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2015-12-20高亚军屈永才薛艺东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7期
关键词:颈动脉硬化斑块

高亚军 屈永才 薛艺东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心脑血管病专科病区 延安 716000

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高亚军 屈永才 薛艺东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心脑血管病专科病区 延安 716000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62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同期62例门诊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流动力学变化预测脑梗死疾病的价值。结果 观察组患者颈动脉总干的内膜中层厚度(CCA-IMT)、颈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BIMT)及脑梗死斑块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内动脉RI和颈总动脉的PI、RI明显高于对照组,颈内动脉ED、SR和颈总动脉PS、ED及SR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内动脉SR与颈内动脉IMT呈负相关,颈总动脉SR与颈总动脉IMT及颈总动脉分叉部IMT呈负相关。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IMT、硬化斑块及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脑梗死发生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脑梗死的重要指征。

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血流动力学;内膜

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不仅可以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 media-thickness,IMT),还可对粥样硬化斑块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因方便无创易被患者接受。研究表明,颈动脉IMT可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形态学指标,标志着脑缺血疾病危险性增高,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状也可提示血管事件呈高危状态,对脑梗死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1]。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主要病因之一,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也常伴随着颈动脉粥样硬化。本研究选取我院2013-03—2014-03收治的脑梗死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并与同期62例健康者对照,旨在利用彩超技术诊断颈动脉异常,探讨IMT增厚、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03—2014-03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62例作为观察组,男35例,女27例;年龄40~75岁,平均(62.4±11.5)岁;所有患者均具有颈动脉系统梗死的临床特征,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指南2010中的诊断标准[2],并于24h后头颅行CT或MRI扫描检查确诊为脑梗死。选择同期62例门诊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男34例,女28例。排除标准[3]: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者;心脑血管病史、非动脉血栓引起的脑梗死、出血性脑血管病及脑血管病家族史等。2组年龄、性别构成比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GE Vivid-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诊断,探头频率7.5~10.0MHz,由颈根部从长轴和短轴两个方向,扫查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血管壁的结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检查:于颈总动脉距离分叉处1.5cm处测量远场血管壁的IMT厚度(CCA-IMT,颈总动脉总干内膜中层厚度),于颈总动脉距离分叉处1.0cm处测量远场血管壁的IMT厚度(BIMT,颈总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分别测量3次,取均值;斑块检出:颈总动脉分叉处IMT不规则增厚>1.2mm,凡在以上部位发现斑块者均为斑块检出阳性。将脉冲多普勒取样容积放置于血管中央,声速与血流的夹角<60°进行血流频谱测定,然后将取样容积分别置于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测定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血流频谱,所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血管阻力指数(RI)、血管搏动指数(PI)和最大剪切率(SR)6个血流参数。所有参数测量3个心动周期,取均值,所有数据将左右两侧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后,取均值。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非参数Spearman等级分析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内膜中层厚度及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颈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BIMT)、颈动脉总干的内膜中层厚度(CCA-IMT)及脑梗死斑块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BIMT及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结果比较

2.2 2组颈总动脉与颈内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观察组颈总动脉的PI、RI明显高于对照组,PS、ED及SR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内动脉RI高于对照组,ED和SR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颈总动脉与颈内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s)

表2 2组颈总动脉与颈内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s)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PI RI SR观察组 62 颈总动脉69.37±20.18*17.93±6.92* 1.83±0.58* 0.77±0.04*440.93±167.78组别 n 部位 PS(cm/s) ED(cm/s)*颈内动脉57.85±17.13 18.19±5.43* 1.33±0.31 0.68±0.07*441.75±106.13*对照组 62 颈总动脉87.87±20.28 22.73±7.21 1.37±0.38 0.73±0.08 528.79±128.71颈内动脉60.58±12.13 24.26±4.81 1.25±0.23 0.65±0.05501.93±102.19

2.3 观察组颈总动脉与颈内动脉SR与IMT的相关性 观察组颈内动脉SR与颈内动脉IMT呈负相关(r=-0.3111,P<0.01),颈总动脉SR与颈总动脉IMT及颈总动脉分叉部IMT呈负相关(r=-0.344,P<0.01;r=-0.495,P<0.01)。

3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发达国家脑血管疾病病死率仅次于心脏病和癌症,且脑血管疾病大多为缺血性。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疾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局部表现。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4],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血管疾病显著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引起脑梗死的重要原因。有学者[5]通过观察斑块体积、不规则性、表面溃疡程度和纤维帽的厚度来判定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不稳定斑块以软斑块为主,易引发斑块内出血或炎性反应,从而在血流剪切应力下造成急性缺血性事件。本研究实验组患者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以颈动脉分叉处的软斑最多,可见颈动脉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较高。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剪切应力起重要作用,根据牛顿粘滞定律,其与SR正相关。研究表明[6],颈动脉内径增宽、血流速度减低及RI增高均与缺血性脑梗死有关,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文献报道[7-8],颈动脉斑块的下游区易发生细胞凋亡,此处血流速度和剪切应力均较低,提示体内血流剪切应力影响内皮细胞凋亡可能是斑块侵蚀和血栓形成的决定因素。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颈总动脉PS、ED、SR及颈内动脉ED、SR均明显低于对照组,颈总动脉PI、RI和颈内动脉RI均高于对照组,提示除血脂异常外,SR减低和血流速度是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与上述文献报道相符。颈动脉RI增高提示脑梗死时颅内血管床阻力增高,低剪切应力使血液成分沿血管壁停留时间延长,干扰内皮细胞的代谢,增加血小板与内皮细胞黏附,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已有研究表明[9-10],低冠心病风险患者,仅颈动脉低剪切应力与颈动脉IMT厚度增加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关,高冠心病风险患者,仅年龄与颈动脉IMT厚度增加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关。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颈动脉总干的内膜中层厚度和颈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颈内动脉SR与颈内动脉IMT呈负相关,颈总动脉SR与颈总动脉IMT及颈总动脉分叉部IMT呈负相关,进一步证实了IMT增高及剪切应力减低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综上所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可作为预测脑梗死的重要指征,超声可评估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特性及所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并可以此大致评估斑块稳定性,及早检出粥样硬化病变,可作为一种判断心脑血管疾病是否存在的简单、安全、有效的手段,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1] 邵敏洁,易兴阳,池丽芬,等.细胞色素P450基因和环氧化物水解酶2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及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相关性[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3,46(11):760-762.

[2] 李文彬,王永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0,7(31):39-40.

[3] 许寅宏,邱少东,徐恩.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与脑梗死的关系[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10(8):598-600.

[4] 陈晓,杨敏,付睿,等.瑞舒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颈动脉易损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临床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24):2 799-2 802.

[5] 穆玉明,韩伟,吴伟春.颈动脉结构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3,19(11):1 499-1 501.

[6] 王毅,王小凤,张刚,等.原发性高血压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IMT与各危险因素的关系[J].山东医药,2014,54(25):32-33.

[7] 董秦川,张勇.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2,28(26):83-85.

[8] 何梅.颈动脉超声检查在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8):3 988-3 990.

[9] 李琴.超声在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9):76-77.

[10] 李素梅,宁彬,李广霞,等.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血流参数的变化[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2,28(4):818-819.

(收稿2014-06-25)

R743.33

B

1673-5110(2015)07-0086-03

猜你喜欢

颈动脉硬化斑块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LN17模具钢预硬化热处理正交试验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4类人别轻易按摩颈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