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袍泽一甲子 教材出版人

2015-12-17周丹

出版人 2015年12期
关键词:人教社印制教科书

周丹

65年,11套教材,10亿名学生使用,500亿册人教版教科书,60多年确保“课前到书,人手一册”。如此浩大工程的顺利进行,得益于一代又一代的教材出版人的默默付出。

65年,11套教材,近10亿学生使用,500亿册人教版教科书;每年春秋两学期“课前到书,人手一册”,半个多世纪从不缺席。如此浩大工程的顺利进行,得益于数万名教科书出版人的全力配合。从教科书的编写者到印制、发行、培训者,从人教社编辑团队到地方各省出版局(出版集团)、印刷机构、新华书店,一代又一代的教材出版人为全国中小学生的课本默默付出着。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中心主任沙晓青看来,中小学教科书的使用者是千千万万的学生,认真负责的精神是教材出版人应该具备的品格。将科研成果变成文字出版物,需要经过很多过程,作为出版产业链上的组织者、协调者,在设计、印刷、装订等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负责。教材无小事,“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出版的产品质量都大打折扣”。

65年 “课前到书,人手一册”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1950年12月,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它的使命是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统编教材,保证“课前到手,人手一册”。要在同一时间将数量巨大的教材送到全国中小学生手中,这在印刷设备、运输上是一个空前的挑战。

为此,人教社与新华书店向教育部、国家出版总署打报告说明情况,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教材工作会议。会议确定了三个主题:教材编写统一版本、教材定价全国划一、教材发行全部交由新华书店。人教社与各省的“租型协作”成为解决教材供应问题的新思路,这也是新中国教材出版人的世界性创举。人教社负责全国教材的编写、为各地提供教材印制的型版,并负责各省在教材印制上的成本投入,各地出版单位负责组织生产,新华书店负责发行配送。1951年春季,人教版第一套教科书开始面向全国中小学生发放,天津、武汉、上海、辽宁、重庆等地分别负责印刷华北、华中、华东、东北、西南地区所需教科书,之后逐步实现各省自行“分地造货”。

长期以来,教科书一直是全国统一定价,教科书生产销售也是“保本微利”的国家事业行为。这个情况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得以改观。1987年,从北京印刷学院毕业的沙晓青分配到人教社。那时,改革开放政策已经在全国落实,各行各业都在进行市场化改革,出版业相关的造纸业、印刷业也开始大量市场化,纸价不断上涨。“1988年,一个礼拜1吨纸就要涨100元。”据沙晓青回忆,与之对应的是,“教科书定价还保持在8分一个印张”。这样巨大的反差让各地教材生产单位难以承受。1988年4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明确提出,各省可根据本省情况,允许每个印张涨2分钱。“这才使得教材出版开始实现盈利,也为现在教材多样化创造了条件。”沙晓青说。

科技的飞速发展也在助推“课前到书,人手一册”。20世纪90年代,胶版印刷逐渐取代铅印。吉林省出版集团原副总经理卢尔群回忆,在传统的铅排铅印时代,每到教科书印制季节,印刷厂的工作量都特别大,“经常要花三五个月甚至半年来印制一学期的教科书”。那时,出版教科书的工作周期也非常长。人教社的老编辑都要求教科书尽早“齐清定”发稿,以给后面的工序留出足够的时间。即使这样,为了抢进度,每年春秋两季全国三四百家印刷厂都在参与教科书印制,印机昼夜轰鸣,工人加班加点。20世纪90年代初,在世界银行无息贷款的支持下,全国承印教材印制的大中型印刷企业都率先“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此后,人教版的教科书全部实现排版照排化,印刷胶印化。教材定版之后,传送给各地浇版的不再是“纸型”而是“胶片”。送版时间由一个星期缩减到两天,印刷工人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在铅印时代,教科书修订时的挖改经常会带来密度不匀、影响清洁度的问题,进入胶印时代后,这些问题迎刃而解,印刷质量也有了大幅提升。

教科书每年的例行修订是难以避免的,这是为了确保书中一些概念的准确性,并保持对前沿信息的更新。在沙晓青的记忆中,自他参加工作以来,每到春秋两季开学之前,几乎每一本教科书都会有一定程度的修订。2005年以前,因为排版技术的限制,源文件被改动后,排版文件上一些没有改动的地方也会受到干扰。2005年人教社开始使用方正畅流工作流程管理系统,有效地解决了这些困扰,实现了排版过程中每个校次的加密,也为远程传版创造了条件。如今,人教社新版教材全部实现了远程电子传版,各省的生产单位“足不出户”就能第一时间得到最新的教材版本,在保障快捷的同时也进一步保证了教材内容的准确。

除了依赖技术的进步,保证60年“课前到书,人手一册”,更多还是要靠教材出版人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教科书的出版史上,天灾也不曾阻挡出版人将课本送到学生的手中。1998年,全国洪涝灾害,我国南方多个省份、东北三省的很多纸张、教材仓库都被淹没,学生开学在即,人教社及各地租型协作单位积极配合,从邻近省份紧急调纸、调书、抢印,帮助这些省份解了燃眉之急。2004年,黑龙江佳木斯市发生泥石流,黑龙江教育厅要求省出版总社赶紧把教科书补齐。为了弥补被泥石流吞没的教材,当地出版总社采取了连夜复印的方式,其下属的印刷厂、出版社全部上阵,印坏了几台复印机,最终保证数千册书及时供应。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一周后,各个灾区的“帐篷学校”开课之际,人教社和四川新华文轩出版集团合作抢印的数十万册崭新教科书,就及时送到孩子们手中。

从铅与火到光与电,再到远程电子传版,技术在改变,出版的市场环境在变,不变的是教材出版人的大局意识、社会责任意识,不变的是“课前到书,人手一册”的坚持。

教科书之外

时间到了2013年,人教社与地方的合作有了新的变化。在此之前,人教社与地方签订教材租型合同,人教社提供教材型版,地方出版社负责组织生产印制。2013年开始,随着国家出版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教材多样化竞争环境的变化,人教社与各地的合作由“租型”变为“代理”,双方协议增加了地方单位做好教材市场推广宣传、教材培训的市场化要求。

这些年,人教社与地方的合作对象也在发生变化。最初是同地方人民出版社合作,然后由省新闻出版局(具体工作交付印刷管理科)协助,新世纪以来,教科书的印制代理开始转交到地方出版集团。各地方出版集团根据协议要求建立了教材出版中心(公司),增加了对人教教材的宣传和培训。其机构设置也做了相应调整,在出版部之外,增设了市场部、培训部。工作人员数量和工作量也随之变化,原来各省的印刷管理处工作人员不会超过10个人,现在,在广东、湖北、河南等人口大省,工作人员都增至30个人左右,像吉林这样的人口小省也有20个左右的工作人员。人教社与地方各省有了更为紧密的合作。

2000年后,中小学教科书出版打破了人教社一家独大的局面,开始实行一纲多本,人教社与各地的合作模式也遭到一些非议。但在人教人看来,保证教科书印制的周期、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准公共服务,“合作是社会责任的需求”。沙晓青表示,与各省人民出版社、新闻出版局、出版集团的合作,是保证人教社教材供应,实现“课前到书,人手一册”这一国家任务的重要方式。

在保证教材质量的同时,人教社及其合作单位都在花大力气做好后续的市场服务。2003年,人教社成立教材事业部,把教材培训工作纳入其中。在沙晓青看来,课程培训是保证教师成长,改变传统教育观念的重要方式。人教社一直坚持多层次、全方位的切合人教实际、引领教学前沿(编写、科研、教师成长)的培训。为此,人教社还建立了专门的实验示范基地,帮助一线老师更好地理解教材编写。除此之外,人教社还承担了针对教育行政领导的教学理念、教学管理、课程改革等方面的培训工作。据统计,每年大概30万~40万的青年教师、上百个地市教育厅领导、学校校长接受人教社提供的培训服务。

有一年暑假,卢尔群陪省教育厅的领导到长春听一场人教版高中教材培训课,1000多人将现场挤得满满当当。而这样规模的暑期教师培训,全国其他地方还有数十场次在同时进行。人教社投入如此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教材培训,让很多业内人颇为震撼。作为教科书的服务内容,培训也逐渐成为全国各地方出版集团的自觉行为。十几年中,人教社与各地代理单位共同组织的教材培训共近两万场次,培训教师近400万人次。

默默奉献的教材出版人

在卢尔群看来,“为他人做嫁衣”用在教科书出版人身上更为贴切。在出版业,有很多面向普通图书的奖项、展会,却鲜有人知道默默奉献的教材出版人。“教材出版人不容易出成绩,需要耐得住寂寞,认真踏实地编好教材,在术业有专攻的基础上,向杂家发展。”卢尔群说。

相比其他出版中小学教科书的出版社,人教社有支庞大的专业编辑队伍。他们编写教材,同时也在人教社的课程教材研究所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卢尔群认为,教科书出版单位需要一支稳定的编辑队伍和科研队伍,“有条件的出版社应该科研、编写、编辑、出版一体化”,有科研做保证的人教社,在教材的持续、稳定保持更新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不会出现因为主编、副主编的工作调动而带来的教材后继维护无人的局面”。

人教社拥有4000多位社内外专家队伍,平均每个学科近200人,还吸纳了很多一线的优秀教师参与科研。2012年,“人教教师网络培训与服务平台”建立,利用现代的网络手段,为所有的一线老师免费提供理论、实操的在线培训。目前已有1000多万老师注册,覆盖90%的省市学校。人教社开发的“人教数字校园”等数字化产品,为一线教师提供示范课、课堂评论,目前已经进入全国6000所学校。有了这些先进的手段和丰沛的资源,保障“课前到书、人手一册”就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卢尔群曾经跟一线教师做过调研,很多中学的物理、化学老师更喜欢用人教版的教科书,因为物理、化学和数学三个学科之间有一些需要相互衔接的地方,由同一家出版社出版,能够更好地协调知识点的安排,也方便教师的教学实践。

提到教材出版人的品格,这些曾经和一直战斗在教科书出版产业链上的出版人都提到了“认真负责”“做事踏实”“做人忠实”“坚持不懈”……正是这些平凡、朴素的品质成就了不平凡的教科书出版事业。

猜你喜欢

人教社印制教科书
内容丰富印制精美老挂历成为收藏界新宠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人教版小学英语教科书的变化发展分析
荣誉与商机共存 第八届口华印制大奖
图书印制时效保障探析
小学生质疑人教社的精神值得赞扬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
厚膜导电细线印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