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 年江西省水稻生产优势与时空变化分析
2015-12-18肖池伟刘影李鹏
肖池伟,刘影*,李鹏
(1.江西师范大学,a.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地理与环境学院,江西 南昌330022;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粮食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物质基础。粮食安全关乎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全球热点问题之一[1-3]。当前,人口增长、城镇化、工业化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加剧了我国水土资源和气候光热资源等制约性,尽管已实现粮食生产十一年连增,但是粮食安全形势依然面临严峻挑战[4-5]。在部分粮食主产区,耕地占用(征地和种植经济作物)、“双改单”和弃耕(长年抛荒和季节性撂荒) 等已成为我国粮食生产与安全保障的突出问题。现阶段粮食生产面临的问题将在区域层面决定粮食生产的空间异质性。因此,回顾区域粮食生产空间格局变化对引导区域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6-8]。
水稻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受自然和农业发展状况影响,其空间分布不断变化[9]。水稻生产的研究内容包括水稻时空变化[10]、成本收益[11]、生产发展[12]、比较优势[13-14]等方面。在数据获取方面,主要包括统计数据[15-16]、遥感影像数据[17-19]和实地调研数据等多源数据[20]。在研究尺度方面几乎涵盖了所有空间尺度,包括国际层面[18]、国家或地区层面[21-23]、省域层面及县域层面[11,14,24]等。我国水稻生产空间格局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有学者认为近20 年来我国水稻总体生产布局并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南方水稻的生产地位虽然有所弱化,但其相对于北方的绝对优势却始终没有改变[25]。相反,也有学者认为同期中国水稻生产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表现为水稻总播种面积的减少,另一方面表现为地区布局的变化,传统水稻主产区的南方水稻播种面积减少较多,而东北区水稻播种面积则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26]。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出台,政策、科学技术和土地流转在水稻生产中的应用成为学者们新的研究视角,或土地经营规模研究[27],或良种和技术投入的研究[28]等。在区域水稻生产空间现状格局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区域水稻种植的优势,有助于优化水稻生产布局和合理调整农业结构。
江西省是全国粮食主产区之一,是我国南方三个主要粮食调出省之一,是《全国新增1 000 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 年)中的重点区域之一,其粮食计划增产规模达159.92 万t。2013 年粮食播种面积3.69 万km2, 其中水稻种植面积占90.52%,达3.34 万km2。江西省水稻生产的持续发展对保障南方粮食安全、促进稻农增收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运用水稻生产的比较优势并结合时空变化来探讨市域水稻生产的现状格局及其发展方向,对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和地区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选取江西省11 个市域单元,运用比较优势和时空变化分析法,结合GIS 等技术,在探讨1990-2011 年江西省水稻生产格局及空间变化规律的基础上,为江西省水稻生产布局与优化、保障区域粮食安全稳定及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江西古称“ 吴头楚尾,粤户闽庭”,乃“ 形胜之区”,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位于24°28′-30°04′N、113°34′-118°28′E 之间,北宽南窄,地势狭长,全省整体向鄱阳湖倾斜[29]。全省总面积16.69×104km2。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全省辖南昌、九江、景德镇、上饶、鹰潭、抚州、宜春、萍乡、新余、吉安和赣州11 个地级市,2013 年总人口4 522.15 万,农业人口3 306.93 万,实现农业总产值1 072.80 亿元[30]。
江西省东邻福建、浙江,南连广东,西接湖南,北毗湖北、安徽而共接长江,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是我国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的主要阵地之一。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必然加快江西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致使耕地数量快速减少,水稻生产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严重威胁到江西省乃至整个国家的粮食安全。开展江西省水稻生产优势及时空变化分析对区域粮食生产、布局及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 数据与方法
2.1 数据源
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有江西省省级1990-2013 年粮食种植面积、粮食产量、水稻种植面积、水稻产量数据和江西省11 个市域行政区一级1990-2011 年水稻种植面积、水稻产量数据;将市域水稻产量和面积数据截取4 个时期5 个时点的数据,获得1990、1995、2000、2005、2011 年数据集。数据来源于《江西省统计年鉴》(2003-2014)、《中国统计年鉴》(1991-2014)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区域经济数据库(1994-2011)。为统一口径,对所获取的原始数据利用Excel 进行归一化处理。
2.2 区域优势分析
水稻区域比较优势是区域农业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及区位条件、市场需求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般以种植规模和单产水平为主要变量来测度该区域水稻优势,共3 个优势指标,即规模比较优势、效率比较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13]。种植面积即生产规模、作物单产水平即生产效率,种植规模与单产水平相互作用形成了综合优势。
2.2.1 水稻种植规模优势 规模比较优势指某一地区某一种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该地区粮食作物总种植面积的比值与国家(地区)该种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国家(地区) 粮食作物总种植面积的比值进行比较,即:
式中:SAIij为i 区j 种粮食作物的规模比较优势指数,本文指江西省水稻的规模优势。Sij为江西省水稻种植面积,Si为江西省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Sj为全国水稻种植面积,S 为全国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若SAIij>1,则表示与全国水平相比,江西省水稻生产具有规模优势,水稻面积占优,SAIij值越大,优势越明显;若SAIij<1,则表示与全国水平相比,江西省水稻生产规模处于劣势,SAIij值越小,劣势越明显。
2.2.2 水稻种植效率优势 效率比较优势指某一地区某一种粮食作物单产水平占该地区粮食作物单产水平的比值与国家(地区)该种粮食作物单产水平占国家(地区)粮食作物单产水平的比值进行比较,即:
式中:EAIij为i 区j 种粮食作物的单产水平比较优势指数,本文指江西省水稻的效率优势。Eij为江西省水稻单产,Ei为江西省粮食作物单产,Ej为全国水稻单产,E 为全国粮食作物单产。若EAIij>1,则表示与全国水平相比,江西省水稻生产具有效率优势,单产水平较高,EAIij值越大,优势越明显;若EAIij<1,则表示与全国水平相比,江西省水稻生产效率处于劣势,单产水平偏低,EAIij值越小,劣势越明显。
2.2.3 水稻种植综合优势 综合优势是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和效率比较优势指数乘积的几何平均数,即AAIij=(SAIij×EAIij)1/2。SAIij为i 区j 种粮食作物的规模比较优势指数,EAIij为i 区j 种粮食作物的效率比较优势指数,本文分别指江西省水稻种植面积和单产水平优势。若AAIij>1,则表示与全国水平相比,江西省水稻生产具有综合优势,AAIij值越大,优势越明显;若AAIij<1,则表示与全国水平相比,江西省水稻生产处于劣势,AAIij值越小,劣势越明显。
2.3 时空变化分析
时空变化分析包括水稻面积和产量的空间位置及时序动态变化。时空变化分析能够直观识别江西省水稻生产的区域格局及演变特征。
2.3.1 水稻面积时空分析 为方便比较,将江西省及其11 个市域的水稻面积进行归一化处理,对江西省市域单元1990 年和2011 年两个时点的水稻种植面积的空间布局进行横向比较,获得江西省近20 a 水稻种植面积的空间演变特征。基于江西省统计数据,将面积变化幅度小于5%、5%-10%、10%-15%、大于15%分别划为无变化区、低变化区、中变化区和高变化区。在此基础上,将1990-2011 年的4 个时段的面积变化进行时序分析,分为三种类型:下降上升减少型、下降上升增加型、波动增加型。下降上升减少型指在4 个时段内开始下降后来上升,但上升后的值小于初始值的类型;下降上升增加型指在4 个时段内开始下降后来上升,且上升后的值大于初始值的类型;波动增加型指在4 个时段内时增时减,但终值高于初始值的类型,据此可分析面积时序变化的空间特征。
2.3.2 水稻产量时空分析 对江西省水稻产量采取同样的处理办法, 对江西省市域单元1990 年和2011 年两个时点的水稻产量的空间布局进行横向比较,获得江西省近20 a 水稻产量的空间演变特征。基于江西省统计数据,将产量变动幅度小于10×104t划为无变化区,处于10×104-50×104t 为低变化区,介于50×104-100×104t 为中变化区,大于100×104t则为高变化区。在此基础上,将1990-2011 年的4个时段的产量变化进行时序分析,分为三种类型:下降上升增产型、下降上升恢复型、波动增产型。下降上升增产型是指在4 个时段内产量开始下降后来上升,且上升后的值大于初始值的类型;下降上升恢复型是指在4 个时段内产量开始下降后来上升,但上升值与初始值较接近的类型;波动增加型指在4 个时段内时增时减,但终值高于初始值的类型,据此可分析产量时序变化的空间特征。
3 结果与分析
3.1 区域优势
江西省水稻规模比较优势指数为江西省水稻种植面积与粮食种植面积之比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与粮食种植面积之比的比重;江西省水稻效率比较优势指数为江西省水稻单产与粮食单产之比占全国水稻单产与粮食单产之比的比重;江西省水稻综合比较优势指数由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和效率比较优势指数乘积的几何平均数计算得到。
由图1 可知,1990-2013 年江西省水稻生产的规模比较优势指数SAI 介于2.98-3.35 之间,水稻效率比较优势指数EAI 介于0.73-0.84 之间,水稻的综合优势指数AAI 处于1.50-1.67 之间。1990-2013 年江西省水稻生产的规模比较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均大于1,水稻规模优势指数呈“之”字型变化,且总体呈增加的趋势。其变化大致分为2 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0-2003 年,从1990 年的3.05缓慢上升到2003 年的3.30 这一高点,总体呈现出波动特点;第二阶段为2003-2013 年,规模优势指数略有回落,但稳定在较高水平。1990-2013 年江西省水稻效率比较优势指数均小于1,不具有效率比较优势,但总体上缓慢上升,就省域层面而言,江西省水稻单产水平处于较低层次。1990-2013 年江西省水稻生产的综合比较优势处于较稳定水平,总体略有上升。
图1 1990-2013 年江西省水稻生产比较优势指数变化Fig.1 Changes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of rice production in Jiangxi Province from 1990 to 2013
相关研究[13]表明,江西省水稻生产规模优势一直位居全国首位,且优势十分明显。结合江西省水稻生产比较优势指数变化分析,可知水稻的生产规模优势是水稻种植面积和粮食种植面积综合影响的结果。在江西省水稻规模比较优势指数稳定在高水平时,水稻的效率比较优势指数与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变化趋势极具一致性。江西省水稻的规模优势指数在一直居高的情况下,其水稻的综合优势指数值却只保持在1.50 左右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江西省的水稻效率指数一直处于偏低水平。因此,进一步提高江西省的水稻规模比较优势潜力较小,即增加江西省水稻种植面积是不可取的。综上所述,稳定水稻种植面积,继续发挥现有水稻生产规模比较优势,重点提高水稻单产水平,提高水稻生产的效率比较优势,进而提升水稻综合优势,是江西省未来水稻生产的必由之路和促进水稻生产持续发展的良策。
3.1.1 水稻种植规模优势分析 江西省水稻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在全国极具优势,因此对其进行市域层面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由表1 可知,1990-2011 年江西省市域平均规模比较优势依次为鹰潭、南昌、吉安、景德镇、抚州、上饶、新余、赣州、宜春、萍乡、九江。其中萍乡市的水稻生产规模比较优势变化最大,呈持续下降的趋势,由1990 年的1.12 降低到2011年的0.91;九江市的水稻规模比较优势均处于1 以下,在整个江西省处于劣势地位,特别是1998-1999年处于最低水平,因该区受长江洪灾的影响较大,水稻种植面积缩减;新余市的水稻规模比较优势指数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特征;赣州市和宜春市的水稻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在1990-2011 年基本无变化,SAI 值均在1 上下浮动。由表1 结合图2 可知,与其他市域相比,抚州的水稻规模比较优势一直稳定处于较高水平, 其中1999 年因抚河泛滥SAI 值为0.71;南昌市的水稻规模比较优势指数上升到2011年的1.05,居于全省首位。从市域单元来看,水稻规模比较优势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且市域差距逐渐缩小,整体表现为“北进东移”态势。
表1 1990-2011 年市域水稻生产优势指数Table 1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of rice production of the eleven cities from 1990 to 2011
图2 1990-2011 年江西省水稻生产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变化Fig.2 Scale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of rice production at the city level from 1990 to 2011
具体而言,在江西省水稻种植规模比较优势稳定处于全国前列,江西省11 个市域的水稻规模差距缩小且SAI 总体下降的情况下,说明江西省的粮食种植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农业耕作制度和结构日趋多样化,其他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有所增加。但南昌市和上饶市的水稻种植规模优势指数有所增加,主要受益于其市域范围的新建县、鄱阳县和余干县均属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县,且产粮面积大,受国家近年来连续实施的粮食增产计划(2004-2020 年)影响明显。
3.1.2 水稻种植效率优势分析 全国而言,江西省的水稻种植效率比较优势一直小于1,明显处于劣势水平,如何提升江西省水稻种植效率优势,提高水稻单产水平是至关重要的。对江西省的水稻效率比较优势进行市域层面的剖析能够合理布局和实施提高单产计划,从而根据市域特点提出行之有效的符合地域特征的政策建议。由表1 结合图3 可知,1990-2011 年江西省11 个市域的水稻平均效率比较优势在1 上下波动,整体水平偏低,依次为九江、新余、赣州、宜春、萍乡、南昌、抚州、上饶、景德镇、吉安、鹰潭。其中九江市的效率比较优势一直位居全省前列,在1990-2011 年期间EAI 值一直大于1,但总体上看其EAI 值略有减小;萍乡市的效率比较优势经过小幅波动后,2011 年EAI 值为1.05,上升为全省第一;南昌市的EAI 值在11 个市域范围变动幅度最大,由2000 年的1.07 降低至2011 年的0.98;1990-2011 年时间段抚州市和鹰潭市的EAI 值一直较为稳定的处于相对较低水平;赣州市的效率比较优势指数同样比较稳定的处于1 以上,变动幅度小。
综上所述,江西省市域水稻生产的效率比较优势是全省水稻、粮食单产和市域水稻、粮食单产综合影响的结果。近20 年来江西省市域水稻效率比较优势指数总体差距在缩小,但EAI 值均偏低,说明该区有提高效率比较优势的潜力。因此,各个市域应积极挖掘水稻单产潜力,提高单产水平。
图3 1990-2011 年江西省水稻效率比较优势指数变化Fig.3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of rice production efficiency at the city level from 1990 to 2011
3.1.3 水稻种植综合优势分析 由表1 可见,江西省11 个市域1990-2011 年平均综合比较优势依次为南昌、新余、鹰潭、吉安、景德镇、抚州、上饶、赣州、宜春、萍乡、九江,大部分市域的AAI 值均大于1,其中九江的平均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最低,为0.95。结合图4 可知,江西省11 个市域的综合比较优势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 由1990 年AAI 高值中心萍乡市、到2000 年AAI 高值中心南昌市,发展到2011 年的无高值中心,水稻生产综合优势的“极化效益”降低。近20 年来,江西省超过72.73%的市域综合比较优势有所减小,主要是因为各个市域的SAI 与EAI 增减幅度不一致造成的。由上述分析发现,江西省市域单元的SAI、AAI 的变动趋势大体上具有一致性。其中鹰潭市EAI 值偏低,南昌市EAI 值居中,在两者SAI均较大且差距较小的情况下,南昌市的综合比较优势位居江西省市域首位;九江市的EAI 平均值虽然最高,但其SAI 平均值最小,所以造成了九江市的综合比较优势在市域单元最低。
由此可知,江西省市域单元的水稻生产综合比较优势受各个市域的规模比较优势和效率的共同影响,其中主要受规模比较优势的影响。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困难重重,进一步提高水稻生产规模优势的潜力较小。因此,提高效率比较优势,即加强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优化水稻生产条件,提高水稻单产水平才是唯一有效的途径。
图4 1990-2011 年江西省水稻生产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变化Fig.4 Aggregat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of rice production at the city level from 1990 to 2011
3.2 区域时空变化
由图5 可知,近20 年来,江西省水稻种植面积呈“W”型变化,总体趋势为增加。 自1990 年的3 292.60×103hm2增加到2013 年的3 337.95×103hm2,最低值为2003 年的2 685.30×103hm2, 次低值为1998 年的2 900.80×103hm2。 江西省水稻单产呈“之”字型变化,波动十分明显,总体表现为增加。由4 822.05 kg/hm2增加到5 340.30 kg/hm2,至1998 年下降到4 914.45 kg/hm2,再逐渐恢复至5 310.75 kg/hm2,到2003 年又降到5 066.40 kg/hm2,到2013年达到最高值6 003.75 kg/hm2。江西省水稻总产时增时减,总体呈增加的趋势。由1990 年的1 475.89万t 增加到2013 年的1 976.01 万t,其中,1998 年的1 321.46 万t 为最低值。以上结果表明江西省水稻总产与种植面积具有“同增同减”的规律。
图5 1990-2013 年江西省水稻单产、总产、种植面积Fig.5 Changes of rice yield,production and planting area in Jiangxi Province from 1990 to 2013
3.2.1 水稻种植面积时空变化 不考虑面积变化幅度小于5%的区域的基础上,空间变化分析表明,江西省1990-2013 年水稻种植面积总趋势为面积增加, 面积增加占变化量的81.82%, 面积减少占18.18%(图6a)。江西省水稻面积时空变化表明景德镇和九江是典型的下降上升减少型区域,占变化区域的22.22%;下降上升增加型区域主要位于上饶、鹰潭和吉安, 分别占下降上升增加类的17.18%、12.59%和11.92%;萍乡属于波动增加型(图6b)。面积变化按其显著性从大到小排序为:上饶>萍乡>九江>鹰潭>景德镇>吉安>南昌>宜春>新余>赣州>抚州,其中,九江和景德镇表现为减少。
分析江西省4 个时间段内的市域水稻种植面积发现,1990-1995 年除萍乡外其他市域面积均有所缩减;1995-2000 年水稻种植面积增加区主要位于新余和九江;2000-2005 年水稻面积增加主要分布在吉安、抚州和南昌,水稻面积减少区域在萍乡;2005-2011 年江西省所有市域单元的水稻种植面积都有所增加,最突出的是南昌、景德镇和抚州。
图6 1990-2011 年江西省水稻种植面积变化空间分布图Fig.6 Spatial changes of rice area in Jiangxi Province from 1990 to 2011
3.2.2 水稻产量时空变化 江西省水稻总产表现为增加的趋势, 其分布的时空变化表明, 水稻总产2013 年相较1990 年, 不考虑产量变动幅度小于10×104t 的九江市和景德镇市,江西省其他9 个市域均属于增加区域(图7a)。下降恢复型区域占变化区域的44.44%,主要分布在南昌、吉安、鹰潭、新余,分别占变动量的10.99%、7.94%、4.90%和3.02%;抚州、宜春和赣州是下降上升增产型区域,其占变化区域的33.34%, 分别占变动量的29.82%、16.96%、15.74%;抚州和萍乡为波动增加型,分别占产量变化的7.64%和2.98%(图7b)。产量变化按其显著性从大到小排序为:上饶>宜春>赣州>南昌>吉安>抚州>鹰潭>新余>萍乡>景德镇>九江。
图7 1990-2011 年江西省水稻总产变化空间分布图Fig.7 Spatial changes of rice production in Jiangxi Province from 1990 to 2011
分析江西省4 个时间段内的市域水稻产量变化发现,4 个时段的产量减少区域分布为:1990-1995年产量减少区分布在九江、南昌、抚州和上饶等地;1995-2000 年则主要是抚州、景德镇和赣州;2000-2005 年全省仅萍乡的水稻产量有所减少;2005-2011 年无减少区域。4 个时段的产量增加区域分布为:1990-1995 年产量增加区分布在萍乡、鹰潭、吉安和赣州等地;1995-2000 年则主要是南昌和九江;2000-2005 年全省水稻产量除萍乡外均有所增加;2005-2011 年全省市域都表现为增加。
通过对江西省11 个市域水稻产量和面积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发现上饶、吉安、抚州和赣州是影响江西省水稻面积增加的重要区域,应该向这些市域进行政策倾斜,稳定水稻种植面积;南昌、上饶和吉安是影响全省水稻稳产增产的重要市域,应该提高技术支持,充分挖掘水稻单产潜力,进一步促进水稻生产,以此优化产业格局。
4 结论
基于1990-2011 年江西省水稻增长面积和产量,本研究运用规模比较优势指数、效率比较优势指数、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和时空变化等分析方法,对江西省近20 年水稻生产优势与时空变化进行探讨,得出以下结论:
1)近20 年江西省水稻种植面积呈“W”型变化,总体趋势为增加;水稻单产呈“之”字型变化,波动十分明显,总体表现为增加;水稻总产时增时减,总体呈增加的趋势且水稻总产与种植面积具有“同增同减”的规律。
2)1990-2013 年江西省水稻生产的规模比较优势指数SAI 介于2.98-3.35 之间,水稻效率比较优势指数EAI 介于0.73-0.84 之间,水稻的综合优势指数AAI 处于1.50-1.67 之间。根据比较优势运算过程,说明江西省的水稻生产主要受种植面积的影响,在当前水稻面积稳定且增加困难的前提下,提高水稻单产是唯一有效的途径。具体到市域层面:①近20 年水稻规模比较优势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且市域差距逐渐缩小,空间上表现为“北进东移”态势,其中鹰潭、南昌和吉安的SAI 平均值位居前三,优势明显;②江西省11 个市域的水稻平均效率比较优势在1 上下波动,整体水平偏低,普遍有提高效率比较优势的潜力;③江西省11 个市域的综合比较优势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水稻生产综合优势的“极化效益”降低。
3)1990-2011 年江西省水稻总产的增加和减少受市域水稻种植面积变化的影响在空间上较一致。江西省有33.33%的市域水稻种植面积出现缩减的姿态,但全省11 个市域水稻产量均在增加。从空间变化来看,水稻种植面积缩减主要发生在赣北的九江和景德镇等地,但总产都有不同幅度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单产水平的大幅提升。而增加主要出现在上饶、吉安和南昌等地;水稻总产总体增加,增幅较大的分别是上饶、宜春和赣州。
5 讨论
2004 年以后,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对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江西省作为全国极具水稻规模优势的产粮大省,近年来,水稻种植面积和单产水平都有所增加,但其单产水平仍然偏低,水稻效率优势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水稻面积增加困难重重,因此加大农业科技投入,进一步提高单产水平是稳定江西省水稻生产和促进江西省水稻生产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1)九江和景德镇在水稻种植面积持续减少的情况下,其总产还有小规模增长,说明单产是这两个区域增产的重要因素,接下来的发展方向是继续提高单产的同时,稳定水稻面积及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2) 赣州和抚州水稻种植面积近年来基本没有发生变化,两者水稻产量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其中赣州市稳定增加主要基于其水稻生产的效率优势较高,抚州市的产量属于波动型增加,可能受抚河水量不稳定的影响导致水稻单产不稳定;3) 鹰潭和吉安的水稻种植面积增加较大,但水稻增产额度不大,一方面说明其单产水平偏低,另一方面也说明该区域采取的政策失当,应该将重点放在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单产水平,同时控制水稻种植面积,丰富农业种植结构;4) 南昌和新余等城市的水稻产量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南昌得益于水稻种植面积的提高,新余主要是单产水平较高,在未来,受城市化的影响会持续增加,面积减少是必然趋势,因此该区域的水稻生产应该立足于科技水平的投入,努力提高单产水平,促进水稻生产的持续发展。
本文对江西省近20 年的水稻生产进行了优势和空间变化分析,为提高该区的粮食综合生产及合理布局水稻生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未来的研究中应对本区其他粮食作物及替代物做进一步分析,从县域层面揭示本区水稻生产优势的影响因素,进而为本区粮食安全战略提出明确具体的对策。
[1]傅泽强,蔡运龙,杨友孝,等.中国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变化的相关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1,16(4):313-319.
[2]封志明,李香莲.耕地与粮食安全战略:藏粮于土,提高中国土地资源的综合生产能力[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0,16(3):1-5.
[3]封志明.中国未来人口发展的粮食安全与耕地保障[J].人口研究,2007,31(2):15-29.
[4]张士功.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
[5]周小萍,陈百明,张添丁.中国“藏粮于地”粮食生产能力评估[J].经济地理,2008,28(03):475-478.
[6]刘珍环,李正国,唐鹏钦,等.近30年中国水稻种植区域与产量时空变化分析[J].地理学报,2013,68(5):680-693.
[7]Zhang GP,Liu JY,Zhang ZX.Spatial-temporal changes of cropland in China for the past 10 years based on remote sensing[J].Acta Geographica Sincia,2003,58(3):323-332.
[8]Liu JY,Zhang ZX,Xu X L,et al.Spatial patterns and driving forces of land use change in China in the early 21st century[J].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09,64(12):1411-1420.
[9]Li P,Feng ZM,Jiang L G,et al.Changes in rice cropping systems in the Poyang Lake Region,China during 2004-2010[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2,22(4):653-668.
[10]刘彦随,王介勇,郭丽英.中国粮食生产与耕地变化的时空动态[J].中国农业科学,2009,42(12):4269-4274.
[11]佴军,陆建飞.江苏省水稻生产的比较优势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3,34(1):44-49.
[12]马文杰.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6.
[13]佴军.近30年江苏省水稻生产的时空变化与效益分析[D].扬州:扬州大学,2013.
[14]秦钟,章家恩,李韵,等.广东省水稻生产的变动及比较优势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5):560-564.
[15]杨若珺,于天一,王婧,等.湖南水稻主产区农户熟制选择行为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3,34(5):48-54.
[16]陈风波,马志雄,陈培勇.农户水稻种植模式选择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四个省的调查[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1(3):62-73.
[17]潘瑞鑫,赖格英,李秀娟.基于MODIS-NDVI的梅江流域耕地复种指数提取研究[J].江西科学,2012,30(6):764-768.
[18]吕婷婷,刘闯.中国珠江三角洲与东南亚四大三角洲多熟种植制度的时空格局研究[J].资源科学,2009,31(10):1662-1669.
[19]徐昔保,杨桂山.太湖流域1995-2010年耕地复种指数时空变化遥感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3,29(3):148-155.
[20]孙华生,黄敬峰,李波.中国水稻遥感信息获取区划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8,41(12):4039-4047.
[21]孙宝民.基于国内粮食安全的中国粮食进出口战略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22]曹隽隽.江汉平原耕地质量与粮食生产能力时空耦合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23]陈秧分,李先德.中国粮食产量变化的时空格局与影响因素[J].农业工程学报,2013,29(20):1-10.
[24]杨春,陆文聪.基于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的县域粮食生产区域格局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0(5):24-29.
[25]李建平,刘冬梅.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布局分析[J].粮食与油脂,2000(5):5-8.
[26]钟甫宁,刘顺飞.中国水稻生产布局变动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7(9):39-44.
[27]杨万江,陈文佳.中国水稻生产空间布局变迁及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地理,2011,31(12):2086-2093.
[28]葛自强,孙政国.江苏省粮食生产现状及增产潜力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1,39(3):596-598.
[29]黄源海.江西省志概述[J].江西社会科学,1982(6):130-134.
[30]江西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江西调查总队.江西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