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
2015-12-18
陈先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及其产生的巨大作用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要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最根本的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其中,中国化处于核心地位。中国之所以需要马克思主义,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契合中国需要。没有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就只能在黑暗中摸索,无法前行。但这种马克思主义必须是中国化的。只有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方向,才可能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和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既是中国革命、建设的必然选择,也是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由之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本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提供的只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原则,它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作用,必须与它的对象密切结合。如果脱离了中国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就会教条化、抽象化。毛泽东同志曾风趣地说过,“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比狗屎还不如,狗屎还能肥田,教条主义一点用也没有。”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我们才能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也正是由于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我们才能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革中取得巨大成就,并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可以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两大实践成果——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意义和巨大作用的最好评价。
(来源:《光明日报》2015年10月22日)
《环球时报》:“妄议大政方针”应坚决管,准确管
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21日正式发布,其中对违反政治纪律行为的处分引来舆论热议。“负面清单”中的“妄议中央大政方针,破坏党的集中统一”尤其成为讨论的焦点。有人担心反对“妄议中央大政方针”会影响党内民主,还有一些带有情绪的反对声在互联网上响起。新处分条例的出台显然有针对性,比如“负面清单”中的团团伙伙、老乡会等,立刻让人想到周永康、令计划等人搞的那一套。“妄议中央大政方针”也让人想到近年来一些党员甚至领导干部在互联网媒体,或者各种论坛上公开否定党和国家政策的言论。党员和领导干部反对四项基本原则、反对党的改革开放决策的文章和公开言论这些年的确并不鲜见。我们相信,上述“负面清单”内容针对的就是这一类与党性冲突的言行。把“负面清单”与发扬党内民主对立起来,这不会是《条例》的意思。如果有谁在执行中用“负面清单”破坏党内民主,那么是对《条例》的误解,或者是用过犹不及的方式“黑”《条例》。党必须有严明的政治纪律,它就应被放在党的纪律体系的首要位置。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民族复兴进入关键阶段,党和国家的格局越大,问题和矛盾就会越多,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是整个中国社会保持政治凝聚力的生命线。一段时间以来,有极少数党员乃至领导干部以“发扬民主”为名,发表与党的大政方针南辕北辙的言论,与境内外反对中国政治体制的力量结为事实上的舆论同盟,起了破坏性作用。对这一切,可以说人们有目共睹。对这一极端现象予以抑制,是中共必须有的决定与行动。如果不这样做,党就会从思想和政治上逐渐松散化,它们所导致的缝隙会朝着分裂党的方向逐渐扩大,其有可能对这个国家产生的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条例》代表了正义和理性之声,在广大党员中必将受到欢迎和支持。可以预见《条例》带来的约束将会转化成推动舆论场风清气正的力量,这样的变化广受期待。
(来源:《环球时报》2015年10月23日)
杨思基、仇善章:市场经济就是自由平等、公平公正、民主法治的经济吗?
建设一个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公平公正、自由平等的和谐社会和民主法治社会,显然是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期任务。而公平公正、自由平等的和谐社会和民主法治社会显然需要有一个坚实的经济基础,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不需要坚持以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和基础,而且要不要贯彻以按劳分配为主的个人收入多种分配形式,这是能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一个根本问题或核心问题。但由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长期向人们灌输了许多私有化、市场化、一切要素资本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利益主体多元化、政治与意识形态多元化的思想观念,对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革和经济建设带来了许多极其严重的负面干扰和损害性影响,导致很多人面对汹涌的市场经济大潮出现思想混乱,观念模糊,对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前景感到迷茫。一些人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抹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否定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性和必然性,鼓吹市场经济就是以私有制雇佣劳动关系为基础的“自由平等、自主自愿、公平公正、民主法治的契约经济”,是根据“民主法治社会建设的要求以自由平等、自主自愿的市场经济原则”来进行商品生产与交换并签订雇佣劳动关系契约和市场买卖契约进行各种商品买卖的经济。因此,他们说市场经济不分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它是没有“主义”与社会形态差别,而仅根据“自由平等、自主自愿、公平公正、民主法治精神”而选择的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模式,是消灭了剥削和奴役而且能够通过市场作用自行调节各种关系和矛盾的和谐经济。按照这样一种逻辑思维,资本主义私有制雇佣劳动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就自然成为人们的不二选择,成为“人类自主自愿地追求自由平等、公平公正、民主法治和谐社会发展目标的最为理性的经济”,并且以“理性自私的经济人”为经济主体,足可保这种市场经济万世太平,永恒不朽。这显然是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辩护而鼓吹私有制市场万能和市场崇拜的市场原教旨主义思维逻辑,不澄清理论是非,任由这种思维逻辑流行泛滥,必然会严重影响人们对于坚持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甚至会严重背离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性质宗旨与方向目标,给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和谐社会建设带来严重破坏和冲击。对此,马克思主义者理所当然地要给以迎头痛击。
(来源:《南京政治学院》2015年第5期)
宋方敏:国企改革必须防止几种偏向
从一个时期以来的改革实践和舆论影响看,正确理解和贯彻中央国企改革意见,必须注意防止几种偏向。一是不能偏离改革主旨,为混而混、硬性混改。国企改革指导思想表明,改革目的是“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关键在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发展混合所有制,是国企改革可选择的一种形式和途径,但不是目的本身。中央对“混改”强调的重点,要以“转换机制”、“放大国资功能”为出发点;要“稳妥推动”;从实际出发,“因地施策、因业施策、因企施策,宜独则独、宜控则控、宜参则参,不搞拉郎配,不搞全覆盖,不设时间表,成熟一个推进一个”。二是不能偏离混合本意,让私资外资单向混国资。国企发展混合所有制,很重要的是为了通过各种资本相互混合、交叉持股,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三是不能偏离功能定位,在竞争领域搞国退民进,放弃控股。四是不能偏离中国特色,把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等同于照搬西方。国企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必须把适应市场运行和发挥社会主义优势结合起来。中央意见在企业制度建设上的突出特点:一个是坚持党的领导,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二是强化监督,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加强企业职工民主监督。可以说,这是企业制度设计的两条底线,一保“不变质”,二保“不流失”,为国企改革和健康发展提供了根本性、关键性的制度保证。五是不能偏离实体经济,片面导致只管资本,不管企业。说到底,抓好国企,才能抓好实体经济,才有我国经济立于不败的支柱和基石,靠别的是靠不住的。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10月20日)
陈曙光:中国话语与话语中国
中国话语,本质上是中国道路的理论表达,中国经验的理论提升,中国理论的话语呈现,归根到底是现代性的中国版本。中国话语应切中当代中国的历史性实践,应符合当下中国人的生存体验,否则就有可能沦为虚假的话语。真实而有力量的中国话语,一要有问题支撑,“中国问题”构成了中国话语的生命线;二要有概念支撑,“中国关键词”是中国话语的核心构件;三要有价值支撑,中国话语内蕴中国特色的核心价值;四要有范式支撑,中国话语拥有自身独特的分析框架;五要有学理支撑,“中国理论”构成中国话语的栖身之所。建构中国话语,关键是处理好三对关系。一是中国性与西方性。二是中国性与现代性。三是中国性与中华性。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要解答“谁在说话”、“如何说话”、“说什么话”、“为谁说话”、“如何对话”等若干基本问题。建构中国话语,其理想境界是“话语中国”的自我塑造和出场。建构什么样的中国话语才是有生命力的,这有其客观的评断标准。第一,中国话语能否讲好“中国故事”,这是基本的尺度。第二,中国话语能否主导“涉中”的话题,这是重要的指标。第三,中国的发展优势能否转化为话语优势,这是最终的判断标准。建构话语中国的要旨在于对“中国性”的揭示和对“西方性”的祛魔,还原被遗漏的“中国性”,清除随意附加在中国身上的“西方性”,开启用中国话语塑造中国形象的新时代。
(来源:《教学与研究》201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