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倾力筑建绿色脊梁——山西国有林场采访手记

2015-12-19

绿色中国 2015年23期
关键词:杨树林场山西省

文/本刊记者 郑 婷

金秋十月正是山西一年中最美的时节。记者随着由新华社、光明日报、科技日报、农民日报、人民网等主流媒体记者组成的采访团穿行在山西境内各个角落,满目是金黄的银杏,天空清澈明亮,加上樟子松、油松的翠绿和略显枯黄的草场,以及沟壑纵横的黄土地,仿佛置身于一幅黄土高原的油画当中。能在塞上这片“穷山恶水”的土地上铺展开一幅幅令人心醉的美丽画卷,山西的务林人无疑是用自己的满腔热忱和赤子之心,为今天的碧水蓝天工程增添了无比光辉的一笔。

金沙滩国营林场

除草松土

公安干警巡查

开启稳固绿色屏障新课题

当大面积植树造林的艰难场景还深深印在山西务林人的脑海时,作为三北防护林华北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已开启了新的课题——破解退化林分的困局。

2005 年,山西开始在晋西北风沙区、黄土丘陵沟壑区两大主战场,开展多林种、多模式、实验性的退化林分改造工作。通过10 年探索和实践,集成应用20 多项配套技术,形成了一套立体式的改造模式,让110 万亩亟待改造的林分得到全面修复,为华北地区退化林分改造树立了生动的样板。

针对晋北、晋西北风沙区以杨树为主的退化林分,山西省以科技为支撑,在杨树丰产林实验局建立了全国最大的杨树基因库。经历“小老树”改造为丰产林、混交林以及林冠下造林、伐桩嫁接造林4 个阶段后,山西省成功选育出一大批适宜北部风沙区栽植的杨树新品种,并引进樟子松、樟武松等针叶树种。通过采取带状、块状、间伐更新模式,摸索形成伐桩嫁接、林冠下造林、小阴坡防风造林等23 项科技成果,成功改造“小老树”40 万亩,发展芦笋、沙枣、钙果等林下经济和林苗一体化优质种苗基地10 万亩,将成片树种单一、结构单纯、衰老退化的低质低效林,改造成为乔灌混交、异龄复层的稳定高效林,在雁北风沙区构建起功能多样的绿色生态屏障和多位一体的林业产业体系。

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山西对不同类型退化林分采取不同的改造技术,抚育单层林、疏伐过密林、修复残次林、更新过熟林、经营低效林、改造退化林,取得阶段性成效。对林龄30 年以上的成熟刺槐林,采取分步间伐改造、伐后更新造林的方式进行带状改造,通过在林中空地插针补阔、林缘周边植乔栽灌,形成近自然块状混交;对初植密度每亩220 株以上的油松林,采取疏伐更新的方式,降密度、增质量、提蓄积;对灌木疏林地,采取带状改造、穴状改造的模式,改灌木林为乔灌混交林。特别是在全省野生皂荚分布较为集中的10 个县(区),嫁接优质皂荚,将野生皂荚灌木林改造成为生态经济乔木林,为小灌木做成大文章积累了经验。

“山上治本增覆盖、身边增绿增景观”,山西优先将环城周边树势衰退、影响观瞻的残次林纳入造林绿化工程的布局范围,按规模化布局、园林化设计、景观化配置、森林化管理的改造理念,沿环城水系、城郊荒山构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和景观生态园区,把防护林改造与构建环城森林公园相结合,把生态建设与森林旅游相结合,增绿与增景统筹推进,建公园与建屏障齐抓并举,在退化的残次林中构建起规模布局集中、区域特色鲜明、功能稳定多样的环城森林体系。特别是大同市近年来提出了“边山远山建屏障、城镇周边建景观”的发展思路,在桑干河流域、长城内外、火山群落的退化林分中,构建起总面积100 万亩以上的森林公园群落,既保障了生态安全,又提升了城市形象。

观察组培生产

消防队进林驻防

科技创新成为变革主旋律

山西省桑干河杨树丰产林实验局(简称山西省杨树局)是中国三北地区最大的杨树新品种选育、推广和产业发展基地。而其中的金沙滩林场,可以说是整个杨树局的缩影。

“新中国成立前的黄花梁啊,那会儿真是风沙遮日,寸草不生。”金沙滩林场场长郝文贵告诉记者,由于历史上过度砍伐、屡经战火,曾经林木茂密的黄花梁一度成为不毛之地。在当地,过去有民谚说:“砍尽黄花梁,修建应县塔”。还有一段民谣道:“雁门关外野人家,不植桑榆不种麻。百里并无梨枣树,三春哪得桃杏花。六月雨过山头雪,狂风遍地满黄沙。上了黄花梁,两眼泪汪汪。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这首传唱至今的民谣就实实在在地反映了当时塞外遍地黄沙的情形。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代务林人的艰苦努力,黄花梁上营造了东起龙首山,西至洪涛山,绵延108 公里、总面积20 多万亩的小叶杨防护林。“当时的立地条件差,只有本土树种小叶杨能成活,成本也低,可以说,小叶杨为改善当时的恶劣生态、保障发展、造福群众立下了汗马功劳。我们都管它们叫做‘小老树’。”郝文贵介绍说。

山西省杨树局科技中心主任张有华介绍说,在近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中,小叶杨树以其顽强的生命力阻止了沙漠东移南侵,起到了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维持生态平衡的巨大作用。但这种树矮小,退化严重。如今,大多数小叶杨树已经变成树干弯曲,树枝歪斜,树皮枯燥,病虫害频发的“小老树”,林地功能越来越弱,防护效益越来越差,严重威胁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如何改造这些“小老树”成为一道紧迫的难题。“这些年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改造‘小老树’林地,在退化的小叶杨树下,栽植樟子松、油松等,实现针阔混交、乔灌混交,改造林分结构。”张有华说。

山西杨树局科技中心经过多年摸索实践,推出了伐桩嫁接技术,利用劈接法更换“小老树”为新杨树品种。这一技术目前已通过成果鉴定,在山西推广应用近万亩。这项技术攻克了难生根、珍贵、濒危、高经济价值树种和花卉组培难关,形成成熟化程度高、适用性强、易于推广的组培技术配套体系,开启了全国同领域科研的先河。同时,还根据山西省盐碱地造林存在生态、经济效益低的现状,创新性地将抗盐碱树种新品种培育与盐碱地工程改良、生物改良、化学改良、水利改良相结合,运用盐碱地综合开发技术,在大运高速公路山阴县康庄段和上小河段营造适用于同朔盆地盐碱地生长的示范林300 亩,起到良好的技术辐射作用。

李家河湿地

林苗一体化工程

薛家庄林场千亩白蜡基地

科技中心金白杨基地

此外,杨树局还从去年开始大力推进林苗一体化工程,采取加密造林方式进行林下育苗,目前已完成5.2 万亩。张有华表示,这一工程不仅有助于消化积存苗木、储备森林资源,还能有效优化林分结构,提升生态功能,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近年来,山西杨树局科技中心立足山西,先后实施科技公关和技术推广项目17 项,其中国家级1 项,省级5 项。在杨树品种选育领域,经过多年研究,精心培育成功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白杨树新品种,以生长快、抗寒、抗旱、防病虫、树型美观等优良特性,成为杨树系列研究的佼佼者。

一场迫在眉睫的绿色改革

右玉县油坊林场原场长张宏世在林场工作已经快40 年了。他告诉记者,前几年他在林场度过了他一生中最难熬的日子。“每月1000 元的工资总是发不了,最长的时候拖欠工资达一年多。没有办法,每年除了森林特险期以外,我和其他林场职工一起到外面打零工来谋生。”

山西省现有267 个国有林场,其中省直9个林局辖147 个,市县属120 个。全省国有林场林地总面积4009 万亩,占全省林地面积的31.5%;有林地面积2406 万亩,占全省有林地面积的61.3%;活立木蓄积7893 万立方米,占全省活立木蓄积的71.3%。用三分之一的林地面积,保证着全省三分之二的生态面积,林场对全省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

国有林场保护着全省最精华的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吕梁山主脊两侧的河流源头、水库周边等生态区位十分重要的区域,在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绿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山西国有林场绝大部分还是自收自支性质,与所承担的生态建设职责任务不相适应。”山西省国有林管理局信息产业科科长卢居峰表示,山西全省现有36 个全额财政保障林场,67 个差额预算林场,164 个自收自支林场(其中省直136 个)没有固定保障,林场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今年初,根据中央关于国有林场改革的有关精神,在省领导和林业部门多次调研、反复修改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山西省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送审稿。未来,山西国有林场改革将努力“增面积、增蓄积、增覆盖,加强资源保护、加强资源培育、加强资源管理”,同时努力增进林场职工福祉。

“国有林场明确公益事业属性,是改革的核心,也是改革的大势,我们必须牢牢抓住这个关键。”山西省杨树局总工程师周玉泉说,这次改革在全省范围划定5000 万亩左右的永久性生态公益林地,加强立法保护与管理。国有林场通过合作、赎买、托管、承包等多种形式将经营区域周边的非国有永久性公益林逐步实行统一管理,使全省国有林场经营面积增加1000 万亩。这是解决省域生态安全、进一步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发展的积极创新,是夯实山西生态红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国有林场保护着全省最精华的森林资源,需要完善政策保障。”卢居峰说,应加大对林场基本公共服务的政策支持力度,促进林场与周边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可以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措施,带动社会和林农造林积极性,让绿色和生机更好地延续。

对生态文明的深切呼唤折射出绿色生命的强盛,所凝聚的力量推动国有林场向着2020 年国有有林地面积由2406 万亩增加到3270 万亩,占到全省有林地面积的53.5%的目标奋进。更加坚韧的“绿色脊梁”将成为代表美丽山西的“绿色名片”,享誉全国。而在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267个国有林场,也势必在发展史上迎来崭新的一页。

猜你喜欢

杨树林场山西省
山西省右玉县的生态建设及其启示
山西省秋收已完成93.44%
林场起火了
山西省两林场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佳林场”
山西省打开农产品供深通道
八步沙林场人的新愿望
跟踪导练(五)
山西省文联扎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活动
杨树山漫画作品欣赏
林场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