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中职语文教学困境的几点思考

2015-12-17韦芳

文教资料 2015年22期
关键词:中等职业专业课语文课

韦芳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林业学校,广西 桂林 541004)

对中职语文教学困境的几点思考

韦芳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林业学校,广西 桂林 541004)

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影响下,现在职业学校普遍面临重视专业课教学,忽视文化课教学的情况。这种情况到底有多严重?在学习职业技能的中职学校,语文学习重要吗?我们应该怎样定位语文课?语文课和专业课应该怎样融合?这些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中职语文 学科性质 教学困境

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影响下,现在职业学校普遍面临重视专业课教学,忽视文化课教学的情况。语文课在职业学校并不受重视,因为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学习,是为了学习一技之长,为了顺利就业,因此一些教师和学生也不重视语文课,认为它可有可无。大部分中职学校对语文教学的态度不太明确,因为它不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可见中职语文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一、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现状

(一)课程设置随意性大,课时安排严重不足。

在一部分中职学校,语文课设置随意性较大,没有固定时间,在专业课排不下,或者教师安排不过来时才用语文课顶上。语文教学计划不能认真执行,课时安排压缩得较少。就笔者所在学校来看,语文课只开设一个学年,每周2课时,按每学期17上课周算,语文课一学期课时34节,一学年课时仅为68节。这样的课时安排,在中职学校中占了多数。有的学校,语文课只开一个学期,有的甚至直接取消了语文课。

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对于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与任务是这样描述的:“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①。但就中职语文课程设置及安排情况看,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语文课应该怎么上?教学如何制订计划?教学计划如何实施?教学目标如何实现?语文教师面临的这些问题确实很严峻。

(二)功能定位不明确,对学科性质把握出现偏差。

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什么?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对这类问题一直有争论和探讨。这是语文教育的基本问题,它关系语文教育的全局。在经过无数次的争论过后,基本上形成了这样统一的认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②也就是说,不论在哪个教育阶段,语文学科都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这个说法已经形成共识。而人文性是语文的灵魂,语文是基础性的人文学科,它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学科。而目前的情况却是,中职语文处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摇摆,定位不清。一方面,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核心是职业教育,而不是基础教育,跟普通高中有根本区别。另一方面,语文学科作为传统的基础性学科,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已经形成了成熟稳定的学科特征和规范。社会上对中职语文课有一种职业化的期望,希望中职语文能直接服务于专业课教学,甚至还存在这样的说法:“语文教学,够用就好”,“语文教学要配合专业课教学”。

中职语文就是位于这样的尴尬境地:既是基础课,又想在专业课上有所作为,要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就是这种观念的代表:在承认“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的同时,为了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还在《大纲》“基础模块”之外的教学内容中,增加了“职业板块”,这“是适应学生学习相关专业需要的限定选修内容”,课时安排大概相当于“基础模块”的五分之一。看得出《大纲》的思路是以基础教育为中心,兼顾职业教育。但在实际教学中,人们总会过度解读语文课的“职业教育”功能,违背《大纲》的制定初衷,就连一些语文老师也希望语文课能够像其他专业课一样,为中职学生的技能、职业提供直接帮助。加强语文课的实用性、时效性,成了语文改革的一个方向。许多中职学校在具体教学中也一再强调语文“为专业课服务”的功能,过分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

因此在具体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很多老师无视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学科性质,强行让语文教学担负起学科无力承担的任务,比如:强调语文学科的实用性和工具性,把重点放在多写应用文,多组织演讲、辩论,多进行应聘、面试答辩等实用性强的单元讲解练习,而对于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分析、意蕴丰厚的经典文本阅读,却一笔带过,少讲甚至不讲。这样一来,更多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觉得特别迷茫:过分功利性的解读,让“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整体目标无从谈起,语文教师也在摇摆不定的教学目标中无所适从。

二、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的作用和重要性

中职语文的面临的困境,有现实的无奈。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职业分工益加细密,社会上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职业学校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以培养具有专门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对专业课的设置越来越重。这就导致看起来不能让学生在课程中获取“效益”的文化课越来越不受重视,语文课就首当其冲了。正如《大纲》2008年的《修订说明》里承认的:“部分地区……陷入了忽视质量、盲目削减文化基础课程的误区。”在这样的潮流中,作为文化基础课领头羊的语文课便首当其冲地被边缘化了,沦为可有可无的课程。学生也都认为自己在中等职业学校是来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这种基础课就无所谓了。如此一来,就出现了上文说的课程设置随意性大、课时安排严重不足的问题。

这是人们认识的一个误区,专业课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有用,语文课也没有那么没用。现在是科技高速发展的一个时代,技术革新周期越来越短,比如人们常用的电脑和手机,每隔半年,就会有一批新产品上市,之前的产品就会被渐渐淘汰。而教材的编写,要经过反复论证,不断修改才得以完成。当教材出来之后,专业的变革又进行到了新阶段,可以说教材的编写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严重滞后的。在这种情况下,教材对专业技能的指导作用还有多少,值得商榷。能够真正用在工作岗位上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多数要从工作实践中学习,活学活用,因此学校里某些的专业课就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基础课:为今后的专业技能学习打基础。

因此,过分强调“有用”“够用”,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做法。语文学科特有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带给学生的影响和帮助,是需要时间点点累积的:语文的基础知识、语言的应用能力需要不断积累;人文精神的感化则需要潜移默化、长期不断的影响。语文课有自身价值,虽然它表现得不那么明显和直接,却极其重要。正如《大纲》所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除了“知道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更需要“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中职语文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必须明确语文学科的性质。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已经反复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层面,阐明语文是人们思维和交际的工具,语文学科是一个工具学科。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叶圣陶的语文工具论,并非把语文当做纯粹的工具,而是强调语文教学必须将人文精神和思想教育和谐地渗透到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感,养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语文的人文性主要表现在:语文课肩负着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文化素质的培养,审美意识、审美情趣的培养与提高的任务③。我们必须通过语文教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康的人生态度。总之,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除了实用性的工具之外,还应该以学生人格完善为培养目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健全的人格,也能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而相对于思想品德课,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品读和鉴赏,从各种艺术形象中辨识真假、美丑、善恶,进而认识生活,受到道德情操的陶冶和美的教育。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比起生硬的说教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人不是机器,学校教育不能以“技能和知识”为本位,而应该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作为基础性的人文学科,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形成健全人格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

三、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如何与专业课融合交汇

前面反复提到语文学科特有的学科性质,并不意味着语文学科跟其他专业学科之间的关系是水火不相容的,上面的论述针对的是中职语文教学现状的某些不良倾向。现在我们要做的是,如何在保持语文学科基础课特点的前提下体现职业特色。首先,必须保证语文课的独立性,保证一定的课时。学校、老师、学生都要充分重视语文教学,明确语文课的重要性,这是基本前提。语文课只有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才谈得上在专业课中“兼职”。

如何“兼职”呢?中职学生所学专业不同,对语文能力的具体要求差异较大,如文秘专业要求写作能力特别强,而旅游、幼师等专业队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要求比较高。计算机、机械等偏重理科的专业队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肯定和偏重文科的专业的要求又有差异。因此根据不同的专业,就应该有不同方法和措施。

就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重点专业是园林和林业,所开的专业课很难完全与语文课挂上钩,如果生拉硬套,那么注定会吃力不讨好。我们可以根据专业特点,甚至具体课程的特点设置语文与专业的结合点。比如园林专业的课程中,《园林工程》、《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盆景制作》等几门课程中,包含有园林绿地造景的艺术手法,实训典型园林绿地评析,盆景的赏析评价,园林艺术及园林布局形式等方面内容,这些内容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有良好的审美眼光,更需要有清晰、逻辑性强的表述能力,这正是语文课的优势所在。除了正常的语文教学活动,教师还可以针对相关专业的学习内容,对重点篇目和章节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和鉴赏,提升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为专业课的学习打好基础。

另外,在语文课教学中,应该正视中职学生底子差、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的特点,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上应该大胆突破,不落窠臼。如在教学方法上,不能一味说教,而应该针对学生的兴趣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多媒体演示、精读、讨论、辩论、师生外出考察、课堂实践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内容上,要避免生硬说教,应选取难度低、趣味性强的内容讲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对语文课逐渐产生心理认同;最后的教学评价也不能采用“一张试卷定分数”的形式,可以用形成性的评价方式,在语文学习的各个场所、各个方面、各个阶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强调能力的提升,淡化考试分数的影响,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找到兴奋点,获得成就感。这样中职语文教学才真正迈出特色之路坚实的一步。

综上所述,中职学校应该充分重视语文课的教学,保证一定的课时安排,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充分尊重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语文课是学习专业课的基础,是学好专业课的条件,语文教学既不能与专业课完全脱节,不注重实际运用,更不能唯专业课马首是瞻,避免急功近利,为职业而职业。中职语文教学应该充分发挥语文课工具性、人文性的学科特点,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

注释:

①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S].2009年.

③杨灿坤.中等职业学校要发挥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J].中等职业教育,2009,(5).

[1]周正.谁念职校——个体选择中等职业教育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2]潘庆玉.语文教育发展论[M].山东: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

[3]卢振林.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为专业服务的思考[J].广西教育,2008,(4).

[4]张雪飞.浅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应增强实用性[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2).

[5]黎洁珊.中职语文学科定位的几点思考[J].文教资料,2010,(12):57-58.

猜你喜欢

中等职业专业课语文课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数据