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针双侧肢体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

2015-12-18翟俊格刘会峰白焕芳张延伟郭雅莉马书周陈利粉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14期
关键词:血肿肢体脑出血

翟俊格 刘会峰 白焕芳 张延伟 郭雅莉 马书周 陈利粉

河南伊川县人民医院 1)神经内科 2)针灸科 伊川47130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10—2014-10我院神经内科脑出血(基底节区)患者60例,按入院时间顺序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45~72岁(56±8),病程4~5周,平均(30±6)d。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年龄≥45岁,既往有高血压史,无糖尿史;首次脑出血患者,知情同意并合作者,按多田氏公式计算出血量(≤30mL)非手术治疗的患者,入院后行头颅CT 确诊,生命体征平稳,无意识障碍,血压控制在180/100 mmHg(1 mmHg=0.133kPa),发病前无肢体功能障碍或肢体残缺,无脑外伤史,无脑炎、脑脓肿、结核性脑膜炎和神经性梅毒等中枢神经受累病史者。

1.3 排除标准 血肿体积≥30mL,生命体征不稳定,伴随意识障碍者;其他部位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者;经检查证实合并骨关节疾患、精神病患者或严重痴呆患者。

1.4 方法

1.4.1 穴位选取:治疗组患侧肢体上肢选取肩三针、手三里、外劳宫、曲池、合谷;患侧下肢选取髀关、伏兔、阳陵泉、足三里、解溪。健侧肢体上肢选取肩三针、手三里、外劳宫、曲池、合谷穴;健侧下肢选取髀关、伏兔、阳陵泉、足三里、解溪。对照组仅在患侧肢体上肢选取肩三针、手三里、外劳宫、曲池、合谷;患侧下肢选取髀关、伏兔、阳陵泉、足三里、解溪。

1.4.2 操作方法:常规消毒诸穴,电针频率采用低频连续波输出,输出强度在电针仪0~10V 范围刻度指标内调节刺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限,1 次/d,留针30 min/次,5d一疗程,治疗中间休息2d,至入院后4周。

1.4.3 血肿体积测定:由CT 室专职医师2人分别在入院时、入院第4、10、28天时间点做头颅CT,依据多田氏公式计算出血肿体积并记录。

1.4.4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NSE 浓度测定值参考范围≤15.2μg/L,均为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2 mL,立即于30min内离心取血清,血清浓度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所有血样避免溶血。

1.4.5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2名专职神经内科医师在入院时、入院第4、10、28天时间点对入组患者依据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评定并记录。

1.5 仪器及设备 电子针疗仪用安阳翔宇医疗设备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XYD-Ⅱ型治疗仪;NSE 测定用北京源德生物医学工程有限公司MPC-Ⅱ型化学发光仪,NSE 试剂用北京源德生物医学工程有限公司原装试剂,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血肿体积、NSE测定、NIHSS评分值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肿体积测定值 2组组内入院时及入院第10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肿体积测定值入院时及入院第4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入院第10天及入院第28天时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2组治疗措施均有效,但治疗组较对照组血肿变化更明显。见表1。

表1 2组血肿体积比较 (±s)

表1 2组血肿体积比较 (±s)

注:组内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1)P<0.05;组间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P<0.05

组别 n 入院时 入院第4天 入院第10天 入院第28天治疗组 30 28.51±13.13 27.65±11.22 13.66±7.321)3.42±2.03对照组 30 27.36±12.52 26.32±10.63 15.70±6.121) 2.51±2.21 P 值 0.547 0.432 0.041(0.033)0.026

2.2 2组血清NSE浓度值比较 2组组内入院时及入院第10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清NSE 浓度值入院时及入院第4 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清NSE浓度值入院第10天及入院第28天时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2组治疗措施均有效,但治疗组较对照组NSE 浓度值下降更明显。见表2。

表2 2组血清NSE浓度值比较 (±s)

表2 2组血清NSE浓度值比较 (±s)

注:组内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1)P<0.05;组间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P<0.05

组别 n 入院时 入院第4天 入院第10天 入院第28天治疗组 30 26.88±4.70 26.75±6.12 11.30±8.401)9.70±1.40对照组 30 25.83±5.20 26.95±8.10 15.20±11.101) 11.58±6.10 P 值0.863 0.741 0.046(0.037)0.037

2.3 2组NIHSS评分值比较 2组NIHSS评分值组内入院时及入院第10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NIHSS评分值在入院第10天时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入院时、入院第4天及入院第28天时2组NIHSS评分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措施均有效,但治疗组较对照组神经缺损改善更显著。见表3。

表3 2组NIHSS评分 (±s)

表3 2组NIHSS评分 (±s)

注:组内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1)P<0.05;组间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P<0.05

组别 n 入院时 入院第4天 入院第10天 入院第28天治疗组 30 8.54±3.34 5.78±4.81 4.18±1.331)1.46±2.12对照组 30 7.34±4.05 6.01±4.28 2.06±3.621) 1.12±1.52 P 值0.362 0.443 0.033(0.024)0.364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血压长期增高导致脑动脉发生玻璃样或纤维样变,血管壁的紧张性降低可引起局限性的管壁扩张,形成动脉瘤,多在情绪激动、劳累时出现脑血管破裂,引起脑出血,其好发出血部位为壳核、丘脑、脑叶、脑桥、小脑等部位。脑出血发生后因血肿对脑组织产生机械压迫效应及继发性病理变化,导致机体出现神经功能缺损,故防止血肿继续扩大及减少血肿坏死细胞代谢产物的毒性作用,成为脑出血治疗及愈后的关键。研究表明[1-2],脑出血急性期针刺治疗是安全、有益的,能促进血肿吸收及神经功能恢复,减少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病人生活质量。

本结果表明,2组治疗措施均有效,但治疗组及对照组血肿体积在入院第10天比较变化更明显,说明电针双侧肢体更有利于血肿吸收,而针刺可促进脑血肿吸收、减轻脑水肿,脑血肿对周围组织机械压迫及其代谢产物的化学刺激,可导致周围组织细胞缺血、缺氧,使脑血管通透性增高形成水肿。同时血肿周围区的微血管发生改变,大量细小的分支血管呈网状分布于血管周围区,部分甚至逆行到血肿区。可能作用机制为针刺双侧肢体明显促进侧支循环,改善微血管功能,阻止因局部脑血流量降低避免一系列的病理损害发生有关,对保护脑细胞,避免脑细胞损害及预后产生更加积极作用[3]。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是糖酵解途径中的关键酶,在神经组织和神经内分泌系统中存在,通常情况下,血液中NSE几乎检测不到,脑组织损伤时,神经细胞和神经内分泌细胞膜的完整性破坏,由于NSE不与细胞内肌动蛋白结合,最先从缺血或坏死的细胞中释放出来,进入细胞间隙,并可跨过血脑屏障进入血管内,可作为脑组织损害的标志物[4],是神经元损伤最为敏感的生化指标,检测血清中NSE 浓度值的变化可反映脑组织损伤情况[5]。提示,针刺在早期阻断脑出血患者病理恶性循环有一定的作用[6],双侧肢体针刺可使神经功能缺损更易改善,可能作用机制为电针患侧肢体使神经传导直接作用于病灶侧大脑皮质,在脑水肿早期可防止病灶侧大脑皮质体感区因缺乏传入冲动导致感觉定位区域的功能组构改变,通过穴位刺激,使肌梭产生牵张反射,使患侧肢体肌肉发生自主收缩,经过反复刺激相关穴位,帮助恢复及重新建立正常的反射弧,使肢体功能恢复。大脑半球与肢体的传导纤维具有交叉性,少量的皮质脊髓、皮质延髓束纤维沿脊髓同侧下行,支配同侧肌肉,脑组织损伤后出现对侧肢体运动障碍。针刺健侧肢体相关穴位,增加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传导,使未受损伤的神经通路代替损伤的神经通路,促进潜伏通路及休眠突触的活化,充分发挥中枢神经的代偿作用[7],可能更有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

总之,患者在早期行双侧肢体针刺治疗,可能更有利于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因患者住院时间较短,仅观察了短期疗效,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状况应观察更长时间,以便得出更客观结论。

[1]王忠华.早期电针疗法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6):554-555.

[2]黄宁,陈治林,李成栋,等.针刺治疗急性脑出血110例临床研究[J].江西中医药,2006,37(285):50-51.

[3]石学敏.中风病与醒脑开窍针刺法[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23-325.

[4]郑建刚,杜元浩,石学敏.针刺对急性脑出血大鼠模型局部脑血流量的影响[J].中医杂志,2004,45(9):666-667.

[5]Schaarshmidt H,Prange HW,Reiber H.Neuron specific enolase concen trations inblood as a prognostic parameter incerebrovascular disease[J].Stroke,1994,25(3):558-565.

[6]王新,王拥军,刘峥,等.四个脑卒中量表信度与效度的对比研究.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J].1999,21(3):140-143.

[7]熊涛,瞿群威,沈玉杰.早期针灸干预对脑出血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4,8(13):234.

猜你喜欢

血肿肢体脑出血
脑出血联合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抑郁模型大鼠的行为学相关性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硬脑膜外和硬脑膜下血肿相关知识,你应了解吗?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进展
穿刺颅内血肿消除术在基层神经外科临床应用
肢体语言
CT混杂征对脑出血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
肢体写作漫谈
肢体语言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