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神分裂症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与临床症状的关系

2015-12-20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7期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神经因子

田 伟

重庆三峡民康医院 重庆 404300

精神分裂症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与临床症状的关系

田 伟

重庆三峡民康医院 重庆 404300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SP)患者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NDF)水平及其与临床症状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55例入组前1个月内未接受治疗的SP患者为观察组,检测治疗前后的BDNF水平,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7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的BDNF水平。结果 观察组治疗前BDNF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显著升高(P<0.05),且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血BDNF与PANSS阴性评分、总病程呈显著负相关性(P<0.05)。结论 SP患者的血BDNF水平较正常人显著降低,可能与疾病的病理生理发生机制有关,经积极治疗后临床症状可得以改善,BDNF可相应提高。

精神分裂症;临床症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WCST认知功能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P)是临床常见也是较为严重的一种精神疾病,关于其确切病理生理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临床研究发现,SP患者的脑部及外周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NDF)存在表达异常现象[1]。BDNF作为一种神经营养因子,对于大脑及外周神经元的生存、生长及损伤后修复等均具有重要意义,且对于神经元的可塑性具有重要的神经保护作用,与认知功能保护密切相关[2]。本研究分析了SP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后的BDNF水平变化及其与临床症状间的关系,旨在指导临床治疗决策,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组标准

1.1.1 纳入标准:①观察组患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3]中的诊断标准;②年龄18~60岁,性别不限;③文化程度在小学及以上;④视听功能满足临床检查及研究需求;⑤入组前1个月内未接受抗精神病治疗;⑥入组前6个月内未应用长效类药物者;⑦患者或其监护人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研究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1.2 排除标准:①具有癫痫、脑血管疾病、脑外伤合并昏迷等器质性疾病史者;②大量吸烟、饮酒、具有药物依赖史、应用精神活性类物质以及人格障碍者;③妊娠期与哺乳期女性;④合并肿瘤、心肝肾功能衰竭等重大躯体疾病者;⑤对照组既往无精神疾病史。

1.2 一般资料 收集2013-01—2014-06我院收治的符合入组标准的SP患者55例作为观察组,男16例,女39例,年龄18~60岁,平均(31.24±9.04)岁;病程3个月~32a,平均(4.91±1.02)a;受教育年限6~19a,平均(12.93±2.39)a;临床分型:偏执型34例,非偏执型21例(14例未分化型,4例紧张型,2例青春型,1例单纯型)。同期健康体检者70例作为对照组,男20例,女50例,年龄18~60岁,平均(32.01 ±8.85)岁;受教育年限6~19a,平均(13.45±2.71)a。2组在年龄、性别构成与受教育年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方法

1.3.1 治疗方法:观察组入组后予以单一药物进行治疗,其中,25例接受利培酮治疗,3~6mg/d;13例接受奥氮平治疗,15~20mg/d;12例接受阿立哌唑治疗,15~25mg/d;2例接受喹硫平治疗,600~800mg/d;2例接受齐拉西酮治疗,80~160mg/d。治疗期间均不予以电休克等物理疗法,均在2周内降低至最低治疗剂量维持治疗,并视病情酌情进行调整,疗程12周。

1.3.2 研究方法:收集人口资料(年龄、性别、病程、受教育年限等)、精神症状、执行能力等,观察组的后2项资料分别于治疗前后评估。临床症状评估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进行评价,参与评定者均为高年资精神科主治医师,评定一致性较好(Kappa=0.772)。

1.3.3 BDNF测定:受试者在入组当日或次日(观察组在治疗前及治疗第12周末)清晨7:00~9:00采血6mL,经乙二胺四乙酸进行抗凝处理,在3 200r/min转速下离心分离20 min,留取血清置于-20℃冰箱中保存待测。所有样本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SIA)测定BDNF水平,双点测定取平均值,试剂盒选自美国Program公司,操作严格按实验室规程与试剂说明书进行。

1.4 观察指标 统计观察组治疗前、治疗后及对照组的血清BDNF水平,统计观察组PANSS评分(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病理评分及PANSS总分)。

1.5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SPSS 18.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血清BDNF比较 观察组治疗前的BDNF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BDNF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2.2 观察组BDNF的影响因素 偏执型的BDNF显著高于非偏执型(P<0.05),病程<5a组的BDNF显著高于≥5a组(P<0.05),不同性别、有无阳性家族史的血BDNF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

表1 2组血清BDNF比较 ±s)

表1 2组血清BDNF比较 ±s)

组别时间 BDNF(ng/mL)PANSS(分)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病理 总分观察组 治疗前20.59±6.03 20.63±5.94 35.94±7.32 27.11±8.23 83.68±11.23治疗后22.79±5.85 10.33±4.92 10.74±7.46 16.04±8.12 37.11±8.86对照组- 23.68±5.69 - - - -

表2 观察组BDNF的影响因素±s,ng/mL)

表2 观察组BDNF的影响因素±s,ng/mL)

项目 分类BDNF性别 男20.42±6.01 女20.76±6.04临床分型 偏执型 21.42±7.83非偏执型 19.76±5.45病程 <5a 21.08±6.95 ≥5a 20.10±5.79发作次数 首发 20.61±6.11复发 20.57±6.25阳性家族史 有 20.63±5.98 无20.55±6.01

2.3 SP患者BDNF与临床症状的关系 相关性分析显示,BDNF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家族史无关(r=-0.062、0.133、0.152、-0.193,P>0.05),与总病程(r=-0.423,P<0.05)呈显著负相关性,与PANSS阳性症状及一般精神病理评分无明显相关性(r=0.148、-0.105,P<0.05),而与PANSS总分、阴性症状评分呈显著负相关性(r =-0.263、-0.511,P<0.05)。

3 讨论

SP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与神经生化、神经发育、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等有关,诸多研究证实神经发育异常在本病的病理生理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4]。BDNF对于神经生长发育以及功能维持均具有重要作用,可能参与了精神分裂的发病过程。由于BDNF能够透过血脑屏障进入到血液循环中,故认为血液中BDNF水平与患者大脑皮质中的BD-NF水平密切相关[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血清BDNF水平相比于对照组显著降低,而经单一用药治疗后,BDNF水平获得了显著提高,并且接近对照组水平,这与许烨勍等[6]报道一致。

在SP患者中,阴性症状与阳性症状不同,其可持续性终生存在,且对于多种物理疗法及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反应欠佳,虽然在某个治疗时间段内呈现相对稳定状态,但整体上仍表现出缓慢进行性加重[7]。故SP患者的阴性症状较大程度反应了其大脑发育性损害。本研究结果显示,BDNF水平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家族史等一般情况均无明显相关性。同时,SP患者的血清BDNF与阳性症状以及一般精神病理评分未见明显相关性,而与阴性症状评分呈现显著负相关性,提示血清BDNF水平降低可能与大脑发育损害及功能维持具有密切相关。此外,研究还发现,血清BDNF与总病程呈显著负相关性,这与陈大春等[8]报道一致。可能是由于随着病程缓慢进展,低BDNF水平不利于正常大脑功能的维持,影响大脑及神经细胞的损伤修复[9]。

综上所述,SP患者存在外周血BDNF水平降低表现,且其与精神分裂临床症状密切相关,经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血BDNF水平也将随之升高。但由于本研究样本较小,随访时间较短,关于其确切关系还有待进一步大样本、长程重复性研究证实。

[1] 高波,王彦荣.抗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与认知功能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7):100-101.

[2] Kuo FC,Lee CH,Hsieh CH,et al.Lifestyle modification and behavior therapy effectively reduce body weight and increase serum level o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in obese nondiabetic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J].Psychiatry Research,2013,209(2):150-154.

[3]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精神障碍分类)[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1,34(3):184-188.

[4] Fawzi MH,Kira IA,Fawzi MM,et al.Trauma profile in Egyptian adolescents with first-episode schizophrenia:Relation to psychopathology and plasma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J].The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2013,201(1):23-29.

[5] Hashim HM,Fawzy N,Fawzi MM,et al.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Val66Met polymorphism and obsessive-compulsive symptoms in Egyptian schizophrenia patients[J].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2012,46(6):762-766.

[6] 许烨勍,叶尘宇,沈瑜君,等.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精神分裂症症状及认知功能的关系[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1,37(7):425-427.

[7] 易正辉,张晨,李则挚,等.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多态性与早发精神分裂症的关联分析[J].中华精神科杂志,2012,45(5):268-273.

[8] 陈大春,杨可冰,王宁,等.首发和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正常对照者超氧化物歧化酶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的差异[J].上海精神医学,2011,23(5):284-290.

[9] Golimbet VE,Alfimova MV,Korovaitseva GI,et al.Modulating effect of Val66Met polymorphism o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gene on clinical and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J].Molecular Biology,2014,48(1):69-74.

(收稿2014-05-20)

R749.3

A

1673-5110(2015)07-0078-02

猜你喜欢

精神分裂症神经因子
我刊2021年影响因子年报
神经松动术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食品防腐剂治疗精神分裂症,靠谱吗
奥氮平在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的成效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桡神经损伤研究进展
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应用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影响因子
拨开精神分裂症的迷雾
“神经”病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