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促进我国林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绩效评价
2015-12-20王怀品赵仕通程荣竺曾维忠
杨 帆,王怀品,赵仕通,程荣竺,曾维忠
(1. 四川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2. 四川省大渡河造林局,四川 乐山 61400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促进我国林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绩效评价
杨 帆1,王怀品2,赵仕通1,程荣竺1,曾维忠1
(1. 四川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2. 四川省大渡河造林局,四川 乐山 614001)
基于林业统计数据,运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对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全国范围推行以来我国林业现代化发展的协同度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林业系统现代化发展的协同度不高,但呈现波动上升演变态势;(2)林业子系统发展的有序度由高到低依次是产业经济子系统、社会文化子系统、建设保障子系统、生态资源子系统;(3)影响林业现代化协同发展方向和程度的关键因素是建设保障子系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林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绩效评价
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最终需要林业复合系统的各子系统有序协同发展。在福建、江西、辽宁、浙江相继试点的基础上,200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实施。作为一项综合性改革,此轮林改不仅为推进林业现代化提供了强大动力,与此同时,发展现代林业也是此轮林改的既定目标之一。通过对改革目标的设定和改革措施的推行,将会促进林业系统内部生态资源、产业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保障等子系统的有序协同发展,提升林业系统的现代化程度。具体而言,在生态资源方面,建立责权利明晰的林业经营制度,有利于调动农民造林育林的积极性和爱林护林的自觉性,增加森林数量,提升森林质量,增强森林的生态功能。在产业经济方面,明晰产权,确权到户,让农民获得生产资料,能够激发农民发展林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有利于延伸林业产业链,促进林业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在社会文化方面,通过改革,能够扩大农村就业空间,实现农民就近就业,解决农村“空心”问题,繁荣生态文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可持续发展。在建设保障方面,通过建立支持集体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推进林业投融资改革,加强林业社会化服务,为林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支持。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我国林业复合系统现代化协同发展的成效如何?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不仅可以间接评价改革绩效,更能从侧面反映我国林业现代化发展的程度与现状,为加快推进我国林业系统现代化发展步伐提供政策参考。
国内外学术界对林业绩效评价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多有价值的成果,国外学者主要从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等方面对林业绩效评价展开研究。Eric L. Hyman[1]分析了林业监测与评估在促进林业项目所在地社区发展中的重要性。Erhun Kula[2]分别运用贴现现金流和贴现消费流两种投资评价标准评估了英国林业项目的经济价值,分析认为林业项目生产周期长,风险高,需加强公共投入。D. Psaltopoulos等[3]运用投入产出法评价了林业在苏格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分析结果表明林业部门为农村经济改善提供了巨大潜能。Vute Wangwacharakul等[4]运用收益成本分析法对泰国林业生态系统固碳增汇的潜能进行了评估,分析认为通过植树造林和保护森林,未来20年泰国林业生态系统将吸收约2.6亿t温室气体。T-B.Larsson[5]构建了欧洲林业生物多样性评价的标准与工具。Venn等[6]对澳大利亚约克角半岛地区林业的社会经济复合效益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林业在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能够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可能。
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构建现代林业评价指标体系以及从林业的多功能出发评价其协同发展状况。吕柳等[7]在构建现代林业综合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分解出经济、环境、科技、社会4个指标子系统,并从可持续与评价的角度对每一指标状态进行了补充。刘永凤等[8]遵循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科学合理、有可比性等原则,从森林资源状况、功能、结构、环境4个方面构建了林业大系统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论述了每个指标的涵义和计算方法。王玉芳等[9]从国有林区林业系统的发展阶段,经济、生态、社会三个子系统的平衡状态和相互作用的程度,以及林业分类经营的角度,划分了国有林区林业不同的协同发展形态,并对不同协同形态进行了判别。陈云芳[10]在阐述了多功能林业系统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子系统之间的动态耦合协同作用,揭示了系统内部的有序性和各子系统之间协同运行机制的基础上,构建了量化多功能林业复合系统协同程度的模型,并对我国多功能林业系统在2000 年~2009 年的协同度动态变化状态进行了定量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多功能林业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处于“一般(普通)协同”发展阶段。崔丽娟等[11]从森林资源状况、生态环境功能、社会经济效益和保障体系4个子系统出发构建了江苏省林业发展指标体系,并采用专家咨询法、理论分析法、频度分析法及软系统归纳集成法等对江苏省林业发展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江苏省林业处于刚起步的现代林业阶段。谢仲军[12]根据我国现代林业建设的四大重点即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林业基础支撑保障体系建设,采用频度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构建了信阳市现代林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信阳市现代林业建设水平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信阳市现代林业建设水平处于“较低”等级。
前人研究与已有成果对本文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和启示。但是,通过文献综述发现,目前学术界尚未出现从系统论的角度,运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从更为全面的生态资源、产业经济、社会文化和建设保障等4个子系统出发,对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全国范围推行以来我国林业系统现代化发展的协同度进行评价的实证研究。为此,本研究拟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系统论和协同学的视角,实证研究本轮林改在全国范围推行以来我国林业系统现代化协同发展状况。
1 理论分析、变量、模型与数据
1.1 理论分析
(1)前人关于现代林业及其绩效评价的研究为本文构筑了理论基础。彭行荣[13]分析了现代林业与我国林业的发展战略,指出现代林业的哲学基础是辩证法,它以系统论、协同论及生态经济学等作为产业发展的基础,追求多元效益的有机统一。顾万春[14]认为现代林业就是林业现代化,保障生态安全与社会公益是主调,掌握林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产出是核心,建立科学实用的各项制度是现代林业运行的保障与主体内容。张颖等[15]分析了协同学与林业持续发展的关系,认为林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抓住主要矛盾,找到序参量,用序参量的演化方程,研究系统的演化;林业可持续发展要靠各子系统或因素的协同作用,只有提高这些系统的耦合度,才能出现理想的自组织现象,改善各子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经过吕柳[7]、刘永凤[8]、崔丽娟[11]、谢仲军[12]、张志涛[16]、刘丽婷[17]等学者的探索,逐渐确定了现代林业系统的4大子系统,即生态资源子系统、产业经济子系统、社会文化子系统和建设保障子系统,并确立了子系统序参量选取应遵循的原则,包括代表性、综合性、可获得性、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等。
(2)系统论和协同学理论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分析框架。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林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复杂性体现在构成要素的多元化、相互关联的动态性,以及系统功能的多样性,因此,有必要从系统论的角度对我国林业现代化协同发展展开研究。现代林业系统由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的4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子系统构成[18]。从横向和显像层来看,现代林业的协同发展体现在生态资源、产业经济、社会文化三个子系统的协调发展上,其中,生态资源子系统是产业经济子系统和社会文化子系统发展的物质载体,产业经济子系统是生态资源子系统和社会文化子系统发展的助推动力,社会文化子系统是产业经济子系统和生态资源子系统发展衍生而出的社会认同与价值认知,反过来又会促进二者的发展。从纵向来看,现代林业生态资源、产业经济和社会文化子系统的发展,又依赖于建设保障子系统的投入与发展,最终在4者共同作用下提升林业的现代化程度(4者关系见图1)。
图1 现代林业复合系统结构Fig.1 Structure of modern forestry composite system
根据协同学理论[19],林业系统演化过程就是林业各子系统的组织和关系的变化过程,其实质就是林业系统实现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到高级、从传统到现代的循环上升的自组织过程。在演化过程中,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度对整个系统的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个子系统有序协调发展,才能共同促进林业系统优化升级,实现从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过渡转变。
1.2 变 量
根据协同学的观点,一个系统的内部变量分为快驰豫变量和慢驰豫变量(序参量)。其中,快驰豫变量的临界阻尼大、衰减快,对系统的演化过程、临界特征和发展前途不起明显作用;而慢驰豫变量(序参量)出现临界无阻尼现象,随时间变化慢,到达新的稳定态的驰豫时间长,甚至趋向无穷,在系统的演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林业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的决定性变量是确定系统的宏观行为并表征系统的有序化程度的慢驰豫变量(序参量),它决定着系统演化的特征和规律。在林业系统中,通过研究4个子系统中的慢驰豫变量(序参量),就可以确定林业系统演化的协同发展程度与路径。根据前文理论分析,序参量的选取应该遵循代表性、综合性、数据可获得性、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等原则。本文在遵循上述指标选取原则的基础上,咨询相关林业经济专家,选取了如下序参量变量(见表1)。
1.3 模 型
林业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的具体构建过程如下:
(1)定义林业系统各子系统序参量分量的有序度。设林业系统的子系统为Rj,j∈[1,4]。设各子系统在发展过程中的序参量为ej=(ej1,ej2,…,ejn),n≥ 1,βji≤eji≤αji,i∈ [1,n]。其中,ej1,ej2,…,ejk的取值越大,子系统的有序度越高;反之则子系统的有序度越低。相反,ejk+1,ejk+2,…,ejn的取值越大,子系统的有序度越低;反之则子系统的有序度越高。则子系统的序参量分量的有序度计算公式为:
其中,αji和βji分别是第j个子系统在第i个序参量指标组的上限值和下限值,本文分别取其110%进行计算。由公式(1)可知,Uj(eji)∈[0,1],其值越大,eji对相应子系统的有序化贡献也越大。
(2)计算林业系统各子系统的有序度。一般而言,各子系统序参量分量对子系统有序度的“总贡献”可以通过Uj(eji)的集成来实现。实际操作中常用的方法有线性加权平均法和几何平均法。本文采用几何平均法,计算公式如下:
表1 现代林业系统协同发展研究的序参量变量选取及说明Table 1 Order parameter variable selection and instructions for study on synergetic development of modern forestry
由公式(2)可知,Uj(eji)∈[0,1],其取值越大,说明子系统的有序度越高,反之则子系统的有序度越低。
(3)计算林业复合系统的协同度。假设在初始时刻t0,林业各子系统的有序度为Uj0(ei),而当整个林业复合系统发展演化到时刻t1,林业各子系统的有序度为Uj1(ei)。则林业复合系统的协同度(I)为:
由公式(3)可知,I∈[-1,1],其取值越大,则整个林业复合系统的协同发展程度越高,反之则越低。本文在借鉴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协同度在实践中的应用,将协同度值划分为5个部分,分 别是 [-1,0]、(0,0.3]、(0.3,0.5]、(0.5,0.8]、(0.8,1]。当I∈[-1,0],系统处于不协同状态;当I∈(0,0.3],系统处于低度协同状态;当I∈(0.3,0.5],系统处于中度协同状态;当I∈(0.5,0.8],系统处于高度协同状态;当I∈(0.8,1],系统处于极度协同状态。
1.4 数 据
本文原始数据来源于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全国范围推行以来的历年(2008~2012)《中国林业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为了简化计算,价格均采用现价,数据整理结果详见表2。
表2 原始数据整理结果Table 2 Original data sorting results
2 实证研究与结果分析
2.1 实证研究过程
我国林业系统现代化协同发展绩效评价的实证研究流程如图2所示。
首先,在确定林业系统各子系统序参量变量之后,对原始数据进行整理。为了消除量纲影响,运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数据整理及标准化处理结果见表2和表3)。然后,将经过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代入公式(1),得到各子系统序参量变量的有序度(见表4)。最后,将计算得出的各子系统序参量变量的有序度数据代入公式(2),得到各子系统的有序度;并以2008年为基期,将各子系统的有序度数据代入公式(3),得到我国林业系统现代化协同发展系数(见表5)。
图2 我国林业系统现代化协同发展绩效评价研究的主要流程Fig.2 Main process of forestry composite system modernizat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tudy in China
表3 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结果Table 3 Original data standardization processing results
表4 各子系统序参量有序度Table 4 Orderly degree of order parameter of each subsystem
2.2 结果分析
(1)2008~2012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我国林业系统现代化发展平均协同度仅为0.189 7,处于低度协同状态。说明从总体来看,我国林业系统现代化协同发展的程度并不高。这主要受到系统协同发展的“木桶效应”所影响,即林业复合系统中的某些子系统的有序度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整个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的水平。具体来看,首先,2008~2012年生态资源子系统一直处于较低的有序状态,其5年平均有序度位于4个子系统的最末端,是导致整个林业复合系统现代化协同发展程度较低的首要原因。其次,建设保障子系统、社会文化子系统和产业经济子系统的有序度在2011年均呈现较大幅度下降,导致林业复合系统协同度水平也出现较大幅度下降,从而拉低了整个林业复合系统现代化协同发展水平。
表5 各子系统有序度及系统协同度Table 5 Order degree of each subsystem and coordination degree of forestry composite system
图3 2008~2012年我国林业复合系统现代化协同发展情况Fig.3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ituations of forestry composite system in China from 2008 to 2012
(2)从我国林业复合系统演变的协同度动态发展过程来看,2008~2012年间,整个林业复合系统的协同度呈现波动上升演变态势。通过分析各子系统的有序度变化可以发现整个复合系统的协同度出现波动的主要原因是:2008~2010年,产业经济子系统、社会文化子系统和建设保障子系统的有序度呈现上升趋势(虽然生态资源子系统呈现微降然后略升的发展态势,但是波动幅度不大),使得整个复合系统的协同度呈现上升趋势;2010~2012年,各子系统的有序度均呈现出先降后升的波动发展趋势,导致整个复合系统的协同度也呈现先降后升的波动发展趋势。这印证了林业复合系统现代化发展的协同度由各子系统的有序度共同作用的理论预期。
(3)从各子系统的有序度均值来看,由高到低依次是产业经济子系统(0.374 1)、社会文化子系统(0.365 4)、建设保障子系统(0.323 3)、生态资源子系统(0.185 9)。这体现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效果在各子系统呈现出不同的时滞性以及林业系统资源增长固有的特性。首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的政策影响必然首先刺激相关行为主体参与林业经济,促进林业产业发展,因此,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效果在产业经济子系统的时滞性最短,体现在有序度上,即是产业经济子系统的有序度均值最大,子系统有序程度最高。而生态资源子系统的有序度均值最小,则是由林业系统资源增长的固有特性即林业资源增长缓慢、增长周期长决定的。并且,在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相关技术和社会化服务跟进不及时以及相关行为主体对改革持续性和政策稳定性信心不足的情况下,短时期内还可能出现对林业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利用,从而更加降低生态资源子系统的有序发展程度。
(4)从各子系统有序度与林业复合系统协同度的耦合度来看,建设保障子系统的有序度和林业复合系统协同度的耦合度最高。这是由建设保障子系统在林业系统各子系统中所处的基础性地位决定的。林业系统生态资源子系统、产业经济子系统和社会文化子系统的发展,均得益于建设保障子系统的投入、管理、服务和保障。因此,建设保障子系统对于林业其他子系统的有序发展和林业复合系统的协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 结论、政策建议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3.1 结 论
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林业系统现代化发展的协同度不高,但呈现波动上升演变态势;林业子系统发展的有序度由高到低依次是产业经济子系统、社会文化子系统、建设保障子系统、生态资源子系统;影响我国林业现代化协同发展方向和程度的关键因素是建设保障子系统。
3.2 政策建议
(1)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相关配套改革,为我国林业现代化协同发展提供制度和政策保障。加强对改革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宣传,完善林木采伐管理机制,防止对林业资源的投机性滥用。规范林地、林木流转,建立支持集体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推进林业投融资改革,加强林业社会化服务,不断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
(2)克服“木桶效应”,加强对林业系统“短板”子系统的扶持。具体而言,近期需要更加重视对生态资源子系统的扶持力度,提升林业系统的生态功能。要建立健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增加造林营林主体的经济收益,调动广大农民造林育林的积极性和爱林护林的自觉性,促进林业资源增长和生态环境改善。
(3)鉴于建设保障子系统在林业系统中的基础性地位,应该充分发挥其杠杆调节作用,将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投入向后发子系统倾斜,促进各子系统的有序协调均衡发展。
(4)加强林业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的“反哺”与互补,共同促进现代林业发展。例如,生态资源子系统为产业经济子系统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的同时,产业经济子系统为生态资源子系统的改善提供资金支持。
(5)建立健全林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绩效评价、监测与预报体系。鉴于林业现代化协同发展是一个动态演化过程,因此,有必要加强动态绩效评价、监测与预报,及时察偏与纠偏,确保林业现代化有序、协同发展。
3.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首先,由于改革绩效的显现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因此,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我国林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影响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其次,林业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对林业系统子系统的划分与界定以及反映各子系统特征的序参量识别与选取困难,因此,有待于对该问题做进一步研究以提高研究结论的科学性。
[1]Eric L Hyman.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of Forestry Projects for Local Community Development[J]. Agricultural Administration, 1985, 19(3):139-160.
[2]Erhun Kula. The Developing Framework for the Economic Evaluation of Forestry in the United Kingdom[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86, 37(3): 365-376.
[3]Psaltopoulos D, Thomson K J. Input-Output Evaluation of Rural Development: a Forestry-centred Application[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1993, 9(4): 351-358.
[4]Vute Wangwacharakul, Rachanee Bowonwiwat. Economic Evaluation of CO2Response Options in the Forestry Sector: the Case of Thailand[J]. Biomass and Bioenergy, 1995, 8(5): 293-307.
[5]T-B Larsson. Biodiversity Evaluation Tools for European Forests[M]. Nancy, France: European Forest Institute,2001.
[6]Venn Tyron James. Socio-economic Evaluation of Forestry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for Wik People on Cape York Peninsula[D]. Queensland: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2004.
[7]吕 柳,温作民. 现代林业指标体系框架研究[J]. 世界林业研究 ,1997,10(06):65-71.
[8]刘永凤,钟 毅,苏世伟. 林业大系统协调发展状况的评价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20(04):42-43.
[9]王玉芳,王梓铭. 国有林区经济生态社会系统协同发展形态及趋向 [J]. 生态经济,2011,27(03):152-156.
[10]陈云芳. 多功能林业的协同发展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研究[D]. 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
[11]崔丽娟,彭镇华,郄光发,等. 江苏省林业发展指标体系与评价研究[J]. 林业科学 ,2006,42(04):82-87.
[12]谢仲军. 信阳市现代林业发展水平评价[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
[13]彭行荣. 现代林业与我国林业的发展战略[J]. 湖北农业科学,2010, 49(07):1783-1786.
[14]顾万春. 现代林业的意识、内容与制度[J]. 林业经济,2007,29(03): 19-21.
[15]张 颖,于 凤. 协同学与林业持续发展[J]. 林业经济问题,1996, 16(02):28-31.
[16]张志涛. 从系统论观点认识和思考现代林业[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4):78-80
[17]刘丽婷,莫晓勇,黄小春. 基于ISM的区域林业“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因素及策略分析[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4,34(07):121-129
[18]陈 岩,张智光,杨加猛,等. 林业绿色供应链共生组织模式的评价与设计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4, 34(7):130-136
[19]H.哈肯. 高等协同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collective forest tenure reform to promot forestry modernizat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 China
YANG Fan1, WANG Huai-pin2, ZHAO Shi-tong1, CHENG Rong-zhu1, ZENG Wei-zhong1
(1.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engdu 611130, Sichuan, China; 2. Dadu River Forestation Bureau of Sichuan Province, Leshan 614001, Sichuan, China)
Based on the forestry statistical data of china, and by using complex system coordination degree model,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collaborative degree of China’s forestry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has been conducted since the new round of collective forest right system reform at the national level was carried out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firstly, the synergy degree of forestry system in China was not high, and show an fluctuated upward evolution trend; secondly, the orderly development degree of forestry subsystem from high to low in turn were: industry and economic subsystem, social and cultural subsystem, construction of security subsystem, ecological resources subsystem; thirdly, the key factor that in fluenced forestry modernization direction and degree of synergy development should constructed a security service subsystem. Based on the research conclusion, some feasible suggestions which may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forestry complex system in China are proposed.
collective forest tenure reform; forestry modernizat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7-9
A
1673-923X(2015)05-0146-07
10.14067/j.cnki.1673-923x.2015.05.025
2014-02-0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岷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及配套政策研究”(09YJAZH061);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四川农村森林碳汇资产管理战略与政策研究”(2014ZR0112);四川省科技厅软科学计划项目(2015ZR0031)
杨 帆,硕士研究生
曾维忠,研究员,博士生导师;E-mail:zwz2011@foxmail.com
杨 帆,王怀品,赵仕通,等.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促进我国林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绩效评价[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5, 35(5):146-152.
[本文编校:谢荣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