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都,打造卫星城的西部样本

2015-12-21陈燕妮

中国新闻周刊 2015年46期

陈燕妮

新都将超越硅谷!

你没有听错,这确确实实是世界科技史巨著《硅谷百年史》作者皮埃罗在“2015新都论坛”上提出的一句话。

皮埃罗说,硅谷不是一座城市,而是一个卫星城集群。从1950年的一片荒芜,到现在的繁荣生长,硅谷有其特殊之处:容忍失败、崇尚独立、任人唯才,因此吸引了一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技术奇才,改变了世界。皮埃罗认为新都也有同样的潜力,并向新都提出了“任何地方都能产生发明,颠覆性的创新来自于颠覆性的社会”等十个建议。

事实上,新都站在新型卫星城建设的起点上,正在向世界敞开胸怀,皮埃罗的一些建议,新都已经在实践中,并且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走在全国前列。

【产业】

为成都市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

新都坚持三产协调,全力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和结构调整,促进产业链向高端攀升,2014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541 亿元,同比增长7.6%,连续20年位列“四川省综合经济实力十强区县”,是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区。

数据背后,是新都多产业版图“全面开花”,造就了新都的综合优势。

近年来,新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启动成都市创新驱动发展试点示范区建设,构建起航空动力、能源装备、轨道交通、医药食品、现代包装等六大优势产业体系,以“四主导一体系”为支撑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逐步完善,引进规上企业341个,居全市之首,引进世界500强企业30个,入驻西南石油大学、四川音乐学院、成都医学院3所综合大学和97家科技研发机构;工业园区、物流园区产业集群效果明显,未来五年内将形成两大千亿产业集群;现代服务业加速向高端化、品牌化迈进,精品型都市现代农业提速升级,生态观光农业成为农村“双增”新亮点。

围绕高端产业,新都长远规划。今年春天,投资逾50亿元的中车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园项目在新都奠基;时隔一天,又一个重大项目——总投资36亿元的成都赤湾国际油气基地项目在新都区工业东区落地。装备制造业是新都的第一产业,巨头“驾临”,无疑是一种导向性极强的“风向标”,意义远超项目本身,显示着新都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把增长方式转入到速度与质量并重的高效增长上来。

在三产方面,新都现代物流业同步发展,新都物流中心荣获“全国优秀物流园区”。近年来,新都创新探索出现代物流服务业与电子商务产业互促发展的提档升级新路径,不仅建立了传化物流公司的公路港交易实体平台,推动公路物流信息化建设;建立了中国物流宝电子商务平台,针对物流企业的订单管理、在线交易、报关报检等业务模式提供针对性的服务;还引进了普洛斯、德国邮政等为电商提供强大的仓储、配送物流支撑,同时引进国美电器、京东商城、菜鸟骨干物流网等建立大型仓储物流中心、区域运营中心、结算中心,推动了电商与物流的融合发展。

现代服务业的起飞,也成为新都探路的又一方向。目前,新都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应用率达83%,拥有本土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17家。作为国内输液行业“大佬”,去年,位于新都的科伦药业电子商务交易额达200亿元。在农村,新都化工建立的“哈哈农庄”依托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和城乡公交班线配送商品下乡,成功解决了制约农村电商发展的最大瓶颈。

从园区到项目、从招商到落地、从改革到创新……一招一式背后,胸有成竹的新都早已吹响经济稳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号角,初战告捷,为成都市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贡献新都力量。

【民生】

城镇“化”农民,新都的三大举措

新都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举全区之力扎实打好民生攻坚战,着力增进民生福祉。在全市率先实现城乡一网供水,6.8 万户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改造城区“三无”老旧院落117 个,整治农村散居院落5867个,群众生产生活环境质量全面提升;开行小公交,打通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率先在全市试行廉租房和公租房租赁并轨,34 个新居工程重点项目安置 1.3 万人;突出城乡均衡发展,切实提升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社会保障等发展水平,启动总投资 27 亿元的教育卫生项目,成功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省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验示范区,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区督导评估,社会保障基本实现全覆盖。

2015新都论坛上,专家们一致认为新型城镇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城镇“化”农民——善待农民,服务农民,把他们真正变成市民,这是城镇化成功的关键。新都的做法是以“新市民”素质教育培训为着力点,从提高就业能力、丰富精神生活、再到彻底融入城市,分“三步走”帮助农民完成从农民到市民的彻底转变。

转变身份后,不少新市民总想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可文化程度偏低、技能单一成为就业短板。新都建立了“1+1+13”的培训系统,即1个培训中心,一个实训基地,13个培训点位,遍布全区13个镇街。近五年以来,区委区政府每年投入专项资金支持新市民培训工作,并将培训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

新都各镇街也结合自身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以新繁镇为例。新繁棕编作为传统手工艺品,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新繁镇大规模开展棕编技能培训,邀请知名棕编艺人为学员们讲解棕编课程,在为新繁当地的新市民寻求了谋生技能的同时,更是对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的认同和传承。

解决了新市民生活、工作的问题后,新都还想着如何让他们也能像城里人一样有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让新市民“用心入城”。例如,政府出资在各个新市民教育培训点配置书籍、乒乓球、台球以及诸多的健身器材,邀请成都市总工会职工大学的老师授课绘画、舞蹈、声乐、插花艺术等。新都还组织开展了“道德模范讲堂”“法制大讲堂”文明礼仪等系列活动。

当然,并不是等农民真正变成新市民后,新都才开始一系列教育培训。新都的一大产业特点是农业和第三产业的互动,例如农村电商早已在新都开花结果,也提高了农民对新事物的接受度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新都区的农民们不用奔波几十里地到城里购买各类农资商品,而只需用手机下载电商“哈哈农庄”APP,产品销售、肥料定制、物流配送、农产品收购等业务便能立刻搞定。

试想一下,当这些“新潮”的农民变市民后,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转变也就指日可待了。

【文化】

留下刻骨乡愁

新都人明白,在走新型卫星城之路的过程中,文化建设也是关键,因为,缺少文化的城镇化,同样可能沦落为精神上的“死城”。

新都不新,是一座历史厚重、人文昌盛的文化名城。2800年的岁月,洗练出这个蕴含佛香、花香、书香的“古蜀名都”“香城宝地”。

如今,走进香城新都,区内桂湖环境优雅宜人,湖畔有杨柳楼、澄心阁、香世界、抗秋、绿漪亭和成林的桂花树。千年古刹宝光寺内清幽寂静,鸟语蝶飞,这座精致且文化底蕴十足的名胜之地保存良好并有所延承。由毗河、泥巴坨风景区、保利198公园、狮子湖区域等构成的美丽城市风光扑面而来。还有柚乡风情园、少儿时光基地、草莓园等现代农业休闲场所,使新都成为“留得下的城市,回得去的故乡”。

新型卫星城推进的过程中,新都格外注重文脉的传承和发掘。原明代形成的老城区格局尽量不去做改动,此外还先后建成了锦门文化旅游商业街区、二台子历史文化商业街等一批特色文化街区。

除了在城镇规划中保留或有机更新文化名胜之地,都说城镇化最重要的是精神的现代化,农民变为市民,不仅仅需要完成身份、工作的转换,更需要完成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生活模式的提升。而文化,正是促使精神风貌转变的最佳途径。因此新都在文化公共设施上不断加大投入。

目前,新都拥有四川音乐学院、西南石油大学、成都医学院等高等教育学府,高校云集,让文脉在这里不断繁衍。早在两年前,新都大丰图书馆开放,这是四川省乡镇级规模最大的图书馆,真正让书香都弥漫到的乡镇。而随着荷桂文化旅游节、保利热波音乐节、草莓音乐节、国际风筝节等一大批新兴文化活动的举办,新都更被贴上了时尚、现代、开放的标签。

投资逾50亿元的中车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园项目落户新都。

全省审批事项最集中、功能配套最齐全、面积最大的区(县)级新政务中心和市民服务中心。

千年古刹宝光寺。

新都桂湖。

【生态】

半城繁华半城绿

人们来到一座城市,最先的感知是从那里的建筑、生态、环境等可见的事物入眼,进而扩大到对整座城市人文、气质、内涵的深层领会。

生态建设,首先考量的是城市管理者的思维。新都区全面强化“抓环境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把握建设卫星城带来的历史机遇和挑战,按照国际化、现代化标准,加快推进了新一轮的城市建设和城镇化建设。

天蓝、地绿、水净,如今,新都已被贴上了“半城繁华半城绿”的标签。继2013年新都马超东路获选“四川最美街景”后,凭借蓉都大道绚丽的夜景,新都区又以超高的网友关注支持成为四川“网络人气城市”之首;蓉都大道也从昔日破烂拥堵的货运大道,涅槃为靓丽的城市景观大道;花香果居荣获全国魅力新农村“十佳乡村”。新都成功创建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绿化模范区、省级环境优美示范区,国家级生态镇建成率达 100%,城市管理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各项考核指标均名列前茅,并荣获“2014 中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城市”。

这些是新都生态环境不断升级的成功展示,但背后凸显的是新都“大城市,细管理”思路。

新都坚持“天天归零”的理念,突出“严、细、精”城市治理标准,着力构建“畅、洁、美”宜居环境,着力推动城乡建设治理转型升级。同时,加大对城市管理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投入力度,投入约20亿元完成了主要干道综合整治、城市光彩工程改造、节点绿化和城区“三无”老旧院落整治,并在每年安排2亿元用于城市日常管理维护。着力加强项目环评和企业排污管理,严格控制工地扬尘和燃煤排放、汽车尾气排放,淘汰落后产能企业,成就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愿景,走绿色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此外,近年来,新都还花大力气打造了各项绿肺工程:毗河八景、九道堰河岸绿化工程、芙蓉渚公园、润禾公园、诺贝尔公园、30公里新建绿道、香城湿地,桂湖森林广场及升庵桂湖改造,马超东路、静安路等重要路段的重塑使新都的生态宜居价值不断攀升。

【城市形象】

城市营销“四个一”提升软实力

“有没有一个你最想去的城市?有没有一个你心中神往却没有抵达的地方?当我们逃离了城市,你还想去哪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昌凤在新都论坛上,提出了上述三个问题。

不论是想去的城市、没有抵达的城市,还是即将要逃往的城市,我们对一座城的印象往往从一段信息开始,这些信息又与城市品牌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新都作为一座新兴崛起的卫星城,不仅要做还要说,通过城市形象品牌传播,增强市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展现发展潜力,吸引更多投资人和游客关注新都。

今年9月,新都根据地域文化、产业布局、发展脉络等进行城市品牌规划和设计,制定了“四个一”城市品牌战略。

“四个一”包括展示新都历史文化和创新精神的一句宣传语——“新,都在这里。”

一份文化品——由“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的宝光寺名联,杨慎、杨廷和、梅挚、费密、吴虞、艾芜六位新都历代名人的纪念书签构成“名联+名人”相组合。

一本宣传册——包含三个部分:展现新都历史文化,展现新都扩大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新风貌,体现新都人民对中国梦新都篇章的美好追求。

一部宣传片——与宣传画册一脉相承,充分运用视听表达优势,彰显了新都人“新,都在这里兴起,新,都在这里光大”的豪迈之情。

从“四个一”品牌战略可以看出,新都已经拥有完善的城市品牌体系与丰富的传播经验。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资讯获取途径与传播规则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城市品牌传播也面临着与受众的“沟通困境”。

面对当下挑战,成都市新都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统战部长刘怒海在新都论坛上提出了,如何坚持深化城市品牌塑造与传播,如何适应新媒体发展趋势、积累新都忠实粉丝两大实际问题。

在《中国青年报》编委、社评部主任、首席评论员曹林看来,新都区的“小”非常有魅力,因此无须与大城市相比,城市品牌找准定位很重要。真正具有优势的城市品牌,契合了人们心中渴望的、需要的、难得的某些特性。

《中国新闻周刊》新媒体CEO王晨波认为,在自媒体时代,新都的城市品牌传播应该更加人格化。“新都本身就是媒体。当你提起这座城市的时候,你又想到了谁?如果新都是一个人,我想他应该是一新一旧、左右逢源,有着深厚底蕴,但又求新求变的一个人。”而陈昌凤觉得新都是一座可以闻到的城市,“新都最重要的有三香,书香、花香和佛香,非常简要地提炼了一个城市的特性。”可以在此基础上多做文章。

由此可见,随着城镇化和新型卫星城建设进程的加快,一座现代化国际化新城将在成都城北屹立。即使已经有了不少可书写的成绩,新都依旧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尽情地探索着如何做好传承、拓展和创新。在可预见的未来里,新都向新而生,又不止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