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6运载火箭开启我国航天新“长征”
2015-12-18黄志澄
长征-6运载火箭开启我国航天新“长征”
CZ-6 Rocket Starts China’s New Long March
黄志澄:空气动力学家、航天技术专家、技术评论家。长期从事空气动力学、航天发展战略研究,为我国大型试验基地建设、载人航天方案论证、新型航天器研制做出了贡献。近十年来从事科学、技术与社会等宏观科学领域研究,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
2015年9月20日,长征-6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二十星”的方式成功将20颗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这次发射率先采用了水平整体测试、水平整体星箭对接、水平整体运输起竖发射的“三平”模式。这次发射也是我国研制的无毒、无污染的液氧/煤油发动机首次太空出征。由于上述特点,长征-6的这次发射标志着我国航天运载跨上了一个新台阶,开启了的我国航天新长征。
20世纪80年代,我国首次实现“一箭三星”发射技术,之后也曾多次开展“一箭多星”的国内、国际发射任务。此次,长征-6成功执行了“一箭二十星”发射任务。为了满足多星发射的需求,长征-6还在国内首次采用了全透波卫星整流罩,使其具备了全向透波能力,改善了全箭力学环境和卫星环境条件。通过对多星发射技术的探索,我国已形成了系列化、标准化的多星发射接口,为今后进一步降低卫星发射成本、提升多星发射能力奠定了技术基础。
传统火箭执行发射任务,需要分段运输至发射场,再在塔架上完成各子级的垂直吊装总装和测试。长征-6创造性地采用了“三平”测试发射模式,对我国火箭的测试发射模式进行了重大变革。为此,科技人员将各种测试设备集成安装到车内的5个方舱内,大大减少了设备数量,简化了测试发射流程。按照设计,采用“三平”模式的长征-6的发射准备周期仅需7天,有力地适应了卫星发射低成本、短周期的需求。
经历数十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建立了包括遥感卫星、气象卫星、通信卫星和导航卫星等在内的较完善的应用卫星体系,建立了包括“神舟”飞船和“天宫”空间实验室在内的载人航天工程体系,还进行了以“嫦娥”探测器为标志的月球探测,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商业航天发射。这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绩,与我国运载火箭技术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我国从最早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只有数百千克的长征-1火箭开始,发展到现在已经具备了近地轨道9.5t、地球同步转移轨道5.5t的运载能力。
继长征-1、2运载火箭之后,我国又以长征-2火箭为基本型号,增加第三级低温氢氧发动机和常温肼类发动机分别研制了长征-3和长征-4火箭。为了进一步增加运力,通过捆绑不同数量的助推器,又分别研制了长征-3B、3C和长征-2E、2F等火箭。目前我国的“长征”系列火箭的运载能力仍然较低,难以满足发射空间站、重型卫星、载人登月和载人登火星的任务。数十年前研制的火箭发动机不仅单台推力偏低,而且使用有毒的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推进剂,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和人身伤害。其价格也较为昂贵,不仅远高于液氧/煤油推进剂,也高于液氢/液氧推进剂。
由此,我国急需研制新一代运载能力更大、低成本、高效率发射和符合环保要求的运载火箭系列。其总体发展思路可以归纳为“一个系列、两种发动机、三个模块”。“两种发动机”指的是120吨级推力液氧/煤油发动机YF-100和50吨级推力液氢/液氧发动机YF-77。“三个模块”指的是使用氢氧推进剂的5m直径模块、使用液氧/煤油推进剂的3.35m直径模块和2.25m直径模块。
长征-6火箭是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中首先投入发射的火箭,其可将1t的有效载荷发射到700km高度的太阳同步轨道。其一级火箭采用了我国最新研制的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该发动机也将用于2016年发射的新型运载火箭长征-5上。因此,长征-6的发射,考验了新研制的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为新一代航天运载系列的主力—长征-5、7火箭的成功发射,跨出重要的第一步。
长征-5运载火箭系列,其最大的低地球轨道运载能力可达25t,它最大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可达14t。在长征-5火箭发射成功后,将相继用它发射嫦娥-5和载人空间站。在这基础上,还要发展低地球轨道运载能力为100t的重型运载火箭,为未来的载人登月和载人登火星提供必需的运载能力。
长征-6火箭采用了独特的发动机氧箱自增压技术,创造性地使用了发动机燃气滚控系统,利用一级发动机涡轮泵做功后引出高温高压富氧燃气,与发动机一起对火箭进行滚动姿态控制,以保证火箭飞行过程中的姿态稳定。
由此可见,我国新一代运箭火箭系列的首发火箭长征-6,是一项具有一系列科技创新的重大成果。由于我国运载火箭的发展,已成为制约我国航天发展的瓶颈。因而,这次长征-6火箭的发射,已成为中国航天人近年来最关心的一次航天发射。“雄关温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展望未来,由长征-6火箭开启的我国航天新长征,将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