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膀胱功能训练在脊柱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中的应用

2015-12-20陈洪波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7期
关键词:排尿功能源性尿量

兰 勇 雷 蕾 陈洪波

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泌尿外科 恩施 445000

膀胱功能训练在脊柱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中的应用

兰 勇 雷 蕾 陈洪波

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泌尿外科 恩施 445000

目的 观察膀胱功能训练在脊柱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脊柱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排尿功能障碍患者110例,采用平均膀胱容量、日排尿次数、残余尿量、最大排尿量、因排尿功能障碍导致的生存质量评分和国际下尿路功能(LUTS)症状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110例患者接受膀胱功能训练后,平均膀胱容量增加、排尿次数减少、残余尿量减少情况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生存质量评分、国际LUTS症状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膀胱功能训练可有效改善脊柱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排尿功能。

膀胱功能训练;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

正常膀胱均依靠神经反射进行储尿、排尿活动,受到高级神经中枢的控制,而脊柱损伤患者由于神经环路损伤,导致膀胱发生逼尿肌无力、逼尿括约肌不协同、逼尿肌反射亢进等,形成神经源性膀胱[1]。本文观察膀胱功能训练在脊柱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中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01—2014-01我院收治的脊柱损伤患者110例,男64例,女46例,年龄31~84岁,平均(57.0 ±0.5)岁。颈髓损伤54例,胸髓损伤24例,腰髓损伤32例;完全性损伤24例,不完全性损伤86例;上运动神经元损伤85例,下运动神经元损伤25例。所有患者均不同程度存在排尿功能障碍。

1.2 方法

1.2.1 间歇导尿法:逼尿肌无反射的马尾损伤、骶髓损伤患者适用。脊柱损伤患者停止大量输液且病情稳定后,即可开始采用间歇导尿法。首先,需严格限制摄水量,控制在2 000 mL/d。残余尿量<100mL时,停止导尿;100~200mL时,导尿1~2次/d;>200mL时,每8h导尿1次;>300mL时,每6h导尿1次。

1.2.2 手(Crede)法排尿:骶髓损伤后逼尿肌不产生反射的患者适用。用手指按压膀胱4min,按压脐下3cm深,并向耻骨侧慢慢滚动,同时让患者加强腹压,以帮助尿液排出。

1.2.3 叩击耻骨上方法:骶髓以上损伤,但逼尿肌反射仍存在的患者适用。用手指有节律地在耻骨上区轻叩7~8下,3 s/次,反复进行2~3min。

1.2.4 心理教育和疏导:让患者情绪放松,帮助自主排尿,掌握手法排尿技术,保持会阴处的卫生和干燥。

1.3 检测指标 观察患者平均膀胱容量、日排尿次数、残余尿量、最大排尿量,并对因排尿功能障碍导致的生存质量及国际LUTS症状进行评分[2]。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组内重复测量资料行F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治疗前后排尿情况比较 ±s)

表1 治疗前后排尿情况比较 ±s)

评定时间 平均排尿次数(次)最大排尿量(mL) 膀胱容量(mL) 残余尿量(mL)5±87.65治疗后 14.32±5.42 284.43±101.43 468.54±143.21 74.32±45.42 F值治疗前 21.43±4.21 163.21±54.32 344.54±96.56 153.4 18.65 -157.76 -328.65 90.67 P值 <0.01 <0.01 <0.01 <0.01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排尿情况 见表1。

2.2 生存质量及国际LUTS症状评分 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生存质量评分、国际LUTS症状评分比较 ±s)

表2 治疗前后生存质量评分、国际LUTS症状评分比较 ±s)

评定时间 生存质量评分(分) 国际LUTS症状评分(分)4.43±1.21 30.21±3.32治疗后 2.32±1.42 15.43±9.43 F值治疗前3.54 18.54 P值 <0.01 <0.01

3 讨论

近年来,交通事故、建筑工地高空坠物及体育运动挫伤等可造成各种疾病,其中脊柱损伤的发病率不断增高。脊柱损伤患者最为常见且极其严重的并发症为神经源性膀胱,与此同时,脊柱损伤、截瘫患者的膀胱功能障碍引发的肾衰竭是导致死亡的首要原因[3]。文献[4]报道,脊柱损伤截瘫患者受伤后25a的致死率高达49%,其中肾衰竭导致的死亡占43%。临床研究发现,留置尿管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使其回归社会和家庭造成了阻碍[5-6]。

目前,脊柱损伤治疗中最为棘手的问题是脊柱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所致的排尿功能障碍,患者排尿功能障碍常引起长期排尿困难、尿失禁、尿路结石、反复泌尿系感染、肾积水等,最终导致肾衰竭,而脊柱损伤患者晚期死亡的第一杀手是肾衰竭[7-8]。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以膀胱内压降低、膀胱容量增加、低压排尿和低压储尿、减少残余尿量、改善排尿功能并防止尿路感染为目标,从而保护肾脏功能,减少肾衰竭的发生[9]。

膀胱在脊髓休克期处于无收缩、无反射的状态,但括约肌仍存在张力,因此,尿潴留为主要表现;而除非过度充盈,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尿失禁。此阶段为尽量避免逼尿肌过度拉伸,应采用留置尿管的方法。但留置导尿管易发生泌尿系感染,所以应尽量减少留置导尿的时间。当患者情况稳定后,采用无菌性间歇导尿法是目前脊柱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训练的首选方法,可刺激膀胱功能的恢复,扩张膀胱的周期性,减少泌尿系统并发症,减少残余尿量,使患者膀胱功能早日恢复[10]。于2次导尿之间及间歇性导尿前,根据脊柱损伤部位给予Crede手压法或激发排尿技术,以帮助患者排尿。

脊柱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治疗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是心理疏导,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常存在焦虑、急躁、悲观、恐惧和失望等情绪,对患者的康复治疗十分不利,也会降低机体抵抗力。因此,医护人员对于患者的耐心倾听、相互交流,以及不同心理状态进行疏导,使患者的心理压力得以减轻,更好地配合膀胱训练,以缩短康复治疗的疗程,减轻患者痛苦。

[1] 毕霞,王雪强,孙丹,等.盆底肌点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3):206-209.

[2] 李怡,吴莹,李雨峰,等.综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J].西部医学,2012,24(7):1311-1313.

[3] 张秀萍,冯洗,李曼迪,等.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作用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3):218.

[4] 林瑞珠,许建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治疗现状[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2):225-226.

[5] 郭君.间歇导尿在脑卒中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4):72-73.

[6] 刘海杰,张立新,张志强.功能性磁刺激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研究进展[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2,34(5):390-392.

[7] Manson GA,Sayenko DG,Masani K,et al.Action Possibility Judgments of People with Varying Motor Abilities Due to Spinal Cord Injury[J].Plos One,2014,9(10):444-450.

[8] Chandrasekharan S,Binsted G,Ayres F,et al.Factors that affect action possibility judgments:Recent experience with the action and the current body state[J].Q J Exp Psychol,2012,65(15):976-993.

[9] Welsh TN,Wong L,Chandrasekharan S.Factors that affect action possibility judgments:The assumed abilities of other people[J].Acta Psychol,2013,143(26):235-244.

[10] Cordovli R,Barreiros J.Egocentric or allocentric frameworks for the evaluation of other people's reachability[J].Hum Mov Sci,2011,30(9):976-983.

(收稿2014-06-23)

R694+.5

B

1673-5110(2015)07-0123-02

猜你喜欢

排尿功能源性尿量
便携式膀胱扫描仪结合间歇性导尿术在脑卒中合并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
老年男性夜尿增多的诊治
后溪穴治疗脊柱源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优质护理理念下护理干预措施对剖宫产术后产妇排尿功能的影响
腹腔镜下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功能广泛子宫切除对排尿功能及性生活质量的影响
治排尿功能障碍
健康教育对治疗空气源性接触性皮炎的干预作用
右美托咪定对颌面外科手术患者全身麻醉恢复和尿量的影响
不同分娩方式对初产妇近期排尿功能的影响分析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影像学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