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5-12-18谭菊辉
谭菊辉
【中图分类号】G62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5-0-01
创新是一个名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赋予教育以新的历史使命,要求我们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一代,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特别是基础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不仅关系到数学教学质量,而且关系到21世纪人才的素质。小学数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唯一的任务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发明创造出来。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能力摆在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放手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学到新知识,学会学习。在实际教学中,要将这些道路真正落实到课堂中去,并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激起创新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要建立一个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积极探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充分打开自己的想像空间。教师对于一些大胆的、合理的创新要及时加以鼓励,对于一些不太适宜的创新不要加以斥责,不要抹杀学生创新的热情。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感到“舒心与自由”,才能更好地激起创新的欲望。
二、树立创新观念,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是以人的创造活动为基础的,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创新的本质是新、是独特、是与众不同。一个人能否有所创新,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与他有无创新意识和创新意识是否强烈。长期以来,因受陈旧观念的影响,一提到创新,人們就习惯于将它与了不起的发明创造相等同,因而抑制了许多人的创新能力。要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必须破除陈旧观念,建立相应的教育教学模式和评价方法,从课堂教学做起,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和学生的潜能,着眼创新意识的培养,树立“创造能力,人皆有之”的观念,不迷信、不自卑,敢于求异和创新,坚信经过教育和训练能够提高每个人的创新意识。
三、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培养创新能力。
创造性才能的发挥离不开创新动机,它与课堂环境密切相关,课堂气氛民主、轻松、和谐、融洽,有利于开拓学生思路,展开多向思维,诱发出创造动机,创造性解决问题。民主、轻松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创新思维的阳光。雨露、土壤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条件。因此,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就是要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使学生得到足够表现自己思想和交流情感的机会,改变过去一堂课总由老师讲个不停的弊病。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提出的不同观点应尊重,要让每位学生都能发言,都敢发言,都有发言的机会,创设良好的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产生有利用创新思维发挥的积极情感。只有教师具有创新意识,转变教育观念,运用创新教法,学生才会有创新的学法,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真正培养。
四、善于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创新能力。
适当采用灵活、多向、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思维空间,使学生把机械模仿转化为探索创新。在教学中,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掌握数学知识。通过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促进学生形成探索性的学习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教师正确的启发、引导、训练,不断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思维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探索,积极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创新能力的培养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使每一位学生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创新活动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