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润华集团总裁——张鲁晋:“弄潮儿”的伯乐与平台
2015-12-18夏野
夏野
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标志着中国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与当时敢于“尝鲜”的一批“异类”一样,当时就职于市政府部门的张鲁晋怀着一颗对于未来懵懂的心,开始了他的下海从商之路。
张鲁晋告诉本刊记者,时势造就了他们这批时代“弄潮儿”,除此之外。一个伯乐似的人物以及足够肥沃的成长土壤也至关重要,“下海‘淹死了很多探索者,我之所以能够幸运的活下来,与企业所给的平台、环境以及个人不断提升的素养是紧密相关的。”
一份改变命运的文件
1993年的一个春天,张鲁晋像往常一样,在政府大楼里的一间办公室阅读着文件。在过去的七年时间里,从事秘书工作的他,工作内容之一就是将辖区内所有有关经济方面的资讯整理成文件,以内参的形式书面汇报给领导。
这一天,当他看到山东省第一批“50家脱离体制试点改革单位”的名单时,张鲁晋第一次有了“下海”的念头。
“我到现在还清楚的记得那份文件,山东省汽车销售集团总公司的名字是排在第一位的企业”,回想起当年那份改变他命运的名单,张鲁晋的记忆尤为深刻。
在当时,受到“南巡讲话”的影响,在山东省内也开展了关于体制内国有经济进行市场改革的浪潮,张鲁晋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多次跟随部门领导前往相关改革单位进行调研。
对于在政府机关的那段经历,张鲁晋认为正是因为在政府秘书岗位的工作使得他能够分享到大量的政策性文件,培养了敏锐的市场目光,同时也锻炼出他能够“坐下来”踏踏实实工作,认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以往最后的落脚点是只能在办公室撰写文件,而我却想象着自己能够从亲自实践中体验一次这种变化。”
张鲁晋带着想要“弃笔从商”的想法,找到了时任山东省汽车销售集团总公司总经理栾涛,栾涛那极具改革精神的观点和招贤纳士的广阔胸怀感染了张鲁晋。
几乎是没有过多的犹豫,在家人的支持下,张鲁晋决定砸掉自己的“铁饭碗”。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当时张鲁晋出色的业务能力和文笔水平,当他萌生辞职的想法时,其单位领导对张鲁晋进行了多次挽留。
“如果我当时继续留在那里,在多年之后,也许会有所成就,但对我而言,那几乎是一眼就能看穿的未来。我不想这样按部就班的生活下去,我还年轻,我想换个活法。”
从文人到商人的人生拐点
1993年,28岁的张鲁晋正式进入当时正式职工只有不足百人的山东省汽车销售集团总公司工作,初到单位伊始,他就向栾涛表达了希望走到销售岗位中去的想法,在他看来,如果辞去政府的文职工作后,到了企业还坐办公室,“那还不如不去砸那个饭碗”。
就这样,张鲁晋从最基层的销售员干起,开始了他从商以来的第一份职业。
1993年的汽车市场,正是中国汽车销售市场最为红火的时候,市场态势为供不应求,属于典型的卖方市场,“那时候人们买车都是采用现金钞票支付,每天在大厅里点钞机点钞的声音都不绝于耳,那是我第一次见到过这么多流通的人民币。”
1994年,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革,下半年遭遇到市场冷淡期,整个汽车行业普遍不景气,来往销售大厅看车的人流量明显减少,“那时的工资与绩效挂钩,收入多少,取决于卖出多少辆车。”张鲁晋坦言,“这也是我第一次真真切切的体验到作为企业所面临的激烈市场竞争压力。”
1999年,张鲁晋担任集团上海汽车销售经理,公司当时面临着资金短缺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张鲁晋当时提出了以合格证抵押融资贷款经营和经销商独家买断厂家汽车销售的两大策略,当时这种做法在全国而言也屈指可数。面对争议,公司负责人栾涛力排众议,完全支持张鲁晋所提出的方案,最终的结果也验证了栾涛的“慧眼识金”。
“如果说我的从商之路还算顺利的话,可以说老板(栾涛)的胸怀和魄力对我产生的至关重要的影响,每当我遇到困难和阻力的时候,他总是能让我看到前进的希望和动力。”
现如今润华集团(原山东省汽车销售集团总公司)在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发展,从当初公司只有60人,且资产不过几百万元的规模发展成为到现在产业多元化,资产过百亿的大型集团,张鲁晋也从最基层的销售顾问一步步成为了这家万人集团的CEO。
张鲁晋告诉记者,时势造就了他们这批时代“弄潮儿”,除此之外,一个伯乐似的人物以及足够肥沃的成长土壤也至关重要,“下海‘淹死了很多探索者。我之所以能够幸运的活下来,与企业所给的平台、环境以及个人不断提升的素养是紧密相关的。”
仕途工作总是相对稳定,商人则要面对一个不断变化的市场,很多人经受不了这种考验,放弃了当初的选择。“这么多年下来,在公司低谷的时候,有很多人选择了放弃,而留下来的人则在磨砺中不断成长,体现了个人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