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我国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期
2015-12-21颜旭
颜旭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我们党在科学分析国内外形势发展基础上作出的重大而科学的战略判断。
“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国际大环境仍有利于中国和平发展。当前国际局势呈现出“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的态势,大国之间发生全面战争对抗的可能性极小。虽然恐怖主义在全球蔓延,但是中国暂时不处于恐怖主义和反恐怖主义的矛盾中心,地位相对超脱。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进一步强化了“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旋律。大国关系方面,我国与世界主要大国保持了良好的关系,中美关系虽有摩擦但平稳发展,增进合作的因素在增长。在周边国家方面,我国周边环境总体上是稳定的,睦邻友好、互利合作是周边国家对华关系的主流。纵观当今世界大势,可以用“四个没有变”来概括: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时代潮流没有变;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没有变;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总体可控态势没有变;我国与各大力量战略互动中的有利地位没有变。
我国抵御风险能力显著增强。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核心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战略回旋空间不断扩大,我们可以继续为我国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从1978年到201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473亿美元增长到10.4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二;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提高到4.303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国家外汇储备从只有16亿美元扩大到3.84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对外投资由几乎为零提高到1029亿美元。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同欧美一些国家受困于金融危机、债务危机相比,同一些发展中国家陷入发展陷阱相比,同西亚北非一些国家政治动荡、社会混乱相比,我国发展可以说是风景这边独好。
我国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不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积极推动创新发展战略,市场活力得到进一步释放,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今年前3个季度,中国经济增长6.9%,虽然速度有所降低,但在大国中间仍属前列。而在这中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5%,已经超过投资的贡献率;服务业增加值占比46.7%,继续超过第二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分别为12.3%和11.1%,明显高于工业平均增速;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6%。中国经济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所言,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
国内社会政治稳定,有利于中国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虽然急剧的社会转型带来了大量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但不能否定的事实是,中国具有化解各种矛盾问题的决心和能力,以及继续拥有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潜力。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手抓全面深化改革,一手抓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极大地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为我国发展再上新台阶提供了有利条件。
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是相对的,也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随着中国由大变强历史步伐的加快,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中国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已经发生变化,面临着诸多挑战。
西方国家战略关注点正转向应对中国的崛起。进入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伴随着美国从反恐战争中抽身和战略重心的东移,主要发达国家的战略重点开始关注如何应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及其可能引发的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改变。2001年,中国的GDP为1.3万亿美元,美国的GDP为10.3万亿美元,中国仅为美国的12.6%;2014年,中国的GDP为10.4万亿美元,美国GDP为17.3万亿美元,中国为美国的60.1%。中国崛起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一般来说,大国崛起需经历三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一是崛起的准备期;二是崛起的摩擦期;三是崛起的接纳期。第二个时期往往也被称为崛起的关键期、转型期、高危期、孤独期、矛盾凸显期。在这个时期,来自于国内外的反崛起势力开始对崛起国进行打压,如果顶不住压力或战略选择发生重大失误,就会败在这个时期。美国之所以鼓噪周边国家同中国的矛盾,派军舰直接插手南海争端,极力促成TPP协定,原因都在于此。
世界经济进入低速增长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11月18日在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全球经济增长持续低于预期,潜在增长率下滑,国际贸易和投资低迷,世界经济可能出现多个引擎同时失速进而陷入停滞状态。世界经济要从亚健康完全走向健康,很可能经历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经济增长的放缓导致世界各国在国际市场上争夺更为激烈,贸易保护主义全面抬头,贸易战、汇率战不断升级。作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主要动力的出口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商务部2015年11月份的数据显示,2015年1-10月,我国进出口32269.6亿美元,同比下降8.5%,其中出口18564.5亿美元,同比下降2.5%。这在改革开放的历史上是罕见的。而在投资方面,日益突出的产能过剩问题、能源资源供给问题、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使得片面依赖投资推动经济发展的做法已经无法延续。可以说,我国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的增长模式已经走到尽头,但建立消费主导型增长模式还任重而道远,国内消费短期无法弥补出口和投资下降所带来的增长缺口,增长动力不足的矛盾将会十分突出。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很突出。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强、企业效益下滑、资源约束趋紧、环境安全问题没有从根本上扭转。中国连续30余年的高增长已基本结束,国民经济进入一个新的次高速增长平台。可以说,这种次高速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常态”。
中国发展的传统比较优势正在削弱。过去,作为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中国的比较优势首要是通过廉价劳动力与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结合,形成高低发展阶段的“两极互补”。今天,随着中国成为中等收入国家,比较优势开始从低端向中端转移,从单一的廉价劳动力向资本积累、市场规模、高素质劳动力、制造业生产能力、基础设施开发能力等复合优势转移。这种变化,无疑意味着我国发展能力的提升,但也给我国造成了“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挑战。如果说中国本世纪头十年的战略机遇期在经济上主要是基于中国与发达国家的经济互补性,那么今后将不得不面对与西方国家竞争性与互补性交织的纠结。发达国家为了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动辄以技术封锁、规制约束等方式阻拦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行动将会不断出现。而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互补性虽有所增强,但竞争性也不断加剧,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中国形成挤出压力。总体上看,中国与发展中国家总的趋势是经济互补性在增强,共同利益的基础在扩大,而与发达国家则是竞争的一面更加突出。
十八届五中全会作出的“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着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判断,也是一个科学的趋势判断,不仅反映了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开阔的战略视野和卓越的战略决策能力,更为我们制定和实施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项大政方针提供了根本依据。30多年前,邓小平抓住了冷战后期两个超级大国全球战略受挫,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和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这一历史机遇,作出大胆回应,坚决实施和推进改革开放政策,从而给中国带来了30多年快速发展的“黄金期”。今天的中国同以前相比,虽然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都发生了变化,但我们仍处在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看到挑战,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使命意识;另一方面又要看到机遇,要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加快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步伐,加快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步伐,加快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步伐,着力推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升级,为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基础。 (责任编辑:翁淮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