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短道速滑运动员赛中后程降速的“瓶颈”问题研究

2015-12-18杜长亮

湖北体育科技 2015年5期
关键词:降速瓶颈有氧

任 翔,杜长亮

我国短道速滑运动员赛中后程降速的“瓶颈”问题研究

任 翔,杜长亮

纵观近几届短道速滑大赛,我国运动员起跑加速能力强,能在短时间内达到最大速度,在前半段占据有利位置。而主要竞争对手德国、美国、韩国等无论是起跑随后、跟随滑行,还是在起始抢占有利位置,领跑滑行,都能在后半程全力爆发加速,利用强有力的在再加速能力从外圈超越,完成最后冲刺。与国外优秀运动员相比,我国短道速滑运动员后半程比赛中,滑跑速度的下降幅度和速率较为明显。

1 影响我国短道速滑运动员后程降速的生理学因素

1.1 短道速滑项目供能特点

短道速滑项目设置有男、女500m、1000m、1 500m、3 000m,以及男子5 000m接力,女子3 000m接力,各小项的运动时间、运动距离、运动强度不同,决定了短道项目独特的多元化能源供能特征。短道速滑短距离项目比赛,无氧代谢供能水平高,有氧代谢水平相对较低,随着比赛距离的加大,比赛时间的延长,无氧代谢比例逐渐减少,有氧代谢比例逐渐增加。因此,在能量供应方面体现出显著的差异性。

500m和1 000m的短道速滑项目属于短距离项目,主要以靠无氧供能为主。在短道速滑的比赛中,起跑加速度能力的强弱对比赛成绩有直接的关联,因为人体在短时间内,从静止姿势到快速运动、产生位移对肌肉快速募集、动员的能力非常高。开始的100m滑跑,最早动员、最快利用的磷酸原系统起主导供能的作用,由ATP直接供能,其供能时间极短(1-2s),随之由CP分解释放能量供ADP重新生成ATP,具有快速供能、最大输出功率的特点。其能量供肌肉最大强度工作最多为6-8s,总共可维持肌肉20s左右最大无氧功活动。在30s左右时供能效率达到最大,乳酸持续供能时间长达2-3m in。尽管无氧糖酵解的最大输出功率只有ATP的1/2,但却是短距离项目中后程保持高速滑行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能量供应系统。短道男女500m项目世界纪录分别在40s、43s内完成,1 000m项目世界纪录分别在1'24"、1'27"内完成,由此可见,无氧糖酵解是短距离速滑的主导供能系统,在训练中着重改善和发展该系统的供能能力。

短道速滑1 500m、3 000m项目,具有持续时间长,运动强度大的特点。ATP的合成主要是以糖酵解供能为主,但随着运动距离延长,有氧供能的比例呈非线性的增加趋势。有研究证实,同短道速滑项目相近的速滑滑冰的1 000m比赛中,最后一圈主要依靠有氧供能。同样,在1 500m比赛的最后一圈,有氧代谢供能大于90%。短道中长距离项目是以有氧为主导供能系统,同时,糖酵解供能给予一定比例的供能支持,以使运动员在比赛后半程实现加速、超越,这样才能保持尽可能高的平均速度基础上,在决胜环节中脱颖而出。

1.2 影响我国短道速滑运动员后程降速的生理学机制

韩国队在都灵冬奥会短道速滑比赛中夺得6枚金牌之后,韩国男队的教练宋在根强调,由于韩国运动员起跑能力不好,训练重点放在了后半程的加速方面,耐力训练是韩国队的重中之重,这也是韩国队在中长距离项目中实力超群的原因。加速能力就是最后冲刺时的耐乳酸能力的训练,引起后程降速主要是能量的运用和供应方面的问题。在运动中的供能方式有3种:1)脂肪供能;2)糖供能;3)蛋白质供能及其之间的交叉供能。在人体中糖和脂肪的储备很充足,运动时肌肉的能量来源很丰富。运动代谢时外周脂肪组织及肌肉细胞内储存的脂肪酸提供相当数量的能量来源。在中长距离的项目比赛中运动员动用脂肪供能的能力极差,但是动用糖供能的能力却是最快的。因为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最先耗竭的是糖的供能,在无氧条件下就会引起后程的供能能力不足,产生大量的乳酸代谢产物,出现常说的酸血症,引起后程加速能力差,出现降速的现象。如果能合理有效的动用脂肪供能,就能很好的节能。脂肪是理想的细胞燃料,单位重量的脂肪携带的能量比糖多,脂肪的转运,贮存比较简单,并能迅速动用,释放能量供组织使用。每克脂肪在体内完全氧化,释放9kcal能量,是等量葡萄糖或蛋白质氧化释放能量的2倍多。但是,脂肪供能如果在平时没有得到锻炼,在比赛中又难以动用。因此,短道速滑的比赛中提倡大量的动用脂肪供能,最终做到糖脂协调供能,节能减少乳酸的堆积为运动员的最后冲刺保驾护航。注:来自外周脂肪组织的TG可分解为甘油和游离脂肪酸(FFA)。FFA与血浆中转运蛋白结合进入循环系统到达骨骼肌。肌内TG亦可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它们可以在运动时进入线粒体被氧化。引自Coyle(1997)

图1 外周脂肪细胞和肌肉内甘油三酯 (TG)的储备和代谢

图2 内源性脂肪和糖在能量消耗中的最大构成此例,与运动强度增加的关系

2 我国短道速滑运动员后程减速的心理学因素分析

2.1 短道速滑运动项目的心理学特征

当前世界重大比赛特点是运动员竞技水平高、比赛双方实力接近、成败利害关系突出、竞争空前激烈,内在、外在的综合因素从多方面施加给运动员不同强度的心理负荷。心理能力对运动员体能、技能、战术和智力的临场发挥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果心理失衡,可能出现体能下降速度加快,技术动作结构变形、战术运用混乱、大脑皮质兴奋性降低等状况,整体表现为竞技状态失常。在比赛双方战况胶着、势均力敌的条件下,硬性的、固定的、成熟的技、战术能力对比赛影响甚微,此刻,心理能力则可突出表现为战胜对手的制胜因素。

从项目的本质特征探源,短道速滑的弯道较多,直道较短,大量消耗体能,最终名字的判定是以滑跑名次决定胜负的,这就表明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都是在高速滑跑和对抗中实现的。所以,运动员在高速滑跑中保持技术动作的稳定性的能力,在高水平竞赛中抗干扰、超越时机的判断、节奏感、速度感等心理控制能力,对运动员获得优异成绩是非常必要的。

从心理能力视角探源,运动员的心理能力是在完成运动任务的过程中会对肢体进行一系列控制从而完成全部反应活动的行为特征。短道速滑运动员的心理控制能力实际上也是一种影响竞技状态和竞技能力的正常发挥的中介变量。

2.2 影响我国短道速滑运动员后程降速的心理学机制

盐湖城冬奥会上,我国优秀女子短道速滑选手大杨杨,在自己的优势项目1 500m中与金牌失之交臂。赛后,新闻发布上会她坦然压力对失败的决定性作用。因此,短道运动员适宜的动机与坚定的自信心对激发心理能量尤其在后程比赛中技、战术的正常发挥将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分析其原因,短道速滑运动是同场竞速类项目,运动员之间有直接的身体接触和对抗,意外事故和犯规情况比比皆是,被迫退场和退赛的案例时有发生,所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所以,要求运动员必然具备临场应变能力;现场比赛气氛活跃、高涨,观众呐喊声和欢呼声此起彼伏,运动员情绪势必有所波动,适度的心理紧张有助于参赛,过度的心理紧张则产生一系列负效应,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的急剧上升,心率、血压和新陈代谢的相应变化,从而引起一系列的不适症状,都会促进糖的有氧代谢,从而消耗过多能量,这样要求运动员具有良好的心理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在短道比赛中,场上形势变化莫测,动作形式、轨迹、方向在时间、空间上时刻发生着变化,超越和反超越在一场比赛中频繁上演,运动员必须根据场上态势的变化,及时、准确的确定下一步战术计划。

因此,在短道速滑比赛的后程滑行中,运动员注意力高度集中能力和战术灵活应用能力尤为重要,短道运动员在高速滑行过程中,不管抢占有力位置,保持领先优势,还是把握稍纵即逝的机会实现超越和反超越,都需要具备顽强果断和勇于拼搏的意志品质,不到最后一刻不轻易放弃,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从容面对比赛胜负。

3 影响我国短道速滑运动员后程降速的生物力学机制

从运动力学角度来讲,动作技术是否合理直接限制了能量有效使用率。短道速滑在运动中的阻力主要来自两方面[9],一方面是空气阻力,主要是来自运动员所采取的滑行姿势形成的形状阻力。短道运动员通过控制躯干与水平夹角,保持膝关节适宜的蹲屈度,能有效减小空气阻力,对提高运动成绩和解决后程降速问题都有其显著的效果。但是我国短道运动员上肢、腰腹背肌等小肌群方面(核心力量)的力量素质较差,导致运动员滑冰过程中不能长时间保持高质量的团身姿态,与此同时会出现动作补偿,产生所谓的“板腰”现象,导致滑行当中空气阻力增大,无形中降低了滑行的速度。另一方面是冰刀与冰面的摩擦力,主要影响运动员在滑行中对身体重心的控制。弯道是实现超越于反超越的关键区域,冰刀与冰面的摩擦力随着入弯道、弯道滑行和出弯道发生相应变化,并且不同的技术动作所产生的摩擦力是截然不同的,如果身体重心控制不稳定,偏前或者偏后,摩擦力都会增大。入弯要适时、动作要连贯、转换要流畅,弯道滑行速度越快,冰面给冰刀的支撑力越大,要求冰面提供给冰刀的向心力越大,出弯根据情况决定技术,但是仍要保证适时、连贯、流畅的原则。伴随着运动姿势、运动轨迹、运动方向的不断变换,冰刀与冰面摩擦力处于动态的转换过程中,我国短道运动员入弯时机把握、弯道加速滑行和出弯角度把握有待进一步提升。在比赛中,弯道技术破绽是最容易被对手抓住的,而优秀运动员在高频率、快速度下过弯时,对摩擦力的本体感觉是极其敏感、细微的,身体重心控制稳定。所以,好的“冰感”是成为高水平滑冰运动员必备素质之一。

可见,在短道速滑项目尤其在后半程的滑行中如果对空气阻力和冰刀与冰面摩擦力的问题处理不好,做过多的无用功势必会造成过度的、无效的能量损耗,加速乳酸堆积程度和机体的疲劳程度,所以,后程降速表现为蹬冰腿酸软无力、技术动作变形。因此,合理有效的技术动作结构是专项力量产生生物力学效果的保障。

4 改善我国短道速滑运动员后程降速的训练方法

根据多年对国家队训练监控的实践经验及对短道速滑项目供能特点的认识,提出在训练中可具体实施和操作的训练方法,从而改善我国短道速滑运动员后程降速的“瓶颈”问题。

4.1 生理学方法

4.1.1 个体乳酸阈训练

有氧工作是机体在氧供充足的情况下由能源物质氧化分解提供能量所完成的工作。短道速滑运动员通过有氧训练可以提高吸收、输送和利用氧的能力,发展机体有氧代谢水平,是改善短道速滑运动员速度耐力的基础和关键,无论是短距离、中距离还是长距离项目,有氧能力训练要放在训练的重要地位加以看待。短道速滑运动员有氧工作能力越好,滑跑所堆积的乳酸清除速率越快,体内的酸碱平衡保持越稳定,后程速度保持能力就越强。

个体乳酸阈是运动员发展有氧耐力训练的最佳强度,反映有氧工作能力的客观生理指标。通过发展个体乳酸阈可以有效提高机体呼吸、循环系统的机能水平,最大限度利用有氧供能,同时推迟无氧供能的时间和比例。乳酸阈存在个体差异,渐增负荷时乳酸急剧上升水平在1.4-7.5mmol/L之间,根据运动员不同的有氧能力水平,有针对性的制定不同的乳酸阈强度训练,个体乳酸阈阈值越大,运动员的有氧工作能力越强,反之亦然。

个体乳酸阈的练习方法和手段的选择要同专项特点结合起来,陆上训练可以采用10-20min×1-2组,节奏36-42次/ min的滑板训练、30-90min固定自行车骑行;冰上训练可以采用各种中、长距离的匀速长滑训练,达到通过个体乳酸阈训练,提高运动员心血管系统机能和专项肌群利用氧的能力的目的。

4.1.2 最大乳酸训练

机体生成乳酸的最大能力和机体对乳酸的耐受能力直接与运动成绩相关,短道速滑运动员独特的低重心、蹲屈滑行的身体姿态,促使肌肉内的乳酸堆积速度快、浓度高,尤其在1 000m和1 500m比赛后,乳酸值超过20mmol/L,3 000m比赛结束后乳酸值略微低一点。据最近研究证实,滑冰过程中,乳酸浓度即使在达到VO2max后仍然持续增加。可见,短道速滑运动员在高乳酸状态下的持续滑跑能力是后程速度保持的重要保障。

研究表明,乳酸浓度在12-20mmol/L之间是最大无氧代谢训练所敏感的范围。为使运动员能在此高浓度乳酸状态下训练,无论是陆上训练还是冰上训练,选用的练习方法练习强度和密度要大,间歇时间要相对短。每次练习时间大于30s,以1-2min为宜,这样的练习强度、时间和间歇时间的组合,才能最大限度的动用机体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

短道速滑运动员陆上训练时可采用1min超极量强度跑、间歇4m in共重复5次的间歇训练,提高最大乳酸能力的训练方法,血乳酸浓度最高值可达到31.1mmol/L,在训练实践中,教练员可根据训练需求有目的的调整强度、时间和间歇时间,使血乳酸浓度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冰上训练可以采用低于比赛强度10%-5%的负荷强度,心率控制在180次-170次/min,练习时间略长于专项比赛时间(以男子1 000m为例,练习时间长于1′23″),间歇时间以心率不降至120次/min以下作为下次练习开始为准的间歇训练,以此提高运动员在最大乳酸状态下的持续滑跑能力。

4.1.3 乳酸耐受能力训练

短道速滑运动员维持比赛后半程高速滑跑距离长短,关键不仅在于肌糖元酵解生成乳酸能力的大小,还同机体对乳酸耐受程度的高低有密切关联。短道速滑项目比赛轮次多,运动员争夺冠军要通过预赛、复赛、半决赛和决赛,竞争异常激烈,有些运动员在一天内参加若干个小项比赛,有时乳酸尚未完全消除又要进行下一轮比赛;在单项比赛中,尤其是中长距离的比赛项目,运动员后半程机体乳酸堆积,如果没有好的乳酸耐受能力,滑跑速度下降幅度和速率尤为明显。所以,乳酸耐受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运动员参赛过程中竞技状态的好坏。

运动员通过提高缓冲能力和肌肉中乳酸脱氢酶活性而提高乳酸耐受能力,通常运动员在一次练习后控制血乳酸达到并保持在12mmol/L左右为宜,速度控制在最大摄氧量速度上,使机体在训练中较长时间重复承受该负荷刺激,从而提高运动员适应和提高乳酸耐受能力。

陆上训练可以采用负荷量度逐级增加的反复间歇跑练习,例如500m跑+1 000m跑+1 500m跑的间歇练习,每次练习2-3组,组间休息6min,还可以采用固定自行车骑行练习,例如(骑8min/休6min+6min/休4min+4分/休2min)×1-2组/休20-30min的间歇骑练习;冰上训练可以选用间歇滑跑训练,例如,3圈/休90s×5次×3-4组或者弯道加速/直道放松×6-8 次×4-6组的练习。有一点要注意的是,运动员组间不待完全休息即再进行下一次练习,血乳酸在训练中始终维持在12mmol/L左右,以此重复刺激机体适应这一血乳酸水平。

4.2 核心力量训练

短道速滑运动员在不平衡、不稳定的冰面高速滑跑,身体重心处在动态的变化之中,躯干的平衡、稳定需要依靠核心力量来调整和维持。核心力量训练存在于所有运动项目中,对运动中的身体姿势、运技能和专项技术动作骑着稳定和支持作用[11]。迎合了短道速滑运动员对核心区力量发展的需求,让运动员保持脊柱、骨盆的稳定,以平稳的姿态滑行;提高身体平衡性和控制力,尤其是在直、弯道切换滑行和身体接触时,及时调控身体重心稳定身体姿势;提高核心向四肢的能量输出,使整体的滑跑动作更为协调准确,力量输出效率更大;提高肢体的协调工作效率,降低滑跑动作的能量消耗。通过核心力量训练,提高和强化不仅核心区小肌肉群、深层肌肉群的力量,更多的是打造整体的肌群优势,加大核心区的全面力量。

[1]杨大智.我国优秀速滑短距离运动员后程降速相关因素的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体育学院,2012.

[2]Shephard RJ.Chronic fatigue syndrome:An update[J].Sports Med,2001(3).

[3]Venkatraman JT etal.Effectof dietary intake on immune functionin atheles[J].SportsMed,2002(5).

[4]Varlet-Marie E etal.Is the feeling ofheavy legs in over-trainedathletesrelated to impaired Hemorheology[J].Clin Hemorhed Microcirc,2003(3).

[5]Struder Hk:Weicker H.Physiology and pathophysiology ofserotonergic system and its implications on mental and physicalperformance partⅡ[J].Int JSportsMed,2001(7).

[6]Kantowitz B H,RoedigerH L.Experimental Psychology(7th)[M]. New York:West,2002.

[7]Anderson,J.The architecture of congntion[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3.

[8]Jonathan Barnes.The Complete Works of Aristotle[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9]李晓光,周贵臣,邹晓峰.我国优秀速滑运动员弯道蹬冰动作的生物力学分析[J].冰雪运动,2005(2).

[10]吴彩荣.我国短道速滑运动员比赛中后程降速的问题[C].2013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2013(10).

[11]王卫星,廖小军.核心力量训练的作用及方法[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8(2).

The“Bottleneck”Problem on Speed Skater Athletes Game Deceleration in the Rear Distance Problems in China

REN Xiang,DU Changliang

通过对国家短道速滑优秀运动员的训练监控以及国内外专家经验访谈,从生理障碍、心理障碍、生物力学“瓶颈”3个视角分析影响短道速滑项目后程降速的核心要素,结合我国运动员在国际大赛当中的比赛成绩与表现,提出教练员可以通过个体乳酸阈训练、最大乳酸训练、核心力量训练等方法来解决运动员后程降速的问题,从而提高运动成绩。

短道速滑;后程降速;影响因素;对策

This article concludes the factors of the speed droop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competition through the monitored and researched on the training of the outstanding athletes in our country and some ideas of experts.The factors include three parts,physiological barrier,psychological barrier and biomechanical barri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e coach trainer can use the training of the speed ofmaximal oxygen uptake,the speed of anaerobic threshold,the resistant ability?of lactic acid and the training of the force at the core.The sports achievement can also be improved in these ways.

Short-track speed skating;deceleration in the rear distance;influence factor;countermeasures

G862.1

A

1003-983X(2015)05-0431-04

2015-01-19

任 翔(1983-),男,江苏南京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体育部,江苏 南京210016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emen,Nanhang Jincheng College,Nanjing Jiangsu,210016

猜你喜欢

降速瓶颈有氧
老人锻炼,力量、有氧、平衡都需要
有氧运动与老年认知障碍
如何从零基础开始有氧运动
固体推进剂降速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对改装说NO!为骑手“降速”!
重庆“降速”
直流电力机车过分相降速问题的分析与研究
突破雾霾治理的瓶颈
突破瓶颈 实现多赢
民营医院发展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