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评价方案的探索
2015-12-18孙遥先
孙遥先
【摘 要】 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倍受关注,如何运用体育教学评价的手段,导向学生运动行为,提高心理健康程度,是摆在我们课题。试从学生的整体发展高度出发,模糊一些心理评价的细节,用体育教学手段及在体育生活中的行为表现,通过量化进行评价和反馈,学生根据评价的指标,调整行为,达到增强心理健康的程度的目的。
【关键词】 体育教学;心理健康;方案;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5-0-02
1、心理评价的困惑
《体育与健康》目标把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分割的很清晰,这样便于我们对它的理解,但是这样为我们教师实施教学带来了很多的困惑。困惑一:实施体育教学时不可能把这些目标进行分割,也没有分割的必要。教材在不同阶段对不同的人群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有很多的目标是不能确定的;我们的教学的对象是人,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动态的,很多的目标也是不确定的。困惑二: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他们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根本没有严格的界限,所以在评价时无法正确的分清,就象运动系统和循环系统理论是可分清,要动手把他们实际分开,显然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分开的必要的。困惑三:我们的中小学生从7岁——18岁这个心理变化敏感而巨大变化的跨度中,并且心理随环境呈价,目前国内外在理论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评价标准,因为它受诸多的因素影响,如:遗传、环境(动态)、年龄、生活方式等,当前心理健康评价的流派纷呈,心理健康的问题不仅是体育学科的问题,它更是基础教育的棘手的问题,同时它也是个社会的问题。仅靠体育教师和体育健康课程,就把这一涉及广阔的、十分专业的而又不好把握的社会问题解决,显然是不实际的。
2、定位研究的方向和范围
基于以上的几点困惑,我不得回头不从《新课标》的总体目标来寻找答案,《体育与健康》中的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实质是体育是为了健康这一总体目标,所以我们在评价心理健康时也应紧围着这一总体目标,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把心理健康的评价的范围定在身体练习影响较为直接、效果较为明显的心理状态这一范围内,在评价中强化激励、发展、导向功能,把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融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评价,高度关注心理问题的发现和预防,并及时干预使学生向积极方面发展。
3、制订对策
3.1突出评价的诊断性和发展性功能,现行体育评价过分的突出选拔和甄别的功能,带来了诸多弊端。必须明确,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而不是束缚和阻碍学生发展的绳索和障碍。宗旨是要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力,激发主动参与和学习的愿望,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3.2评价的内容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观。强调评价的真实性和操作性,重视考察学生的运动心理,加强与自己的爱好特长的联系,课内课外有机结合,为终身体育服务;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运动价值观的评价,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应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这些内容应包括学生的爱好和热情、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个性品质、独立性和自信心等;改进评价的方式,顶层整体设计,遵循灵活多样,建立开放性的原则。在评价中尊重学生的运动情感,考虑学生的特点和个性的差别,引入了特长评价的模块,有效的激发了对运动的热爱和学习。
4、体育心理健康评价的操作方案探索和检验
4.1设计有效的评价量表。心理评价一般不能独立测试,必须结合学习、练习、提高的整个过程,进行一个长期的、综合的评价。
4.2以兴趣为引导,以特长学生为核心,组织体育运动的社团。用社团活动建立课堂内外的联系,并完成体育综合评价。
4.2.1体育综合评价表1
4.2.2分析:根据我们测得的结果,总分的分布正常,成正态分布,把它与我校UPI测得结果比较,得出表(2)。
表2可见:
1、分值越高的同学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越小,分值越低的同学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越大,高分区的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为1人次(P<0.01)。2、综合评价能够较为准确的评价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各项目标的达成,积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丰富生活、提高体质状况、改善睡眠等,从而降低心理问题发生概率。3、能对心理、运动参与、社会适应都能较为准确的评价,并对心理问题发现和预防提供依据,便于进一步的干预,使学生向健康方面发展。
我们《体育健康》心理健康评价不是的目的,它只是促进和导向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手段,所以我们不能把眼球仅仅盯在这一方面,而是要站在新课改的高度看待这一问题,对學生进行综合的、简便的、易操作的、与身体活动高度相关的内容进行评价,这样才是新课标要求的、同学们需要的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马启伟等.体育运动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周卫勇主编.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