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入篮”:实质性改革的开始
2015-12-21张燕玲
张燕玲
2015年12月1日,终于迎来IMF宣布正式将人民币纳入由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共同组成的SDR(特别提款权)的篮子,重组后的五种货币的权重是美元占41.73%、欧元占30.93%、人民币占10.92%、日元占8.33%、英镑占8.09%,并将于2016年10月1日正式生效。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凭借自身的努力,使自己的主权货币加入了“纸黄金”篮子,使人民币的国际化征程发生了质的飞跃,确实值得庆贺。
当前,全球贸易遭遇最严酷时期,贸易保护措施正在大幅增加。贸易量和金额大幅下降,但是,与此相反,贸易融资却不降反升,就是因为这么多制约贸易的事件导致贸易公司必须要对贸易合同货币进行保值,对所使用的货币做掉期处理,这不仅大大增加了贸易成本,也使实体经济受到很大影响。
在如此不利的国际环境下,中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已经基本满足了lMF规定的条件,人民币顺理成章地被纳入SDR篮子,这是lMF和国际社会对中国金融改革的承认及对中国人民银行努力工作的认可。
人民币纳入SDR,反映出中国已经完成了从“一穷二白”到全球经济支柱的迅速崛起,中国经济实力的发展引起世界经济版图的沧桑巨变。虽然人民币使用只占当前国际货币市场贸易额的2%,但值得关注的是,仅2010年至2013年人民币贸易结算额就增长了2倍,这一趋势仍将延续。
因此,人民币纳入SDR是SDR的实质性改革的开端,全球力量平衡为此而发生重大改变,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治理舞台上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得以提高。中国十分期待SDR在全球经济发展中能够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中国给世界经济提供的两大公共产品受到世界的欢迎,一个是“一带一路”,一个就是人民币国际化。这两大经济公共产品实际上是解决当前世界上最大的两个难题的出路。“一带一路”是解决全球经济增长源的问题,而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世界各国有效规避单一国际货币支付和储备风险。
但面对人民币“入篮”,有不少质疑声。这并不奇怪,无非是怕吃亏上当、受制于人、误入陷阱等。对此,我们需要冷静对待,科学分析,讲明道理,去疑解惑。
首先,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SDR的创设本身就是欧美矛盾的产物。二战结束后,美国坐上了西方世界的金交椅,美元成了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但时常爆发的美元危机,危害了欧洲传统强国的利益,不满情绪持续上升。
正是在此背景下,欧洲势力稍占上风的IMF在1969年另辟蹊径,创设SDR,分割美元的霸权地位。对此抗争行为,美国为巩固西方国家集团对抗苏联的需要,也只能暂时忍让。结果是1970年SDR发行,转年美国政府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名义上的金汇兑本位制也崩溃了。
其次,人民币入篮最根本的是加强中国自身的建设和监管。概括起来,国内业界和理论界最为担心的是:热钱自由进出的冲击风险,货币贬值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汇率定价权被制约的危害等。
其实这些问题,有关部门和机构在长期的“入篮”考量中,早己进行过反复的研究和比较分析,其中的利弊得失,已是了然于胸。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举一动,都会对世界经济产生较大的影响。中国绝不会像有些人担心的那样,放弃监管,任由热钱大出大进,进出口贸易大起大落,搅乱自己的经济大局。
最后,“入世”的经验教训是最好的前车之鉴,回想14年前中国即将加入WT0时,为此提着一颗心、捏着一把汗的,比现在人多、面广。事实证明,“入世”倒逼中国继续改革开放,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增强竞争力,实现了经济发展的飞跃。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几年前就提出应该研究超主权货币及使用问题。SDR就是超主权货币,各国都非常重视,我们也必须重视起来,深入研究,并注重当前急需解决的现实和理论课题研究。
“入篮”只是迈进门槛,如何在“入篮”后有所作为,要学的和要做的还有很多。一些国际组织采用超主权货币,我们的有关机构今后也应尽量使用超主权货币。
12月3日,《金融时报》报导称“欧盟央行不宽松”,这一乌龙造成美元暴跌和欧元暴涨的事实,就足以说明实体经济不能捆绑到单一货币上,不能被某种货币政策改变所引发的波动而承担损失。12月3日所支付的贸易和投资款项都要受到影响,这纯粹是不可思议的人为灾难。这一事例充分说明,世界货币体系实质性改革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
可以说,人民币“入篮”有利于增强SDR的信誉,提高其代表性和防风险能力,这是IMF与中国的双赢。不仅如此,人民币“入篮”也可以使世界各国更好地分享中国成功经验和深化改革开放溢出的正面效应给世界各国带来的更多实惠。
(作者系国际商会执行理事、中国银行前副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