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比亚诗一般的旅行
2015-12-21陈婷
陈婷
12月,正是去非洲的黄金时段。随着冬季的来临,气候温暖的地区当然是人们向往的去处,更何况非洲有这样多原始的景观、茂密的丛林、古老的非洲动物和神秘的文化。纳米比亚,这个南部非洲最迷人的国度,原始与文明、狂野与奢华在此交织成一个充满诱惑的不朽传奇,让平日里习惯于现代化城市生活的我们有一种别样的体验,一种属于非洲的“原生态居停”。
纳米比亚旅行贴士:
交通:南非航空开通了北京到约堡的直航,从约堡转机到温得和克。
旅行安排:纳米比亚狮子王旅行社(Lion King Travel)具有丰富的行程策划经验,可以安排全程交通食宿和游览,联系方式:00264(61) 309888。
签证:纳米比亚签证只能在北京办理。地址:北京朝阳区塔园外交人员办公楼1单元13楼2号;电话:010-65324810。需提供申请表、身份证明、护照、行程单和机票复印件,一般10天左右可办好。
语言:官方语言为英语。
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昼夜温差较大,早晚寒冷但太阳出来之后非常温暖。沙漠地区紫外线很强,记着带保暖的外套及防晒油、帽子、太阳眼镜等。
沙海狂想曲
纳米比亚旅行中最惊险的一幕,是通往三明治湾的路上。沙海交界处,涨潮了,越野车快速通过即将被海水淹没的沙滩,波涛汹涌的海浪不停向岸边推进,高大的沙丘下只留下窄窄的一条路,雾气弥漫,这个世界变得迷离不确定。
纳米比亚是一块令人望而生畏的荒芜之地,甚至有人将其称之为“触怒上帝的土地”,这一次,我们踏上了其中一个部分——纳米布-诺克卢福国家公园的沙海交界处,领略了大自然的威力。这里有处名为“三明治湾”的地方,是一个完全被沙丘包围的巨型天然潮汐泻湖,只能靠四驱越野车进入。
前往三明治湾途中,我注意到沙丘上有不少稀稀拉拉的低矮植被,一问才知道,干旱沙漠的地下竟然还储存着淡水,依靠这些耐旱植物,豺狗、鸵鸟等动物便顽强地生存了下来,虽然这些植物的果实酸涩难咽。岸边一头刚死去三四天的座头鲸尸体,孤零零地躺在阳光下,像一条巨大的目斗鱼,身上站满了鸥鸟,这顿意外的“大餐”估计够鸥鸟们吃上一两个星期。
三明治湾突然出现在眼前,这处孤寂的泻湖曾是捕鲸船隐蔽的停泊处,现在则成了鸟类的天堂。海湾泻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潮汐,潮水和风的作用使这里的景观每天都在改变。因为担心涨潮断路,我们不敢多停留,然而回程十分惊险,沙滩跟海形成对峙,双方剑拔弩张,寸土必争。越野车快速通过即将被海水淹没的沙滩,波涛汹涌的海浪不停地向岸边推进,高大的沙丘下只留下窄窄的一条路,雾气弥漫,眼前的整个世界变得迷离而不确定。于是我们开始惊心动魄地狂奔,向导一脸严肃,猛踩油门,紧盯前方,我们也屏住呼吸,一起一伏冲过一半是海水一半是沙漠的狭窄空间。
眼看黄昏将至,暖暖的光线下,视野中出现了两只鸵鸟,昂着高高的头,行走在这个荒寂的世界上,在沙丘上投下长长的影子。我有些恍惚,以为是幻象,直到它们消失在地平线上。这就是非洲,每时每刻都充满着神奇。
“Desert Safari(沙漠巡游),比我想象中的要有意思许多 。”
“大猫基地”也温馨
环境相对自然的纳米比亚目前是野生猎豹最大的希望之地,为了让这些非洲“大猫”可以自由奔跑在属于它们的大地上,“大猫基地”Okonjima AfriCat Foundation担负起了拯救它们和将它们放归野外的任务。
“大猫基地”Okonjima AfriCat Foundation,这个保护中心与野生动物园和国家公园不同,目前已经成为纳米比亚生态旅行的成功典范之一。大门缓缓打开,我们进入了猎豹的世界。不知道还有哪种猫科动物能像猎豹一样让人如此着迷,身形纤细的它外表美丽,虽也是大型食肉动物,却没有狮子老虎那般凶猛张扬,天性害羞孤僻,还是唯一不会吼叫的大型猫科动物。
四周非常安静,偶尔有秃鹫在天空盘旋。原来除了保护“非洲大猫”外,工作人员还设置了一个秃鹫喂食处,因为附近私人农场的农夫为了驱赶猛兽,经常投掷毒诱饵,第一个受害者往往是眼力最佳的“天空之王”,结果必然是中毒死亡。有了固定又安全的喂食点,这一带的秃鹫便可以幸存下来。杀戮与拯救,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来都是这样交错盘结。
向导开车带我们进入猎豹保育区。这里目前有五头失去父母的幼年猎豹,是被附近的农场主发现后送过来的,三公两母,四岁半左右,已经到了即将被放归野外的年龄。我们先来到母豹的区域,好像知道栅栏外便是自由的世界,两头猎豹一直不停地沿着铁栅栏来回走动。
至于它们的兄弟们,正在另一个区域的树荫下伸着懒腰,百无聊赖地注视着周围,只觉得“小小少年”眼中闪烁着一种淡淡的忧愁,外面的世界虽然精彩,但危机重重。“为什么猎豹不属于‘非洲五大(Big Five,指的是非洲象、狮子、野牛、花豹和犀牛)?”我问向导。向导说:“猎豹和它们相比,更加柔弱,攻击性也小。”原来在顶级食物链中,猎豹竟然处于底层,狮子、豹子,甚至鬣狗都可以袭击它,难怪数量也最少。
“大猫基地”这个1991年由德国人Hanssen三兄妹创立的非营利动物保护机构,已成功拯救了上千只受伤或者遭遗弃的“非洲大猫”——猎豹、花豹、非洲狮等大型猫科动物,并尽可能让它们回归大自然。向导介绍了“模拟自然区”的情况,基地将那些经过基地一年左右照顾和饲养的具有捕食能力的刚成年猎豹放到该区域散养,学习捕食技巧,在这片仿自然野生环境中进行适应。区域里有各种食草动物,长颈鹿、角马、剑羚、疣猪、羚羊等,因此猎豹有机会证明自己是否具有猎杀并能够回到自然的能力,如果它们能够成功捕食且生存下来,“大猫基地”观察员将会进一步判断决定是否将它们完全放回大自然。
短暂的拜访,让我对于人与野生动物之间这场永久的博弈有了更加直观与深入的了解。行走是一个课堂,了解风土人情,更多的是对生命的思考。处境艰难的“非洲大猫”,希望你们的未来更好!
“‘非洲大猫,这些天生杀手,在人类的贪婪与残酷面前却都不堪一击,成为牺牲品,希望更多人了解它们的故事,那是我们共同生活的这个星球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魔幻现实中的纳米比亚
纳米比亚的旅途中经常会产生一种很不真实的感觉,如同在读着《百年孤独》,有着另一种魔幻现实主义吧。
一个阳光炙热的午后,南部通往鱼峡谷途中的一间客栈里,刚刚用过午餐,我看着屋里屋外主人收集的不少老爷车,仿佛一段被遗忘的时光。从窗户向外望去,花园里,一头剑羚不知道什么时候闯了进来,在树荫下站着,一动不动,犹如雕塑。一只小猫目不转睛地盯着窗外,或许那些花丛中的太阳鸟吸引了它的全部注意力,以至于对我轻轻的摩挲都不在意。我很享受这种安静,还有阳光,这个场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会成为一种符号,当我回忆起这次旅行的时候。
纳米比亚,神奇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幽灵马”,这些游离在卡拉哈里沙漠边缘的野马,是二战结束后被德国人遗弃在沙漠中的战马的后代,凭借顽强的生命力在沙漠中存活下来,成为游荡在这片贫瘠土地上的新主人。
干旱的半沙漠地区,酷热难耐,却有种植物在此不屈地生长——箭袋树(又名二歧芦荟),当地居民常将树干挖空制成箭袋,因此得名。箭袋树用了许多办法来贮存水分:叶片覆盖着一层厚厚的外皮,皮孔数目极少,可以将水分蒸发减到最少;同时又在树枝上覆盖了一层明亮的白色粉末,用来反射阳光。然而箭袋树要生存,就得呼吸,呼吸就不可避免产生水蒸气,水分一旦蒸发,必然会干枯而死,它们的秘诀是“舍弃”。每到干渴欲枯、生死攸关之际,箭袋树就会突然自断肢体,无数正在生长的枝叶,纷纷断离树干,这些伤口会被立刻牢牢封闭,只留下刀削般平滑的疤痕,向人们展示着生命的坚强与壮美。这就是纳米比亚,一个魔幻的国度,一段令人难忘的旅行。
“清晨,阳光洒在颓废方丹红色岩石下的茅草顶屋上,周围好像燃烧起来,越来越浓烈,每天都是以这样的方式开始,在同样火红的晚霞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