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电线路带电作业安全防护应用研究
2015-12-21崔波
崔波
摘 要:基于送电线路带电作业对工作人员的影响,简述了送电线路带电作业安全防护用具及其作业技术,以期为送电线路带电作业中安全防护的应用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送电线路;带电作业;安全防护;电压等级
中图分类号:TM8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5.24.101
为了使送电线路带电作业更易开展,提升带电作业人员操作的安全性,应详细研究和分析送电线路带电作业中的安全防护措施。
1 影响带电作业人员安全的因素
1.1 电场对人体的影响
交流送电线路运行时会产生工频电场,电压等级越高,电场强度越大。随着导线距离的增加,电场强度会逐渐减弱,而人处于强电场中可能会有不适感。研究表明,人进入电场后会引发较大的电场畸变。但在送电线路杆塔上,作业人员位于相邻送电线路之间,其电场强度比地面电场高很多,尤其是在作业人员位于等电位作业位置时,人体皮肤表面的场强会超过一定限度,进而引发不适感。在此情况下,发生人员伤亡的概率较大。为了保障带点作业的安全性,需要对强电场加以防护,以减小其对人体的影响。
1.2 电流对人体的影响
在带电作业中,暂态、稳态电击引发的电流对人体造成伤害。处于地电位的人体一旦与电场中与地绝缘的导体接触时,导体上的电荷会在接触瞬间经地面释放,导致人体被暂态电击,其影响程度与带电体经由人体的放电量息息相关,因此,带电导体对地电容、电位是该问题的核心;稳态电击是指在耦合电容形成的导体通过接触该导体的人体接入地工频电流,此电击结果的评价指标是用电流来表示的。因此,防护暂态、稳态电击对作业人员造成危害,是带电作业中非常重要的问题。
1.3 静电感应对人体的影响
工频交流电场的变化很小,可视为静电场,因此,工频电场中存在静电感应。在以下2种情况中,静电感应会使人体遭受电击:①当人体接触位于强电场中的地绝缘时;②人体处于地电位时,接触强电场中的地绝缘导体。上述2种情况均称为暂态电击,与放电能量的关系密切。当能量到达一定数值时,人体会感到一定的刺痛感,这对带电作业的正常进行有干扰作用。
2 送电线路带电作业的安全防护用具
2.1 屏蔽服
屏蔽服是金属纤维与棉纤维(或合成纤维)混合纺织构成的,带有网眼,网眼呈经纬状,外界电场中电场线的一小部分通过网眼空隙抵达屏蔽服中,穿透量越小,屏蔽效果就越好。一般而言,以“屏蔽效率”作为评价屏蔽性能的指标,它是评估屏蔽服性能的相对指标之一。
2.2 静电防护服
静电防护服与屏蔽服的防护原理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静电防护服的技术指标略低,且大部分用于塔上地电位作业和地面巡视作业。
2.3 绝缘杆
绝缘杆是带端部配件的绝缘管或棒制成的工具,主要由操作杆、扎线杆、钩头杆和通用操作杆组成,常用于装、拆临时接地线,带电测量工作和试验中。
2.4 绝缘绳
绝缘绳是广泛使用于带电作业中的绝缘材料之一,可作为运载工具、攀登工具、吊拉绳、连接套和保安绳使用。以绝缘绳为主绝缘部件制作而成的工具称为软质绝缘工具。
3 送电线路安全带电作业技术
在送电线路带电作业中,由于电场较弱,所以,安全防护的核心是隔断电流通道,即对作业人员可能触及的带电体和接地体设置绝缘遮蔽。安装遮蔽罩时应遵循“由近到远、由下到上、由大到小”的原则,但拆卸遮蔽罩时应遵循“由远到近、由上到下、由小到大”的原则。遮蔽罩是人体活动界限附近的绝缘壁垒。如果作业活动界限处于比较窄小、电气设施相对疏松的环境中,则需安装绝缘隔板等设备,以缩小作业人员的活动范围。
绝缘遮蔽用具在安全防护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以此,应利用电力系统的电压等级(我国的2级防护用具的最高使用电压为10 kV)和中性点接地形态,并考虑选择适当的安全裕度。此外,还应充分参考绝缘防护用具的特性、规定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近年来,我国颁布了大量的专业规范,并明确了安全防护用具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的有关事项。为了使作业人员和设备的安全得到保障,应采用绝缘工具与辅助绝缘用具共同使用的方式,坚持安全第一、效率第一的准则,避免人员伤亡。
我国各地的电力部门已大范围借助绝缘的斗臂车开展配电线路带电作业,其优势明显,比如工作范围较大、绝缘性能良好等。10 kV配电线路具有网络复杂、覆盖面大的特点。因此,在配电网络绝缘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如果在大气电压过高、存在大量的污物,则很可能引发安全事故。
4 结束语
由于送电线路带电作业具有的特殊性,相关工作人员应谨慎对待送电线路带电作业的安全防护问题,保持生产技术人员的严谨性,保证工具配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以及带电作业生产管理的规范性,从而将配网带电作业的事故发生概率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胡涛.输电线路带电作业的安全防护[J].高电压技术,2006(5).
[2]胡毅,王力农,邵瑰伟,等.紧凑型输电线路带电作业方式及安全方式[J].电网技术,2007,31(23).
[3]张文亮,吴维宁,胡毅.特高压输电技术的研究与我国电网的发展[J].高电压技术,2003,29(9).
〔编辑:张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