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预警来了
2015-12-21李腾陈飞
李腾+陈飞
12月2日,上午九点半,天津海河上的天津之眼隐没在雾霾之中。摄影/王飞
或许,现在的北京是建城3千年来最需要风的时刻。在PM2.5值破千的严重雾霾平息仅仅数天之后,雾霾再次造访,北京由此迎来了首次红色预警。
北京市政府应急办于12月7日18时发布消息:我市2015年12月8日7时至10日12时启动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预警时请市民做好健康防护,尽量避免户外活动。实施机动车单双号行驶(纯电动汽车除外);建筑垃圾和渣土运输车、混凝土罐车、砂石运输等车辆禁止上路行驶;施工工地停止室外施工作业;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和露天烧烤;中小学幼儿园停课。
2015年12月4日,环保部就曾发布通告称,受不利天气影响,12月5日至9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将出现空气严重污染过程。12月5日,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指挥部发布橙色预警,规定12月7日0时至9日24时全市实施空气重污染橙色预警措施,包括减少公车行驶、学校停止户外活动等。
当时,媒体和公众都在质疑,PM2.5严重爆表的恶劣天气,为何不启动红色预警。三天之后,“期待”中的红色预警终于来了。
如何启动红色预警
11月底,京津冀地区迎来严重雾霾天气,部分地区能见度低于100米,网民自嘲生活在“仙境”,多处地标建筑“消失”在浓雾中,被戏称为“已发射”。
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应登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根据测算,北京每年的PM2.5排放量在8万吨左右,但排放量总量正在呈平稳下降趋势。从月变化和日变化来说,11月底至12月初并没有比其他月份出现倍增的趋势。而在另一方面,气象因素变化很大,今年是厄尔尼诺现象最强的一年,冷空气减弱,“北京上空大气层结静稳,不利于污染物扩散,这是北京此次严重雾霾的重要原因。”
2013年7月,《北京市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与防御指南》出台。按照《指南》规定,启动红色预警的条件是“预计未来24小时内可能出现下列条件之一或实况已达到下列条件之一并可能持续”:能见度小于1000米且相对湿度小于80%的霾;能见度小于1000米且相对湿度大于等于80%,PM2.5浓度大于250微克/立方米且小于等于500微克/立方米;能见度小于5000米,PM2.5浓度大于500微克/立方米。
2015年3月,修订后的《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正式发布,将空气重污染预警分为蓝、黄、橙、红四级,提前24小时发布预警信息,并根据预警级别分级采取相应的重污染应急措施。其中红色预警(预警一级)的发布条件为:预测空气重污染将持续3天以上(72小时以上)。
根据预案的规定,红色预警由北京市应急委主任批准,由市应急办提前24小时组织发布。作为应急指挥的重要部门,市空气重污染应急指挥部在市应急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总指挥由市政府常务副市长担任,副总指挥由市政府分管环保工作的副市长和副秘书长担任;成员单位由市有关部门、各区县政府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组成;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市环保局,办公室主任由市环保局局长担任。
此外,市空气重污染应急指挥部可根据污染程度变化和最新预报结果,按预警发布程序报批后,适时提高或降低预警级别。
尽管数天前气象部门对此次雾霾进行了预报,但有声音质疑称,红色预警在实行前一天傍晚方才正式公布,并未达到规定要求的“提前24小时发布预警信息”;此外,红色预警从发布到结束一共66个小时,并未达到“预测空气重污染将持续3天以上(72小时以上)”的标准。
11月底,北京经历了2015年以来最严重的一轮空气重污染。11月27日14时,官方启动空气重污染黄色预警,到29日上午10时升级为橙色预警,12月1日解除,共持续了106个小时。所以,质疑声指出,上百小时的重污染只是橙色预警,而未达到标准的66小时为何升级为红色预警?
北京市环保局应急处、北京环境监测中心7日晚即作出回应:根据此前预测,12月7日起会出现一次重污染过程,其中8日、9日为污染峰值过程,空气质量较差。7日0时,北京启动了空气重污染橙色预警,所以红色预警是从橙色预警基础上提升的级别。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目前我国的精确预警能力只有3天,若全力以赴可以增加到5天,但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并把全球优质的气象数据和资源进行汇总才能做到。目前所有的应急措施只能起到“削峰降速”的作用,即削低浓度高峰值,降低污染物上升的增速。
但他否认这与发布雾霾红色预警需要重度污染3天以上有关,“主要是考虑到人体的健康,3天是一个极限,超过3天体弱者会出现呼吸道等各种疾病。
对于提前24小时发布的质疑,北京市环保局应急处称,本次红色预警是在橙色预警基础上发布的,橙色预警已提前24小时组织发布,且发布时比启动时间提前了31个小时,已经保证了充足的时间给相关单位启动减排措施。
11月底的第一轮空气重污染之所以没有启动红色预警,则是因为27日和28日两天是重污染状态,但29日至30日出现了一段明显的改善过程,尽管后期重污染持续至12月1日,但中间出现了中断,所以没有出现持续72小时以上重污染的情况,也就不满足启动红色预警的条件。
事实上,第一轮重污染之后,相关部门即有了响应。2015年12月3日,北京市交通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明年将试点征收交通拥堵费;一天之后,京津冀三地环保部门正式签署《京津冀区域环境保护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协议》,明确以大气、水、土污染为重点,统一标准、统一检测,并在环保部的领导下实现联合立法、联防联控;当日,环保部长陈吉宁强调要实行排污许可制度,力争做到“一企一证”。
实际上,环保部长陈吉宁履新后即提出“强势环保、智慧环保、人民环保”三大理念,强调提高环保的执法力和权威,并利用监控手段,卫星和遥感技术,建立互联网大数据,对灾害予以监控,同时让群众参与监督。
一位要求匿名的环保专家对此并不持乐观态度。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机动车、工厂以及工地扬尘等可控的减排潜力已经越来越低,留给应急的手段和回旋余地很小。而且环保机构管理效率较低,管理职能分布在各个部门,环保部协调的效率和效能不高。另一方面,通过技术手段减排的效果是有限的,在执行中受到利益部门阻挠,比如饱受诟病的汽油标准,“我国国标最高的97号汽油只相当于美国标准最差的87号汽油”。
这位专家是“2014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之一。在他看来,人民环保理念的实现首先需要的是政府和企业的信息公开。“报告拿到手里看一眼就知道是哪个环节造假。时间长了,连笔迹都认识的,”他说,“企业总是找关系说情,影响到执法的公正性和有效性。因此,治理大气污染从根本上要从社会因素着手。”
污染源来自哪里
面对首次红色预警,人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加重了北京的污染?
事实上,除了周边地区污染企业的排放输送,加重北京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仍是本地排放。
近期发表于《大气环境》杂志(Atmospheric Environment)上的一篇关于京津冀地区在2006-2013年的PM2.5来源变化的研究文章证明了这一点。该研究报告通讯作者是清华大学地球科学系统研究中心教授张强与其学生李鑫。
研究得到的结论表明,北京地区的PM2.5来源中,来自本地排放的占50%以上。
此外,研究还对污染来源的分类极其占比进行了分析。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京津冀地区全年PM2.5来源中,工业排放占44%,生活排放占30%。其中,生活排放来源中包括使用煤炭的开放炉灶和锅炉取暖产生的PM2.5。这一排放来源在其他季节占比仅仅稍高于10%,但在1月份,也就是全年平均PM2.5最高的时期,生活排放占比数字急剧攀升到48%,比排名第二的工业排放高出15%。这一增长明显来自于北方冬季大量锅炉取暖的排放。
另一份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北京大学教授陈松蹊带领的环境大数据研究团队也做一份关于北京城区PM2.5 污染状况的研究报告。这份报告发表在10月份的《英国皇家学会会刊》上。报告分析了2010-2014年北京冬季供暖效应,结果发现,冬季供暖期比非供暖期的PM2.5 浓度平均要高出50%以上。
而令人遗憾的是,煤炭的使用在近年来不降反增。与2006年相比,京津冀地区的发电厂和工业排放、交通污染都有所下降,但生活排放却显著上升。今年8月出版的《2014年能源统计年鉴》提供的新数据显示,中国2014年消耗的煤炭比此前的报告高出17%。
如果北京及其邻近地区冬季取暖都使用天然气,那么在这种理想状态下,北京冬季取暖所产生的PM2.5 浓度会减少大约3/4。但即便如此,仍旧不能使北京的年均污染达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PM2.5减少 25%、浓度不超过60微克/立方米的目标。
实际上,为了应对雾霾天气,北京市近年来一直在实施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现在清洁能源占比已达80%左右,今年城六区将基本实现无燃煤锅炉。然而,此次北京所受的“霾伏”非但不比以往有所减轻,雾霾持续天数、空气质量指数反而超过了历史同期的程度。
环保部近日组织对北京、天津以及唐山、廊坊、保定、沧州等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核心区散煤洁净化工作进行了专项督查。督查发现,煤质不达标仍旧是焦点问题之一。此次环保部随机抽查10家集中供热企业,7家储煤煤质没有达到非电工业用煤标准。
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一位负责人介绍,供暖只是压垮空气质量的最后一根稻草。表面看是供暖导致雾霾,但根子还是供暖结构和消费模式不合理。我国北方绝大部分地区城镇和农村建筑的采暖是依靠燃煤,而且存在大量低质煤。城市大院、农村民宅使用的独立小锅炉比较多,污染物的排放就比较大,要减少燃煤对空气污染的影响,除了加快洁净煤的发展和有效利用,另一个办法是以地热供暖取代燃煤供暖。而两者都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周边地区的污染输送也是此次北京雾霾的成因之一。有专家分析,京津冀整个区域出现大面积的霾可能是燃煤导致,但霾层一旦产生,周边空气静稳,空气污染物输送就会变弱,本地的污染如机动车排放等在无法扩散的情况下污染程度就会增加。
实际上,在雾霾天气下,机动车排放对PM2.5的贡献值会从清洁状况下的13%左右上升到20%-30%,这是因为汽车尾气中排放的氮氧化物会造成雾霾中“二次无机气溶胶”的生成。
研究表明,与一次来源相比,二次生成的组分在PM2.5中常占有更大比重,甚至超过了一半。根据北京市环科院公布的大气污染源排放数据清单,氮氧化物中机动车排放所占的比重高达42%。在这种状况下,“限行治霾”的举措无疑需要持续下去。
12月7日,环保部完成了9个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的PM2.5源解析工作,其中北京的首要来源为机动车,石家庄则是燃煤。环保部表示,力争在年底之前查清所有省会城市的PM2.5来源。
前述环保专家提醒说,要继续关注政府的治污措施,若实质行动只停留在收取拥堵费、排污费等措施上,则有让民众为政府的失误买单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