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期面对
——沈阳市沈河区总工会“一街一局一品”项目工会品牌下的自主式服务

2015-12-17索成

当代工人(B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沈河区总工会工会

文/索成

本期面对
——沈阳市沈河区总工会“一街一局一品”项目工会品牌下的自主式服务

文/索成

沈阳市总工会副主席曹洪,沈河区委常委、区总工会主席杨文凯(右)为新北站街道“天桥工程”项目剪彩

【编辑留言】从表面看,沈阳市沈河区总工会开展的“一街一局一品”项目,是围绕构建职工服务体系、建立效能维权机制、加强职工文化建设等工会工作内容而设计;而其里,是通过区总工会——街、局工会——社区工会的立体层级架构,整合社会资源,为社会治理提供了多元参与的工会模式。

周淑玲已经第三次通过社区联合工会找到工作。其实来这儿前,她就感觉踏实托底,不像以前那样“没了工作就发慌,心里七上八下的”。

55岁的周淑玲下岗多年,除了打打零工外,一直在酒店、大厦之类做保洁员。近来因为老伴有病需要人照顾,就想找个离家近的工作,工资低点儿也认了。

不想,情形并非她想的那般不如人意。“自从参加了他们搞的培训,我现在做家政服务员。雇主离我家都不算远,收入比以前当保洁员还高呢。”

服务升级工程

周淑玲所指的双路社区联合工会,隶属于沈河区滨河街道。滨河街道总工会主席党若涵向《当代工人》记者介绍,去年5月份以来,双路社区联合工会将家政服务业,与有就业愿望的下岗失业会员有机结合,开展了“一街一品”项目,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既解决了下岗人员的就业问题,又方便了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

像双路社区这样,由社区一级的基层工会开展项目并非个例,而是孕育于沈河区总工会实施的“一街一局一品”项目的全盘规划。

2014年3月,沈河区总工会召开“一街一局一品”专项工作部署会,要求街道总工会和局工会结合本地区、本系统职工的思想、生活和工作状况,确立一个实体性品牌项目。

“我们一直注重抓基层、打基础,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沈河区委常委、区总工会主席杨文凯说,沈河区总工会在两级目标管理考评中,不仅连续4年排名全市第一,而且在荣获省级先进后,在2013年,还被授予全国工会系统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2014年初,我们按照谋求重点突破和集中精力抓大事的要求,以特色化为导向,项目化为载体,以‘你做事我拿钱’为推手,在全区着力推行了‘一街一局一品’服务升级工程。”

据沈河区总工会副主席李巧姝介绍,街、局工会开展的项目主要围绕工会的服务帮扶、维权、职工文体活动等几个工作方面,“以职工需要为起点,以职工满意为终点,将问需职工、问效职工贯穿工作始终,“目的就是真正让职工感到有没有工会不一样,是不是会员不一样。”

沈河区下辖15个街道,同时,代表沈河区机关职工的教育、城管、卫生、房产等4个局工会参与其中,每个工会都根据本区域或者本单位的特点,设计出具有普惠制、服务性的工作项目。“充分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基层工会也积极挖掘具有示范性、方向性的项目。”沈河区总工会副主席林旭说,区总工会分派人员直接与基层工会对接,采取“人往下面走,钱在下面用,事在下面办”的方式,在人、才、物三个方面对“一街一局一品”全力支持。

据调查了解,经过近一年的运行,全区先后启动项目24个,投入资金180万元。截至目前,沈河区总工会的“一街一局一品”项目,共开展服务帮扶维权活动1336场,受益职工人数达到6万人次,

问需而生

像周淑玲所在的滨河街道双路社区,社区居民对社区建设、社区服务的要求迫切,由此就催生了家政服务业的需求。

“我们把社区联合工会帮扶点作为中心点,建立了以社区委员会成员线、楼宇小区邻里线、群团组织线、驻街单位线、社区志愿者线、再就业基地线为辐射的‘一点六线’家政服务工作模式。”滨河街道总工会主席党若涵介绍说,社区联合工会根据下岗失业会员年龄普遍偏大、文化水平偏低、工作能力偏弱、技能种类偏少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家务技艺、科学护理、居室美化和养生烹调等方面的培训,“定期举办各类用工洽谈会、驻街单位联席会、和谐社区奉献日等活动,为求职会员和用人单位搭舞台。这填补了以往就业工作中易出现的空白,实现了社区就业工作的全覆盖。”

在沈河区委常委、区总工会主席杨文凯看来,“一街一局一品”产生的24个项目,都不同程度体现了服务职工群众的理念和内容,不仅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工会运作、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体制架构,而且也印证了“走社会化之路,建资源型工会,做服务型组织”的设计初衷。

在沈河区委常委、区总工会主席杨文凯看来,“一街一局一品”产生的24个项目,都不同程度体现了服务职工群众的理念和内容,不仅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工会运作、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体制架构,而且也印证了“走社会化之路,建资源型工会,做服务型组织”的设计初衷。

“原以为家政服务就是洗衣做饭,想不到里面还有这么多的学问,真是干一行就要钻一行”。经过社区联合工会的系统化培训,周淑玲获得了国家劳动保障部门认可的初级职业资格证书。在滨河街道双路社区,有工会会员3514人,其中下岗失业会员1308人。而像周淑玲这样被安置的下岗失业职工,达到了110人之多。

“一街一局一品”项目除了服务职工外,还在维权社会化上有所探索。比如大西地区农民工公共服务中心的“五同城五服务五保障”效能实体工程,通过建立保障工资薪酬的欠薪应急机制、建立保障生活和谐的社区农民工调解室、建立保障身心健康的农民工心理疏导室、建立保障法律维权的农民工司法诉讼绿色通道、建立保障就业的农民工就业基地,为本地区农民工提供全方位、普惠制、社会化服务和保障的平台。

应需而生,显然是“一街一局一品”项目的内核。对比而言,机关职工在职工文化上需求强烈,局工会开展的项目也有所侧重。沈河区教育工会投入11万元,打造了羽毛球俱乐部、瑜伽俱乐部、摄影部落、手工坊等不同种类的,服务于全系统会员的俱乐部。教育局工会主席曲方芳向《当代工人》记者讲,“随着时代的发展、观念的转变,群众的事情,应该群众说了算。”

社会治理的工会模式

回头看去,沈河区总工会于2014年3月间开展的“一街一局一品”项目的宗旨,与同年8月间,辽宁省总工会推出的,以“3+X”为工作模式的《辽宁省基层工会活力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相应和。

与其看作二者的巧合,不如说是辽宁省工会一直倡导的,发挥会员群众主体作用、激发基层工会内生动力目的的一脉相承。

对于“3+X”的工作模式,辽宁省委常委、省总工会主席赵国红表示,将倒逼上级工会从根本上改变自上而下指令性、行政化的倾向,倒逼基层工会改变“总是围着上头转”的思维惯性。

针对上级工会推出辽宁省基层工会活力建设的构想,沈河区总工会提前开展的“一街一局一品”项目,却要显得更为主动。

“项目对接协商党政资源、社会资源和公共资源,通过策划、研发,形成一个‘工作联合体’,合力为职工群众服务。”沈河区总工会副主席林旭说,“3+X”中的“X”即指基层工会结合本单位实际,结合职工群众差异化、多样性需求,自行确定具有本单位特色的工作项目、活动载体和工作方法。“要‘眼睛向下’,帮助基层建设活力工会。基层工会则强调差异化多样化,避免一刀切地开展工会工作。”

2013年11月,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

有社会学者认为:社会治理应该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过程。尤其是一些社会组织往往代表着社会中普通的、弱势的和边缘的群体或个体。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力量的重要一极,承担着不同的功能角色和职责任务,从而成为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一环。

沈河区总工会的“一街一局一品”项目,似乎提供了一种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径,其“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工会运作、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体制架构,将“走社会化之路,建资源型工会,做服务型组织”落到实处。

比如大南地区职工公共服务中心,以“党建带工建,工建促共建,共建促民生”为基本思路,以体内实体和体外联合“双循环”为运行机制——在体内设置一个中心、两个基地实体。即地区职工群众公共服务中心和社会组织服务基地、特设党建实践基地。以工会职工服务体系主体内容为基础,结合社会组织和特色党建,通过体内实体运转,开展常规民生服务。

在一个中心两个基地实体之外,设置服务资源联合体。即聚集社会资源,联合搭建6个特色公共服务平台,10个服务协会,58个志愿者团队,百个服务实体。通过这些体外循环的联合资源,将服务手段辐射出去,开展维权咨询、互助保障、保险服务、创业就业、困难援助、健康心理、家政劳务、文化文体、敬老助学、维修维护等百个服务项目,形成互联互动的大服务网络。

不可否认,目前我国社会治理中的多元参与格局,往往存在着形式大于内容,各治理主体没有形成合理的合作机制,基本处于“合而不力”的状况。如何改变这一困境,沈河区总工会开展的“一街一局一品”项目,也许正为社会治理,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工会模式。

猜你喜欢

沈河区总工会工会
计时方法的奥秘
西城区总工会第三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召开 孙劲松当选区总工会副主席
数读·工会
数读·工会
数读·工会
安徽:省总工会启动
蒲河记忆
工会
沈阳市沈河区地税局积极开展营商环境建设工作
文山州总工会:“四三二一”齐步走 贷免扶补争创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