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译社:出版界的“翻译明星”
2015-12-17沈世婧
沈世婧
经过多年的传承与发展,如今中译社着眼出版传媒的大格局,精心部署国内和国际两大市场,体现出品牌领军、特色突现、新域发力的喜人局面。
1971年的秋天,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新中国在经历长达22年的曲折斗争之后,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文也被联合国列为工作语文,大量的积压资料、新闻资料亟待翻译。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一个专门从事联合国文件翻译工作的新机构——“联合国资料小组”应运而生。后来,这个起初仅有18人的小机构成长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译公司”),他们不懈的奋斗在中国的翻译事业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15年,是中译出版社分立的元年。中译公司为了更加专业化、有针对性地发展主要业务,在经过整合重组后分立为中国对外翻译有限公司——专职翻译工作,以及中译出版社有限公司——专职图书出版业务。
经过40多年的传承与发展,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创新精神和跨越式发展激励着现在的“中译人”,他们秉承“跨越语言障碍,讲述中国故事”的宗旨,着眼出版传媒的大格局,精心部署国内和国际两大市场,利用自身的先天优势资源,铸成了一系列具有品牌效应的产品,诸如五彩系列、中国报告系列、中国故事·长江书系、黄河书系等图书均获得国内外读者的一致好评。未来,在中国文化的输出和引进上,中译社将起到功不可没的作用。
做翻译起家
中译出版社的身份在中国众多的出版社当中显得有些特别。它原是国家级的翻译出版机构,但又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翻译公司。他们从“联合国资料小组”时起至今,就承担着为联合国提供语言翻译服务的任务,承担着祖国的政治和文化使命,是一项严肃而崇高的事业。因此,从中译公司的前身——联合国资料小组开始,他们就已无形中承担起构筑国家形象工程,传播中国文化的责任。
翻译无疑是中译社最大的优势,但如何将这个自打“娘胎”里就带出来的先天优势有效地发挥到对图书的引进和输出上来,是所有“中译人”为之努力的方向。出版有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的优质作品,不断加强品牌建设,扩大在业内外的影响力是中译社总编辑张高里对出版业务的基本准则。经过长期出版实践,中译社业务由单一出版联合国读物发展到译介出版世界各国的优秀作品,由出版语言翻译类著作发展到出版各类综合性书籍;出版形式由纸质出版物发展到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和多媒体出版物。
同时,中译社形成了以中外语言学习和中外文化交流为特色的出版格局。主要有“走出去”、社科文艺、外语学习、少儿、助学读物5条产品线,年出版新书400余种,动销品种1000余种,销售码洋1.5亿元,引进和输出版权图书各约100余种。其中,影响力最大的“走出去”产品线已成效显著,推出多个拳头产品。诸如已出版的中译经典文库·中华文化精粹、《中国通史》(英文版)、阅读中国·五彩丛书(英文版)、阅读中国·藏族青年作家丛书(英文版)、阅读中国丛书(英文版)、中国报告系列(英文版)、中国故事·长江书系(英文版)、中国故事·黄河书系(英文版)等都已获得多个国家出版机构的关注和认可,正在逐步实施多语种版权的输出,为中国文化的“走出去”注入新活力。
搭建平台 精耕优势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为了更好、更快地实现图书版权的引进和输出,在2015年,根据中国出版集团公司的总体部署,集团公司旗下专事“国际化”业务的中版国际传媒有限公司与中译出版社并列,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负责协调、组织、策划和实施中版集团公司的“国际化”业务,旨在打造中版集团公司“走出去”的龙头企业。
中国出版集团总裁谭跃在赴中译社调研期间曾表示,希望与中版国际公司合并后的中译社能够做到“五个成为”:一是逐步成为集团内出版翻译的主要平台;二是逐步成为集团“走出去”的重点项目运作平台;三是成为集团公司版权代理经营平台;四是成为集团国际公共关系的管理平台;五是成为海外调研以及项目的策划平台。“平台战略”的提出使得中译社未来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和清晰,成为未来发展的行动指南。在中译社总编辑张高里看来,精耕和拓展翻译资源是中译社做强、做响自身品牌,落实好 “五个平台”要求,保证长足发展的关键之点。
“中国文化在‘走出去和‘引进来方面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翻译,而现在中国对外出版的作品和引进来的图书翻译质量参差不齐,对文化交流有很大影响。”张高里认为,翻译既然是中译社的强项,在这一领域一定要做优做强,因此社里对图书的翻译质量要求很高,每本书的译者选拔和评估也非常严格。中国在对外输出翻译作品时,其语言表现上还存在许多难度和挑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译社采取中外译者合译的方式,这样既能保证书稿语言的准确和可读性,又能确保内容本身在文化等方面的正确传达。
张高里还向记者介绍,凭借中译社优秀的翻译底子和多年来成熟的对外关系,中版集团层面策划的一些“走出去”的重点选题也会放到中译社的平台上来做,“中国著名企业家与企业”系列多语种丛书就是这样一个例子。据了解,该丛书将以总结和介绍中国当代著名企业和企业家的成功之道为切入点,通过对著名企业家的经营之道和个性特点的描述,向世界介绍中华文化对他们的滋养,介绍他们融入经济全球化以及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一批内容将涉及“柳传志与联想”、“马云与阿里巴巴”、“马化腾与腾讯”、“俞敏洪与新东方”、“王健林与万达”等。
文化交流的使者
出版是文化交流的使者,翻译是文化交流不可或缺的桥梁。为了更好地聚合优秀的国内、国际译者资源,增强翻译作品的质量,同时增加国内外出版机构的版权合作机会,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已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外出版翻译恳谈会,中译公司是重要的参与方之一。据悉,每年来自欧美、亚洲、非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位重量级海外汉学家和中国著名作家,以及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外国出版社都来共同研讨中国文化翻译中遇到的问题、难点、解决方案等。大会主抓国际汉学家与翻译专家资源,打破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语言壁垒,同时,促成版权代理等业务签署及各层面的战略合作协议签订。张高里透露,未来恳谈会将会继续举办,不断增强在业内外的影响力,构建良好的图书出版翻译环境,当好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此外,善于耕作国际市场的中译社,凭借“中外语言学习和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出版特色,使得他们在面对国内市场时依旧有条不紊,步履从容。“做有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的社科、文学、教育、少儿图书”是张高里对国内出版市场的基本要求。“我们的出版以大众出版和专业出版为主,但是最近几年也在教育、少儿出版方面有所涉足。从语言学习和文化交流的层面来看特色比较明显。”据了解,在少儿板块,中译社将企鹅兰登、牛津大学出版社、培生出版集团等名牌老社的低幼产品引进,做成双语版产品推出,未来还将加大原创作品出版的力度,在计划中的有根据儿童身心特点制作的“成长绘本”系列、“小小孩学中文”系列,以及“中国神话故事传说”系列等;在教育板块,则突出自身优势,不仅出版翻译理论与实务、翻译教材、多语种(英、日、韩)实用口语类图书,还将出版对外汉语教材,力争成为对外汉语教学出版领域能代表国家水准的出版社。据张高里透露,中国对外汉语出版中心也在筹建当中。
面对中译社年轻的专业化团队,鲜明的行业特色和品牌,以及过去几十年积累下来的扎实底子,关于未来的发展,张高里言辞间充满了自信与希望,“明年我们社整个规模和业务应该呈现出一个快速的增长,中译社有跨越式发展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