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人记事构思六法
2015-12-17庄照岗
庄照岗
如何写人记事,本是初中作文训练的重要内容,也本应该在初中阶段完成,然而一方面写作训练本身是有层次性的,另一方面初高中的作文评价标准不同,还有就是学生由初中到高中,写作的转换需要过程与时间,因此到了高中,语文老师也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写人记事类的作文指导。那么,如何在这段时间内指导学生重新审视并写好写人记事类作文,则需要语文教师的眼光和视野,即除了在具体的技巧方法用力外,还需要在宏观方面指导学生如何构思,如何谋篇布局。
莫言先生曾说过:“我认为‘写什么的问题固然重要,‘怎么写也同样很重要。同样一个故事,如果用不同的方式,让不同的作家来讲述,来写作,可能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学生的写作亦是如此,同样的人物,同样的事情,同样的经历,有的学生写得寡淡如水,有的学生写得摇曳多姿;有的学生写得平平无奇,有的学生写得韵味十足,个中缘由除了跟语言形象与否、细节生动与否、情感真挚与否有关之外,还跟构思有很大的关系。下面就针对写人记事类作文给出六种构思技巧:
一、按时间顺序平铺直叙法
按时间顺序平铺直叙是写人记事作文最常见的写作方法,因为它最简单、最好学,因此也用得最多。大部分学生写记叙文会不自觉地选用这种方法,因为这种叙述方法最常见。但是,这种方法虽然最常见,却最不容易写好,因为它对学生的写作功力要求最高,有时候看似最简单的事情常常是最不简单的。首先学生选取平铺直叙的方法最容易陷入流水账式的记叙中去,从头到尾,啰啰嗦嗦;其次最容易想到什么写什么,堆砌事例,不懂得精选典型事件、典型细节;其三,最容易使情感的表达平淡、虚假,难以动人;其四,最容易导致语言琐碎、寡味,毫无文采,毫无温度。那么,是不是这种方法就毫无用处呢?不是,我们的做法是:(一)精选事件。选取典型的、个性化的、有自己“专利”的事件,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特”,这样的文章才有新意、有可读性。(二)精简叙述。即使是自己所特有的事情,也不要详细叙述,要淡化情节,捕捉有质感的画面,截取生活画面,抓住瞬间感动。(三)发掘细节。抓住几个最精彩、最动人的点,不惜笔墨加以描写,打造成文章的亮点、魅力点、震撼点。(四)适时议论抒情。它们,一方面是文章的情感线索,一方面是文章的点睛之笔,不可或缺。(五)让语言富有温度。丰富的词汇、灵活的句式、蕴藉清新的语言会使文章增色不少。
告别外婆
方智江
我跪在你的灵柩前,撕心裂肺地喊着你,抚摸着你那双曾带给我无限温暖的双手,现在却如同墓碑一样冰凉,我多么希望你只是睡下了而已,可你已永远地离我而去。
小时候,我们手牵着手走在午后阳光的树荫下,你大手牵小手,我背着小书包,蹦着跳着,回头望着脸上和我洋溢着一样笑容的你,我以为你会一直和我这样,一辈子。
初中,因高烧住院。我无力地睁开眼,满眼都是那令人绝望的白色。这时,只见你风风火火地闯入病房,“你们怎么回事啊,这么大个人连个小孩子都照顾不好!”随后怜爱地望着我那带着针眼的右手,说“孙儿,外婆给你带来了你最爱吃的排骨饭和骨头汤,我喂你吃,小心烫啊。”我以为你会一直陪伴在我身边,一辈子。
可是,当你永远离我而去时,我才意识到:我还没有好好报答你。没有任何征兆,只有那呼啸而来的痛楚席卷我的心。
单车倾倒在路边,人们骑着自行车从路边驶过,可上面却不是那熟悉的背影,你那熟悉的长裙,又是为谁而穿。
我坐在你生前最爱坐的藤椅上,那本已显得发黄的厨谱依旧,可那骨头汤已经不复存在。那梳齿间残留着你发尖的清香也已尽数散去。
我把你的照片珍藏,你那熟悉的长裙与笑容却永远定格在了这里。只望多年之后,你对我的情谊能被时间打磨得更为清晰。
我趴在你的墓碑上,想着生前你对我的那份情,不禁泪流满面,只愿我这滴泪能滴到九泉之下,被你接住。外婆,安好。
日落是一种优雅,日出是一种婉转,你从容地转身,身已转而韵未散。
[点评]这篇文章采用时间顺序平铺直叙法,语言简洁有力,选取生活中外婆关怀我的一些典型画面、细节,摒弃了繁琐的叙述,用精简的笔墨刻画了外婆可敬可爱的形象。同时叙述中不忘抒情,用动人的语言抒发了对外婆的追思和祝愿。
二、借物寄情首尾贯穿法
写人、记事表面上虽重在叙述、塑人,但实质上还是情感的表达,而情感的表达最忌直白、浅露,而贵在含蓄蕴藉、余味悠长。可以说,情感的抒发不是喊出来的,是通过文字传达出来的,而只有具体、形象、生动的文字,灌注了情感并且含蓄道出的文字,才是最动人的。而借物寄情首尾贯穿法即是在写人记事时,精选并紧扣与之相关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一街一屋,着力刻画、细致雕琢,使人与物、事与物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浑然天成、不可分割。因为这些事物中往往浸透着人物的喜怒哀乐,记录着人事的变迁、荣辱、生死等,对“物”巧妙设计安排是文章艺术构思的重要环节,运用得当既可以起到情节“链条”的作用,以物串连起整个故事,还可以作为作者的媒介,隐喻某种精神,塑造某种人物性格。比如莫泊桑的《项链》以“项链”为媒介,以“借、失、赔、还、假”为序推动情节发展;铁凝的《哦,香雪》以一个淡绿色的铅笔盒为抒情媒介,表现了偏僻山村姑娘香雪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憧憬与追求,而淡雅、朴质的铅笔盒成了她摆脱山村羁绊,追求新的生活方式的象征。
忆那株青梅树
卢泽成
记忆中,那株青梅,茂密碧绿。树不高,却长得清秀可人。每每秋季将至,树上总挂满了大大小小的梅子,似江南青涩的少女,清香诱人。
又是一个丰收季,外婆和我,坐在树旁,欣赏那青梅树清丽的身姿。树旁,绿茶的清香里,外婆指着那满树的青梅:“看,长了满树,又能泡酒咯。”“青梅酒吗?这次我一定要喝!”往年,我一直眼馋着外婆泡的青梅酒,然而每当我就要伸手沾点吃的时候,外婆总是及时地制止我,轻轻把手拍打在我的手背上,如清风拂过。我也就只能在大人们喝酒时,用我肥乎乎的小手掌在每个杯子中沾一点酒吃,模糊的涩苦在口中绽放,更使我欲望大发。这一次,外婆出奇地没有拒绝。虽然很遗憾,但年幼的我没有多想,不由得手舞足蹈。外婆拖着蹒跚的步子往里屋走去。
院子里,秋风在碧绿的叶子上吹起丝丝枯黄。
每次青梅下酒坛的日子里,外婆总会请来许多亲戚、朋友来,搬出往年泡的酒,开坛宴客。这次也不例外,里屋坐满了人。外婆将陈酒开封,给各位一一倒酒,举起酒坛的手微微颤抖。她最后倒了一杯给我。“噫?阿姨不是不让小孩喝酒吗?”一位叔叔发觉了外婆的举动,疑声道。外婆也给自己倒了杯酒,说:“孩子长大了,我的时间也不多了,怕是再也没有亲手递上的机会咯。”那位叔叔神色微变,没有再说话。
日近黄昏,猩红的晚霞落满天空。客人们都散了。外婆牵着我的手,站在树旁。树的躯干微微弓起,叶已半黄,轻轻垂下。“孙啊,知道青梅酒为什么又酸又甜么?是因为酒本是酸的,其因放了糖而泛甜。人生似酒啊,原本的痛苦、酸涩,还需要你自己的调和,活着,才不至于这么累。”我心一疼,外婆眼中透着我永远抹不去的沧桑:“外婆?”她没有理会我,只是指着那株青梅树,微微叹息:“都说这里四季如春呢,秋天还是会不请自来啊。”她微微一顿,又说:“希望在人生的尽头时,你这杯酒不会在你一饮而尽时让你觉得太过酸涩。”
外婆没能熬过那个秋天。
而我心中永远屹立着那株青梅树,外婆站在树旁,慈爱地看着我。
秋风卷起落叶,忆,那株青梅树。
[点评]这篇文章重点在追忆外婆,表达对外婆的思念和爱,但是情感的抒发却能恰到好处,分寸与火候也可以说炉火纯青,不疾不徐,不直露、不做作,委婉含蓄。首先,作者以“青梅树”为媒介,在行文中青梅树与外婆紧密相连,并选取青梅泡酒这件小事,写出外婆对我的爱以及外婆的人生感慨。其次,文章叙事中有抒情,抒情中有说理,可以说事、情、理结合,文章显得丰厚、沉郁。
三、前后对比强烈反差法
进入高中后,学生写作写人记事类作文的最大问题是叙述平淡。大部分学生会按照时间顺序,从头到尾将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事无巨细地平铺直叙,然而文章最忌平淡、呆板。“山无起伏,便是顽山;水无潆洄,便是死水”。(脂砚斋语)文章张弛有道,动静相宜,奇势迭出,波澜曲折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正可谓“文似看山不喜平”,“为人贵直,而作诗文者贵曲”“文须错综见意,曲折生姿”(袁枚语)。当然使文章跌宕起伏、摇曳生姿的方法很多,可以用设置悬念法、情节突转法、欲扬先抑法、铺陈误会法、设计巧合法等,但归根结底是要前后要有变化,有对比,有反差,而且前后变化越大,对比越强烈,印象就越深刻,对读者的情感与心灵的冲击就越大、越震撼。可以说前面的叙述是一种铺垫,一种蓄势,一种渲染,是情感的压抑,后面的反转是一种点破,一种爆发,一种释放,是对人情感的冲击与心灵的洗礼。
巨 人
邝妙怡
我紧握着手中那颗尚还温热的鸡蛋,像是触碰到了一颗诚实而滚烫的心。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在人群深处被隐去。我想拉住他,想大声地,呼唤他……
我与母亲去贵州旅行,在休息时间里,我们到景区内的一座凉亭坐下。正当我与母亲聊得正欢时,一只手轻轻地拉了拉我的衣角。那是一双犹如树皮般枯裂的双手,手背上还有几道触目惊心的疤痕。我一抬起头,对上了一张丑陋的脸。那张脸如他的手一般,满是沧桑。而他正在发出一种含糊不清的咕噜声,他好像在对我笑。我吓得赶紧往母亲那边挪了挪,又再去打量他时才惊觉他只有约一米五的身高却拥有一张成熟的脸,他是一个侏儒。
他指了指自己手中篮子里的鸡蛋,又竖起食指晃了晃,我明白他在卖鸡蛋。我赶忙摇头,只希望他早点离开。但他似乎没有要走的意思,就是呆呆地望着我。我拉着母亲逃似的离开了那个亭子。
走到了约莫距亭子100米的地方,转头一看,他竟正冲冲地向我们走来。母亲无可奈何地向他吼:“你有完没完!说了不买鸡蛋咯!不买!不买!”他眼里的微光倏地暗了,就如狂风中的一根残烛,微弱的火苗在挣扎中消失殆尽。他深深地望着我,缓缓地,缓缓伸出了手,摊开了手掌。那张皱巴巴的二十元纸币躺在手心里。我急忙一摸口袋,意识到自己口袋里的二十元不见了。他朝我点头,我一把躲过,脸烫得像烧。他牵起了嘴角,又发出了咕噜声。然后转身走了。原来,他在对我笑。
那张二十元纸币我还一直珍藏,它在无情地嘲笑我,也在执着地警示我。一篮鸡蛋,一双粗糙的双手,一张丑陋的脸在我脑海中拼凑出他的样子。他虽只有孩童般的身高,却是我心中的巨人。他让我感到愧疚,又残忍地揭露了我人性中丑恶的一面,却也用他的微笑宽恕了我。
现实让我们竖起了全身的刺,让我们错过了藏在世界温柔深处的美好。我但愿自己还拥有美的心灵,还有发现美的眼睛。我但愿我还能温柔看待这个世界。
美好,就如他一般。
[点评]这篇文章在构思上就运用了前后对比强烈反差法,前面极力地渲染在旅游时碰到的陌生人的丑陋与怪异:犹如树皮般枯裂的双手、触目惊心的疤痕、丑陋的脸、含糊不清的咕噜声、侏儒、赶也赶不走。后面情节发生反转向我们展示了陌生人的善良与美好:朝我笑、即使我不买鸡蛋也不生气,还拾金不昧。这种对比反差愈发凸显出自己的自私、多疑、冷漠,反衬出陌生人的高大、善良。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最后能点题升华,用议论抒情的方式将主题点明,并批评了现实中类似的问题,发人深省。
四、历史沧桑怀旧法
中学生写人记事一个很大的问题是情感表达平淡、普通,甚至幼稚,经常选取一些身边琐碎的、大众化的、未经提炼的事情进行写作,平淡的叙述常常冲淡了感情的抒发和思想的表达,因此很难引起读者的触动和共鸣。而如果采用历史沧桑怀旧法则不同,首先写的人、记的事,都是过去的,与现在隔了一段距离,本身就有怀旧的味道,而怀旧是一种情结,是对过去的追忆、缅怀、感慨,每个人都会怀旧,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会怀旧,不同阶层的人都会怀旧,当学生将目光投向过去时,记忆的闸门就悄悄打开了,过去的人、事、物就翩然而至,或苦涩、或甜蜜、或感伤、或遗憾的情感也潺潺流出。其次,过去的人与事都是经过历史沉淀的,经过时光打磨的,如果现在回想起来还依然鲜活、历历在目,那一定是动过情、动过心,留下深刻印象的,写出来也一定会触动读者。第三,我们发现,学生写同学、写老师、写父母总感觉隔了一层,常常是写得不痛不痒、不冷不热,而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却至情至真,容易感染人,打动人。这大概是“隔代亲”的缘故吧,每个人都受到过隔代的照料与关爱,无论是爷爷奶奶,还是外公外婆,都曾给我们讲故事、买零食、给零花钱,和我们一起玩耍,这些都成了我们童年里不可磨灭的记忆。
祖屋前的树
翟蔚蔚
从记事起,我便住在祖屋,父母平时忙着四处奔波,我的童年便是由外婆陪伴的。外婆喜欢坐在门前那棵老榕树下,摇着蒲葵扇,静静地坐着,倚着榕树。我常调皮地躲在她背后,用冰凉的小手捂着她的眼睛,让她猜我是谁。外婆也不恼,乐呵呵地反问我:“你是谁呀?”我便被逗得咯咯地笑起来。
穿行在巷弄间的风吹得榕树叶儿沙沙响,我们的笑也被风带得很远。我当时想,阿婆,是不是在大树底下,我们就会一直那么快乐?
妈妈说,外婆年轻时是老师。也许这就是她时常拿着一本小书,倚着榕树,嘴里念念有词的原因。正牙牙学语的我随着她一个招手,摇晃着辫子跟过去,凑到外婆的跟前,期期艾艾地吐出几个字音。外婆将我搂在怀中,指着书中的字,教我念起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有模有样地学着,仍未来得及问出口的是,阿婆,是不是在大树底下,你会一直教我念书写字啊?
我小时候经常惹母亲生气,被说教哭了,就撒腿往外婆身后躲。外婆好声好气地安慰了母亲,就转身教导攥紧了衣角,眼泪鼻涕流了一脸的我。她说:“你知道什么叫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吗?”我泪眼婆娑地摇头,她扳过我的身子,望见门前那棵老榕树。风中摇曳的它,是否正无奈又无力地想要静止?一种难以言喻的悔意充盈着我尚且幼小的身躯,我跑进屋中,抱住母亲的腰跟她说对不起。回首,外婆摇着蒲葵扇,笑意盈盈地望着我。阿婆,是不是连一棵大树,都会有深刻而不能言语的道理?
后来,在一个黄昏,我蹦蹦跳跳地从学校回到祖屋,发现一个个不认识的叔叔搬抬着一箱箱的家具,门前那颗老榕树,竟可怜地被腰斩了,那横切的伤疤触目惊心,仿佛硬生生地从我脑海中挖走了什么。我冲进门中,一声声唤着阿婆,却始终不见她的踪影。外婆去哪了呢?我茫然地站在祖屋前的榕树下。
我在巷道间奔跑穿行着,寻找着阿婆,却一头撞进母亲怀中。母亲说,我们不住祖屋了。一连串泪水从我悲伤的脸上无声地流下来,我没有一点儿的哭声,只任凭眼泪不停地往下流。
后来,到外地读书,离外婆越来越远,小时候的记忆也被时光的洪流冲刷得支离破碎,但脑海深处依然烙印着外婆清瘦的背影,这个背影就像那棵还没被砍断的老榕树,在我心里盎然地生长着。
[点评]这篇文章写外婆,选取小时候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记忆片段:猜谜、读书、教育我,并用简洁精练的语言表达出来,感情真挚动人。另外文章巧妙地借助门前的老榕树,将老榕树与外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老榕树被砍断预示自己的离开,通过记忆老榕树来思念外婆。全文构思上采用历史沧桑怀旧法,将目光投向过去,写外婆的点滴事情,抒情味道浓郁。
五、借助平凡小事以小见大法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中平凡普通的小事常常蕴含着深刻的意义,表现着大主题、大精神,正如郁达夫先生所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借助平凡小事以小见大法就是要学生有一双关注生活的眼睛,有一个体察生活的心,善于捕捉生活中平凡中的不平凡,普通中的不普通,在常人不经意处着笔,在大家都迟钝处用心,力避俗套,力求创新。比如《最后一课》通过一堂法语课表现了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怀;《七根火柴》通过小小的火柴,表现了一位红军无名战士宁愿为革命事业保护火种,而不愿意为苟全生命耗用火柴的崇高的集体主义精神。
默默的树
王云天
黝黑的皮肤,干枯的手臂,龟裂的手掌,以及沾满尘土的布衣无不使他像极了一棵易被忽略而枯瘦的树。
每日,在我必经的路旁,我总见他悠悠然地扫着地,垂着头,不看你一眼。有时你还能听到一段轻快的小曲儿——他哼出的七八十年代的老调子。
今天放学后在回家的路上,果然又遇到了他。他躬着腰坐在垃圾车的把手上,手里捧了一把什么东西,正把眼凑近了细细挑捡着往嘴里送。他似乎心情很好,见我路过,抬起头道:“小朋友放学回家啦?”我不明所以,只点了点头说:“是。”他笑着捧高他手里的东西——他笑起来恍若在糙树皮上刻下的一个笑脸——这时我才看清他手中是一些花生。“要不要?”他昂起头问,眼含期待。
在我的印象中,这种明亮澄澈的眼睛只是孩童专有的,没想到在他黑瘦的脸庞上竟也有。仿佛在老树皮里镶了两颗绝世珍珠,那么的纯净,那么的清澈。使人不禁联想到这两颗明珠的主人是如何经历人生的。或许他从前是个兵,或许他从前是个富甲一方的商人,或许他从前是个有思想抱负的知识分子后沦落为一个环卫工人,谁知道呢?
如今他在此,日日扫着地,将洁净留给他人,却将脏尘留给自己。看看他被灰尘盖住本色的布衣吧!看看他指甲缝间填满的污秽吧!无可争辩的他为了或许还不领他情的人们付出了太多太多。岁月已将他变成一棵不起眼的树。
“小朋友,要不要?”他见我愣住了不吭声,又问了一句。我忙说:“不用了,谢谢。”我已受了他的恩,又怎能再要他的花生呢?至于那声“谢谢”,是他早就应受的了。
道了别,走在路上,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我转头,看见他在夕阳中坐着,把头凑近了手中的那捧花生,细细地挑拣着。
[点评]这篇文章选取生活中一个平凡的人物:环卫工人,截取了自己与他的简单交流以及环卫工人专注剥花生的画面,表现了普通环卫工人的热情与爱心,这让我想起了孔乙己给小孩子分茴香豆的画面,只是环卫工人的画面更有沧桑感,更令人感慨,让我们在心里感谢环卫工人的奉献与付出,还有他们的乐观与可爱。而且作者的描写具体生动,心理描写也深刻到位。
六、化用经典人物夹叙夹议法
写人记事不能仅仅局限于自身,囿于自己的时代,这样只能使自己的视野和眼光变得狭窄、短浅,思想与境界也会随之降低。在由初中到高中转换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由自身转向他人、转向历史、转向文学、转向现实,在这种转换的过程中,学生的视野会开阔,见识会提升,思想会深刻,文章也会变得越来越深刻。不仅如此,这种转换还有利于学生的写作由记叙文向议论文过渡,由形象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由关注自我向关注外在过渡。
经典人物既可以是知名的历史人物,也可以是经典的文学形象,还可以是现代的名流大腕。学生要想采用化用经典人物夹叙夹议法,首先,必须熟悉人物。学生只有在广泛阅读、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自我整合、梳理、灵活运用。其次,用描述代替叙述。如果还是简单的叙述,那么化用经典人物就变成了简单的讲故事了,又会陷入平淡叙述当中,而描述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加入自己的理解,可以摘用经典人物的诗词文章,可以修饰自己的语言,让文章诗味十足、活色生香。其三,描述过程中要有评价有议论。我们必须明白化用经典人物不是为了写人物,而是通过写人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所选的人物要和自己的写作主题相关、相融,让读者读过文章不只是知道了某个人物,而是要感受到某种情感、获得某种启迪、触发某种思考,这才是化用经典人物的最大妙处。
告别徐志摩
王晓彤
悄悄地你来了,在我的心间划下了一道痕,带来了我的人间四月天。
我喜欢伦敦的阴雨天,在这时,朦胧的雾霭似乎都充盈着青春的芳香。我喜欢你那宽厚有力的大手圈着我的小手,一起走过我们的康桥,你浪漫的情怀总能勾起我的诗意。康桥见证了我们的海誓山盟,可时间哪有那么多的沧海桑田!
当我得知你是有妇之夫时,我仿佛听见了花心破碎的声音。对不起,志摩,我已下定决心离开你。昨日的康桥,不过是我的一场黄粱梦,是梦,总是要醒的。
时光匆匆,一晃经年,再相见时我已是梁思成的未婚妻,你又该当如何呢?你的眼神太深沉,似波涛大海,掀动着我内心宁静的弦。有多少次,我想就这样不顾一切地与你牵手偕天涯,可我的骄傲不允许,因为我是林徽因,我有我自己的执着。
我想我的前世必定是佛前的一朵莲,因贪恋了红尘,反被红尘灼伤了自己。在江南小镇养伤的日子里,我总是会想起那段在香山的时光,茗香在空气中浮动,月光轻洒在你轻柔的脸上,调皮地拉长了一道影,映落在我的眼中。你用温柔的嗓音为我吟诵了一篇又一篇缠绵的诗歌,在香山夜景下我们品人生,谈信仰……仿佛我们未曾走远,你仍旧是桥上浪漫的诗人,而我,只是那个不经意路过的少女。
在这些只能与花草相伴的日子里,我想了很多,内心平静得无一丝波澜。我也曾重执文笔,为我的心灵腾出一片世界。“什么时候,又什么时候,心,才能真正懂得,这时间的距离,山河的年岁,昨日的静,钟声,昨日的人,又怎样在今天里划下一道影!”
是的,在江南小镇一花一世界的生活里,我无比清晰地认识到你只是我的过客,你我都不是彼此落脚的港湾。你是我生命中一道靓丽的影,那是不可抹灭的,就像一颗糖果,放在心底的角落,总有一天,它会消融。
再见了,志摩。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我要的,你给不起。
[点评]这篇文章以林徽因的口吻写给徐志摩,表达自己的告别之意、决绝之心,虽然是化用人物,但能做到羚羊挂角、不着痕迹,确实难能可贵,足见作者对人物的熟悉,对人物内心的把控。再加上语言优美,化用人物的诗词言语,整篇文章看起来更是浑然天成,韵味悠长。
总之,高中写人记事类的作文需要构思,而且构思的方法很多,以上不过是列出了六种最简单、最常用的方法,学生在学习时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灵活选用。当然,六种构思方法并不是绝然独立的,而且所选的六篇例文也不是仅仅用了一种构思方法,有的文章杂用了两种甚至三种构思方法,因此,学生在练习时可以先从一种入手,慢慢来,等熟练了以后再融会贯通、运用自如。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东莞中学松山湖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