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水利高等教育未来发展方向刍议——以河海大学为例

2015-12-17王炎灿

文教资料 2015年22期
关键词:河海大学水利海洋

王炎灿

(河海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

河海大学的前身,是1915年创建的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水利高等学府,也是中国水利高等教育的开端。2015年,河海大学迎来百年校庆,中国水利高等教育相应走过百年的辉煌历程。在这样的一个历史时刻,中国水利高等教育未来向什么方向发展,这是所有涉水高校都必须研究和回答的问题,也是水利界和高等教育领域十分关注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高等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日俱增,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刻影响高等教育的变革。水利高等教育亦然,其发展与水利的发展密切相关,与人和水关系中所有活动的情况密切相关。问题是如何以现代观点、全球视野认识和把握水与水利需求的内涵,进而如何在高等教育和科技发展新的形势下,以水利需求为牵引促进水利高等教育整体及各相关学校的变革与提升。

河海大学百年的发展,始终坚持以水利为特色,目前是全世界涉水学科设置最为齐全,水利类学科综合实力最强的高校。通过对河海大学的未来发展进行分析,能一定程度地把握中国水利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基于此,笔者通过河海大学的例子,以水利需求发展变化对涉水高校办学影响的趋势为主线进行分析,认为水利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应突破水利传统内涵,开创新的服务领域,加快以下四个方面的拓展进程,形成新的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及科研与服务体系。

一、由“小水”向“大水”拓展

研究水,必须从水循环说起。自然界中的水文循环有不同尺度,最完整的水文循环是全球水循环,它涉及大气、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密切[1]。理想状态下,河海大学教学、科研应涉及这一循环的各个主要过程及环节,但事实是,由于过去很长时期的水利水电现实工作需要,学校关注更多的是流域或区域水循环,以及更小尺度的水-土-植系统水文循环,著名的新安江模型正是源于此。流域或区域水循环实际就是流域降雨径流形成过程,分析这一过程并由此为水资源利用、水能资源开发等提供支撑是学校的优势所在。但从中可以看出,学校的优势只是限于地表水及相关的研究上,对大气水、地下水等虽有涉及,但未成体系。自本世纪以来,很多专家提出水的社会循环的概念[2],指的社会从取水、用水到排水的整个过程,这方面学校也有涉及,但由于管理体制原因及长期以来行业办学的影响,学校并没有将其作为重点。从整个水循环的角度上看,水利特色行业性高校研究和服务的领域有局限,只能算是“小水”范畴。

从水资源分类的角度,也能得到同样的观点。从自然状态看,水资源包括空中水、地面水(分为陆地地表水与海洋水)、地下水(包括土壤水)和生物水。河海大学研究的重点在于陆地地表水,对于其他类型水研究不够,甚至还未系统涉及。从应用方向看,水资源分为“绿色水”、“蓝色水”、“金色水”和“灰色水”等[3],对于每一种方向上的水资源,学校关注的只是部分,也只是在某些方面有优势。比如管理意义上的“灰色水”,学校只对跨区域人工调水和节水灌溉等有系统研究,但对人工降雨、循环利用水、淡化海水、雨洪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则有待加强。

上世纪末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水利发展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小水”为重点的学科科研人才布局不能满足新的需求,加快向“大水”拓展是必然的选择。比如,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地下水本身的超采及污染问题日趋严重,过去注意不够的地下水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加强相关科学问题与工程问题的研究,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供水安全、环境安全提供科技与人才支撑变得更迫切。又如,现在谈农业节水,仅仅谈节水灌溉不够,它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层次,农业节水的另外两个层次是调整农业结构,使农、林、牧业结构的配置更适合于它的自然环境,和实施生物节水,提高植物本身光合作用和水分利用的效率。再如,随着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落实和生态环境需求的增强,城市用水健康循环日益重要,相应的,有关城市节制与节约用水、污水深度处理与利用、污泥土地利用、城市雨水水文循环修复、面源污染控制等方面[3]的研究和实践的需求非常大。以上所举的只是部分例子,意在说明,河海大学需要向“大水”拓展,水利高等教育需要向“大水”拓展。包括河海大学在内,许多学校在可拓展的很多方向上已有一定基础,但还需要顺势而为,谋求更深介入、更大突破。

值得注意的是,在向“大水”拓展过程中,不能忽视“小水”领域本身的发展,不能丢掉业已形成的优势,因为“小”、“大”只是相对概念,从大尺度、大系统看,两者本身是一体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同时,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小水”领域的很多问题需要再研究。比如,在建设了水库群的地区,其产汇流规律与天然状态下的规律显然不一样。

二、由“水工程”向“水科学”拓展

我国设置比较早的水利系科大都冠以“工程”两字,主要研究和传授怎么修工程,这因应了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水利建设的实际需要。但随着上世纪末以来我国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工程水利向生态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强调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单纯的工程措施远远不能适应现实需要[4]。尤其是全球气候变化、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为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越来越复杂的水问题,急需整合和发展更完备的关于水的科学知识体系。从学科的角度看,水工程主要是水利工程学科,在国家学科目录中,它属于工学门类,包括五个二级学科,即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水工结构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和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而水科学则是研究水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特征,分布、运动、循环等基本规律,规划、开发、利用、保护、管理等方法的知识体系,应当是空中水、地面水、地下水和生物水全方位知识的有机汇集,有专家将其表达为水文学、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工程、水安全、水经济、水法律、水信息、水教育、水文化等多个方面、相互交叉的集合[5]。显然,水科学的学科内涵远远大于水工程。作为以水利为特色,以解决人类水问题为使命的河海大学应该积极构建和发展水科学学科体系。

加快由“水工程”向“水科学”的拓展,还源于对我国水工程建设需求的判断。一个得到广泛认同的观点是,我国水工程(包括水利、水电及水运工程)建设目前虽然任务繁重,但在可预见的不长时间内,大规模建设任务将会基本结束,但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问题还将长期存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问题则是永恒的。发达国家所经历的情况似乎证实了这一点,我国事实上也是如此。以水电开发为例,我国水能资源蕴藏量丰富,但可开发的装机容量为3.8亿千瓦,目前常规水电装机已达2亿多千瓦,国家规划到2020年力争水电装机达3.5亿千瓦[6]。高校应提前对这样的变化趋势进行响应和调整,要更重视水文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方面的研究和人才培养。近十年来,某些重点高校,如南京大学、兰州大学等纷纷设立水科学系或水科学研究中心,其聚焦正是这些方面,而不是水工程本身。

由“水工程”向“水科学”的拓展,另外一方面的重要含义是要加强与水有关的基础科学研究和非工程的先进技术开发。为了解决现实水问题的需要,引领水科学发展,水利高校需要进一步开展深层次的水科学基础研究,如水文与大气交换作用及预测与减灾,全球气候、冰圈和温室效应的相互作用,水文极值问题[5],地下水系统空间布局成因、演化过程及地下水更新性变化机理,等等;同时也需要大力推动水资源高效利用、非常规水资源开发、水污染治理及生态修复等方面新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应用。水科学基础研究不仅影响着工程建设关键技术突破,而且直接决定一些水利新技术的研发。比如现在污水过滤、海水变淡水等工业技术已经很成熟,但在价格、效率等方面还亟待改善,这些问题牵涉到化学、物理、生物、工程、材料等各方面科研的结合,其研究的进展时常受阻于对物化、材料机理等基础研究的认识不够[7]。

河海大学事实上很早就开始了由“水工程”向“水科学”拓展的进程,也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水科学涉及的各相关学科发展不平衡,有的学科还非常薄弱;二是部分相关学科聚焦水问题不够,针对水问题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力度不够;三是一些学科基础研究偏弱,原创性成果不多,自然科学类学科对社会迫切需求的各类水技术的研发不够,社会科学类学科对国家重点关注问题持续跟踪研究不够,缺乏话语权和影响力。这是水利高校在由水工程向水科学的拓展过程需要特别关注并予以解决的问题。

三、由“河”向“海”拓展

海洋占地表总面积的71%,是地球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中的水量占地球总水量的96.54%[1],对全球水文循环影响巨大,水利高等教育所关注的“水”,自然应包括海水。河海大学校名中也包含“海”,关注海洋,研究海洋是应有之义。“河”是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对于“海”,学校也有涉及,但由于体制和历史原因,体现得不够。

国家的重大需求需要学校向“海”进行拓展。21世纪是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的时期。无论是在国家经济发展格局和对外开放中,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还是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海洋的地位与作用都更加重要,在国际经济、科技、政治、军事竞争中的战略地位也不断上升[8]。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落实这一部署,需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无论哪一方面,均需要相应科技和人才的强有力支撑,这为学校向“海”的拓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向“海”拓展可推动学科调整升级。从学科角度看,海洋学科可分为海洋科学与海洋工程,前者是基础学科,主要研究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及其变化规律,有四个相对独立的基础分支学科,即海洋物理学、海洋化学、海洋地质学和海洋生物学;后者是应用性技术学科,是应用海洋基础科学和有关技术学科开发利用海洋所形成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技术学科,可细为海岸工程、近海工程和深海工程三个子类。与传统水利学科相似的是,海洋学科也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与相邻基础学科、与相关技术学科关系密切;但与水利学科是传统学科这一点不同,海洋学科与生命学科、材料学科、信息学科等都是21世纪的前沿学科,学科研究方兴未艾,对基础研究能力要求更高,对相关学科带动的作用更大。由此,大力发展海洋学科,其意义不仅在于有一个新的学科增长点,而且在于其必定会促进学校相关学科的深度调整,必定会促进基础学科研究水平的大幅提升,也必定会给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诸多社会科学学科提供新的研究要素和研究活力。

河海大学目前在物理海洋学、海岸工程、海岸带资源开发和防灾减灾方面有较好基础,但发展海洋学科不能停留在依靠现有基础进行外延拓展只实现线性增长的状态,而应该着眼于国家海洋战略需求和海洋学科发展前沿,对可能形成比较优势的一个或几个学科方向进行超前布局,实施与国际接轨的特区机制,同时在人才、资金等各方面进行持续的、大手笔的投入,从而实现学校海洋学科突破性、跨越式发展。这是水利高校在推动向海洋学科拓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四、由国内向国际拓展

水利高等教育必须加快由国内向国际拓展,首先是由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要求所决定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化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心,成为21世纪影响和塑造高等教育的主要力量之一[9]。《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要“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这一战略性的文件将国际化摆上了大学发展的中心位置[10]。同时,国内外大学办学实践表明,一流大学必须是国际化的大学。水利高校必须适应这一趋势,遵循这一规律,注重将国际的和跨文化的维度整合到教学、研究和服务的功能和过程中[11],并持续强化这样的理念与行动,从而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

由国内向国际拓展,同时也是由水问题无国界以及水利高校解决人类水问题的使命所决定的。首先,随着世界人口增长,经济社会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再加上气候变化的影响,水灾害频发、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恶化等问题已经演变成全球性水危机,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健康和福祉,各国开展合作、相互借鉴是应对危机的有效方式。其次,在全球水循环的框架下,不同国家、地区之间水问题在大尺度上是相互关联的,正如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合作一样,研究水文大情势变化也需要各国人员开展合作,在更小的层面,如国际河流的开发利用,学校将要拓展的海洋学科领域所面对的一些问题,更需要从国际维度考量。再者,各国在开发水资源、应对水问题所处的阶段是不相同,已经具备解决某一方面问题技术与能力的国家,有责任向碰到类似问题的国家进行智力和人才的支持。

河海大学等水利高校由国内向国际拓展,当前需要重点推进的任务包括:强化国际化办学决心、理念与战略,并建立相关促进制度和环境;课程的国际化,不仅是建设涉外课程和双语课程,而且要努力使所有学科知识的国际背景成为所有课程的固有内容[12];学生的国际化,不仅要努力增加在校学生接受国际化教育和经历的机会,而且要充分利用当前众多水利水电骨干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机遇招收更多的国际学生;师资的国际化,不仅是让更大比例教师有国际教育背景或国际合作研究经历,而且要努力增加来自全球各地优秀学者的数量;科研国际化,不仅是与国际水领域高校、研究机构及国际组织强化战略合作关系,而且要面向全球水问题开展实质性、深层次、多领域的合作,使研究成果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实践领域均产生国际影响;等等。

百年来,我国的水利事业发展成就辉煌,水利高等教育发展硕果累累,以河海大学为代表的水利高校在其中作出了重要贡献。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水的问题也在变化,水利高校也应作不断调整,从而推动水利高等教育整体的发展、提升。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我国乃至全球所面临的更复杂、严峻的水问题形势,面对高等教育和现代科技正经历深刻变革的形势,由各水利高校推动,我国水利高等教育必将加快由“小水”向“大水”、由“水工程”向“水科学”、由“河”向“海”和由国内向国际的拓展进程,形成新的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及科研与服务体系,从而为现代水利的发展及全球人水和谐关系的构建提供有力保障。

[1]芮孝芳.水文学原理[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2]张杰,熊必永,李捷.水健康循环原理与应用[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张正斌.生物节水研究展望.《科学时报》,2006-4-13.

[4]汪恕诚.资源水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5]左其亭.水科学的学科体系及研究框架探讨[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1(9).

[6]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2014.

[7]沈元壤.中国应及早部署水科学战略研究.《科学时报》,2009-4-14.

[8]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

[9]简·奈特.刘东风,陈巧云,译.激流中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变革与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0]韩双淼,钟周.一流大学的国际化战略:一项战略地图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4(2).

[11]KNIGHTJ,DE WIT H (Eds.).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Asia Pacific Countries[M].Amsterdam: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1997.

[12]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第三辑)[M].国家教育行政学院,2004.

猜你喜欢

河海大学水利海洋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征稿简则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征稿简则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工会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河海大学迎来建校百年华诞
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