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孔引流与开颅血肿清除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研究
2015-12-18可宗军
可宗军
四川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 广元 628017
高血压脑出血在老年人中发病率最高,严重威胁老年人的生命安危,手术治疗重点是清除颅内血肿,而目前对于钻孔引流与开颅两种手术无统一意见,认为各有优势,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01—2012-12高血压脑出血老年患者84例,均确诊为基底节出血量30~60mL,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01—2012-12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老年患者84例,经CT检查明确为基底节出血30~60mL,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脑出血,具有手术适应证。其中,手术1组41例实行钻孔引流,男26例,女15例,年龄56~71岁,平均(58.3±5.4)岁;意识分级:Ⅱ级15例,Ⅲ级14例,Ⅳ级12例;高血压史7~23a,平均(16.3±5.6)a。手术2组43例实行开颅,男23例,女20例,年龄57~70岁,平均(57.2±6.5)岁;意识分级:Ⅱ级16例,Ⅲ级15例,Ⅳ级12例;高血压史7~23a,平均(16.3±5.6)a。2组性别、年龄、病史、病情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1.2.1 手术1组:采用颅骨钻孔引流:进行常规消毒铺巾,给予局部麻醉。将钻头长度调整为(2.0±2.5)cm 选定颅内血肿中心位置,保持钻头平衡稳定,钻透颅骨,破入硬脑膜,然后选择14号胶管套用穿刺针达到预计血肿中心位置,拔出穿刺针,进行血肿引流,配合真空注射器5mL规格抽吸引流,抽吸不超过血肿总体的40%,抽吸间可向血肿腔注入生理盐水,清洁腔内。清洁完毕,固定引流管,连接三通管级无菌引流装置。术后第1天开始经三通管项血肿腔打入尿激酶2万U,保证闭管半小时,然后开放引流。钻孔处要保持无菌、清洁与干燥,每日按规定换药。当检查脑CT 显示血肿基本消失,无脑内明显积血,闭管后无颅内压升高即可拔出引流管。
1.2.2 手术2组:采用开颅血肿清除:进行气管插管全麻,保持患者仰卧位,头偏向对侧,做好外侧裂在体表的标记位置,经耳廓前发际内作一直切口,然后进行逐层切开,使用乳突牵开器扩张切口,用咬骨钳、铣刀,颅骨钻孔,将切口扩大为2.5~3.5cm,剪开硬脑膜,进行双击电凝止血,将硬脑膜悬吊,暴露颞上回、颞中回,用脑穿刺针在其无血管区进行穿刺血肿腔使颅内减压。切开颞叶皮层1.0~1.5cm,使用小脑压板缓慢使皮层切口牵开,然后使用吸引器缓慢吸出少许脑组织,保证可进入血肿腔的直径约1.0cm 隧道,调整好吸引器的吸力,使其轻柔贴附在血凝块上,进行吸出血块,见到少许白色脑组织即可。术中出血进行常规止血治疗,最后用生理盐水冲洗血肿腔,待冲洗液清亮后缝合硬脑膜,逐层关颅。并在术腔放置1根引流管。术后血肿基本消失且无再出血可拔出引流管;反之,通过引流管注入尿激酶,待无明显积血后拔除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记录2组手术时间、血肿清除率、术后再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记录术后2周及术后1月2组患者SSS评分,评价其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术后半年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LD),评价2组术后恢复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两独立样本采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手术时间及血肿清除率比较 手术1组手术时间明显小于手术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1 d,手术2组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手术1组,但拔管时2组血肿清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手术时间及血肿清除率比较 (±s)
表1 2组手术时间及血肿清除率比较 (±s)
组别 n 手术时间(min)术后1d血肿清除率/%拔管时血肿清除率/%1组41 8.3±3.6 56.1±5.9 91.6±5.4 2组43 65.7±18.6 84.4±4.8 92.3±4.7
2.2 2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手术1组术后再出血率有低于手术2组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颅内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手术1组明显低于手术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术后并发症的比较 [n(%)]
2.3 2组术前、术后2周及术后1月SSS评分比较 2组术前、术后2周S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手术1组SSS评分明显高于手术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术前、术后2周及术后1月SSS评分比较 (±s)
表3 2组术前、术后2周及术后1月SSS评分比较 (±s)
组别 n 术前 术后2周 术后1月1组41 12.86±4.56 26.57±5.93 32.47±6.59 2组43 11.97±5.29 24.65±6.53 29.64±5.78
2.4 2组术后半年ALD 分级比较 手术1 组半年后整体ADL评级优于手术2组,且恢复为ADL I级的患者,手术1组亦高于手术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术后半年ALD 分级比较 [n(%)]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在老年人高血压中高发,且发病急,病情危重,常有生命危险,加之老年人本身免疫力低,基础疾病较多,脑出血后会产生一系列应激反应,导致消化道出血、循环衰竭,严重者多脏器功能衰竭[1-2]。颅内出血导致颅压升高,脑组织严重受损,病人常处于昏迷状态,出现意识障碍,其治疗应迅速降低脑水肿及控制颅内压,防止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3-5]。基础研究表明,脑出血后20~30min即可形成血肿,一般3h后血肿周围开始形成水肿,6~7h后形成脑水肿,紧靠血肿周围的脑组织坏死,出现不可逆性损害。对于中、小量出血时,手术时机多控制在6~24h为宜[6-8],出血量大应及时手术以挽救生命,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脑出血采用手术治疗方法传统为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其可充分暴露病灶,直视操作,可有效降低颅内压,彻底清除脑血肿及坏死的脑组织,可有效止血,但具有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多的缺点,术后老年人生理状态差,恢复慢[9-10]。进而产生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其具有创伤小、减少出血、缩短手术时间的优势,还可有效止血、降低颅内压,但不及传统大骨瓣暴露病灶充分,且不适宜脑疝患者[11-12]。而随着医疗的进步,为了减少医疗性损伤,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微创技术是目前常用的外科手术技术,而本研究钻孔引流即为微创手术中的一种,其操作简单,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减少术中出血量,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较好,且远期预后良好,还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13]。本研究结果显示,手术1组手术时间明显小于手术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1d,手术2组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手术1组,但总体比较,2组血肿清除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术后除颅内感染,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手术2组较手术1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手术1组SSS 评分高于手术2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1组的半年后整体ADL 评级优于手术2组(P<0.05)。总之,钻孔引流可提早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患者远期预后较好,临床手术选择时应灵活掌握。
[1]哈文波,宋述清,赵敬河,等.老年高血压脑出血的微创治疗[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6):830-831.
[2]黎鹏,刘国祥.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及进展[J].医学综述,2011,14(8):1 169-1 172.
[3]胥建.高血压性脑出血及脑室出血的系列临床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4]杨立坚,谢宏,王昌适,等.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67例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1,7(3):184-185.
[5]张光亮,徐忠烨,马颖,等.不同方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2,6(3):129-132.
[6]庞采明,梁裕盛.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发展现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72-74.
[7]李在雨,罗毅男,金美善,等.不同术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2,3(1):60-63.
[8]张鹏,宋来君,保建基,等.198 例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15):59-60.
[9]胡振华.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5(3):41-42.
[10]李泽,闫峰,张志银,等.钻孔引流与开颅血肿清除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观察[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2,5(3):260-261.
[11]王美清,李玉辉,李东升,等.小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与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J].临床误诊误治,2013,7(3):99-100.
[12]李从进,夏多贵,权天龙,等.采用个体化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对比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2,6(4):360-361.
[13]季祥举.老年高血压脑出血98例急诊微创手术治疗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2):2 458-2 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