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多的水平性表达
——论三联海边图书馆的设计意图与形式策略
2015-12-21范路FANLu
范路/FAN Lu
过多的水平性表达
——论三联海边图书馆的设计意图与形式策略
范路/FAN Lu
1 多米诺住宅形态体系对长轴性的表达(图片来源:Peter Eisenman. Aspects of Modernism)
2 天津张家窝镇小学外景
3 华润生态展廊模型
4 昆山采摘亭外景
5 小清河青少年营地设计方案模型(2-5 图片来源:http:// www.vectorarchitects.com)
本文从设计意图与形式策略一致性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北戴河新区三联海边图书馆形式生成过程中的得与失。
设计意图,形式策略,水平性表达
1 设计意图与形式策略
在彼得·埃森曼(Peter Eisenman)看来,设计意图(intention)的充分表达,是区别房屋(building)和建筑(architecture)的重要标志。房屋满足功能、结构、类型等要求,而建筑不仅基于这些实用要求,更以设计意图来超越这些因素,成为秩序与思想之物。然而,建筑在很大程度上属于造型艺术。因此设计意图的贯彻,离不开建筑形式的充分表达。建筑形式不仅仅是外形,更是体现内部组织方式的形态系统。由于建筑形式具有一定的自主性,有自身的意义建构。因此对优秀的建筑而言,设计意图与形式策略之间有连贯而一致的逻辑;在总体与局部之间,会以对抗或对话的方式,表达共谋的诉求,呈现“上帝存在于细部之中”的状态。例如,埃森曼研究柯布西耶的多米诺住宅,发现楼板、柱子、楼梯和基础的形式以及各类构件相互位置关系的多层次设计,都表达了住宅形式的重要意图——长轴性,体现了多米诺所寓意的不断复制与无限延伸的可能(图1)。
近期,由直向建筑事务所(Vector Architects)设计的北戴河新区三联海边图书馆(2014-2015),因其特殊的场地环境、对精神空间的诗意表达、对材料和建造的充分把控,成为当代中国一个优秀的建筑作品,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本文试图从设计意图与形式策略一致性的角度出发,分析其形式生成过程中的得与失。
2 水平性表达
考察直向建筑事务所之前的主要项目——尤其是小型项目,会发现水平性表达是其主要形式策略。例如,在华润生态展廊(2008)、天津张家窝镇小学(2008-2010)、昆山采摘亭和游客中心(2010-2014)、营口万科展示中心(2012-2013)、济南小清河青少年营地设计(2014)等项目中(图2),人们能清晰地看到建筑师对水平性形式手法的大量运用。具体而言体现在4个方面:其一,整个建筑表现为长方形条状体量。这一点显而易见,无需多言(图3)。其二,主要建筑形体或重要部分以出挑方式表现脱离地面的状态,并时常以材料的变换突出这一点。出挑的形体仿佛一个独立的体量,漂浮或些许悬浮在地面之上(图4,5);失去了“地面粘连”的形体,强化了水平向的延伸感。多米诺体系中,块状基础就使水平长向楼板独立于地面并突出其几何长轴;再者,形体长向端部为板片化的形态——水平板、竖墙或方筒形(图6,7)。相比于实体化的处理,板片化的端部更有向外插入的“锐度”。而板片间的过渡空间,以沟通建筑内外空间、视线、活动的方式,进一步强化了水平延伸感;最后,在局部处理上进一步强调水平性。这包括形体和空间的水平向划分、水平长窗,以及通过竖直构件的重复形成水平向韵律(图8-10)。
回到三联海边图书馆项目,水平性表达依然是主导的形式策略。长条状的形体、东西主立面的三段式水平划分、二层出挑并与一层在材质和处理手法上不同、板片化的形态要素、水平向的局部元素和空间划分,这些明显的形式处理让整个建筑具有了以水平向为主导的形式特征(图11,12)。然而,对于海边图书馆的意图表达和意义建构,这种水平性形式策略究竟能发挥多少作用?要回答这个问题,最好还是回到设计起点,考察建筑师的设计意图。
3 海面、孤独、光与岁月痕迹
图书馆的独特功能,位于北戴河新区开阔单纯海滩的地段,建筑师获得的设计自由,及其近年来对建筑与光的研究,所有这些让设计师决定探索一个具有精神性的、表达强烈情感的建筑。随即,建筑师对场地、功能和相关艺术作品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敏锐地找到了许多动人的设计意图片段。在2014年3月8日铅灰色、凝重的、有节奏浪涌的海面,在海边残存黑暗小屋的窗洞里,在杉本博司海平面主题的艺术中,建筑师看到了海面的戏剧(图3,4);在单纯开阔的海滩上,在半掩于沙滩中的旧木船上,在怀斯(Andrew Wyeth)描绘的老人静坐于海边的绘画中,建筑师看到了生命的孤独(图5,6);在开阔场地无遮挡的条件下,在海面日出大地日落的自然规律中,在阅读空间、冥想空间、活动室和室外平台的组合中,建筑师看到了东西两面光线的变化和明暗空间的交织(图17);在沙滩、木桩、铁板的表面,建筑师看到了岁月的痕迹(图18,19)。
有了这些动人的片段,之后需要做的便是区分它们的层次,寻找之间的结合,形成一个有力度的复杂意图体系。岁月的痕迹指向了裸露混凝土充满质感的表面,这有利于表现光感且与其他意向无碍,所以轻松地融入了整体表现(图20)。接下来需要思考的便是如何整合海面、孤独与光的意图。随着思考的深入,建筑师渐渐感知到了某种整合的可能性——“在那个时候,我们想未来图书馆应该也是静静地存在这片海滩上,像一块存在已久慢慢风化的石头,外形单纯而坚硬,里面却蕴含着丰富的体验。当人走进去,能够感知到仅仅属于这片海的光线、风和声音,感知到空间建立起来的人和海之间一种精神的联系。”是的,非常清晰而精彩的逻辑。建筑外形单纯而坚硬,安静而孤独地存在于海滩上;内部却充满丰富的体验,海面与光的多重感受确定了内部组织方式。发展至此,一切顺利。简洁方整的外形和一系列空间剖面成为了形式生成的出发点(图21,22)。但就在进一步的形式生成中,建筑师擅长的水平性表达悄然登场。
4 过多的水平性表达——外部
图书馆坐落在海滩上,海面上的天际线是最强有力的水平线。但这是否决定了建筑的水平向表达?答案未必如此。建筑形式既能以强调水平性来完全顺应天际线,也能以各种不同的姿态与海面对话。其关键是看建筑师的设计意图选择。根据建筑师的构想,图书馆的外部形态意向应该是“单纯、坚硬、安静、孤独”。在总图设计层面,建筑外形是一个条状的几何长方体,顺海岸线放置(图21)。这符合外部形态意象,也能包容内部不同空间面向大海并排展开。水平向的外形构想没有问题。但在进一步的形式组织中,依然强调水平性表达就值得讨论了。
从西立面看,图书馆二层部分略向外出挑,一层部分则换用了木材以区别二层出挑;而从东立面看,一层以连续的竖向构件形成韵律,区别于二层的手法。这些处理延续了建筑师之前的习惯,表现了上部形体脱离地面的状态,并以此加强水平长轴的表达(图11,12)。脱离地面是现代主义的经典范式,纯粹的几何体独立于地面之上,体现了人类理性力量对场地的控制和征服。然而,单个形体独立于地面并不意味着孤独。无论是萨伏伊别墅的底层架空,还是范斯沃斯住宅的架空平台与屋顶,面对脱离地面的主体,人们看到的不是孤独,而是英雄般的自信和充满优越感的自足(图23,24)。再看怀斯的绘画,其中挥之不去的孤独感由何而来?在怀斯绘画中,人物常常以其姿态融入风景中,但又以形式潜在的意义摆脱已融入的风景,因此形成了画面形式的内在张力。在前面提到的作品《鲸须》(图15)中,老人如礁石般静坐海边,以灰暗的背影融入海岸,其目光和思绪则投向海的远方,仿佛忘记了礁石般身体的锚固。在其代表作《克里斯蒂娜的世界》(图25)中,残疾少女无助地匍匐在草地上。她无力的下半身顺应起伏的草坡成为一体,而微微支撑起的上身与遥望的目光,却指向远处高地上的木屋。而对北戴河新区废弃的旧木船来说,船身陷在沙滩中,无力摆脱。但作为一个符号,它却在诉说自己应该属于大海,属于自由。可以看出,这些融入场地的主体,又试图摆脱场地。它们身陷于此,却心有他属,因而孤独。由此比较可以看到,图书馆隐约脱离地面的处理,使其更加独立却未必孤独。
另一种削弱外部设计意图的形式手法是板片化处理。观察海边图书馆的主立面,几乎都是由板片化构件组成。甚至在形体转角的处理中,相邻的面有意错开或者留出缝隙,以突出板片构件的独立性(图11,12)。反观静坐海边蜷缩的背影、旧船陷入沙滩的部分,还有被风化石头的比喻,这些意象都给人以实体的感觉。相比之下,实体更具有向心的形式感和内敛的力量,更能安静地存在。而板片端部总暗含着延伸的渴望,带来潜在的动感。因此,图书馆整个形体被赋予了一种离心的、所有构件即将飞散出去的气质。而这也是现代建筑继承自风格派图解的重要形式感(图26)。图书馆局部形体的拉伸处理——南向的独特开窗、向西拉伸出来的主入口隔墙和入口上方室外平台的空间轮廓等,进一步突出了向外飞散的离心力(图27)。这不仅削弱了安静、孤独的气质,更打破了坚硬、单纯的外形。
6 小清河青少年营地设计方案模型
7 华润生态展廊外景
8 昆山游客中心外景
9 天津张家窝镇小学室内
10 营口万科展示中心外景
11 三联海边图书馆西立面
12 三联海边图书馆东南向外景(6-12 图片来源:http://www. vectorarchitects.com)
5 过多的水平性表达——内部
按照柯林·罗(Collin Rowe)的理解,竖向墙体是古典建筑的核心构件,而在现代建筑的框架体系中,水平楼板和立柱成为了核心构件。这就形成了空间沿水平向流动、在竖向上分隔叠加的基本逻辑,如柯布多米诺体系、密斯水平通用空间、库哈斯对摩天楼空间的分析。对于多层框架体系,水平向划分是对内部空间逻辑的表达,而建筑的外壳则可以是其他形式逻辑(图28)。如果分析光和建筑空间的关系——考虑到太阳的运行轨迹是天空中的一道弧线,所以建筑外壳——外墙与屋顶,要比内部分隔更能激发光线在空间中的表演。所以水平叠层划分的逻辑并不对应光线的表演。而在拉图雷特修道院中,勒·柯布西耶便同时使用了多米诺体系和雪铁龙体系,并将主要的光线表演放在两道高墙构成的雪铁龙体系中(图29)。
13 建筑师现场探勘看到的海景
14 海边残存黑暗小屋的窗洞
15 怀斯的绘画《鲸须》
16 半掩于沙滩中的旧木船
17 现场海景的明暗变化
18 现场沙滩的质感(16-21 图片来源:微信文章,UE / 三联海边图书馆,南戴河)
19 现场木桩与铁皮的质感(图片来源:微信文章,建院3ATHU / 新作分享,南戴河三联海边图书馆(上))
20 三联海边图书馆混凝土的质感
21 三联海边图书馆方案总图
22 构思阶段的系列剖面草图(23-25 图片来源:微信文章,UE / 三联海边图书馆,南戴河)
23 三联海边图书馆混凝土的质感(图片来源:http://www. worldshow.cn/show/a_50982.html)
24 昆山采摘亭外景(图片来源:http://www.vectorarchitects. com)
25 怀斯的绘画《克里斯蒂娜的世界》(图片来源:http:// www.dfdaily.com/html/8759/2012/4/16/777156.shtml)
26 凡·杜斯堡(Theo Van Doesburg)的经典图解(图片来源:http://www.designishistory.com/1920/theo-van-doesberg/)
27 建筑形体的离心气质(根据方案模型照片改绘,原照片来源:微信文章,建院3ATHU / 新作分享,南戴河三联海边图书馆(上))
28 西雅图公共图书馆剖面(图片来源:http://www. vectorarchitects.com)
29 拉图雷特修道院立面(图片来源:http://store artwiseonline. com/index.php/le-corbusier-couvent-de-la-tourette.html)
如前所述,海边图书馆内部的不同空间,以不同方式应对海和光的戏剧。这构成了内部空间和流线组织的逻辑,一系列剖面构想成为了内部设计的起点(图22)。这就决定了内部空间是以竖向分隔展开,而可拆成3部分的设计模型也清晰呈现了这种逻辑(图30)。图书馆外形为长方体,很自然能包容各种空间朝向海面并排展开。但贯穿形体的水平向划分却打破了这种逻辑。阅读室、冥想室、活动室、室外平台,各个空间大小不同,采光方式也不同,这带来了丰富的内部流线和明暗变化。但主立面的水平划分强势地贯穿它们,不仅产生了一些难以理解的构件和开窗,也带来了认知内部的错觉——以为多层的水平贯通空间是主导(图11,12)。
两层通高的阅览室是图书馆最重要的功能所在,也是看海感受光的核心空间。细读建筑师的剖面草图,会发现看海与感受光在形式上结合得很好(图31)。阅览室东侧全部为玻璃窗朝向大海。西侧下部为阶梯状抬升的看台兼书架与座椅,上部则是一面曲墙,与顶棚连为一体。西侧看台与曲墙的组合,形成了从背后包裹并指向大海的趋势,也将东侧的光柔和地引向西侧(图32)。收纳东西两边不同的光线是阅览室的重要主题(也是冥想室和活动室的主题)。入射光线从东到西的变化,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剖面草图中标出的光线,以径向放射的方式暗示了太阳的运行轨迹。而看台与曲墙的形态,很好地呼应了看得见的光线和看不见的太阳轨迹。在这个被半包裹的完整空间里,看海与感受光的意图很好地统一了起来(图33)。
阅览室西侧阶梯的均匀水平划分属于次要层级,并不破坏空间的整体包裹感(图34)。但东侧的平行划分(遮阳构件)的效果就不同了。偏上的一道水平构件与屋顶板和玻璃砖一起隐藏了结构桁架且能遮阳,而门框之上的水平构件及多个竖向支撑则主要起遮阳作用。在建筑师看来,这种处理有几个作用:遮阳、区分3种透明层次以强调海天交界线的主景,并确立主要楼层(图35)。但细究下来,却发现这干扰了主要意图的表达。首先,按照建筑师自己的说法,太阳在九、十点钟就可以绕到南端,所以需要遮阳时间很短。而且根据实景照片显示,下部构件的遮阳效果并不好(图36)。其次,突出主要楼层(二层),违背了台阶上看海机会均等的初衷,也打破了空间的包裹感与完整性。再者,用水平构件压扁景框看似强调了海天交界线,实则削弱了整个海面戏剧的表现力。海天交界线本身只是一条线,只有在苍茫海天的衬托下,这条线的意义才得以凸显。因此裁剪竖向视域,只会减弱衬托的力量和整个画面的效果(图17)。然后,在一幅早期绘制的阅览室空间意象草图中,海天交界线是画面明暗对比最强烈之处,是画面的视觉焦点所在,而建筑顶面、底面与天地的过渡却十分柔和(图37)。再看建成后的效果,由于东立面上的构件总处在逆光状态,因此构件的黑暗轮廓反而更加醒目,成为干扰(图38)。最后,想要看到苍茫辽阔的海景,人们只能走到贴近玻璃门窗的地方,而把最初构想的欣赏大海的主看台甩在身后(图39)。
6 复杂意图与形式
对直向建筑事务所而言,三联海边图书馆是个具有转折意义的项目。在此之前,其大多数项目的设计意图相对单纯——水平向流动、漂浮等,因此水平性形式策略能够很好地表达设计意图。而在海边图书馆项目中,建筑师开始探索更具思想深度的设计意图——孤独、海与光的戏剧、空间与时间、精神空间等。这些片段组织在一起,形成了更加复杂的意图系统。复杂系统能带来更有诗意、更值得回味的建筑感受,但同时也需要设计师具有更加综合的把控能力和更加微妙的形式策略。在设计过程中,建筑师已意识到这种复杂性,并通过细致的场地分析和相关艺术解读,提炼出了精彩的设计意图和总体层面的形式。但在进一步的生成过程中,过去惯用的形式策略却又不自觉地发挥着作用。但是,由于设计意图已变,过去有效的水平性表达,看似强势地贯穿了整个建筑,实则削弱了设计意图。以往丰富的形式处理,此时却成了过多的水平性表达。□
[1] Peter Eisenman. Aspects of Modernism: Maison Dom-ino and the Self-Referential Sign. In: Peter Eisenman. Eisenman inside out: selected writings, 1963-1988 [M].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4.
[2] Colin Rowe. The Mathematics of the Ideal Villa. In: Colin Rowe. The Mathematics of the Ideal Villa and Other Essays [M].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1987.
[3] 安德鲁·怀斯(Andrew Wyeth)相关网页,http://www.andrew-wyeth-prints.com/和https:// en.wikipedia.org/wiki/Andrew_Wyeth
[4] 直向建筑事务所网站,http://www.vectorarchitects.com [5] 微信文章,一条/全中国最孤独的图书馆,2015-05-10
[6] 微信文章,UE/三联海边图书馆,南戴河,2015-05-24
[7] 微信文章,建院3ATHU/新作分享,南戴河三联海边图书馆(上),2015-05-29
[8] 微信文章,建院3ATHU/新作分享,南戴河三联海边图书馆(下),2015-06-04
30 海边图书馆可拆分的模型
31 阅览室剖面设计草图
32 阅览室景象(33-35 图片来源:http://www.vectorarchitects. com)
33 阅览室半包裹意向(根据建筑师草图改绘,原图来源:http://www.vectorarchitects.com)
34 阅览室内阶梯状看台(图片来源:http://gb.cri.cn/42071/2 015/05/14/7591s4961745_1.htm)
5 阅览室内对海天交界线主景和主要楼层的强调(根据设计剖面图改绘,原图来源:微信文章,UE / 三联海边图书馆,南戴河)
36 清晨阳光照进阅览室(图片来源:http://www.vectorarchitects. com
37 从阅览室看海意象草图(图片来源:微信文章,建院3ATHU / 新作分享,南戴河三联海边图书馆(上))
38 东立面构件黑影的干扰(图片来源:http://www. vectorarchitects.com)
39 大海戏剧与室内看台草图(图片来源:http://m2.people. cn/r/MV8xXzI2OTg1MDAxXzE2NDIyMF8xNDMxMzg4OD Mz)
3
孔宇航/KONG Yuhang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
诗性与内涵
阅读该建筑时,第一印象是一种久违了的现代建筑精神的再现。作者以空间、感知、海景、季节变化为关键词,书写了一篇关于北戴河新区海景的散文。图书馆作为哪种类型的建筑并不重要,关键是人在空间中阅读、冥想、行走时的氛围营造,以及一年中四季的交替,一天中光影的变幻,如何巧妙地进行空间操作、形式生成,并精致地建造,从而达到诗性的境界。在互联网时代,新思潮不断涌现,建筑师须以积极的姿态去应对与解决各种问题并进行某种意义上的创新,然而,核心问题是关于对建筑内涵的追问,以及优秀建筑传统的承继。记得某位建筑师曾说过,建筑是大象而非蝴蝶,也许该作品能够给当下建筑师某种启迪。
如果非要选一栋建筑与之相比的话,那么查尔斯·格瓦思梅(Charles Gwathmey)在纽约长岛设计的德梅尼尔住宅(De Menil Residence,图1)与该建筑有异曲同工之处。以简洁的形体为基点,进行空间雕凿与理性推演,空间层叠交错,形式典雅,内部空间与海景互动构建了美妙的海边建筑场所。
优秀的作品能净化人类的灵魂。□
张利/ZHANG Li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世界建筑》主编
瞄准海平线
董功的三联海边图书馆的“孤独”可能源于其周边环境参照条件的缺乏。然而,董功在设计此图书馆时,坚定地把握了唯一的一个参照条件,也是在这一滨海场地中最为不可质疑的参照条件,即消逝在视野尽端的海平线。整个建筑面向、跟随着这条线,清晰地形成了水平性的呈现。建筑空间中的宁静与诗学亦在这种水平性的呈现中得以表达。
海平线作为既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的空间暗示,在图书馆中是无处不在的。从读者由北侧到达图书馆开始,海平线就作为空间叙事的主角以不同的方式出现。在到达建筑之前它近乎默认地、无限地存在于人们的视野中,紧接着被建筑的体量所遮挡。之后它被建筑东端的门洞框出,以截取的形式第一次并强调。建筑南侧的立面上3条平行的横贯线条重复了海平线的映射,并预示室内的空间节奏。室内的主体——台阶状的阅览空间是在不同的高度对海平面空间的再次致意,这种致意被南立面由内向外的3种不同带状透明性所进一步加强——这里,建筑可能不得不做出的一个折衷就是最上方玻璃砖带中那隐约可见的桁架线条,它们实在有些碍事——直到屋顶的曲面将无数条隐含的平行于海平线的线条光滑地粘接在一起。西侧的冥想空间中在人视线高度所留出的水平窗口给了个人与海平线发生亲近联系的机会。通向屋顶的U型坡和屋顶本身最终把海平线带回到无限的默认方式。
密斯在柏林美术馆(图2)中曾经在人视线的高度创立了一条引人注目的水平线,它以贯穿整个建筑长度的窗棂的形式把透明的界面分成几乎上下对称的两半,营造了弥漫在整个建筑空间中的水平性。董功的图书馆对水平性的关注是如出一辙的,所不同的是,他不必像前辈那样在密集的城市环境中定义一条水平的参照线,因为那条“弧独”的海平线已经给了他所有的机会。□
鲁安东/LU Andong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经验的容器
海边图书馆带来的巨大争议显示了它位于当代建筑的两难路口,一方面是传统的美学和技术的建筑考量,另一方面是对社会、环境甚至伦理、意识的挑战。经验,特别是个人的身体体验,作为建筑学核心价值的有效性面临挑战。
在这座建筑中,建筑师对场地景观和自然元素(例如,光线)的卓越的空间经营,与图书馆,或者严格地说,与“阅读”这一行为有着微妙的不匹配。设计的重点被放在阅读的情境——“怎样阅读”,例如观海或者沉思——上,而不是阅读行为本身上,后者关注的是阅读的对象——知识。这当然体现了这一大众时代的特征:获取知识不再被关注,而获取知识的姿态及潜在的表演性成为快感的来源。
与之相较,在路易·康设计的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Phillips Exeter Academy Library,图3)中,对结构的表现或者对光线的操纵与图书馆空间的神圣性相匹配,图书馆作为知识的圣殿在某种意义上即是现代的大教堂。
那么,能否暂时搁置功能而讨论建筑“本身”呢?是否存在这样的建筑“本身”呢?作为现代主义建筑的两条主要支柱性的价值在这座建筑上发生了分裂,承担着社会价值的“功能”后退了,只剩下许诺着人文精神的自我性的空间经验。然而,当个人经验不再指向精神提升时,它只回应着或者召唤着对经验快感的渴求,而建筑成为对这种渴求的回应,成为经验的纯粹容器。我们都已直觉到了这一点,并为此深感无力。□
周渐佳/ZHOU Jianjia上海冶是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海与石头
"It is alarming that publications devoted to architecture have banished from their pages the words Beauty, Inspiration, Magic, Spellbound, Enchantment, as well as the concepts of Serenity, Silence, Intimacy and Amazement. All these have nestled in my soul, and though I am fully aware that I have not done them complete justice in my work, they have never ceased to be my guiding lights."
—— Luis Barragan, Pritzker Prize Acceptance Speech
1980年,建筑师路易斯·巴拉甘被授予普利兹克奖,他在授奖答词中说道:“令人倍感不安的是,那些建筑出版物已经从字里行间驱逐了这些词:美、灵感、魔力、着迷、魅力,同样不再提及关于宁谧、沉默、亲密与惊奇的这些概念,而它们早已栖居在我的灵魂深处。尽管我也意识到自己无法在作品中给予它们最恰当的诠释,但是它们始终是我的引路之灯。”巴拉甘所提到的这些概念,同样出现在建筑师本人对三联海边图书馆的陈述之中,这是我将
这二者联系起来的最直接原因。1940年代,巴拉甘曾经以开发商与规划师的角色参与墨西哥城郊项目“佩德雷加尔花园”(Jardín del Pedregal,直译为“乱石滩花园”,图4)开发导则的制定。与三联海边图书馆的情形相似,它们有着鲜明强烈的自然地貌。两位建筑师采用了相对简单的建筑形体,以直线、块面与几何体量回应自然本身的多变,尝试建立起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对话,既不与环境相争,也不一味沉溺——这几乎是专属于建筑师的一种朴素的本能。更多的耦合则发生在建筑以外的层面,它们都因为项目的背景而无法向人们所期望的那样占领某种道德判断的高地,而这样的判断往往与建筑本身无关,那些被“驱逐”的词愈是在建筑中得到验证,只能愈发显示出这种立场的“不正确”。如果说后来关于三联海边图书馆的种种争论使得我们不再对认识这座建筑本身感兴趣,那么佩德雷加尔花园的命运则是另一种现实之下的落差:项目的成功与不断追加的建造量致使巴拉甘不得不放弃了精心制定的规划导则,自然地貌湮没于无边际的地产项目之中,“我们又一次失去了天堂”。□
The Excessive Expression of Horizontality: On Design Intention and Formal Strategy of the Sanlian Seashore Libra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istency of design intention and formal strategy, this essay analyzed the success and failure of the Seashore Library in form generating.
design intention, formal strategy, expression of horizontality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世界建筑》
2015-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