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潜在产出增长率究竟几何?
2015-12-17原磊
原磊
潜在产出增长率指经济中所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时国内生产总值可以达到的增长速度,因此潜在产出增长率是指潜在的总供给增长率,是以生产要素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为前提的。产出缺口是指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的偏离程度,反映了现有资源的充分利用程度。如果产出缺口为正,则说明实际经济增速在超过潜在产出增长率的水平上运行,表现为经济过热、物价持续快速上升、产能利用率很高、失业率降低、能源和原材料供不应求;相反,如果产出缺口为负,则说明实际经济增速在低于潜在产出增长率的水平上运行,表现为经济过冷、物价低增长甚至负增长、产能过剩严重、失业率上升、能源和原材料供大于求。
我国潜在产出增长率的测算
潜在产出增长率的测算有生产函数法、趋势消除法、奥肯定律法、资本产出关系法等很多不同的方法。本文采取国际常用的生产函数法,分三步对我国潜在产出增长率进行测算和比较。第一步建立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利用实际产出和实际要素投入的数据来对生产函数中的参数来进行估计;第二步估算各个要素的潜在利用水平,并将结果代入到生产函数中得到潜在产出水平;第三步进一步计算获得潜在产出增长率和产出缺口。
计算结果显示,我国GDP增速始终围绕潜在产出增长率上下波动。当前我国GDP增速在低于潜在产出增长率的区间运行,且产出缺口有扩大的趋势。分析原因,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因素导致了经济系统无法达到潜在产出规模:一是全球经济不景气和我国比较优势变化导致出口增长大幅放缓;二是我国逐步由工业化中期步入工业化后期,导致对煤炭、钢铁、有色、化工原料等原材料产品需求大幅减少;三是我国经济结构失衡,产能严重过剩,导致供给、需求之间严重错配,且供给结构的调整速度跟不上需求结构的变化。
对于GDP增速低于潜在产出增长率,可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GDP增速低于潜在产出增长率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必要条件。只有产出缺口为负,企业需求侧面临着较大的压力,结构调整的市场机制才能够发挥作用,从而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另一方面GDP增速低于工业潜在产出增长率意味着国家可以有限度的使用反周期刺激政策,使GDP增速更加接近于潜在产出增长率,从而有利于维护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
主要影响因素
一个国家的潜在产出增长率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经济规模、投资增长、劳动就业、体制机制、技术水平、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经济规模
一般来讲,一个国家在经济规模较小或规模中等时,因为基数较低,单位潜在产出增长往往能够带来较高的潜在产出增长率;相反,当经济达到较大规模之后,因为基数较高,单位潜在产出增长能够带来的潜在产出增长率也将大大降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规模增长了27倍,在这种情况下,潜在产出增长率将随着基数扩大而逐步降低。预计未来我国经济规模将继续增长,如果每年维持6%的增速,那么2025年的实际经济规模将接近2014年的2倍。
投资增长
一个国家的投资增速直接决定了资本形成的快慢,因此也成为决定潜在产出增长率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维持了较高增速,资本积累取得了巨大成就。据测算,从1978~2014年我国资本存量增长了近40倍,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5%左右。预计未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仍保持较快增长,但增速将逐步降低,若无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十三五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速将下滑到10%左右。
劳动就业
劳动就业人口数量直接影响了劳动投入规模的大小,因此能够影响潜在产出增长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业人口快速增长,大量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据测算,1978~2014年我国就业人口增长了近一倍,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10%。预计未来我国劳动就业人口增速将大幅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
体制机制
体制机制直接影响了资源配置方式,从而影响产出效率,进而影响潜在产出增长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体制机制改革释放出来的“制度红利”。据测算,1997~2007年我国体制机制改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3%左右。目前,我国体制机制仍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若能加快改革步伐,则可能为经济增长释放出更大的发展动力。
技术进步
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也是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技术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甚至在某些年份的贡献率超过了资本形成。据测算,1997~2007年技术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5%左右。目前,我国工业正从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升级,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大大提升。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物质条件,能够直接带来潜在产出增长率的提升。据测算,2008年中国基础设施存量达到了192378亿元(2008年价格),是价格调整后1979年基础设施存量的34倍。1997~2007年基础设施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未来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我国县域及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将继续大幅改善。
变化趋势
虽然我国潜在产出增长率下滑已成为学者们广泛认可的观点,但未来一段时间里潜在产出增长率究竟降到何种程度,既取决于经济自身的发展和调整,也取决于国家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体制机制改革的速度、广度和深度。为此,将设定三种不同情境,分别模拟不同政策取向下的我国潜在产出增长率的变化。
情景A:国家将“保增长”作为政策首要目标,不推进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每当经济增速出现下滑趋势,便出台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利用投资规模增长带动经济增长。
情景B:国家采取“折衷”政策,将“保增长”和“调结构”放到同等重要位置,既不出台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也不采取有力措施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体制机制改革。
情景C:国家将“调结构”作为政策首要目标,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体制机制改革,彻底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加快淘汰过剩产能,即使经济增速出现一定的下滑趋势,也不会出台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政策。
利用生产函数对未来10年潜在产出增长率进行估算,发现三种不同情境下将产生明显差异。
从情景A来看,虽然在国家经济刺激政策的作用下,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迅速提升带来资本存量的增长,从而导致潜在产出增长率的快速提升,但由于资源环境约束,以及体制改革和技术进步步伐放缓导致全要素生产率的降低,使得潜在产出增长率快速进入下滑轨道。经济增长将以牺牲资源环境,以及社会资源极大浪费为代价,甚至陷入“有增长无发展”的境地。预计十三五前期,潜在产出增长率能够达到10%,但到了十三五后期迅速下降到5%左右,而到了十四五继续下降到3%左右。
从情景B来看,潜在产出增长率将会延续目前趋势,随着固定资产投资和劳动就业增速放缓而逐步降低,进入一个逐步下行的轨道。预计十三五潜在产出增长率将下降到7.5%左右,十四五将继续下降到5.5%左右。
从情景C来看,在国家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体制机制改革的政策作用下,大量过剩产能被淘汰,资本存量迅速降低,潜在产出增长率快速下降,但体制机制改革、技术进步、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将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加快增长,从而带动潜在产出增长率的逐步提升。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机制将逐步激发,逐步迈上健康发展的道路。预计十三五潜在产出增长率将快速下降到6%左右,随后逐步回升并稳定在6.5%左右。
政策建议
降低经济增速预期。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已经持续了30多年,这在世界大国当中是绝无仅有的。从世界上其他国家发展历程来看,一个国家在经过了三个十年的高速发展以后,通常第四个十年经济增速都会明显下一个台阶。目前,我国正处于第四个十年,正是这种阶段转换的过渡期。当前,经济增速的放缓,既是全球经济不景气带来需求萎缩的结果,更是潜在产出增长率逐步降低的结果,因此可合理调低经济增速预期,将经济增速下限设定在6%左右,从而为体制机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留下较大的政策空间。
尽量避免出台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现阶段的战略选择将直接决定未来经济的发展前景。当前我国宏观经济仍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但是并不存在很大的“失速风险”,也未造成大规模的失业。同时,一定程度的经济下行压力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应尽量避免出台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政策,而是将政策重点放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增长动力机制转换上。
加快以体制机制改革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市场机制不完善,尤其是生产要素价格扭曲,是中国经济发展中很多结构性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能够促进我国潜在产出增长率的提升,从而真正实现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当前体制机制改革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突出问题,必须加快着力推进,否则就会导致结构调整等其他政策难以有效发挥作用。在当前形势下,可加快以下几方面的改革。一是加快价格改革,理顺价格形成机制,缩小政府定价范围、促进市场竞争。二是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使各种所有权股本实现最大包容性的共赢多赢。三是加快财税改革,理顺中央与地方财政的关系。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企业创新。提高潜在产出增长率,应充分发挥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一是重点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是经济活力的源泉,也是技术进步的源泉。国家应加大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鼓励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二是利用市场机制对企业技术创新行为加以支持。推动建立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和激励机制,通过一种竞争性的、公平的方式分配创新经费,鼓励最有创造力的企业脱颖而出。三是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给予更大的空间,尤其是在物联网、大数据等一些新兴领域里,尽量避免对企业的经营范围和方式进行限制。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工业运行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