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增长奇迹到回归常态
——论减挡运行的中国经济(节选)
2015-12-19张俊伟
文/张俊伟
从增长奇迹到回归常态
——论减挡运行的中国经济(节选)
文/张俊伟
今年以来,围绕我国经济运行状况的争论一直十分激烈。特别是7月份以后,随着上半年经济数据的出炉以及金融市场运行发生转折性变化,中国经济发展的走向一度成为国内外舆论的焦点。可以说,目前认为中国经济运行正在放缓则已成为普遍共识。不仅如此,如果把分析视角拉长,我们则可以看得很清楚:自2010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就一直处在放缓的发展趋势中。
今年以来,围绕我国经济运行状况的争论一直十分激烈。特别是7月份以后,随着上半年经济数据的出炉以及金融市场运行发生转折性变化,中国经济发展的走向一度成为国内外舆论的焦点。可以说,目前认为中国经济运行正在放缓则已成为普遍共识。不仅如此,如果把分析视角拉长,我们则可以看得很清楚:自2010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就一直处在放缓的发展趋势中。
经济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
导致当前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很多,既有中长期视角下增长环境的改变,具体如:工业化发展阶段的转换、增长模式的转型以及劳动力供给态势的变化;也有中短期的、困扰经济平稳运行的矛盾,具体如: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房地产泡沫破裂,资本大量外流等。
(一)困扰经济运行的现实矛盾
1.化解产能过剩问题进入新阶段
2.房地产泡沫破裂的冲击
3.资本外流的冲击
(二)中长期增长环境的变化
1.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向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的转变
2.“中国模式”向常态增长模式的转变
3.劳动人口趋于下降,人口红利消失
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有赖于三个因素在发挥作用:独特的发展阶段(处于工业化前期和中期)、独特的发展模式(“中国模式”)以及人口红利。2010年以来,我国陆续迎来了上述三个因素的转折点。这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下行压力和结构调整压力,也同时开启了我国经济增长从奇迹到常态回归的发展过程。
我们现在所要做的,就是承认不均衡,直面不均衡,化解不均衡,力争实现从奇迹式增长到常态式增长的平稳过渡。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
上述长期发展趋势与现实矛盾交织在一起,相互渗透,使现实矛盾变得异常复杂,解决难度也明显增大。具体如:发展阶段的变化和发展方式的转型压缩了投资需求,加剧了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的局面,使产能过剩发展成为“绝对过剩”。产能绝对过剩意味着即便下一轮经济周期繁阶段来临、即便不开展任何新增产能的投资,既有的产能过剩问题也不可能彻底消失。这就使既有的、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失去效力。具体如:“发展中的问题要通过发展来解决”等。要真正解决问题,必须着力推动存量产能调整,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淘汰落后产能。同样,人口结构的变化也带来房地产市场需求的改变,使房地产市场从长波周期中的上升阶段转入下降阶段,从而为化解房地产泡沫、稳定经济增长带来了新的变数。归纳起来,新时期我国经济运行将凸显如下特征:
(一)经济增长中枢进一步下降
(二)金融风险是最主要的结构性矛盾
(三)经济结构趋于成熟,生产效率进一步提升
(四)国际规则红利消失,大国经济博弈加剧
现阶段的政策选择
(一)实施更加灵活的财政货币政策,保持经济稳定运行
近年来,宏观经济管理领域存在一种把宏观调控等同于改善供给面的思想倾向,认为只要深化改革、加快结构调整、鼓励创新创业,就可以实现稳增长的宏观调控目标。事实上,中长期层面的供给分析和短期的总需求管理根本不是一回事。在经济下行的关键时刻,要避免出现“硬着陆”现象、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必须重视加强需求管理。
首先应当在顺应经济增速下行趋势的基础上,考虑社会对经济增速下行的承受能力,考虑财政、货币政策的潜力和政策可持续性,确定合意经济增长率。然后才是确定财政、货币政策的取向、力度和相互配合方式。
目前认为中国经济运行正在放缓则已成为普遍共识。不仅如此,如果把分析视角拉长,我们则可以看得很清楚:自2010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就一直处在放缓的发展趋势中。
应进一步发挥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进一步增加中央财政支出,以补偿地方财政支出增长乏力的不足。在项目选择上,应考虑纳入一定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这既是改变落后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基本条件的需要,也是推动产能过剩行业平稳开展产业调整的需要;应充分发挥PPP基金的作用,发挥政策性银行的作用,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以放大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应进一步优化积极财政政策的支出结构,增加对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为消费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应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国内游客在国外大规模“扫货”,根本原因是人民币汇率高估导致国内外商品价格出现严重倒挂。应当推动人民币有序贬值,引导国人把高端消费需求留在国内,为国内产业升级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同时,执行更加灵活的利率政策,使其充分反映物价变动的趋势和政府稳定增长的意图,适当减轻企业借贷成本。创新货币政策工具,推动结构性金融失衡问题的解决。执行更加灵活的汇率政策,灵活应对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加强大国间宏观经济政策之间的协调,避免恶性政策竞争。
(二)采取切实措施化解产能过剩问题
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工业大国。当前我国钢铁、水泥的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以上。这就决定了我们不可能重走发达国家“输出过剩产能”的老路。要解决传统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只能立足于挖掘国内市场。
农村道路、低等级乡镇公路虽然已经实现了全覆盖,但由于缺乏养护,已经破旧不堪,需要翻新与提升等级;乡镇地区的垃圾和污水处理,也需要建设大量的基础设施。我们应该抓住时机,在劳动力人口迅速减少之前尽快完成此项任务。
进一步发掘城市化的潜在需求。我国尚处在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巨大的发展潜力为化解传统产业的过剩产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拟议中的房产税改革,为地方政府开辟了新的财源,也为我国借鉴国外通行做法放开居民住房土地供应提供了良好外部环境。而由城市近郊农民分散提供廉价小产权房的做法,又为激活城市改善型住房需求、降低城市外来人口的居住成本奠定了基础。应当开放“小产权房”以推动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
应当从避免“自相残杀式”价格竞争的高度,加快推动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兼并和资产重组。钢铁、造船、有色金属、能源等产业,都是国有资本占主导的行业。应加快推进国有资本管理体制改革,以国有资本运营平台为依托,推动企业间的横向兼并重组,推动化解过剩产能成本的内部化。应扭住“存量调整”这个关键不动摇,防止因发展“混合所有制”而走上盲目扩张产能的歧途。应提高重点行业的设备折旧率,引导企业加速淘汰相对落后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应提高银行坏账准备金提取比例,加大对重点行业不良贷款的核销力度。
(三)妥善处理房地产泡沫问题
毫无疑问,我国正经历着资本外流的巨大压力。曾经火暴的房地产市场是吸收当年热钱流入的重要领域。现在热钱流动方向逆转,更增加了房地产市场调整的压力。需要对人民币进行显著贬值,以扭转要结合房地产税改革,推动“小产权房”合法化,充分满足城市高收入群体改善居住条件的需要。
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和人民币持续升值改变了“中国制造”的比较优势,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面临越南、马来西亚等国产品的激烈竞争,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则面临日本、韩国、欧盟地区产品的打压。资本大量外流的被动局面。
同时,要积极扩大内需,推动工资水平快速提升。不经意间,我国已越过劳动力供给峰值。劳动力已成为最紧缺的生产要素,试图充分利用实物生产要素的努力必然会遭遇劳动力供给不足的瓶颈,并带来工资水平的快速上涨。这也意味着如下事实:通过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实行适度的通货膨胀(CPI衡量),既可以为经济结构调整赢得缓冲时间,也可以引导工资水平上涨,推动房地产相对价格向正常水平回归。
再次,要支持房地产业优化结构,积极化解经营风险。支持符合条件的房地产企业上市融资,推动房地产行业兼并重组,提高房地产行业应对房地产价格下行的能力。同时,实行差别化的不良贷款核销政策,在适当提高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核销比率的同时,鼓励金融机构优先核销房地产业不良贷款。
最后,要消除产生房地产泡沫的制度土壤。要完善住房保障制度,采取切实措施,保障城镇居民的居住权。同时,
(四)高度重视化解金融风险
适当提高银行不良贷款拨备率,对重点行业核销不良贷款实行差别化的政策。完善核销贷款损失的审批程序,把及时化解不良贷款作为重要考核目标,督促银行管理层加快处理不良资产的步伐。加强对债权人保护力度,支持银行在企业资产重组、破产清算中依法维护债权人权益。推动资产证券化健康发展,采用市场化方法化解银行不良资产。加强对银行业 “业务创新”的监管,防止银行通过表外业务操作,把信贷风险转嫁给社会公众。健康活跃的直接融资市场,是满足企业多层次融资需求,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的内在要求。应以维护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为切入点,严厉打击各种内部交易、市场操纵行为,切实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提振社会投资者对中国股市的信心。应进一步强化资本市场的产权定价和交易功能,拓宽并购融资渠道,丰富并购支付方式,为各类资本公平参与企业并购,实现公司产权和控制权跨地区、跨所有制顺畅转让创造有利条件。同时,要切实加强政府监管能力建设。不久前爆发的“A股股灾”以及随后的“暴力救市”,揭示了我国金融监管尚存在的严重不足和缺陷。应该“亡羊补牢”,抓紧补齐监管短板。
(五)积极拓展外部发展空间
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和人民币持续升值改变了“中国制造”的比较优势,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面临越南、马来西亚等国产品的激烈竞争,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则面临日本、韩国、欧盟地区产品的打压。要实现外贸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必须在加大研发、提高产品附加值上下功夫。要积极推动企业对外投资,通过全球化配置资源,提高企业竞争力。要积极推动营造良好的外部经济环境。不久前由美国主导达成的TPP协议,在国内引发了广泛热议。我们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积极推动自贸区谈判和多边贸易协定谈判,为“中国智造”走出去,为企业“走出去”创造更加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
依托 “一带一路”战略和企业 “走出去”,把对外投资和产品输出结合起来,以对外投资带动对外出口,确实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化解过剩产能的好思路。关键是要把上述战略落实好、确保对外投资的质量。“产业园区建设+产业集群输出”无疑是一种好的方式。具体来说,就是在投资基础较好的地区(如华商聚集的港口城市、大中城市周边地区)合作建设主题产业园区,吸引国内企业跟进入驻,实现产业集群整体转移,从而快速形成产业竞争优势。
(六)推动发展成果共享,充分发掘内需潜力
1929—1933年大萧条之后,主要市场经济国家纷纷通过强化政府再分配功能来拓展国内需求,为战后经济发展“黄金期”奠定了基础。“次贷危机”以来,面对二战后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主要市场国家没有回归既有经验,而是采取了进一步推进市场化的解决方案:通过强化产业竞争力、实施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推动高标准自贸区谈判等手段,鼓励本国实现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以带动国内经济复苏。8年过去了,主要市场经济国家陆续实现了经济复苏 (虽然其复苏还很不稳固),与此同时,广大发展中国家却纷纷陷入了衰退。实践表明,无视收入差距超过1929年前水平等严重社会问题,继续推动市场化的解决方案,是无助于发达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维护世界经济稳定的。这也启示我们:在启动市场化改革30多年之后,要想进一步夯实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就必须高度重视收入分配问题,着力推动发展成果共享。
应当进一步完善最低工资制度,推行集体谈判制度,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进一步发挥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收入差距的作用。应当积极推进房产税改革,增加对居民财产的征税力度,遏制居民财产持有差距持续拉大的局面。应当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缩小居民在享有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应当加快推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划拨部分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和部分国有资产存量用于社会保障支出,以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性,提高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线保障制度,把最低生活保障提高到国际通行标准的水平上。同时,还要鼓励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充分发扬中华民族 “急公好义”、“扶危助困”的优良传统。
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有赖于三个因素在发挥作用:独特的发展阶段(处于工业化前期和中期)、独特的发展模式(“中国模式”)以及人口红利。
结语:力争实现向常态增长的平稳过渡
在上述回归过程中,调整、转型、冲突、风险是基本特征。它是非均衡的过渡状态,绝不可能会是什么“常态”。近年来经济运行出现的一系列新特征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