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背景下的浙江农村现代化的个案研究
2015-12-18陈周宁
陈周宁
(中共温岭市委党校 教育科,浙江 台州 317500)
城市化背景下的浙江农村现代化的个案研究
陈周宁
(中共温岭市委党校 教育科,浙江 台州 317500)
摘要:农村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城市化互为动力。城市化助推农村实现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加快城市化的步伐。在具体实践中,由城市的扩张而将城郊及周边的农村地区并入城市范围的做法更具有普遍性。而且,相对于这一转变中的物质生活现代化而言,人的现代化更值得关注,其任务也更加艰巨。
关键词:农村现代化;城市化;发展因素;社会管理;农民市民化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年初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称,截至2013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6 072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73 111万人,占比为53.73%,比上年末提高1.16个百分点[1]。以民营经济为特征的浙江省温岭市,块状经济日渐成熟,县域实力不断增强,小城市培育试点和中心镇建设深入推进,城市化步伐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更加矫健,城市化率已远超过全国十多个百分点。
笔者认为,这种转变来源于三股动力:一是农村人口长距离、长时间的转移,全国有将近2亿的农民长期在城市中工作和生活,温岭市也是外来人口大市,外来人口约有70万;二是农村的就地城镇化,通过新农村、小城镇、中心镇或小城市等城镇化建设,实现了从村到镇、再到城的转变;三是中心城市框架的扩张,城郊及近郊农村地区由于人流物流的日益频繁而形成次城市圈或潜在城市圈,即城市化推动下的近郊农村现代化。本文选取的研究个案属于第三类情形。
(二)基本内容和研究意义
本文立足于温岭市城东街道汇头王村的调研实际,详述汇头王村在城市化迅速推进的背景下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具体表现,提炼该村在政治改革、经济转型、社会管理和民生服务等方面的有益经验,并分析其在城市化步伐加速迈进和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形势下的发展优劣势和机遇挑战,进而探寻汇头王村在新型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道路上进一步发展的路径。
该研究力求突破传统的关于农村现代化的研究和分析视角,注重梳理总结研究个案的农村现代化经验,对于其他地区尤其是具有类似内外部特征的村居的农村现代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研究个案:汇头王村的现代化历程
改革开放后,浙江省城市化步伐以年均1 .5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高歌猛进,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4.5%上升到2013年的63.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约12个百分点,居全国各省区第三位[2]。
该进程可以划分为三个基本阶段:第一阶段为改革开放后的20年,国家优先发展小城镇的政策导向以及我省乡镇企业和个、私企业的异军突起促进了小城镇的迅猛发展,到1998年我省建制镇数量达到1 006个,年均增加45.8个建制镇,城市化水平提高到36.7%[3]。第二阶段是上世纪末到2006年这七八年时间,1998年浙江省第十次党代会上做出了“不失时机地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战略决策,并先后制定和出台了《浙江省城市化发展纲要》《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以及一系列配套政策,由此促成了我省史无前例的城市化“大跃进”,到 2005 年,浙江城市化率已跃升至56%。第三个阶段是2006年后的新型城市化阶段,是年省里提出“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新型城市化道路”,着力解决之前走过的诸如“跑马圈地”“造城运动”等问题。
在第二阶段的城市化进程中,浙江省配套进行了乡镇行政区划的调整,科学合并了一些规模较小、零星分散的乡镇,同时中心城区周边一些建制镇逐渐改为街道。汇头王村所在的城东街道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在2001年初从锦屏镇改为城东街道,而汇头王村的发展也是城东街道近年来城市化的一个缩影。
作为城东街道的核心区块,汇头王村的现代化历程是与温岭市城市化的主战场城东街道的发展密不可分的。
2001年前,温岭市城东街道还是锦屏镇,位于离市区三五公里远的东北区域。锦屏镇是个传统的农业镇,商贸业、餐饮业、制造业和金融业等第二、第三产业刚刚起步。而当时的汇头王村虽处于锦屏镇的中心地块,但由于缺乏其他产业的支撑,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不足2万元。村民住的多是低矮的石头房和大寨屋,收入主要靠种植水稻、贩卖小吃和外出务工,人均年收入1 000多元。村里的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也比较落后。
2000年以来,温岭中心城区的空间密度趋于饱和,城市发展十分受限。因此,温岭市政府做出了城区发展向毗邻的地势较为平坦的锦屏镇扩张的战略决策,撤锦屏镇而设立城东街道,将其纳入中心城区范围。自此,城东街道步入了镇域经济腾飞和农村现代化的快速发展轨道,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现代化产业异军突起。
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如今的城东街道,工业和服务业迅猛发展,城市建设快速推进,民生福祉大幅提升,实现了城郊乡镇向现代城市核心区的跨越。作为城东街道的核心区块,汇头王村也牢牢抓住城市化快速推进带来的发展良机,打造起温岭市数一数二的商业圈和生活圈:数码城、影视城、农贸城、大型客运中心、购物商场、高端酒店、高档小区、总部经济基地、多家金融机构等已在此安家落户,成为温岭城区的华丽名片。
从大片的农田到处处林立的高楼馆所,从泥泞的小路到繁华整洁的商业步行街,从低矮的大寨石屋到宽敞明亮的小康型住宅,村民收入从依靠第一产业变为依靠第三产业、第二产业,汇头王村从一个传统的农业村蜕变为现代村,成为农村现代化的典型。
三、因素分析:汇头王村现代化的SWOT
汇头王村位于浙江省温岭市城东街道田洋社区,村域面积3平方公里,土地面积1 500亩(约1平方公里)。2013年末,全村共有户籍人口2 302人,外来流动人口逾万人。该村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明星村,多次获得文明工作、综治工作和小康建设等方面的荣誉称号。在温岭市快速推进的城市化浪潮中,该村的进一步发展既有优势又有不足,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一)汇头王村既有的优势和劣势
1.村集体经济日益壮大
勤劳朴实的汇头王村村民紧跟改革开放的步伐,走南闯北,吃苦耐劳,经过几代人的奋力拼博,村民的个体经济和村集体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根据村集体的实际情况,该村运用村留地新建村九龙大厦、九龙新天地、颐高数码广场、外滩18等第三产业项目,村集体收入由单纯依靠第一产业转变为以第三产业为主。近年来,又有九龙大酒店、金王朝大酒店、品珍楼等大型连锁餐饮机构和总部经济大楼、乐购超市、时代广场、国际数码城等大型商场的相继落户,外加村中心那条贯穿而过的九龙汇商业步行街,逐步形成了地杰、商通、人和的工作和生活空间。
这一系列有利的因素使该村的集体经济有了大幅的增长。2013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已超过1 800万元,村民每年可获得一次性集体经济分红2 000元,村民生活水平实现了“基本保障靠集体,发家致富靠自己”的目标。村集体经济的日益壮大成为汇头王村现代化的基础条件和有力保证。
2.村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近年来,依托城市化带来的巨大福利,汇头王村原本失地的农民却增加了多种就业渠道,获得了更高的收入,村民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村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同时,城东街道提出的“111”惠民工程目标(每户村民有一套自住房、致富房、村级集体资产)已在汇头王村率先实现。此外,村民人均住房面积、人均汽车拥有量、养老保险集体补助金、农医保报销额度、弱势群体救助覆盖率、生活环境整治率等一项项民生内容也日趋丰满。
3.村务管理制度健全规范
一个村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坚强有力、团结向上的领导团队,而团队的建设和村务的管理则重在制度的规范和健全。近年来,为适应现代化的发展和管理服务的需求,村两委在上级规定的一些常规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本村实际,制定了一系列的村务管理制度。
比如,为做好计生工作,村里于2008年制订并于2011年重新修订的《计生村规民约》规定:对于违法超生一胎的家庭,取消该户村集体分红可达14年;对申报《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家庭将给予500元的奖励;育龄妇女参加“三查”,每人补贴50元,育龄妇女意外怀孕后自觉流产的发给营养费1 000元。
再如,为科学进行村自留地开发,村里制定了共同采购制度,即村里新建设施的材料供货商的选择由村两委、村监会的所有成员和随机抽选的若干名村民代表进行投票选出。投票者既拥有表决的权力,又要履行市场调查、材料选用、价格比较等义务,实现了权、责对等的民主机制建构。
4.空间制约成最大的发展瓶颈
在当前中国新型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各地对土地的需求量呈现出急剧增长的态势,土地成为转型发展最宝贵的资源。尤其是在寸土寸金的城市核心区块,土地要素的制约更是其最大的发展瓶颈,汇头王村也不例外。
据村干部推算,在汇头王村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1万多的常住人口;加上前来购物消费的人群,高峰时段人流量达到2万,人口密度非常大。大量的人流和车流使道路交通变得越发拥挤,行路难、停车难的城市病开始显现。而且,日益趋紧的土地空间、日益提高的场所租金迫使一些大型商户望而却步以及现有商户搬离,导致发展机会的流失。再者,尽管区位优势显著,但是投资商和规划部门在选择新项目的时候会因为用地指标的限制而重新考虑其他地方。因此,土地要素的制约成为汇头王村实现现代化的最大瓶颈。
5.村民的“两袋”没有同时富起来
汇头王村去年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已超过1 800万元,村民每年还可获得集体经济分红2 000元,外加自营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村民的人均收入已超过2万元;同时每家每户都实现了“111”惠民工程的目标和省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难有所助”的目标,基本接近本省关于“物质富裕”的有关标准。
但与物质生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村民的精神生活并没有同步富起来。比如公共社区意识尚未形成,村民对日益繁华的村居的关心、认同、归属感在淡化,公共文化设施缺乏;又如村民素质总体较低且思想观念尚未转化,不管户籍外衣更改与否,他们已然成为名符其实的“城市之民”,但思想观念还停留在村民的层面,诸如崇尚村规民约而不是现代法律制度、文化生活简单乏味、城市生活方式尚未养成等。
当然,这和土地要素制约一样,并不是汇头王村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独有问题,而是各地农村现代化的同性问题。
(二)汇头王村现代化的机遇和挑战
1.城市化依然是最大的机遇
汇头王村的发展和温岭的城市化推动密不可分。从2001年城东街道的撤镇成立,到2006年九龙汇商业步行街的开通运营,再到近年来温岭力推城市新区的建设,这些重要节点助力汇头王村从一个后进村成为了先进村。在温岭当前改革和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化依然是汇头王村实现现代化发展跨越的最大机遇和福利。
近年来,温岭市提出了建设城市新区的战略任务,而汇头王村范围内的总部经济基地、道路网扩建、景观美化、农贸城等建设项目将是温岭城市新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汇头王村作为城市新区建设的样本和标兵,一方面继续享受着温岭新型城市化带来的巨大恩赐,另一方面也为周边城市化村居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借鉴。
2.周边村落的兴起是最大的挑战
目前,除汇头王村外,其周边的几个行政村居(如横湖桥村、横山头村)都是城东街道发展势头最为良好的区域,它们是汇头王村发展的有力竞争者。更重要的是,随着温岭城市空间框架的逐渐拉伸和城市功能的承接转移,未来几年汇头王村周边将有更多的村落迅速崛起,成为更大的挑战。
比如,位于汇头王村南部的下岸渚村是目前九龙汇商业步行街的南沿部分,一批批商户已陆续进驻;且村内即将竣工的温岭耀达百货将成为温岭人购物休闲的最佳选择,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削弱目前汇头王村内的时代广场作为温岭休闲购物消费一站式服务的唯一地位。
再如,位于汇头王村北部的虎头山村目前虽属城东街道的一般村,但是概算投资1.5亿元、规划用地9.47公顷、总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的温岭市新客运中心已经建成投入使用,这将汇集大量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带动该村的土地价格和房屋价格,使虎头山村迅速崛起。
3.庞大的流动人口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截至2013年末,汇头王村共有户籍人口2 302人,外来常住人口逾万人,外加各种娱乐餐饮消费场所接待的客流,流动人口高出本地人口好几倍。如此悬殊深刻地影响着该村的发展模式和治理理念,这对该村的现代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方面,流动人口能带来巨大的消费需求。比如,租住房屋可以增加村民的财产性收入,商户入驻可以增加村集体的收入进而增加村民的转移性收入,村民可以在家门口投资兴业,从事消费服务业也可以增加村民的经营性收入。因此,外来人口大军对汇头王村来说是笔巨大的财富,村民增收将会呈现出“多轮驱动”的良好格局。
另一方面,流动人口增加了社会治理的成本。外来人口和消费群体的频繁流动,给城市环境、劳动就业、社会治安、农民工子女教育等带来了一系列的管理难题,成为引发社会矛盾和纠纷的潜在因素,这将是汇头王村提高现代化文明程度的重大挑战。
四、三大任务:城市化背景下的汇头王村现代化
在温岭市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面对当前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机遇和挑战,汇头王村如何有效应对、科学转型?笔者认为,该村抢抓良机,敢想敢干,经济增长方式由依靠第一产业转变为第三产业,村集体和村民收入大幅增长,村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完成了农村现代化的第一个阶段,即物质生活的现代化;而在下一步的现代化历程中,汇头王村转型发展的重点在于破解土地要素制约、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和村民的市民化这三大任务。
(一)内增外扩破解土地要素制约
土地资源是城市化进程中最宝贵的要素,土地要素制约亦是汇头王村现代化的最大难题。在当前该村空间资源日渐饱和的情况下,可通过“内增外扩”两种方式破解土地要素制约。
1.内增:立体式用地模式
该模式是指充分应用地上和地下两个空间资源以达到增加发展空间的做法。
一是合理应用地上空间。比如,按照“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的要求,对村内的部分宅基地进行合理的整理和复垦,盘活全村的建设用地,积极鼓励宅基地、废弃地和空闲地这三类重点地块的整理和复垦,对于支持盘活农村建设用地用于农房建设的住户给予大力的资金补助。再如,鼓励农民集中安置房建多层或小高层,增加待建的农民拆迁安置房的占地面积和高度,让农民享受更宽敞的居住空间。
二是科学开发地下空间。据汇头王村负责人介绍,目前村域内的各大商场超市和消费场所仅有温岭国际数码城和乐购超市等为数不多的几个地下停车场,大量的汽车停放在两边道路的内侧,甚至是人行横道与道路外侧,造成停车难和行车难。因此,要有效缓解这一矛盾,科学开发地下空间,建造更多的地下停车场和地下商城成为一个行之有效的选择。比如,在九龙汇商业街的东西两侧和万象城开建地下停车场,在乐购超市和温岭国际数码城拓建地下商城等。
2.外扩:行政村区划调整
据城东街道工作人员介绍,尽管街道在10多年前进行过一番行政村区划调整,数量减少为3个管理区和44个行政村居,但依旧存在部分村居布局偏散、规模偏小、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这给一些村居的社会事务管理带来诸多不便。
笔者认为,可参考借鉴苏南地区农村合并壮大的做法,综合考虑原行政村的地理位置、村集体收入、人口数量和生产方式等因素,按照“经济欠发达村并入经济发达村、人口规模小的村并入规模大的村、交通欠便利村并入交通便利村”的原则,将现汇头王村与周边的下蒋村、河边村、洋河村合并组建新的汇头王村。如此调整,一方面可填补现有行政村交界区域的真空和闲置地带,有效盘活土地资源,打造汇头王村现代化发展的大平台;另一方面可以将相邻的村居由外部竞争关系转变为内部合作关系。
当然,在调整合并的程序上要慎之又慎。首先要充分调研,充分倾听老百姓和村两委的意见。其次,要清晰界定原来村债权债务的归属,尤其是资产的核定和账务的合并等财务问题要公开透明清晰。再次,街道和村民代表要全程参与和监督具体的合并细节。最后,重新选举新的村两委班子,确保村级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
(二)提升社会管理水平
随着城东街道九龙商业街和周边娱乐、购物、消费场所的日益增多,以及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已成为迫切需要。当前,汇头王村的社会管理水平有着很好的试探性做法,比如融入式管理和社区综合治理工作站等,成为社会管理和服务的亮点。笔者认为,进一步提升汇头王村的社会管理水平应当坚持和改进已经试行并行之有效的做法。
1.改进外来人口网格化融入式管理
据调研,前几年租住在汇头王村的不少外来人员遇到问题和困难大多选择“老乡”而不是相关部门来寻求帮助和解决,这就有可能导致因为一些合理诉求得不到妥善解决而引发群体性事件。为了让外来人口真正融入当地,有归属感和安全感,2012年初,汇头王村和城东派出所开始试点实行外来人口网格化融入式管理。该管理模式借鉴计划经济时期的生产队形式,将全村划分为若干片组,就地选拔一名具备较高能力和较强责任心的“老乡”担任片组长,并从中挑选一位担任新设立的“新居民事务办公室”主任,通过正式文件任命其为村委会主任助理,专职负责片区内外来人口的具体事务,包括诉求反映、纠纷调解、治安管理和信息服务等。
此项管理新举措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据统计,汇头王村实行该模式管理服务以来,村里的各类纠纷案件明显下降。笔者认为,进一步提升社会管理水平,优化外来人口网格化融入式管理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提高片组长的工作主动性,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试行片组管理后,外来务工人员能够在异乡找到乡情的温暖,有什么困难总爱找片组长,片组长也就成了比当地政府更有威信和效率的“第二政府”。所以,村里应当充分利用这种威信和效率,提高片组长的工作主动性,利用工作之余,采用集中座谈、个别闲聊和发放问卷等形式,主动发现老乡群体中的困难和问题,给予建议或寻求当地政府的帮助。
二是依托片组成立“老乡服务中心”。鉴于外来务工群体文化素质不高、信息接收不全、流动性强的特点,此中心可为外来人员提供子女上学、就业信息、教育培训、维权等服务,增加他们对于这个长期工作和生活的城市和社区的归属感。
2.优化社区综合治理工作站
2010年底,面对治安刑事案件高发、辖区警力不足、街道财力有限的现状,汇头王村联同毗邻的4个村居共同成立了汇头王社区综合治理工作站。该工作站依托汇头王村警务室,召集各村志愿队伍(以退伍老兵为主)成立规范化的民间治安队伍,集体培训后上任担当“公派保安”,白天上街巡逻防“两抢”,夜间蹲点消费场所防抢、盗,一有情况可迅速集结联动,配合街道民警管理辖区的治安。据了解,这个综治工作站成立至今,已有10名警务人员和50名由村民组成的业余巡防队员,分多个小组全天候对辖区进行巡逻,从而使如今汇头王村的治安案件比前两年减少了至少三分之二。
根据调研得知,目前的汇头王村社区综合治理工作站主要发挥的仅仅是警务和治安职能。所以,依托如此良好的工作平台,社区综合治理工作站可以进一步优化拓展业务,实行窗口服务管理。比如,工作站可针对本辖区外来人口多的特点建立专门窗口,对外来人口办理证件等进行一站式的便民服务;还可以帮助解决新居民事务办公室无法处理的事务。
(三)实现农民市民化
“城市社会与乡村社会的区别,除了经济形态、社会功能外,在思想观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等社会文化方面存在很大差异。”[4] 8汇头王村已经在经济形态方面实现了飞跃,此方面和城市社区已没有太大的差异。然而,现代化既是物的现代化,更是人的现代化,该村大多数村民的精神生活并没有和物质生活同步富起来。所以,汇头王村现代化的关键和难点是村民的市民化。
“市民化主要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一个是生活在农村的农民因为当地的城市化带来的市民化问题。农村农民的市民化,主要在于如何提升征地农民进城就业安家的能力。”[5]与当前中国特有的农民工市民化遇到的诸如户籍制度的坚冰不同的是,汇头王村的村民已经享受到了与城市居民的公共服务,甚至可以说已经超越了城市居民的待遇。所以,汇头王村的市民化问题属于后者,即当地村民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等社会文化方面的现代化和市民化。
以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现代化和市民化举措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设施,让村民文化消费和提升有去处,为村民办理各类购书中心、影剧院的优惠券证,降低村民踏入现代市民享受城市文化大餐的门槛;二是组建村级社会组织协会,充分发挥非正式组织的作用,比如组建村排舞协会、棋牌协会,让协会引领村民走向健康向上的生活轨道。三是开办村民讲坛,搭建村民培训听讲的平台,不在于邀请多好的师资授课,而在于善用身边事来感染身边人,让村民见贤思齐、择善而从,引导广大老百姓树立现代化的生活理念,形成现代市民意识。
相比较制度和规则的改变而言,人的思想理念的改变和精神文化的提升则需要一个更长的过程。“作为正在向城镇居民过渡的失地农民,也要努力修正习以为常的‘农民’习气,不断陶冶自己,完成从农民到市民的社会角色的转变。”[4] 79
五、结论
第一,“现代化”是当前发展的重要主题,农村现代化则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会深刻地影响着现代化进程。选取一些农村现代化典型作为个案研究,能够感知近年来浙江省新农村建设、城市化推进和现代化改革的微观写照。
第二, 城市化与农村现代化互为动力,城市化助推农村实现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加快城市化的步伐。在城市化步伐加快的背景下,农村实现现代化既有农村就地城镇化、自下而上的主动式路径,又有随着城市的扩张而采用自上而下的被动式的路径。本文所选取的个案——温岭市汇头王村属于后者。
第三,在温岭市快速推进的城市化浪潮中,汇头王村是一个受益者。借助于此,该村实现了农村现代化的第一步——物质生活的现代化,而下一步现代化的重点则在于人的现代化。这个任务将比第一步更加艰巨。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 [2014-02-24] http://www.gov.cn/gzdt/2014-02/24/content_2619733.htm.
[2] 刘刚. 城市化,快步走——浙江经济年终述评之三[N] . 浙江日报, 2013-01-11(1).
[3] 浙江统计信息网. 加快中心镇发展推进浙江城市化进程[EB/OL] . [2011-01-24] http://www.zj.stats.gov.cn/art/2011/1/24/art_281_44044.html.
[4] 楼培敏. 农民就业——考问中国城市化[M] .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1.
[5] 麦小迈. 市民化是城市化的根本[N] . 城市晚报, 2012-12-10 (A15).
A Case Study on the Rural Modernization in Zhejiang
Provi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ization
CHEN Zhouning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Party School of the Wenling Committee of C.P.C, Taizhou 317500,China)
Abstract:With the urbanization of mutual power, the rural modernization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urbanization boosts the rural modernization, and the rural modernization accelerates the pace of the urbanization. In practice, the process in which the suburb and the surrounding rural districts are included in the scope of the city due to the expansion of city is more universal. Moreover, compared with the modernization of material life in the shift,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people, which is more arduous, deserves more attention.
Key words:rural modernization;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al factor; social management; peasant citizenization
中图分类号:C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463 (2015)01-0007-06
作者简介:陈周宁(1985-),男,福建南平人,中共温岭市委党校教育科副主任科员,硕士。
收稿日期:2014-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