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营造互联网生态
2015-12-21杨庆育
杨庆育
《互联网+:传统企业的自我颠覆、组织重构、管理进化与互联网转型》
作者: 王吉斌 彭盾
出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定价:59元
时下,“互联网+”让人们突然坠入了一个无时不刻不在翻新和变化的新环境。王吉斌等人所著《互联网+》,虽然仅仅只从企业的角度思考了这个问题,而实际上,互联网与企业结合,本身就派生出一系列与观念价值、自然人、法人、政府等都紧密相连的问题。
回溯人类前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分别以蒸汽机应用、电力应用为代表,在不同的时代,它们都带来物质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基本特征是伴随质量提高的规模扩大。然而,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第三次工业革命,除了具备前述特征外,更重要而且也必须的是思维的改变、管理的进步、战略的调整、体制的变革及其价值观念的变化。
人们对互联网习惯性的理解为在线化,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但正是在这个现象下,“互联网+”战略具备了更多的时空效应,更多的想象空间和更多的施展余地,由此带来碎片化特点,时间、信息和需求都显现碎片化;带来个性化特点,差异、个体、多样都显现个性化;另一个特点是去中心化。因为网络的互联互通,各个创客团队都能够根据市场直接开发,客户与消费者都成为一个碎片化的社群,各种需求和商品的长尾无限延伸,还存在什么中心呢?还有就是去中介化特点。互联网的形成,不仅横扫了大幅充斥于社会的“黄牛”现象,甚至公众对信息的获取对广告、宣传、广播、电视的依赖度都大大降低。这些特点的出现,深刻地改变了企业的传统生产模式和交易模式,进一步影响到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
在互联网时代的企业,不论是文化、组织、结构都要具有自我进化、自我生长、自我修复和自我净化的持续进化能力,具备组织的生态性,也就是必须保持企业与众不同的创造力,尽可能扩大企业的视野边界,保持应变多种复杂形态的企业生态功能。
创新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对于政府而言,应该创造某种环境条件,来吸引资源,比如创造公平竞争环境,保护知识产权,尊重培育人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如果这些环境要素能集中,也就等于是集中了创新的资源,那么就会大幅度提高某个区域创新成果的概率,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政府应该树立的互联网思维。
在“互联网+”十分火热的背景下,也要冷静的看到这个热词后面的问题。“互联网+”并非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从技术的角度,互联网并非与任何行业或对象简单相加也并非对传统产业的彻底否定,互联网在提高信息密度,解决信息不对称以及促进系统资源的整合上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但任何产业的发展所需要的环境,诸如体制、机制和政策保障的问题不解决,利益冲突的问题不解决,“互联网+”的功能也是难以发挥的。所以,政府对环境的打造、对人才的尊重,对知识的关注与“互联网+”并驾齐驱,才能真正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益,在创新驱动中起到正能量的作用。
《尼采遗稿》
作者:[德]弗里德里希·尼采 著
出版: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定价:49.8元
由尼采论德国教育机构的未来与古希腊悲剧等20篇专题报告组成,多数是国内翻译界和哲学界尚未有人涉猎的内容。
《艺术哲学读本》(第2版)
作者:大卫·戈德布拉特 李·B·布朗
出版:人民大学出版社
定价:115元
按照艺术门类——绘画、摄影与电影、建筑与三维、音乐、舞蹈、文学、表演刊选了哲学家和艺术家对于艺术和艺术哲学的阐释。
《政学先生》
作者:李村
出版:三联书店
定价:38元
书中不乏对试图参与政治的知识人两难困境的分析、讽喻、批评和一定的同情理解。
《斯通纳》
作者:[美]约翰·威廉斯
出版: 世纪文景
定价: 39元
小说讲述了美国一位来自偏远农场的农家子弟威廉·斯通纳求学、结婚、生子、教学、退休、衰老、死亡的一生。探究了历史洪流所忽视的人性之间的冲突、溃败与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