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智慧视域下的园林景观规划理念·方法·技术重构

2015-12-18

安徽农业科学 2015年35期
关键词:设计者园林景观景观

潘 立

(西南林业大学,云南昆明 650224)



生态智慧视域下的园林景观规划理念·方法·技术重构

潘 立

(西南林业大学,云南昆明 650224)

园林景观规划中所呈现的生态问题的本质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所带来的人类主体性膨胀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有限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其根源在于基于主客二分式的人类文化观对生态系统内在智慧属性的忽视。人类的工业化生产模式及与之伴生的物欲消费观是导致当代园林景观规划系统陷入困境的直接原因。研究阐述了生态智慧的内涵,并从环境哲学层面给定其意义;运用生态智慧理论对传统园林景观规划进行价值解构、方法解构及技术解构;从理念重构、方法重构及技术重构等角度提出重构生态智慧型园林景观规划的可行策略。

生态智慧;园林景观规划;生态价值

生态智慧强调重构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建构是园林景观规划的生态基础。作为智能实体的人类,在与周边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周边生态环境的显性心智表征的证据,但关于生态环境的显性心智表征的概念建构和实践证实层面的工作至今尚无明显进展。生态环境之心智相关研究肇始于人类对自身智能的结构与功能的反省。在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理性认知活动为核心的人类心智活动外显为繁盛的现代物质文明,但人类理性认知能力的天然局限性亦诱发了诸如世界气候变暖、地球生物圈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人类智能在创造性地利用既有地球资源方面取得显著成就,但其在应对人类开拓地球资源时代所衍生出来的技术性灾难问题上,尚存难以逾越的技术性障碍。人类对地球资源的无节制开拓过程是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罪魁;对现代工业技术的过度信任和滥用则是导致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的祸首。向生物圈中过度输入废物和自然生态系统的无限度破坏是对人居环境的直接毁坏;向生物圈中超量输入废物、废气和废水,在严重毒害了生物圈的同时亦摧毁了人类家园[1]。回归到人类智能发育的初始状态,以探寻生态智能的结构、过程及功能是化解人类智能困境的有效选择之一。从集合学视角来看,生态智能的认知能力边界包涵着人类智能的认知边界,由此决定了生态智能的研究要点不在于基于人类立场将生态智能进行人工智能化。这种智能边界的包涵和被包涵关系决定了在人类智能发育的过程中生态智能亦在同步发育,当前及未来的人类智能都难以消弭自身智能与生态智能之间的进化鸿沟。

生态智慧思想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系统相对立的传统二元论范式进行扬弃,从环境哲学层面重新定义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系统之间的关系。生态智慧强调人类社会是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机构件。从生物学角度而言,人类范畴从属于自然范畴;人类凭借自身的智力优势而跃居自然生态系统的顶峰,成为自然生态界的主宰力量;但从环境哲学层面分析,人类是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机构件,人类智慧是生态智慧得以形成与发展的内核。都江堰和灵渠等古代先贤留下的宝贵景观技术遗产深刻揭示了人类智慧与生态智慧相结合可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带来的丰厚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亦给新时代园林景观设计者以有益的启迪。园林景观规划者有必要在深度剖析当前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深入探讨生态智慧理论在园林景观规划中的实现路径。

1 生态智慧视域下传统园林景观规划的解构

1.1 生态智慧视域下传统园林景观规划价值解构

1.1.1 工业社会价值观下人类的主体性解构对园林景观规划理念造成冲击。工业革命在推动城市景观规划学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既创造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价值,亦造成巨大的自然生态危害。人类在反思自身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对自然生态内在价值的崭新看法。基于生态价值观的城市景观设计新理念突破了基于工业社会价值观的约束,以反求诸己的心态来重新肯定自然生态内蕴的价值。自然生态价值观认为,生态系统是由若干具有智慧的生态因子构成,作为自然生态系统成员的人类从属于自然生态系统。人类的行为应当有利于其宿主,即自然生态环境的最优化,而非以人类个体利益最优化为理由来损害自然生态系统。为此,在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与能量流转的过程中,人类应当充分考量自身行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冲击,且要确保将其行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限定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阈值范围之内。该观点隐含着“人并非自然生态系统的主宰力量,自然生态系统则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主宰力量,即自然生态系统系具有内控力的智慧系统”的推论。在摒弃工业革命时代以来,人类文明逐渐树立的自大心态基础上,人类社会逐步认知到对自然生态力量之尊重及对人类行为予以约束的重要性,并开启探索化解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生态危机问题的有效路径。在上述问题的探索道路上,将自然生态系统抬升为人类的主宰力量和将人类定位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主人等两类观点都有失偏颇。传统生态学研究者通常倾向于基于金字塔结构式思维来建设生态系统架构,而生态智慧理论则要求研究者从生命体之间的相互平视的角度来审视生态价值和现代人类社会文明之间的关系。从学科层面分析,生态智慧理论要求研究者将生态学与哲学、社会学、理学及工学等量齐观。园林景观设计者需从诸学科中汲取充足的多学科智慧,以便于其充分挖掘生态智慧内蕴的生态规则并使该生态规则在园林景观规划方案设计中有效再呈现。

1.1.2 内卷化思维指导下的园林景观规划理念约减园林景观价值,降低园林景观可持续发展能力。内卷化概念源自美国学者吉尔茨(Chifford Geertz)《农业内卷化》(Agricultural Involution)一书。内卷化研究主要探讨社会文化模式发展到一定阶层后的后续发展动力不足问题的根源。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理念的内卷化在于支持特定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方案的社会文化模式内卷于生存推动型发展模式。从经济价值角度分析,内卷化的园林景观设计方案通常偏好于耗费大量人财物资源来堆砌起一堆物质实体,且该园林景观设计方案所需的后续阶段的维护成本耗费较多,这使得此类内卷化园林景观设计方案给区域社会范围内的政府与居民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以园林景观湿地为例,多数园林景观湿地采取人工方式定期清淤,人工方式增加净化水质的水生植物栽培以及人工放养水生动物的方式来保持园林景观水体的清洁。园林景观建设固然给建设单位员工及周边居民带来心理愉悦价值,但亦需为其后期维护活动支付昂贵的人财物成本,在后期维护成本高于该园林景观项目所能代理的社会价值的条件下,该园林景观缺乏可持续的运转维护能力。

1.2 生态智慧视域下传统园林景观规划方法解构

有力地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还原论思想对当代园林景观规划方法的形成起到巨大推动作用。为引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而做出卓越贡献的还原论认为,具有生命的任何有机体与无机体在物理化学性质分析层面是一致的,二者都符合统一的物理化学规律,无非前者所依循的物理化学规律更为复杂而已。为此,园林景观规划方案设计应当遵循还原论理念,设计者应当着力将园林景观规划方案设计这一高级脑力思维形式还原为低级思维形式。该理念持有者固执地认为任何复杂的园林景观规划方案设计都可以还原为若干基础的、低级的设计元素,通过对不同园林景观设计元素做微调和重构,即可提交出合格的新颖的设计方案。还原论者认为低层实在才是真实的,且建立其上的概念和解释应当是没有问题的[2]。故此,还原论式园林景观规划方案设计思想所衍生的设计方法就是对园林景观设计对象进行持续分析并使其恢复初始状态。还原论理念指导下的园林景观设计思想存在如下问题。①园林景观规划中的还原论思维错误地割裂了设计者的整体性思维活动,通过将设计者整体连续的思维活动割裂为离散化的思维碎片,进而导致园林景观设计的整体性方案被从时间和空间层面分割为若干离散化的设计元素。园林景观规划的还原论思维忽视了园林景观所依存的自然生态环境从无机进化为有机体的过程中的非线性特征,这种非线性的进化过程使得园林景观的设计过程存在显著的整体不可逆性。决定园林景观规划的不可逆性的根源在于作为具有生命形态的园林景观在时间层面难以反演,这导致设计者无法通过将园林景观还原为若干设计元素后,再使之无损伤地重组为具有生态价值的新有机体。②园林景观设计的还原论思想在处理内部构成元素相对简单的研究对象时效率较高,但在研究包括园林景观在内的复杂体时,则存在研究者在将其所认为的构成研究对象的若干技术元素进行分割的过程中的信息丢失问题,而在其还原过程中暴露出巨大的信息失真风险。还原论所适用的园林景观设计方案对象的复杂度越高,其还原失败的风险越高。

1.3 生态智慧视域下传统园林景观规划技术解构1.3.1

无设计式生态园林景观设计方法与人类价值实现之间的冲突。从生态园林景观设计角度分析,景观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直接指向人。园林景观设计者的设计目标是通过变革自然生态景观的方式来提升园林景观对其所服务对象的价值。从园林景观设计价值角度分析,麦克哈德提出的无设计的设计即自然设计方案是最优方案的思想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但麦克哈德观点的偏颇之处在于其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理论的立论基础中未充分考虑人的位置。园林景观设计者若未能将作为自然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的人的价值纳入到其设计作品中,则其试图基于自然智慧来创设的园林景观设计作品实质上带有强烈的蓄意创设的无序化园林景观设计作品的特点,以弱化人类智慧在园林景观设计作品中的影响力的园林景观设计初衷,造成设计方案对人的价值实现的排斥。片面地强化自然智慧而忽视对人类价值的关怀,将使得园林景观设计方案丧失生机。

1.3.2 工业时代技术导向下的园林景观设计方法所衍生的技术异化问题。凭借其对自然界的强悍改造力量,文艺复兴所掀起的科学浪潮增强了人类对科学与技术的信心。在承认现代科学技术功绩之前需着力强调,现代科学技术的功绩是建立在对自然界历经亿万年所积累的资源的透支性开采基础之上的。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双刃剑”效应过程中,使得人类在享有现代化科技成果的同时,亦需承受现代科学技术所衍生的各种生态问题。在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科学技术凭借其卓越的历史功绩而实现了自我居功自傲,进而异化为人类的对立物。过度张扬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的技术价值将透支人类有限的自然生态环境,将原本天然形成的城市湖泊刻意加工出人工堤岸,将原本鬼斧天工的自然山水平整为一马平川的城市广场。随着我国宏观国民经济的快速扩张,以现代科技成果为表象的园林景观技术的张扬实质换来的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环境被践踏及城市生态环境遭受不可逆的损毁。诱发工业时代技术导向下的园林景观设计方法所衍生的技术异化问题的根源在于园林景观规划方案评估过程中的经济价值评估标准对生态价值评估标准的取代。支撑技术异化背景下的园林景观设计方案的力量是源自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方案可以给当事人各方带来的可观经济效益,即城市建设者在园林景观建设上的投资规模大小的决策与园林景观所需的实际投资规模并无直接关系,而是与园林景观的各方当事人所能获取的经济利益规模直接相关。出于理性人的考量,城市园林景观建设项目的各方当事人将实现自我利益最优化确立为行动目标。经济效益原则对生态效益原则的取代增加了园林景观规划方案遴选过程中的逆向淘汰风险,并增强了园林景观中生态系统的失衡性风险。

2 生态智慧视域下园林景观规划重构路径

2.1 生态智慧视域下园林景观规划理念重构

2.1.1 以自然关怀与人文关怀并重的生态智慧来重构园林景观价值属性。生态园林景观的生态智慧思想的要点在于立足于自然界视角来审视人类生存境遇的价值,园林景观设计者通过将人文关怀理念注入到生态园林景观规划方案中的方式,使该方案可充分体现人的地位和价值。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人文关怀系指在考察和设计园林景观的过程中,设计者既要充分肯定自然生态景观的人文价值,以有效提升人性尊严和改善景观消费者的境遇状态;又需充分肯定自然生态景观的自然价值。以浙东绍兴鉴湖为例,自东汉会稽太守马臻主持开发、改造天然水系,成就了一块面积达 172.7 km2的湖泊,是为我国江南地区最早最大的人工水体[3]。绍兴鉴湖之美,既在于其与峰峦叠翠的会稽山相互映照的万顷碧波如镜的自然湖山风光,又在于因会稽郡鉴湖而兴起的文人骚客的千古流传的古诗篇所构筑的人文环境,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筑起绍兴府鉴湖园林景观之美。生态智慧型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者可从生态智慧的高度悉心关怀自然天成景观的价值。园林景观规划者可对自然形成的景观格局进行保护性设计,此举既可以尽可能多地保留原汁原味的自然生态景观,又可以降低政府在城市景观规划领域的财政支付,有效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事业双赢的格局。

2.1.2 内生性与交互性并重条件下的生态智慧型园林景观设计处理。生态智慧的内生性价值需由生态实践活动所引致的交互性价值来实现。在人类对自然界的有限认知能力的约束下,自然生态的内在规则被纷繁芜杂的自然界表象所掩饰。揭示自然生态的内在规则并实现其内生性价值的重任被托付于设计者的行为能动性。园林景观设计者应当在提升其对自然生态界的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来优化园林景观设计方案,有效改善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与以自然界为本的价值观之间的冲突性。部分学者认为园林景观中的生态智慧应当被视为自然界具有天然的超越人类智能的智慧,这一论断粗暴地忽略了人类作为自然界的必要构成要素的智能的作用。为此,园林景观中的生态智慧价值的实现不应当由排除人类智能的生态系统来独立完成,而应当通过积极引入人类智慧参与的方式来实现其生态价值。再者,破除人界与自然生态界的二元对立论有助于挖掘生态智慧的内生性价值,从更为宏大的视角来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机构件的人类智能具有自然生态的智慧系统所难以替代的功能。将人类智慧与自然生态智慧相融合将更有助于引导自然生态系统的内生性智慧价值的实现。以徽派园林景观设计为例,徽州园林景观设计要求按照符合现代生态学理念的方式来选址构园,从而在依据自然生态系统、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创造人工生态系统“第二自然”时,将山体、水源、林木与田园、鱼鸟、畜牧纳入统一的生态系统中,实现物质流和能量流的平衡,即生态平衡[4]。自然生态系统与人文生活系统的相互融合构成了徽派园林景观设计的精要所在;徽州百姓所采取的自我节制式社会则有效地保护了徽州周边自然生态系统,这种有节制的适度获取自然资源的经济发展模式有助于建立起良性循环的徽州地区生态系统,形成园林景观生态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双赢格局。

2.2 生态智慧视域下园林景观规划方法重构

2.2.1 基于园林景观自然演化的地域原型式景观规划方法。生态智慧型园林景观设计应当在尊重园林景观自然演化进程结果的基础上探索依托地域原型式景观架构设计方法的实施路径。地域原型中内蕴着原生态的自然生态景观,设计者的设计活动通常依托于景观的地域原型来展开其设计灵感。基于地域原型的自然生态景观以其粗旷的景观形态表达形式来实现该生态系统的内部均衡性,从而实现其在生态学意义上的价值。但由于自然生态景观所张扬的自然美学立场与部分设计者的景观美学立场相冲突,故部分设计者希冀通过人类行为干预的方式,使自然美学顺从于设计者所认为的合理的景观美学。与人工景观形态不同,自然景观形态是历经自然生态系统亿万年演化的结果,自然演化过程已然对景观布局系统内各元素之间的冲突进行了天然的消解。人类智慧应当深入研析并充分理解园林景观自然演化进程规律,并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主动降低人类智慧的运用强度。与传统园林景观设计要求不同,生态智慧式园林景观设计要求景观设计应当保留景观的原真性,基于自然生态环境的真迹来充实园林景观的物质空间。生态智慧式园林景观设计方案需要将园林景观的原生态趣味与人类文明的生活气息相融合,使得原真性园林景观融入到带有浓郁地域特色的生活习俗中,并且表现为在生态智慧指导下构筑的自然生态景观能够有机融入人类文明社会中,形成自然智慧与人文气息相融洽的特色化园林景观营建模式和空间形态。

2.2.2 生态智慧导向下的生成式园林景观规划方法。生态危机的实质是人类行为扰动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内在运作规律,并促使自然生态系统在对人类行为进行反馈的过程中所衍生的负效用。以景观水岸设计为例,为消除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人类行为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扰动,设计者有必要从景观各要素的形态设计层面引入诸如天然水岸的艺术表现形式,以改变传统设计方案中的混凝土化驳岸和人工直线化岸线的问题。为实现人工设计的园林景观方案与生态系统自生成式景观的一致性,对园林景观设计方案进行自然形态化处理是一种有效方法。设计者可以充分运用系统科学中的分形技术来表达生态的自然景观形态,有效丰富其创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园林景观意境。运用演替理论来解读生态智慧导向下的生成式园林景观规划方法,园林景观设计者要把握的核心设计要素是探索景观生物群落的特定演替规则,以满足园林景观消费者的需求。生物群落有机体学派通常将生物群落视为超有机生命体,该生物群落内在的演替规律决定其具有与个别有机生命体类似的发育模式。园林景观中生物群落的演替规则还包括生物群落与外部无机体之间的能量与质量交换的内容。通过景观内有机生命体与无机体之间的质能交换,园林景观可以通过自生成渠道来提升其自我生态价值。由于园林景观中生物群落之间会对有限的维系生命的资源展开持续性竞争,优势物种会对劣势物种展开剿灭性毁杀,从而导致园林景观区域范围内的生态资源的不均衡性。这给园林景观设计者施展其人类智慧预留了空间。园林景观设计者应当在大尺度上调控园林景观中的生物群落分布格局,通过调控景观内生物群落重组、加积、过度与稳定的进程速率,从而确保园林景观在生物群落资源多样性基础上展开其自生成演替进程。在此设计过程中,园林景观设计者应当在践行生态智慧理念的基础上来确保园林景观设计者与其所设计的作品之间产生共鸣。这是由于园林景观是人类共同情感及设计者内生性的个人灵感交融的产物;园林景观规划方案则是设计师以园林景观实体为依托来实现其个人灵感的贲张。园林景观设计者可通过深挖其自我内涵式情感,并促成其灵感浮现为实在的园林景观呈现物,从而将其园林景观设计灵感成果纳入到生成式园林景观规划系统中。

2.3 生态智慧视域下园林景观规划技术重构

2.3.1 园林景观设计者可运用生态智慧理论指导硬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工作。通常而言,硬质景观在园林景观规划方案中所占设计比重较大,其人工干预度较高。硬质园林景观通常可概括为以凉亭、雕塑和休闲桌椅为代表的点状景观构筑物,以园区路径和栅栏为代表的线状景观构筑物,以及以园林中心广场和其他各类园林景观功能区为代表的面状景观构筑物。园林景观的硬质景观主要通过以设计者对自然状态的智力干预和建筑工人对自然之物的体力干预的方式来实现。园林景观设计者应当摒弃诸如从异地运输巨型石雕塑的求异型规划建设思维,转而立足园林景观与区域自然环境相融恰的思维来主动选取可资利用本地资源的就地取材式园林规划方案。园林规划设计者应当努力规避运用混凝土来制作统一制式的硬质园林景观构筑物的工业时代设计模式,转而运用天然材质来建构具有自然形态的硬质园林景观构筑物。在摆脱运用工业产品型材质设计硬质园林景观的约束的同时,设计者可将其智慧运用于有机调配不同色泽和触感的各类材质来营造差异化的园林景观空间,以有效提升园林景观资源享用者的游览体验度。

2.3.2 园林景观设计者可运用生态智慧理论来提出软质园林景观设计方案,以同步实现其生态效应与人文效应。软质园林景观通常是指由园林景观区域范围内的绿化物、水体及周遭自然生态环境所构成的景观形式。软质园林景观通常包括两类,一是源自自然生态环境的纯天然生态景观环境,二是籍由人力改造所形成的仿真型自然生态景观。软质景观不仅能美化城市,而且对脆弱的城市生态系统起着重要的良性促进作用[5]。园林景观设计者可从如下方面来建构生态智慧型园林景观设计方案。①园林景观设计者应当本着生物多样性原则来丰富软质园林景观规划方案设计。在一定的园林景观规划情景下,设计者可以根据本区域园林景观消费者的特定需求来选用软质园林景观设计资源,以表现出差异化的园林景观艺术张力。以园林景观中的植物群落设计为例,通过丰富园林景观中的植物品种来建构可实现一定水平自循环的植物群落,有助于确保该生态园林景观既可满足本区域居民的游园需求,又可保留其原生态景观的生态功能。多样性的植物能够体现春华、秋实、夏荫、冬绿的自然气息,如不同大小、不同形态、不同色彩、不同生活习性、不同功能的植物群落化、季相化、生态化、文化化、科学化协同配置、组合,就能给人自然、亲善、和谐美的享受[6]。通过为园林植物群落配置多样化的花草树木,将有助于形成园区内错落有致的植被景观和功能相对完善的小型生物圈,从而兼顾园林景观的生态效应和人文效应。②园林景观设计者应重视基于地域硬质园林景观来实现对本区域景观文化的传承性。我国地域宽广,各地区都有着独特的民俗文化和差异化的园林景观特点。北方园林景观多与其粗旷豁达的民风有相似之处;多水的南方自然环境则造就了具有灵性的柔美型园林景观特色,这种园林景观特征与南方居民的人文特征形成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性。为此,软质园林景观设计者应当立足于特定地域的自然环境来展开设计工作,深入探索并切实学习区域社会人文特质,以本地悠远的历史人文传统赋予生态园林规划方案以丰厚的人文底蕴。

[1] 雷铎.城市人居环境与传统生态智慧[J].广东社会科学,2003(6):128-133.

[2] 刘明海.还原论的当代发展[J].江汉论坛,2012(4):37-41.

[3] 徐斌.论鉴湖的自然与人文价值:兼谈绍兴城市发展的新定位[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1(3):42-46.

[4] 岳毅平.论徽州园林的生态价值观[J].江西社会科学,2011(12):161-165.

[5] 李传刚,刘硕.浅析现代城市软质景观的形态与设计研究[J].岁月(下半月),2012(7):29,32.

[6] 王守红,张家宏,寇祥明,等.观赏花木多样性景观生产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10(5):263-264.

2014高等教育发展云财教[2014]373号(51400689)。

潘立(1977- ),男,河南信阳人,讲师,硕士,从事林业生态、园林规划研究。

2015-11-18

S 688

A

0517-6611(2015)35-258-04

猜你喜欢

设计者园林景观景观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2020德国iF设计奖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2019德国IF设计大奖
生态环境建设与园林景观结合初探
浅析竹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
论生态美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
房地产开发中园林景观工程建设成本管理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