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山东日升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
2015-12-18陆洋
陆洋
与1992年的下海潮相比,如今官员下海的第一选择并不是创业,而是去加盟一个较为成熟的市场机构。必须承认的是,这种角色的转换。与创业相比。更加容易一些。
山东日升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印锡的下海历程则具有92一代的特点。他辞去公职,来到一个相对陌生的领域,开启了他的企业家人生。
从接管“烂摊子”开始的下海创业
9月8日,记者驱车来到聊城临清市,刚出下桥口向路人问路,日升纺织很容易打听。李印锡的厂子在临清赫赫有名。几乎没有人不知道。
90年代,市场经济开始起步。1992年,有12万公务员辞职下海,1000多万公务员停薪留职。时任聊城临清市供销社办公室主任的李印锡没有赶上第一批“官员下海潮”,但是时代涌现的像史玉柱、刘永好这样的创业英雄,却激发了他的创业热情,在他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
李印锡在临清市供销社待了整整八年时间。1996年之后,供销社处于转型时期,基于经济体制的变化,当时供销社的历史使命基本完成。供销社的形同虚设和整日无所事事的机关生活使李印锡开始考虑人生未来发展方向。
当时的李印锡已经35岁,家庭美满,有一份人人称羡的安稳工作。在当时,李印锡每月的工资是七八百块钱。在物质生活远不如今天充裕的90年代,这个收入水平能够轻松的维持着一个家庭在县城的生活。
李印锡的同事们大多都已经习惯于这种“清闲”,没有人想做出改变。李印锡却萌发了创业的想法,他告诉记者:“我是下了决心要创业的,机关的生活使自我的价值没办法体现。无所事事的日子我不想再过啦。何况那时的我已经35岁,一种压迫感迫使我做出改变。我想要做出一番事业,再晚。我怕来不及了。”
李印锡坚定了创业的决心,但他的家人却并不同意。尤其是他的爱人,李印锡说到“我的爱人很反对我,丢了旱涝保收的工作去创业,她认为我这样做是冒风险。”李印锡说服了爱人。并和她商量先从挂职锻炼开始,并不丢掉供销社的职位。从那时起,李印锡踏出了创业之路的第一步。
为了积累企业管理经验。他向上级申请分派到了汇通集团。任职副总。汇通集团做的是棉花收购和纺织业务。历经1998年到2001年,3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李印锡了解了棉纺织的具体业务,熟悉了企业的经营模式,在实践中进一步打牢基础。
2001年,李印锡意识到时机已经成熟了,于是他向供销社提出了辞职,决定完全独立出来干一番事业。此时的李印锡终于完成了由官员向一名创业者的转型。
同年,棉产业面临冲击,临清朱庄棉厂基本停摆。李印锡力排众议,继续搞棉花产业。并任职朱庄棉厂厂长。面对停产状态、即将破产的朱庄棉厂。李印锡和别人看法都不一样,“棉花产业还大有可为,困难是暂时的,发展趋势摆在那”。
从个人转型到企业转型
重新接管一个即将破产的企业,李印锡的创业之路充满了艰辛。“之前的员工都转了行,有跑出租车的,有摆地摊卖早餐的,有在别的厂打零工的。”单单是召集起原先厂子的工作人员,李印锡就很是下了一番功夫。
老厂的员工李印锡一个个去打听,一个个去找。找到了还要说服别人回厂子上班。人家不情愿,他就跟人家讲经济改革,讲市场趋势,讲棉花产业的未来发展。那些员工最终被他的执着所打动,他又生生的把原班人马拉回了老厂。
从公务员到企业家,李印锡经历了人生的第一次转型。在成为企业家后。他的企业也面临着一次转型。
2003年后,棉花市场走低,粮棉比价不合理,利润透明化。李印锡意识到单纯靠收购棉花一项业务并不能有大的发展,于是他决定延伸棉花产业,自己搞棉纺。有了这个想法却并不被合伙人认同,李印锡第一次和共同持股的伙伴发生了争议。其他的股东认为没必要再搞纺织,维持现状就挺好,虽说这个市场形势赚不了太多,但也赔不了。
双方的意见僵持不下,他决定拉出来自己干。巧的是临清市政府本来有个与韩国合资的泡菜厂,厂子建起来了,韩国人却没影了。厂子空着,李印锡这边有项目没厂房。临清市政府找到李印锡,双方一拍即合。李印锡随即决定租下这片厂房,建起了一个五千纱锭的纺织项目。山东日升纺织有限公司就此诞生。
回忆起在供销社的那段岁月,李印锡感慨颇多。“在机关工作的经验给予我创业很大的帮助。在我看来,我的优势在于对国家的政策方针了解的比较透彻,也有优于常人的资源,可以说,是时代和政策造就了我。”
在李印锡看来,漫长的创业之路上,创业的激情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做事业更需要理性。对于现在新一批的辞职下海的官员们,他提醒道:“在做出辞职的决定之前需要做大量的筹划,要担当起自己所面对的风险和之后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