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让“人群”更孤独

2015-12-18黄永明

齐鲁周刊 2015年36期
关键词:电击镜像内化

黄永明

互联网使人们感到自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社会化,但是神经科学家认为,这其实是一种社交错觉。面对面交流对训练共情能力很有必要,但社交工具却让人们花更多的时间独处。2015年7月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大学生中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越多的人,共情能力越低。

网络击毁年轻人的“社交神经”

你走在路上,看到一个男人失神地坐在路边,你感到他正在为什么事情发愁。是刚刚丢了工作吗?还是跟女朋友吵架了?或者是家里遇到了什么困难?

这种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的能力被称为同理心,也叫作共情。我们并不记得是什么时候学会了这种能力,但它在社会交往中起到巨大的作用。有时候,仅仅是对方面部的一个微妙表情,我们就能获知他,她的情绪,并取得同感。我们能够出手帮助他人,也需要共情。

然而,近年来的一些研究显示,人们正在失去共情的能力。2015年7月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中,科学家首次调查了中国年轻一代使用互联网与共情水平间的关系。他们发现,大学生中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越多的人,共情能力越低。德国的年轻人中存在同样的现象。而早前在美国进行的研究也发现,美国大学生的共情水平自2000年以来下降了40%。

我们感到自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社会化:微信上有几百乃至几千个联络人;微博和其他社交网站上有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好友;手机上一些对人群更加细分的App上可能也有各自的社交圈。然而,至少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神经科学家丹尼尔·列维京看来,这是一种社交的错觉。我们花更多的时间独处,却以为我们处在社交之中。他认为,这让我们更加难以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感受。

“读心术”的情感表达

在一项著名的神经科学实验中,研究者让情侣成对地参与,其中一人躺在功能性核磁共振的仪器里,另一人待在旁边。然后,他们中的一人会受到电击。然而,不管是自己受到电击,还是看到别人遭到电击,大脑中都有相同的区域活跃起来,即背侧前扣带皮层中的疼痛网络和前脑岛区域。

人们为什么能够几乎是瞬间地、本能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和做出相同的反应,曾经是一个十分令科学家困惑的问题。而根据现有的理解,人的同理心来自于几个心理过程的共同作用:读心、情感匹配、共情动机。

读心方面,在不同情况下发挥作用的,可能是镜像神经元系统,或是心灵内化系统。镜像神经元是一组意大利科学家在1990年代偶然发现的。最早,他们注意到恒河猴在自己动手拿坚果的时候,和观看另一个灵长类动物拿坚果的时候,大脑中有相同的脑细胞活跃起来。这些脑细胞后来就被称为镜像神经元。

研究显示,镜像神经元系统不光是在看到他人做动作的时候发挥作用,在其他一些更微妙的情况下也是起作用的。比如。自己闻到难闻的气味,和看到别人做出恶心的表情时,同样一批神经元活跃起来;自己的腿被用鸡毛掸子搔痒,和看到图片中别人的腿被用鸡毛掸子搔痒。神经元的活动也是相同的。这些现象说明镜像神经元系统在帮助我们感知他人的感觉和情绪。

另一些与理解他人有关的脑区是背内侧前额叶皮层和颞顶结合部。它们和其他一些脑区组成了心灵内化系统。当我们看一部小说或是电视剧,猜测主人公的内心活动时,或者琢磨某个领导为什么要说某句话时,我们就是在运用心灵内化的能力。它帮助我们理解他人行为背后的精神状态。有些时候,只有在理解了别人行为的原因之后,我们才会产生同理心。

实际上,心灵内化是人脑的一种“缺省配置”。当你处于休息状态。不特意专注于特定的事情时,你就会开始琢磨其他人,考虑人际关系的问题。科学家发现,让学生去做数学题,哪怕是在一道题答完、下一道题尚未开始的几秒钟时间里,人脑都会切换到心灵内化系统。

在读取别人的内心之外,情感匹配对于共情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别人的痛苦会引发自己的痛苦,这就是情感匹配的一个过程。前述著名的电击实验就是科学家在研究情感匹配的神经科学基础。不过,情感匹配并不一定会成为人们帮助他人的驱动力(即共情动机)。一些时候,它会带来这样的驱动力;而另一些时候,它只会让我们回避或逃避。

是什么让一些人比其他人更加愿意帮助他人?一种基本的观点是,我们需要有一种恰当的情感匹配,与此同时,我们需要将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而不是自己身上。

中隔区的确切功能目前还不是特别清晰,它是科学家们正在尝试理解的一个区域。而利伯曼认为,它在未来十年将成为社会神经科学中的一个热点。

猜你喜欢

电击镜像内化
户外照明电击防护的几点建议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超级电击武器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电击武器的非致命效应研究
海外华语教材的文化“内化”
浅述电击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