此外,我对市场的观察和判断引导茶农进行产品转型,这么大的茶叶种植面积,光靠我们是消化不了的,我就引导他们做黑茶,经过实践,今年的黑茶销量比较好,价格也比较高,茶农受益了。”
李成林说,新一代皖垦人必须有想法,要创新。“我们企业下一步应该往产品的深加工方向发展,别小看茶叶那一片小叶子,完全可以变成一片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